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的精华、在中外文化的融汇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反映时代要求、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之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所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产物。

第一,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道路。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为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前进道路,使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真正代表时代发展的科学的、开放的、人民的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开辟了先进文化的科学性,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代表了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来看,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是在充分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本身就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使马克思主义超越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为整个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提供了途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站在时代思想的最高峰,又揭示了超越时代的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反映人民大众的意愿和要求,成为无产阶级这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也赋予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沿着科学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开辟了先进文化的人民性,使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具备了科学的价值立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揭示了人类最终要达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索人类解放道路,成为工人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正如列宁谈到的,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使它成为真正为工人阶级服务、指导工人阶级文化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谈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成为着眼于人民、来自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赋予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谈道:“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品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恩格斯谈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指导各国发展,创造出符合各国国情的先进文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正是党在不同时期的建设经验,才创造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第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虽然开辟了人类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但在与我国发展相结合时,还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应当兼具本原性及实践性,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必须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融入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

从理论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首先在于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指导思想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是科学的文化,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根本指导,从而具备了以往文化所没有的先进性;从价值立场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是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就在于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将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目标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这一目标是立体的、全面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特点和目标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不断发展。

从实践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因为它产生于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实践而产生新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将党的中心工作重新确立为经济建设后,我国物质文明得到了巨大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被纳入视野。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使我国的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等内容,成为先进文化的新内容,确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之后,根据实践经验和发展需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先进文化建设视野,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先进文化的新观点。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将牢固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强调“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另外,还将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

党在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创新,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又彰显了中国特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定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当中,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实践的发展能深刻地推动文化的创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背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时代起点,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与世界发展局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根本动力、基本方略和政治保障,是当前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指南,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惠及群众提供了坚实的社会背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决定性阶段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以往“温饱型小康”“总体性小康”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全面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容,并对每一内容的目标做出具体要求和部署。这就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不仅要推动国家与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推动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下,党加强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和投入,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基础。一是强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就是说,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引领作用,保障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识形态属性。二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发挥文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动作用。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施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从而使“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 ,各文艺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 ,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基层的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惠民工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进有了更为丰富的载体,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群众提供了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深刻的群众关怀,有效提升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民性。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而提出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也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己任,体现了人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教育事业等为载体,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用先进理论和先进文化教育人民,有效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公民个人的文化层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持。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和制度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进行了规划。所谓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等各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从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为手段,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动力;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决策制定以后,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内容,实行多项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例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进群众提供了便利。

反过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强调:“改革关头勇者胜,气可鼓而不可泄。”改革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 ,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面,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勇往直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改革过程中的矛盾、难点、短板,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自强不息、自我革新精神的鼓舞。这些精神饱含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饱含对胜利、对未来的企盼,无不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先进文化理念和理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所提供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政治环境。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以来,我国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宏观调控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开放的经济条件。同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协商共治,德法并举,治理能力现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制度模式 ,为先进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仍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各项制度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提升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增添力量。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新内容,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统筹好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变革中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作为“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法律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先进文化注入新内容。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能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

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伴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在全社会形成的氛围更加浓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动力。一种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实践的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各环节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从制度构建向精神培育转变。立法环节,通过尊重规律、协调统一的科学理念引领立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依法治国的最初环节得以培育。执法环节,通过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科学执法,违法行为得以惩戒,法律权威得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法律的执行环节被肯定。司法环节,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司法公信力得以维护,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信任得以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其结果必然是全民守法。全民守法,不仅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效性,更是全体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认同和自觉遵守。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此,“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代表我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既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又体现时代精神,对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以德治国提供支持。它将与全面依法治国一起,共同为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贡献力量。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并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需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领导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所谓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党的领导。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方略的实施,党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推进理想信念宗旨教育,推动党员同志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一过程既是思想建党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同时,全面从严治党各环节的实施,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为党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政治建设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 。通过政治建设,党内存在的与先进文化相背离的价值观以及落后和有害的文化得以改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党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 当前,党进行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包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内容。通过党的思想建设,党员的思想素养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党员头脑中也进一步巩固。抓“四风”、反腐败是党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对党改善作风、增强纪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推动了党建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政党。党建文化产生于党的建设实践,反映了党的思想观念、组织观念、行为观念、价值观念,对党员干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领、规范、约束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党不断丰富党建文化的内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全面从严治党十分强调理想信念宗旨教育,不断增强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信念,强化了党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之中,体现了党重视制度建设的文化传统;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反映了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以及将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措施付诸实践的信心。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最终目的。党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决心和信心,也融入党建文化中,体现了党建文化的实践特性。党建文化科学性、实践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被体现和丰富,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上高度一致。党建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为先进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三)革命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精神之源

革命文化是在我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斗争中孕育而成的文化。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主线,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包括革命思想理论、革命信念精神、革命文化作品等在内的各种革命文化成果,成为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之源,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忠诚不渝,凝聚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深沉之爱,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当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革命已经不再是时代主题。然而,革命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与新的时代特点、实践要求相结合,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换言之,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源头。

第一,革命文化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魂”,也是文化发展的“根”。习近平总书记2008年在江西调研考察时,强调革命文化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突出弘扬革命文化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紧密关联,强调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传承革命文化,就是要不忘源头,尊重和发展革命文化,使其继续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革命文化,指引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革命文化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这一根本立场,始终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努力为实现人民利益提供适宜的文化环境。革命文化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紧随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在于其继承了革命文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伐,并形成包括“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在内的诸多精神。同时,革命文化还塑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特色鲜明的精神追求。例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对革命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同时,在革命年代形成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等革命文化传统仍是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

第二,革命文化是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注入了定力、破除了阻力、增添了动力。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与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人们开始对中华文化这一曾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的文化失去信心。近代以来的几次变革都没能让人们重拾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革命文化激励了无数人,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指引了方向,从而为中华文化自信注入了定力。当前,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阻力主要有极左思维、民族虚无主义以及西方自由主义。革命文化的民族性与科学性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破除文化发展的阻力。此外,革命文化中包含的伟大斗争精神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增添了动力,主要表现为革命文化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期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就是集中体现。

第三,革命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指引与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出发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一方面,革命文化熔铸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蕴含中国人民对于美好价值的不懈追求,例如,中国人民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富强、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的追求,这些价值观熔铸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国对于核心价值的理解与追求,不断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孕育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革命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品格,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涵的井冈山精神,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以“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坚持”“两个善于”为基本内涵的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其重要内容。传承与发扬这些精神品格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革命文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精神养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导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首先塑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指出:“充分利用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光荣历史和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训练。”这就表明,革命文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要求。坚定理想信念是革命文化的核心,是现今预防和根治共产党员思想上变质、精神上“缺钙”的良方;勇于不断革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品质,是现今赋予共产党员生机活力的动力;纪律严明是革命文化的独特优势,有助于现今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作风基础。始终坚持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精神滋养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孕育出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其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基因,这种基因产生和存在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孕育的,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深刻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意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友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道思想,“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的处世思想,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只有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华民族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次丰富、内涵宽广,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始终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其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这些精神基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因此,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可以看出,无论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够成为中国人民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信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运用好、发展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找到了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运用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的理论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始终保持科学性与先进性。也就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首要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发展的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发展的逻辑动因与价值旨归在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现实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服务发展首先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主线、独特创造、价值理念等基本内容,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根。其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取舍。同时,要着眼服务现实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与完善,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YAs+i45QUJwbtYhFKrTkEv136eWd3hUo0tQGoxO+2qRqxz0ZH+GplFyW5u1d+Q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