叙事就是用话语讲述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的是“话语”一词,而不是“语言”,也就是说,叙事不仅仅使用语言,还使用一套话语体系,特定的话语体系所构成的叙事文本及其理论就是叙事学。
叙事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由此提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其中的功能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套庞大的符号系统,但并非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而是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他称其为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即一种社会意义系统,这个系统通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文本功能等三大语义功能提供意义潜势。
韩礼德的发现启发了后续研究者费尔克拉夫(N.Fairclough),他发展出一个三维度模式,为特定文本的话语分析提供了研究框架,并通过三个层面描述了对于话语和文本分析的观点。
具体来说,文本是话语时间的产物,包括文本的生成、分配和消费等,最终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他指出,单独文本分析对于话语分析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表达文本和社会以及文化过程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多学科的视野来综合文本和社会分析。根据话语分析的三维度,他发展了文本分析的三个阶段:描述、阐释和解释(见图3-1)。
图3-1 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维度图
描述阶段主要关注文本的正式属性,包括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等,它是分析的第一层,分析的目标是文本;阐释阶段主要关注文本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或将文本作为生成过程的产物,或作为阐释的来源;解释阶段则关注相互作用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决定文本的生成和阐释的过程以及它们的社会影响。费尔克拉夫认为,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特定的目的,并以此来揭示隐藏在话语中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费尔克拉夫认为,文本分析可以从词汇、语法、连贯和文本结构四个方面依次展开,限于篇幅,本章只从文本的词汇化方面加以考察。
考虑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本章的文本为重要的建党纪念日领导人讲话。话语构成的三个核心环节是“谁讲话”(叙事者)、“讲什么”(文本)、“谁在听”(接收者),这也是叙事学的基本逻辑框架。
在政治学上,领导人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的首脑,他们欲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意志,在重要场合的讲话具有权威性。干部是指具有国家认可的身份、有一定职权和职责的工作群体,在我国通常包括领导干部、公务员中的干部,企事业干部、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等类属。企业干部的群体庞大,另有学者专门研究,而军队干部自成体系,本章中的干部主要指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基层的干部。
本章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为分析架构,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来考察这些话语中的身份建构。这些讲话作为文本符合叙事学的文本。我们首先将8篇讲话的内容作为语料,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分类编码。
这8篇讲话在话语结构上高度一致,基本按照外部形势、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展开,是意识形态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一般而言,领导人讲话的内容每次会有更新与修改,但是从叙事学角度看,这些文本基本遵循统一方向,表现出一定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具体编码方式、标题、时间和字数见表3-1。
表3-1 重要的建党纪念日领导人讲话编码表
从表3-1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建党纪念日活动,演讲人的身份除刘少奇当时是副书记之外,其他都是党的总书记。另外,我们没有将刘少奇在1951年的讲话稿作为语料,因为当时的话语中较少论及干部管理。最后,在建党50周年的1971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没有领导人的讲话。按照叙事学的理论,叙事阶段出现了“中断因素”(disruptive factor)
,这个因素可以帮助中国共产党识别危险,找出危险与解决之道,它本身也是叙事的一部分,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一段曲折过程。
费尔克拉夫指出,话语生产者面临词语运用和怎样用此来表达意义的选择。这些选择并不完全是个体性的,而是随着社会变化的。
因此,具体的话语分析从以下两方面完成。
我们先看8个文本中的关键词和词频。关键词的两个标准是:在情境和阐述中,它们是重要并且相关的词;再者,在思想领域,它们是具有“意义潜势”且具有指示性的词。本章从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视角出发,首先使用叙事学中的文本分析方法,因此我们从8篇讲话中挑选出与干部管理相关的重要关键词,并对词频统计如下(见表3-2)。
表3-2 8篇领导人纪念讲话中的关键词和词频统计表
由表3-2可见,党、干部、组织、路线、方针等关键词在讲话中频繁出现。文本分析如下。
1.党(1526次)、干部(242次)、党的领导(28次)
党、干部作为高频词出现,成为讲话的重点。前者在党的重要纪念日讲话中频繁出现可以理解,而干部也是8篇讲话中的关键词则需要分析。
1961刘少奇1-1: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并不是所有干部都具有这种作风的,更不是一开始就具有这种作风的。
1981胡耀邦1-2:我们要把更多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从斗争经历来看,可以说已经有了三四代人,这说明我们的事业源远流长。
1991江泽民1-3:干部队伍中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绝大多数已经或接近离休,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同志,也将大批退休。近年来陆续走上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亟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性和工作能力方面,有大的提高。
2006胡锦涛1-6:我们党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宏大队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
2016习近平1-8: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和叙事学理论相近,这8个文本中党是主叙事(master narrative),考虑到“党的领导”在文本中出现了28次,我们可以看到党和干部(尽管这个身份在个体层面通常是重叠的)的关系正是叙事学中的主叙事和副叙事的关系。
2.组织(108次)、路线(94次)、方针(64次)
首先,组织在文本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语义。
1961刘少奇1-1:我们全党党员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健全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团结。
1981胡耀邦1-2:经过组织整顿和作风整顿,党内生活的正常化,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加强,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损害的党的威信,正在逐步恢复。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针对党的政治任务的变化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从这三个高频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党的主导身份和干部的从属身份。
路线和方针围绕党组织而进行,在文本中我们看到:
1981胡耀邦1-2:六十年来的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一定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要有一个能够确立和坚持这条路线的无产阶级政党。
2001江泽民3-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2006胡锦涛1-6:党的先进性是多方面要素共同构成的,包括指导思想、路线纲领、奋斗目标、方针政策,也保证组织原则、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干部能力、党员素质,等等。
2016习近平1-8: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组织、路线和方针,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此处三个名词的高频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3.素质(51次)、干部队伍(36次)、领导班子(25次)、人才(18次)、党员队伍(17次)、知识分子(17次)
(1)素质。素质一词出现在1991年庆祝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
1991江泽民1-3: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之际,讲话的主标题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见表3-1),胡锦涛2006年在建党85周年之际提出了“高素质军事人才”,凸显了高素质干部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组织、路线和方针的贯彻离不开干部,而人才是决定性的。人才是和素质一起出现的。
1991江泽民1-3: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自觉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采取有力措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知识分子。仅仅在1961年的讲话中,知识分子就出现了5次,其身份是受到党的肯定和赞许的。例如:
1961刘少奇1-1: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的各个战线上,表现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在大跃进运动中,发挥了创造新生活、新历史的伟大力量。
在这里,知识分子紧随工人、农民之后,此时的知识分子与思想和自我改造相关。
但是从文本中看,1981年之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自我改造不再出现,而是被作为先进分子包括在工人阶级的队伍中。到了新世纪,关于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在以下这段话中:
2001江泽民3-5: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
(3)干部队伍(36次)、领导班子(25次)、党员队伍(17次)。
1981胡耀邦1-2:建设好一支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干部队伍,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紧追的战略任务。
1991江泽民1-3:干部队伍中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绝大多数已经或接近离休,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同志,也将大批退休。近年来陆续走上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亟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性和工作能力方面,有大的提高。
而到2006年重提干部队伍的时候,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党员队伍、干部队伍的重要性。
2006胡锦涛1-6:历史表明,只有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我们党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立严密稳固的组织体系和科学有效的领导制度,形成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最广大的载体和最可靠的制度保障。
从这些语义的变化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干部是我党自己培养和在锻炼中产生的先进分子,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济建设任务的加快,干部扩大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由共产党员出任的机关、团体、军队、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纵向上它指代党的机关、政府机关颁布的制度、条例等,横向上它指代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军队的干部条例。而现代的人才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学历类人才、技能类人才、留学回国人员和博士后、海外人才等。词汇的顺序表明了这一特点。
按照叙事学的理论,人称代词中的主语是语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际功能的作用。主语的使用能够表明叙事的身份,8篇讲话中大量使用了人称代词,其中2个代词大量出现(见表3-3)。
表3-3 8篇领导人纪念讲话中的主要人称代词词频统计表
话语-历史分析学派发现,人称代词,尤其是我、我们的使用传递了内在的一致性,化解了叙事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感,从而促使受众对叙事者和叙事内容产生认同感。文本分析发现,这两个词让每个党员能够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大大拉近了党员和党中央的距离,增强了叙事者的亲和力和讲话的说服力,也不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合法地位。例如:
2006胡锦涛1-6: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
2016习近平1-8: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人称代词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身份一直都是讲话中的主题,伴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和党员队伍的扩充,知识分子作为干部队伍的一支,其身份从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需要重视思想改造的群体,完成了向干部、高素质干部队伍,最后到人才的转换,对于我国干部制度70年的演化研究极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