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语料与方法

本研究拟在多模态视域下,采用认知—功能分析法(潘艳艳,2011、2012、2013、2016a、2016b)对我国国防话语进行研究。认知—功能分析法已经应用于中国形象宣传片的分析(潘艳艳、张辉,2013),被证明是可行、有效的分析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语类特征进行调整。该方法主要借鉴了社会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社会符号学提供了描述符号特征及符号意义潜式的分析框架;认知语言学提供隐喻、转喻分析的理论基础,从而揭示符号特征及符号意义潜式的认知机制(潘艳艳,2016a)。这两个语言学理论的结合能使多模态语篇的分析更全面、深入。按照“指示意义—内涵意义”、描述—阐释—解释(Description–Interpretation–Explanation)(Fairclough,1989)的操作原则,认知—功能分析法首先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然后阐释语篇与话语实践过程的关系,最后解释话语实践过程与其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语料的语类特征,本研究涉及的国防话语类型包括征兵平面广告、征兵宣传片、军事新闻报道,以及战争影片。研究主要从符号特征和符号意义潜式与语篇的认知机制两个层面展开,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多模态国防话语中的异同,探索西方社会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为构建中国国防话语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技术方面,本课题根据语料的类型,采取了不同的收集和处理方法。例如,征兵平面广告和网络新闻分析采用建立小型语料库的方法;视频类语料,如视频新闻、战争影片则采用截屏软件,以秒为单位进行截图的方法。截图后建立语料库,以便后续的分类和统计。分析过程中主要采取内省法、观察法和对比法。

根据话语分析的操作原则,认知—功能分析法的分析步骤为:

(1)阐述目标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

(2)介绍语篇的内容梗概和语类特征。

(3)描述语篇的社会符号特征和意义潜式,并在此基础上识别、解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4)对识别出的隐喻和转喻进行总结和归类,探讨隐、转喻在语篇中的功能,总结隐、转喻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洞悉该语篇的认知动因;将语篇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中,结合以上的分析结果对其交际效果进行讨论,指出其优点及不足,探索国防话语对外传播的规律,总结出西方社会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操作层面,以上步骤需要结合分析对象的语类特点以及传播载体和媒介进行相应的调整,需要结合的相关理论随着分析对象而调整。如新闻视频的分析,需要结合新闻报道和新闻视频拍摄剪辑的一般规律以及传播学理论建构分析框架,在分析中,鉴于新闻是现实类语类,其中的隐喻可能较少,转喻较多,那么分析重点就是转喻的识别和解读。再如,影视作品的分析要结合电影理论,不同类型的影片,其语类特征也会有所差别,隐喻和转喻的类型也会有所不同,同样需要调整分析步骤和框架。如果隐喻和转喻分析不能有效地解释话语中的话语策略和意识形态,那么除了认知语言学理论,还需要借鉴其他理论,如批评话语分析中常用的评价理论(Martin & Rose,2003;Martin & White,2005)、互文性理论(Kristeva,1986)等。正如辛斌(2005:54)所言,批评话语分析“主要还是采取‘拿来主义’,不论是哪派的语言理论或方法,只要能用于分析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产生令人信服的结果,都可以运用到分析中”。 crgQ/QShKXG52ax0KxywvKXZqT1jZB7yIctVJkaHphftTV9gbIeOE6FR0c/bL8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