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章 |

绪论

近年来,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较之以往更为严峻,外媒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渲染以及对中国军队“不透明”的指责更是甚嚣尘上。面对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国防领域该如何有效运用合理的叙事模式和话语策略进行应对,消除国际不良影响,营造良好的国防舆论环境,最终增强国际话语权,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习总书记于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实力和影响力的体现,是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方面,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孙吉胜,2019)。本课题所探讨的“国防话语”是“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防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国防话语一直是中外舆论交锋的重要领域之一,舆论交锋的实质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利益的博弈(甄妮,2015)。在国防话语这一舆论重地中如何博弈才能获得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德里达、福柯等后现代学者认为,话语具有表征功能、建构功能,不仅呈现、传递信息,还可以建构社会现实。也就是说,具备了话语权就具备了定义社会事实和社会意义的权力,即话语权决定了定义权、解释权和说明权(孙吉胜,2019)。构建国防话语体系是中国和中国军队获取国际认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我国近年来为了构建国防话语体系,采取了多项举措,如建立国防部发言人制度,开通国防部网站,建立军队权威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国防部月度例行记者会、专题新闻发布会和日常信息发布,及时就涉军敏感问题回应外界关切;利用高层军事交往、中外联演联训、军舰出访、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涉外活动加强对外宣传;发表国防白皮书,编写《中国军队》系列丛书、制作《今日中国军队》光盘、发行《中国军队》杂志等多种外宣材料。可以说,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经构建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话语。但是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仍然较为薄弱,与日渐强大的“硬实力”不相匹配。在“中国崛起”步伐加快的背景下,西方媒体针对中国进行的“议程设置”和舆论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国际新闻传播领域“西强我弱”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史安斌,2016)。我们的“话语”仍旧是零星的、碎片化的,缺乏一个“体系”(甄妮,2015)。对此,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作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话语也需要体系建设。

习总书记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因此,基于对我国国防话语现状的认识,本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国防话语缺乏针对性,对西方主流社会的传播规则和受众习惯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国防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和感召力不足。只有把握不同国家受众在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接受特点,用西方的方式和西方人打舆论战,才能赢得话语权。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国防的自身特点和国防话语的现实需要,结合新媒体时代话语传播的规律和各种符号资源的表意方式,建立中国的国防话语体系。鉴于新媒体时代国防话语的多样性,本课题将国防话语置于多模态视域下,从语言、图像、色彩、身体姿势、声音等多个符号模态层面,将中、西方国防话语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中、西方国防话语在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特点,进而探讨能够与西方接轨的表达方式,为建构中国国防话语体系做贡献。 zavhg2WYPnEFNi0FFsIHbPvW4nAOJWsb2Z+D2nQNkWNu+U9lPws7G1f40ylQD+6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