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人民满意是政府治理的目标

人民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核心目标。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它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浙江省的枫桥经验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来解决自身矛盾的重要机制,它强调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它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和受人民监督。尽管对于政府工作的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标准,如科学、规范、系统、完备、高效等,但是人民满意是对政府工作评估的首要标准。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有获得感、人民是否有安全感,应该成为政府各项工作最终的检验准则。

人民满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直接体现为民生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些既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也是人民获得感、满意感和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民生工作做不好,人民就不可能对政府工作满意。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公共服务成为当前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都与民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公共服务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这也是政府从经济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为了让民生工作和公共服务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探索。在这些努力中,最重要的是国务院通过制定公共服务“十三五”规划,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等制度安排,来为民生工作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等成为中国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改革目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标准,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体真正有获得感。目前,各个地方大力推行公共服务清单制度,政府为民众提供的服务以清单方式呈现,民众也更好地明确了获取公共服务的途径与方式。

人民满意不仅是被动接受服务,而且是主动参与到行政事务之中,人民成为治理的重要主体,这既是人民满意的实现方式,也是政府治理的要义。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治理体系,突出人民在治理的各个领域、环节和阶段的参与地位,强调政府与人民的共同治理,应该是未来政府治理改革的方向。当前,政府通过征求意见制度、公示制度、互动制度、合作生产制度、合作治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公民融入政府治理的各种场景之中,使得人民在参与政府治理中提升满意度。以首都为例,通过激活12345市民服务热线,来探索人民参与超大城市治理的制度举措,2019年以来,共办理205万件群众的烦心事,实现群众诉求响应率100%,诉求的解决率由1月的53. 09%提升至10月的74. 36%,诉求的满意率由64. 61%提升至85. 39%,出现了满意率超过解决率的现象。

人民满意还需要把评估权还给人民,让人民成为政府各项工作的最终评价者。各级政府为了突出人民满意和以人民为中心,通常会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引入民众满意度的主观评价,以了解人民对政府工作的直接感受。有些地方为了使满意度调查更加科学,甚至通过抽样调查、电话调查等科学方法以获得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真实评价,并通过这些评价来改进政府工作。这样,人民对政府工作的评价既是对政府施政效果的评判,也推动政府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职责法定、依法行政和人民满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也是建构科学、规范和高效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要件。职责明确主要是规定政府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同层级政府和部门做什么,属于职能界定和职责转变的范畴。依法行政是政府行使权力时依据的准绳,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重要保障。人民满意是所有政府工作好与坏的最终衡量标准,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它是政府治理的最终价值诉求。我们相信,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完善行政制度体系,政府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最终建成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jJ9Wa41Id3WgIxabxMmLS3yX0N00SksTPltdnAh61BLuafooTgFds/bO4NYJL5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