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被广泛使用又众说纷纭的概念。在汉语语境中,文化一词语出《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的文化和野蛮对应,有文明之意。可见,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属精神领域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化,“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在英语中,culture即“习俗”。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我国近代一些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基本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在现代语境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同文明是同义语;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精神及其外化的产物。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受到不同时代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社会存在相比,文化呈现出超前、同步和滞后三种状态,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其中,先进文化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指向未来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先进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阐释,发源于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阐释了先进文化的重要地位以及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1940年,面对国内对中国将去向何处问题的疑惑,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中国新文化的必要性和内容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从而将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道,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新文化的内涵,他指出:“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纲领,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经历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几个阶段。邓小平同志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并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及方略。他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 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对精神文明的内涵也做了科学的论述,他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应运而生。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概念及方略,并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一。对于先进文化的内涵,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对于如何建设先进文化,他提出,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 。这些关于先进文化内涵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措施的论述,既是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文化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确立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党的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明确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的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之后,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要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地位。这些论述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和内容问题都进行了创新性的回答。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发展与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内涵、建设路径等内容,继承和发展了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一,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前,人类认为社会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认为历史是英雄和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找到了社会运动的根源;通过对历史主体的再定位,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资本主义主要矛盾切入,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解放人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也为先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添了新内容,也为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提供了新理论。

第二,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定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人的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发展等几个方面,具有整体性的综合价值。

首先,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并将理想信念动摇视作“最危险的动摇”,将理想信念滑坡视作“最危险的滑坡”,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及其培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理性认知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论证了理想信念形成的机理。他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其中,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国情的准确把握是确立理想信念的机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形成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国情、世情、党情是形成理想信念的现实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凝练和培育践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在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到了价值观这个核心上,赋予了文化建设以精神内核。同时,又将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作为构建中国价值的基本任务,放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大格局中,提升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类意义。

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必然的结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的是培养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从哪里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告诉我们往何处去。前者是源,后者是流向。清楚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信就有了基础。

第三,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方位。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思想源头和实践历程上,深刻阐明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强调要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他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 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时代。“两个必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承载“两个必然”的文化载体,是“两个必然”发展的外化形态。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大趋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轨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定位的历史坐标轴。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从而对曾经引起争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属性给予了回应。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是无根之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它包含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根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成果。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优秀文化,体现了党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革命文化,是先进文化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如果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是“不忘本来”的要求,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面向未来”的选择。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及理论成果,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当前阶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内容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是党和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代表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四,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定位。文化是人创造的,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育人、以文化人也是文化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根本原因在于其坚持人民立场,将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立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坚持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

首先,人民是先进文化的需要主体,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宗旨。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历史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将人的需要区分为生存、发展和享受三大类型,其中精神需要是人的主要需要类型之一。文化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主要载体。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过程中,也在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同时,也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为此,各文艺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其次,人民是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动力之源。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 文艺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人民生活能为文学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同时,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再次,人民是文化效益的评价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价值评价的主体也是人民。“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影响文化繁荣发展的认识论课题。文化不能离开市场成为阳春白雪,文化也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成为下里巴人。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市场价值只有统一起来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人民是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评价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的是人民心声,坚持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化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化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天职。

由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扎根于社会实践,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文化,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升民族精神力量提供积极引领。 tn+kkU+q4cNVmt8tYaMb45jdUL42qm6GVt9GSkNqUfuRY/Qo13a0BdprqNBPmk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