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案例描述了宁沪公司践行“服务区+文化”“服务区+旅游”理念,按照服务区经营模式转型“3+3”方案,以打造国内高速公路服务区新标杆为目标,依靠创新成功实施阳澄湖服务区改造,完美呈现以“一街三园”为原型,以“梦里水乡,诗画江南”为主题的全国首家园林式服务区的实践历程。本案例呈现的以文化立意,把企业文化的精髓,赋予服务区以文明之路、温馨之路的文化内涵,打造旅游文化特色服务区的成功经验,为全国高速公路系统推动服务区供给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宁沪高速;“服务区+”
2016年,江苏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启了全面升级的步伐。2016年10月,宁沪公司管理层集体审议并通过了宁沪高速服务区经营模式转型的“3+3”方案,宁沪公司6个服务区升级改造和经营转型大幕拉开。2017年4月16日,江苏交控党委书记、董事长蔡任杰在宁沪公司芳茂山服务区调研时指出,服务区的升级转型要实现“升级改造系统化、管理精细化、经营差异化、关注顾客需求个性化和主题特色化”的“五化要求”。2017年11月8日,宁沪公司率先启动升级改造的梅村服务区以全新面貌开业。2万平方米的现代旅行商业综合体、丰富的业态品牌,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一年时间接待省内外参观考察团100余批次。
如果说梅村服务区的主题是现代商业综合体,那么对于过去知名度更高的阳澄湖服务区来说,要实现继续引领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目标,这次改造又该用什么主题来体现特色化,用什么理念赋予其灵魂呢?
阳澄湖服务区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镇,地处京沪高速公路(G2,江苏段K1153+609)和沪蓉高速公路(G42)重合段,西距苏州市13千米,东距上海市65千米,北倚风景宜人、碧波环绕的阳澄湖。服务区于1996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5月进行了改扩建。改扩建后的阳澄湖服务区占地面积480亩,主线断面交通流量9.5万辆,日均入区车辆1.2万辆。2015年和2017年,服务区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2009年被评为第三届“江苏交通十大服务品牌”,2010年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
在江苏交控系统这一轮服务区升级转型启动之前,江苏交控蔡任杰董事长多次指出:“要打造一批在世界有知名度、在全国有地位、在江苏有影响力的服务区。”江苏交控系统内服务区纷纷响应,仪征服务区、溱湖服务区、郭村服务区、大丰服务区……一个个升级转型、华丽变身的成功案例,绘就了江苏高速路网上一道道夺目的风景,阳澄湖服务区就是其中最为精彩夺目的篇章。
阳澄湖服务区地理位置优越,阳澄湖大闸蟹享誉全国。在全国服务区行业中,阳澄湖服务区也向来颇有名气。在新一轮的升级转型大潮中,继续代表江苏领跑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势在必行,更是使命必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宁沪公司管理层开始了探索之旅……
(一)定准主题基调
“苏州有什么?苏州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是什么?”时任宁沪公司总经理的顾德军在经营层会议上抛出了这个问题。“是评弹”“苏州有昆曲”“苏州有江南园林”……一个个答案直指代表苏州历史文化传统的经典元素。建设思路逐渐清晰,把园林复制进服务区,让顾客在快行中慢享,在园林中消除旅途的疲惫;景观以园林为载体,以苏州观前街为原型进行商业布局,让游客在服务区体验漫步苏州古城的美妙风情。2018年年初,经过反复酝酿和构思,一个交通融合文旅概念,把阳澄湖服务区建成国内首个园林主题服务区的构想正式成型:升级改造围绕“梦里水乡,诗画江南”这个主题展开,以“一街三园”(观前街、拙政园、留园、狮子林)为蓝本设计,打造具有浓郁姑苏韵味的园林式旅游主题服务区。至此,宁沪公司对阳澄湖服务区改造这篇“命题作文”的标题正式拟订。
(二)创新建筑风格
2018年4月,就在改造动工前,宁沪公司进一步优化改造方案,开创性地将江南民居元素运用于大型建筑设计,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服务区主楼外立面以著名画家吴冠中江南水乡水墨画的抽象线条为元素,营造了粉墙黛瓦的人字坡天际线,通过门前大型水景的布局和宅前屋后的绿化点缀,用连绵起伏的260米的黛瓦白墙和错落有致的飞檐翘角勾勒出中国水乡的“如诗梦境”。主楼正门口两侧名为“涵碧”的镜面水池,面积达1800平方米。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倒映水面,恬淡静谧的江南水乡之风扑面而来。
(三)复制枕水长街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室内长街,小桥流水,娓娓诉说着吴中大地的滋润温和,咏唱着苏州文化的隽永绵长。服务区主楼内一条长140米、名为“文渊河”的景观河贯穿东西,河道上架设了5座沟通街区的桥梁。其中,两座石桥来自苏州乡间,拥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专业人士拆解、编号后到现场按照原貌复原。河道南北的沿河街区,各类商铺鳞次栉比,商铺建筑造型古色古香。在街区上方,是高14米、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人工天幕,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高度最高的人工天幕。置身街区,顾客犹如置身苏州繁华的观前街。
(四)取景江南园林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古典园林成就了理水叠山、移步换景的妙趣,连接了直通历史文脉的深邃。把园林搬进服务区在国内服务区建设中绝无仅有。阳澄湖服务区园林面积达1万平方米。“荷风”“修竹”“木樨”三处园林曲径通幽,映带在主楼背后。在荷风园,旅客可以饱览拙政园的疏朗自然;在修竹园,旅客可以探寻狮子林的假山真趣;在木樨园,旅客可以品味留园庭院小品的精致风雅。许多旅客兴奋地表示:对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来说,阳澄湖服务区简直就是免费的苏州园林“一日游”。改造完成后的阳澄湖服务区,每天进入园林游览、休憩和拍照留影的旅客人流如织。
(五)融入传统文化
在阳澄湖服务区的改造中,建设者将“服务区+文化”理念和江苏交控“通达之道”的企业文化落到实处。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区,服务区设置了传统古戏台,邀请艺人表演昆曲、评弹等经典曲目。每一次表演,都吸引了大量旅客驻足观看。服务区还建设了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现场展示苏绣、缂丝、宋锦、核雕等苏州非遗技艺和非遗作品,供旅客免费参观,感受非遗的精湛工艺和匠心神韵。阳澄湖服务区升级后投入运营以来,非遗馆在常态下,每天参观人数近800人,重大节假日最大日参观人数更是达到1800余人之多。“在服务区建非遗馆?行色匆匆的旅客有人感兴趣吗?会不会浪费?”事实胜于雄辩,如今真实的数据很好地回应了设计之初很多人的疑问和担心。
(六)兼具科普娱乐
有了文化,怎能缺科技。创新不止的建设者在服务区建设非遗馆的同时,又在服务区专门建设了同样有3000平方米的科技体验馆。该馆由科普长廊、VR体验、机器人表演三大部分组成。在二楼江苏第一家机器人餐厅,15个机器人每天在有条不紊地为顾客提供传菜、送菜服务。配备了新风系统、智能人流引导系统、实时异味监测系统的智能公厕也是科技元素十足。智慧指路牌、3D全息旋屏等科技元素让旅客惊奇连连。服务区随处可见的科技元素,让服务区一系列颠覆传统的设计不仅叫好而且叫座。拥有19台VR机的科技馆每天吸引约1200人入馆,重大节假日单日人流更是超过2500人。
(七)尽享南北风味
阳澄湖服务区拥有各类业态品牌近50个,汇聚了无锡小笼包、吉祥馄饨、麻辣烫、云南米线、驿品鲜等东西南北中各式美食,让顾客在服务区就能“寻南北美食,品东西味道”。改造后的服务区除传统的餐饮、零售业态外,还新增了休闲娱乐和文化服务类业态,非餐饮类业态占比超过65%,打破了服务区业态布局的传统,对业态布局、组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下一步,服务区还将跟阿里、腾讯、京东、抖音等开展合作,引入网红业态和网红商品,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消费新体验。
(八)建设成效显著
酒香不怕巷子深。从2019年7月18日阳澄湖服务区改造完成投入运营后,运营至今,服务区累计接待国内外、省内外各级各类参观考察团181批次、3742人次。在抖音平台,旅客自发拍摄的关于阳澄湖服务区的短视频不计其数,单条播放量最高的更是超过了400万次。《新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门对宁沪服务区,特别是阳澄湖服务区进行了专访。东日本高速公路工程公司也慕名前来,盛赞服务区规模大、品质高、管理强、服务优,某些方面超越了日本服务区,是他们见过的最具魅力的服务区之一。我国台湾地区TVBS电视台对服务区进行了一天的采访,多角度、全方位在岛内宣介阳澄湖服务区。2019年10月13日,中国公路学会在全国服务区中评选出的5家“高速公路旅游主题服务区”,阳澄湖服务区赫然在列。11月中旬,中国公路学会还在阳澄湖服务区举行“最美园林文化服务区”命名和揭牌仪式。
服务区有了人气,也聚集了财气。升级转型后的阳澄湖服务区日均车流量达到2万辆次,较改造前增长50%。日均营业收入超60万元,较改造前增长200%。重大节假日最高日营业收入超过120万元。单车平均停留时长达到40分钟,较改造前延长1倍。2019年暑期,服务区每天要吸引周边社区数百位居民前来休闲娱乐和购物消费。服务区网红效应持续不退,热度不减。
宁沪公司深入贯彻江苏交控“四通”“八达”“九道”的企业文化,彰显“畅行高速路,温馨在江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的文化理念,秉承服务之道、关爱之道,以文化立意,体现出“通达之道”企业文化的精髓,赋予服务区以文明之路、温馨之路的文化内涵,为驾乘人员提供了有温度、有质感的服务。正如江苏交控党委书记、董事长蔡任杰指出的那样,人民对美好出行的需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何抓住服务区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按照江苏交控“双提升”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升级改造系统化、管理精细化、经营差异化、关注顾客需求个性化和主题特色化”的“五化要求”,进一步明确服务区规划定位,突出企业文化主题特色,需要公司管理层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