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和转喻的研究

3.2.1 基于语言的隐喻和转喻研究

自从 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1987)这本著作问世以来,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了快40年,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传统的、将隐喻视为文学修辞手法的观点形成对比的是,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把隐喻定义为不同的高级经验域(superordinate experiential domains)中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Lakoff & Turner,1989:103-104),认为隐喻建立在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的基础上,是人类通过具体理解抽象的思维机制。隐喻的一般模式是Abstract A Is Concrete B,即“抽象的A是具体的B”,人们根据具体的B来理解抽象的A,并结合语境判断B的哪些特征被投射到A上。例如,Love requires shared goals.就体现了英语中最常用的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RNEY,可以理解为:“爱情是一起共同走过人生之旅”,也可以理解为“爱情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会像旅途一样,历经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在一起”,具体的映射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认知语言学目前已经有大量的隐喻研究成果,例如Lakoff & Johnson(1999)、Dirven&Ruiz de Mendoza(2010)、Gibbs(1994)、 (1990,2000,2002,2005)等等。

在隐喻研究开始十几年后,认知语言学开始将目光转向转喻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建立在邻近性的基础上,包括空间邻近性、时间邻近性和因果邻近性,即处在邻近关系的两个概念中的一个概念为理解另一个概念提供心理可及性,即“X stands for Y”(X代表Y),X和Y之间是替代关系。例如,He has a good head on him.中的“good head”代表他的智力,意思是“他很聪明”。转喻总是涉及事物实体的自身,例如以“脸孔”“手”转喻指代“人”,脸孔、手都是可以用感官感觉得到的实体,并非“像”脸孔和手(徐盛桓、何爱晶,2014)。再如,Hollywood一词可以用来指代美国主流电影,因为电影都是在Hollywood这个地方拍的。转喻识别更加依赖于语境和百科背景知识,转喻的映现与一个认知域中次认知域的心理突显(mental highlight)或激活是相关联的(Barcelona 2000)。因此转喻识别的关键在于对源域,即具体词汇所指代的概念或复杂事件的推理上。关于源域的知识不仅来自体验性(embodiment),更多地来自于源域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事实上,转喻更像是一座冰山,冰山一角让我们联想到藏在海平面底下的部分(Pérez-Sobrino,2017:8)。目前,转喻作为另一个人类思维机制被广泛研究,产出了很多成果,例如:Barcelona(2000,2011)、Benczes,Barcelona & Ruiz de Mendoza(2011)、 & Radden(1998)、Littlemore(2015)、Panther & Thornburg(2003)、Ruiz de Mendoza(1998,2013)等研究。

3.2.2 隐喻和转喻研究由单模态向多模态的发展

既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隐喻就不仅可以用语言符号表达,还可以用其他符号模式来表达,并表现在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各种线条、形状、式样都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感情,赋予我们的信仰、怀疑、希望、需求和理想以实体与形式(束定芳,2000:30)。尽管认知语言学学者们都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机制,但他们的研究一直局限于语言,直到Forceville(1996)将隐喻扩展到广告研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言之外的其他模态中的研究才开始。隐喻建立在两个不同经验域(areas of experience)之间的关联上,多模态的符号资源和呈现方式使人们能够创造更多更新颖的隐喻,哪怕是传统的文字隐喻,换成多模态呈现也会产生新的含义。在认知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基础上,Forceville先提出图像隐喻(pictorial metaphor)/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接着提出了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在单模态的图像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都以图像的形式(即视觉模态)呈现。在多模态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现(Forceville,2006:384)。在多模态的语境下,通过两种或多种模态或符号协同作用,相互补充,构成多模态隐喻。例如,漫画、海报、广告、电影、演讲等,这些语篇通过图像、文字、声音、音乐、动作等符号和模态的组合,构成多模态隐喻。Forceville(2009a)认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观察其他非语言模态隐喻的成果来证明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机制之一,将基于语言研究所观察到的概念隐喻及相关结论在多模态环境下进一步证明。

到目前为止,广告是成果最多的研究领域,包括广告牌和广告片中的图文隐喻(如Forceville,2009b;Uriós-Aparisi,2009;Hidalgo & Kralievic,2011;Pérez-Sobrino,2013a、2016a)。还有一些涉及电影(Rohdin,2009;Eggertsson & Forceville,2009c)、古典音乐(Zbikowski,2009;Pérez-Sobrino,2014a)、手势( & Cienki,2009)等领域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就像语言模态的转喻研究落后于语言模态的隐喻十几年一样,多模态转喻的研究也同样落后于多模态隐喻,目前的相关研究仍然不多,一般作为隐喻的“附属品”进行分析和阐释。现有研究主要有Forceville(2009b)、 & White(2013)、Pérez-Sobrino(2017)等对广告中的图文转喻的研究,Pérez-Sobrino(2014b)对古典和当代音乐中转喻的研究,其他语类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涉及国防话语的转喻研究目前也没有。 qp2hkniIwEl2P5cyKJ4baJXNhmIuZ1jeOWueF8xossMu1Lu6jgAF4TkECo448C1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