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各章内容简介

本研究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论述本研究的缘起、内容、重点、意义、语料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多模态话语的定义、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源起和发展,梳理了国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的9个研究路径,之后重点以国内CSSCI来源期刊为考察对象,对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第三章首先论述多模态领域的主要理论——视觉语法的优势和缺点,介绍多模态隐喻研究和转喻研究的发展和现状,介绍认知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运用,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多模态认知批评。第四至第七章是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在各种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运用,限于项目研究期限和篇幅,本文的分析目前只涉及五个语类,分别为第四章的征兵广告、第五章的征兵宣传片、第六章的视频新闻报道,以及第七章的战争影片。第八章对本研究的发现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指出本研究对于国防话语研究传播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对近年来的中美征兵平面广告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中美征兵广告在符号特征、话语策略和意识形态特征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的传播策略所产生的不同传播效果、漫画和海报的不同交际效果以及新媒体时代征兵宣传应具有的互动性。研究指出,征兵不仅是一个政治性的活动,更是一个展现军人形象和军队战斗力的平台,只有根据时代特征和受众的阅读特点不断调整传播策略、提高传播能力,才能塑造大国形象。

第五章对中美征兵宣传片进行了对比分析,在隐、转喻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中美征兵宣传片在叙事模式、叙事角度、话语策略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并就宣传片中隐喻和转喻的数量和表征、隐喻和转喻的关系、意识形态的体现、叙事节奏方面进行了讨论。除了厘清隐、转喻在意义表征上的不同功能,还指出,美国征兵宣传片对人文关怀的强调、直接目光接触以传递人物丰富情感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在节奏上,中方的画面切换过快,观众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喻和隐喻推理,来不及进行表层世界和深层世界的识别,应该对所表征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放慢叙事节奏。

第六章对比分析了中美主流媒体对“中美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这一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揭示了中美在叙事模式和话语策略上的差异。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相关观点,从符号资源运用、受众地位、新闻的趣味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电视新闻报道这一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指出新闻图像和视频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还有舆论导向和情感引导的作用。

第七章对比分析了中美经典战争影片。选取的战争影片分别是中国影片《红海行动》(2018年)和美国影片《黑鹰坠落》(2001年)。根据此类题材影片的语类特征,以分析其中的转喻机制和功能为重点,从转喻的表征功能、语篇功能、评价功能以及定位功能这四个方面将中美战争片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影片符号资源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发现中美战争片在交际目的、主题思想、对战争本身意义的思考以及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中国战争影片如何进行“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问题。从转喻理论的应用来看,转喻批评分析能够有效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而且转喻理论和电影理论相结合还能够有新的发现。

第八章为本课题的结论。在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同时,提出了改进国防话语传播的建议。本研究认为,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的差异以及由此进行的深入讨论,有助于我国国防话语寻找到更为普世的国际化表达,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或者机械地借鉴。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找到共情点或者创作的初心点,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最后,结合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未来的研究趋势。

传媒学者史安斌(2016)指出,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日渐推进,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愈来愈模糊,逐步表现出互相交织、彼此融合的特点。国内传播的基础地位凸显,而国际传播的对象和范围再也无法像“前网络时代”那样用民族、国家的疆界来清晰划分。新闻传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相互融合,升级为更具想象力和创新潜力的“全球传播” 。这样的传播生态以及新媒体环境,是我国的国防话语研究和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讨论依据。 8nMbGKQbq376X/vxt9bEkfKl5Ou8EF04ZbtdW5aRkqeX2CH9i1iM9bkXHne8O1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