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可以超越你的基因吗

生物精神病学的最后一个原则是基因性。这与这个时代的政治敏锐性是如此对立,以至于它的卷土重来再一次震惊了我们。生物精神病学者怎么可能相信这样“未开化”的看法呢?让我们看一下一个虐童案件的解释。

安迪是一个两岁的孩子。只要他不听话,他爸爸史蒂文就会揍他,不是简单地打屁股,一旦动手打,就停不下来。安迪越哭,爸爸越生气,直到安迪不哭时爸爸才会收手。孩子通常会被打得鼻青脸肿或伤筋动骨。妈妈把他送去急诊室,谎称是他摔成这样的,但史蒂文还是被逮捕了。

史蒂文在童年时也是如此被他爸爸打的,他还记得他爸爸说过,他的爷爷也是这样打他爸爸的。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种虐待儿童的循环是习得的。史蒂文打安迪是因为他曾被他爸爸打过,而他爸爸学会打史蒂文也是因为他被自己的爸爸打过。所以相比于没有被虐待的孩子,那些从小被父母虐待的孩子长大后虐待自己孩子的可能性更大。还有一个理论也能解释这种现象,但这种理论在社会上不太流行,所以社会心理学家就把它忽略了。

进化的所作所为

另一种解释就是攻击性是遗传的,有攻击性的人有着攻击性的基因。这个理论说明,打孩子的人身上有这种基因。如果被虐待的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这个小孩长大后也会虐待自己的孩子,不是因为他学会了,而是因为父母把攻击性基因遗传给了他。

史蒂文打安迪是因为他继承了这种攻击性基因,还是因为他从自己被打的经验里学会了这一套?怎样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我们相信基因能够改变某一个简单的特质,如眼睛的颜色。但基因能否改变侵略性的人格特质这种较复杂的东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仔细想想进化的对象是什么以及进化选择的是什么。

我认为基因和简单的特质,如眼睛的颜色,只有间接的选择关系。进化保留它们是因为它们的主人比另一套基因的主人能更好地繁殖和生存。进化直接选择的东西是使基因的主人比别人更有繁殖力、更有生存力的那些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是复杂的,如美貌、智慧、攻击性都在自然选择单上名列前茅。自然只关心那些能够直接完成“生殖成功”的模块,这意味着选择复杂的特质才是进化的正常机制。

分子生物学家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进化。他们只聚焦于那些简单的特质和基因,因为基因可以测量很多次,能够重复得到同样的数据,正好符合科学界注重量化的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对简单特质或其分子构成感兴趣,也不意味着简单特质的遗传性代表了较复杂的基本特质也是遗传得来的。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美貌基因,也不可能存在美貌的分子生物学。美貌基因的排列组合多如牛毛,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美貌仍是进化选择的目标,它和智慧、攻击性一样都可能具有遗传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攻击性基因”就没什么好研究的,但攻击性的遗传性就很不同寻常了。

人格究竟会不会遗传

美貌、攻击性、紧张、沮丧、智力等特质都是遗传得来的。但如果找不到隐藏在人格特质后的那些基因,你又怎么知道它是遗传的还是习得的?其实这个看似头疼的问题有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解决方法:研究双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

同卵双生子通常在基因上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异卵双生子有一半的基因是相同的。异卵双生子基因的相似程度就和亲生的兄弟姐妹差不多。当同卵双生子在某些人格特质上比异卵双生子更相似时,我们说这种特质就是遗传来的。

对眼睛的颜色来说的确如此,但对较复杂的特质,如唱歌、舞蹈、文学能力又是怎样的呢?这些能力可能来自遗传,还有可能来自后天的教养。我们都知道同卵双生子教养方式会更相似:父母给他们穿同样的衣服,让他们睡同一间房,上同样的课等。但在不同家庭环境中分开教养的有着同样基因的同卵双生子,如果他们的人格特质相似,那肯定就是遗传而不是环境的原因了。对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进行研究,可能是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了。

托尼和罗杰还在襁褓中时就被领养了。托尼生长在费城一个温暖的意大利工人家庭。罗杰在佛罗里达州长大,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犹太人。托尼是个推销员,在各地跑推销。有一天,当他在新泽西州的一家餐厅吃饭时,有一个女士跑过来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对他说:“罗杰,你好吗?你很久没给我打电话了。”当他最终说服这位女士他不是罗杰,也从没听过这个名字时,他的好奇心被引发了。他大费周折地找到了罗杰。当他们核对了生日后,才知道他们是双胞胎兄弟。

这种相似性令人吃惊。当然,他们外表看起来很像,声音听起来也像,智商差不多。他们用同一种牙膏,都从小学起就是无神论者,学业成绩也一样。他们都抽幸运牌香烟,都用卡奴牌须后水。他们加入了同一个政党,有着相似的工作,喜欢相同类型的女人。在他们接下来的一次生日宴会中他们互送了礼物,结果是一模一样的毛衣和领带。

对科学家来说,遗传率程度和遗传的人格特质范围比趣闻轶事更令人印象深刻。下面列出的就是那些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非常相关,而与异卵双生子不那么相关的特质:

有研究者对瑞典的500对双生子(包括同卵和异卵的,也包括分开抚养和一起抚养的,现在都已是中年人了)进行了大规模研究,结果也差不多。

除了研究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外,还有一种方法也行之有效,那就是通过比较被领养的孩子的亲生父母及其养父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丹麦有着最完整的领养记录,所以丹麦的人口记录是研究先天遗传与后天教养关系的最好资料。研究者研究了1953年在哥本哈根出生的所有男孩的生父与养父的犯罪记录,以及这些孩子的犯罪记录。

研究结果发现,如果生父和养父都没有犯过罪,那孩子的犯罪率是10.5%。如果养父犯过罪而生父没有,那孩子的犯罪率是11.5%,然而这个差异并不显著。由此可见,罪犯抚养孩子,并不会增加这个孩子犯罪的可能性。如果生父(孩子出生最多六个月就没再见过他)是罪犯,但养父不是,那孩子的犯罪率是22%。“犯罪基因”让犯罪率整整提高了一倍。如果生父和养父都是罪犯,孩子的犯罪率会升到36.2%,是生父没犯过罪的孩子的三倍。

这些数据表明犯罪有着先天的生理性因素。犯罪是能够遗传的,这真是让人吃惊不已。而其他相似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大部分人格特质都具有高度的遗传性。

结果揭晓

因此,生物精神病学的最后一个原则也水落石出了:过去十年的研究都表明人格是能够遗传的。这个原则和前面两个原则合起来,你会对人格有更深刻的印象。

生物精神病学是心理疾病的哲学,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待之,我对每一个原则都有一个警告。

第一,心理疾病是生理疾病这个说法仅在麻痹性痴呆患者身上得到了证实。 而在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及躁狂症患者身上都没有得到证实,至少都没有找到生化方面的原因。至于抑郁症、焦虑症、性障碍、肥胖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都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第二,情绪会随药物而改变。情绪只是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在作祟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到目前为止,药物也不是屡试不爽的。所有的药都是治标的,而且都存在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副作用。

第三,人格是会遗传的,这种说法已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了。 但人格并没有占据所有的遗传基因,人格特质的可遗传程度都大致为0.50(除了智商,智商是0.75)。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人格是不会遗传的。这时,就该轮到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技巧上场了。

接下来,本书要讨论的内容就是哪些是能够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 e2gaLY5Hi0XhsKybcqyIhZHMG594cx/lDcqMWEiWcCdLjMByCOOrbZf7ylfaqW4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