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委会

集 刊 名: 中医典籍与文化

主办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本辑协办单位: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

本辑编委会

主  编: 王振国(山东中医药大学)

执行主编: 张树剑(山东中医药大学)

特约主编: 崔军锋(浙江师范大学)

英文审校: 苏静静(北京大学)

本辑学术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振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

冯秋季 (新乡医学院)

刘兵(清华大学)

余新忠 (南开大学)

李建民 (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李勤璞 (浙江师范大学)

沈澍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

梁松涛 (河北大学)

中医典籍与文化(第一辑)

集刊序列号:PIJ-2019-418

中国集刊网:www.jikan.com.cn

集刊投约稿平台:www.iedol.cn

本辑同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变与现代中医的形成”(18ZDA175)支持 YoWXVAAVbrBr1R/n3MBvc1Um+Mhl9O2G/OA3PBBvRZNfFL//DKwNa0ZLKvdw0uZb



卷首语

“左手科学,右手人文”,中医学一直生长在科学与人文共同滋养的土地上。然而,回顾中医学的研究,多年以来被追逐的学术热点基本上集中在机制探索与技术本身,对于其人文方面的研究,人们或视而不见,或根本就无暇顾及。中医学人文研究得到的学术支持,也不免雷声大雨点小。

医学需要人文研究吗?其研究的价值在哪里?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身就是研究者的关注点。与“硬核”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医学一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其人文意蕴的探求、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文本与实践资源的追索,一直是学者研究、前行的方向。在走过漫长、寂寞的探索之路后,医学人文研究的原野也渐渐呈现葱郁的景象,医学相关的文献、历史、社会学、哲学、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相关领域的成果都在任性地生长。这不仅仅是研究本身的发展趋势,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本质回归,对于中医学而言,回溯“有什么”与“是什么”的文献梳理与历史研究则更可以回答长久以来困扰学界的诸多理论难题。

回顾近年的学术潮流,在方兴未艾的医疗社会史研究视野下,知识史、感知史、器物史、交流史等新兴领域成为新的学术热点;传统的中医文献领域,也由于出土文献与文物的不断现世,因文本的沿革、学术的嬗变、流派的兴废、焦点的移易,而焕发出新的研究活力;以往作为研究对象的医院也参与到医学人文的研究主体中来,试图从历史文化研究中找到当前医学伦理问题的答案;当前的中医学术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与革新,也成为学界思考与讨论的核心问题;人类学学者也从疾病与医疗叙事走到了医学知识的田野中……总之,医学人文研究的方向、内涵正走向多元与纵深。

学术研究需要交流的园地,目前国内中医人文研究的学术期刊寥若晨星,远远不能满足学者的交流企盼。创办一份中医人文研究集刊的想法,由来已久。2005年,由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医文化论丛》,是我们编纂集刊的第一次尝试。2010年,我们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项目办公室拟创立“中医典籍与文化”集刊,不定期约请专家学者就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古籍整理与研究方法等撰文。但限于诸多因素,仅以内部“简报”形式陆续刊出,用于研究团队的培训、指导与交流。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立“山东省高等学校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的要求,成为正式创建这本集刊的新契机。集刊旨在坚守学术本分,集聚智慧,探索前沿,分享经验,传递资讯,为学界交流服务。刊名依然沿用“中医典籍与文化”(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典籍(literature),从来源看意味着用文字记录的知识,而文化(culture),意味着知识与文明中的耕耘,人文研究的范畴,大概不出于这两个词的覆盖。从本期起,中医学人文领域内的耕作成果,对知识的记录与研究,对中医学文明的承接与延续,有了一个新的发表园地。

2020庚子春节,荆楚大疫。居家避疫,一边校阅大家文章,一边关注疫情进退,思绪游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不知今夕何夕。以史为鉴,以文化人,谈何容易!

王振国
2020年3月10日 eENy9QKXXNn0/cADhTP4JVDMT8JQ8JnBOMH9/SOTYg8QPjCJdIgskgbDcj7sa6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