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这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根本遵循。

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催生了文化自信思想。文化自信是在长期文化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质。在实践层面上,文化自信呈现民族性、人民性、世界性、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的特征,是提升文化实力、文化安全、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向度。建构基于自信的文化观,不仅可以创造和发展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先进文化,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对“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与革新作用。

习近平把文化自信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影响着民族精神独立,影响着国运兴衰和文化安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和践行文化自信,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道路、理论、制度有彻底的自信。

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找到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 治国理政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本源支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文化繁荣、文化发展,其根本遵循是文化自信。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意识形态的较量,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寄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显示出优势,并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文化领域治国理政新结晶的实践之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视角。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巨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反思、文化担当和文化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文化可以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启迪,为治国理政供给智慧,为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根本意蕴。

纵观历史,无论是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强大还是中国大唐时的繁荣,无论是拜占庭帝国的显赫一时,还是美利坚民族的迅速崛起,人类社会创造的每一个辉煌灿烂的历史时期,都是建立在强大的文化力量基础之上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建设文化强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我国的文化建设实践,一方面要不断丰富文化本身的内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框架,打造文化崛起过程中新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呈现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基因,为中国发展和世界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化强国建设,需要自信的民族文化心理支撑,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以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其学说的最高价值追求,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指向的文化自信思想,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为推动和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擎。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契合,文化的向心力在于时代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契合。习近平在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文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深植于民族文化,深植于中国国情,几者多位一体,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成为有丰富、深沉和雄浑文化内涵的世界强国。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形态。文化治理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个体的文化汲取能力、社会的文化蕴蓄能力、民族的文化传承能力、国家的文化领导能力。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文化治理,将个人、社会、民族与国家置于传统与现代、中西互动和交融的现代情境中,确证与提升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自我”的文化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着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创造性地实现内在对接,使文化自信成为文化治理的重要指引。

当代中国,传承了优秀精神理念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通过分析人性、义利、道德、修养等问题,关联起个人、社会与国家,在文化治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为国家的文化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20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认为综合国力不仅来源于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更重要的是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包括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文化软实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是形成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和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他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动力之源。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我们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前进的文化基础。

作为一种价值密码或民族基因,文化渗透于政党的治国理政、国家的经济建设、个人的精神成长等各个方面。当今世界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文化的传播超越空间、时间、民族、宗教、政党和国家的限制,无声息地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思想信仰和价值取向。对本民族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的充分肯定,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深沉、持久的自信,有助于将自发的文化价值意识转化为自觉的文化价值追求,不断释放出文化价值观的巨大能量,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尽管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思想与理念前提,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并未停留在理论设计层面,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它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公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提升,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增强,国际社会的文化友好度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要有效利用民族文化的优质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认真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当代实践有机结合,接通公民的记忆痕迹和内心世界,透视其生活逻辑和价值感悟,以实现公民对个体生命体验与社会价值规范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是单线上升,其中混杂着多向变化,有进化也有分化。在纷繁复杂的多维变化中,要通过文化软实力形成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合力、民族合力与国家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强大的文化自信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长久动力,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文化还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协调国际关系的力量,能够用精神和价值的影响来化解矛盾,成为国家之间凝聚共识、消解分歧、建立信任的关键因素。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才能使其他民族信之;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才能在全球文化秩序中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使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民族国家的独立首先体现为文化的独立。“文化自我”对于建构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安全感、意义感、幸福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在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西方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不断对我国文化进行渗透和侵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西化”“分化”从未停息,我国不断受到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异文化冲击,西方的“普世文化”和“普世价值”以各种形式在我国思想意识领域寻找落脚点,历史虚无主义等多样化与多元性的社会思潮不断对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移动媒体、教育交流、文化产品等,以各种手段和途径,不断向我国输入其文化观念与价值信仰,企图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进而造成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其中就包括重视“文化安全”。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作用和对人民思想文化的整合作用,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就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这是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只有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保持对自我清醒的理性认识,用文化自信凝聚人心,才能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把握文化互动的主动权,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擎与内生力量

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就是明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路的根本目的。中国梦,“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指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的发展,更深层的意义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文明领域的重新崛起和再度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千年智慧、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筑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其中“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标识了一个族群的精神气质,他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气质品格等文化血脉上能达成共识,这种价值观念与规范系统上的共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存在的基本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凝聚价值共识、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文化共同体,因此更需要以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的黏合剂和凝聚因素。

文化自信理念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于1940年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此后,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胡锦涛首提“文化软实力”命题。文化自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中华文明发展新篇章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文化自信不是由自我决定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支撑,当前文化自信的条件和基础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是极具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文化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华民族都能够生产出大量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文化产品。“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培育当代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并发展与当代相契合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所孕育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如和而不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崇德向善、厚德载物等,不仅适用于历史,而且契合当下,指向未来,其核心内涵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有会通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视野与格局。

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是在与异质文化的对话、交流、碰撞中,保持对本民族、本国家、本政党文化的理性客观的心态。在文化博弈的过程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能从自身的文化特质出发,化外物于有形,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做好对优秀文化价值的坚守,坚持传承与创新,进而提升本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向心力与创新力。

三 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坚强基石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文化具有世界意义的可能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在全球文化立体式格局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深层次互动,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对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中包括“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互鉴”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卓越智慧,证明中国有能力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能够为解决当代的世界难题供给丰厚智慧。

习近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重新阐述了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多元共存关系。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跨文化交流中,首次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他在欧洲进行访问时,提出了“文明互鉴”的新理念。随后,他在讲话中正式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国家、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文明互鉴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指出文明互鉴应遵循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三点原则,体现了文化自信思想的全球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讲演中进一步指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也很重视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中指出,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立不起来。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他强调要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将打破世界主义、普遍性、共同体、世界文学等长久以来被单极化、单一化了的意旨,在赋予其多元、复数、间性的同时又不失“应”、失“和”,即动态性的相互联系的新蕴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敢于“和而不同”,敢于“合异”,敢于“交流互鉴”,敢于与其他文明合奏一部走向未来的交响曲。

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既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努力掌握交流互动过程中的话语创造权、表达权、传播权,提升议题设置能力等,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自主权和权益,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也要警惕和妥善应对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渗透”和“颠覆”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创新思想,即做到文化理念、宣传手段、基层文化活动的多重创新。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借助国际传播平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文化自信坚持“文明和谐”论,创造性地总结、提炼和整合优秀的中华文化,将本土的文化知识与理念对接国际编码,建立起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透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诉求,顺应不同文化倾向,避免文化对抗,寻求世界文化共同体的稳固、有序发展。同时,又要绷紧意识形态斗争这根弦,维护好文化安全,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主权。

四 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生成的肯綮之举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都对人的全面发展做了论述。如《共产党宣言》描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归宿。

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目的,重视文化对于人的主体价值和本质力量生成的作用。

第一,文化自信非常重视文化生产对于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生产是复杂的精神活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浸养与塑造。

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人是文化自信实践的主体。文化自信体现为个人对自身文化的内涵、生命力、发展前途尤其是价值的肯定性体认。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和基于价值取向的精神追求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文化自信是人的一种主体心态、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是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延伸,是自我的自觉扩展与增进的表现。

第二,文化自信非常强调价值观自信的作用。

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和政党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但对个人而言,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深入人的骨髓和血脉里的东西。文化自信是社会实践在人类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个人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价值取向的内在动力。

文化以价值观为精髓,融入社会生活,浸润思想道德。在文化自信的结构系统和功能实践中,个人对文化存在的认知和文化价值的认同对文化的产生、创造与发展、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要义,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本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非常重视价值观自信对文化自信的统摄作用,它要求人们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对价值追求达到高度认同和信仰的程度。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文化立场、文化理念、文化选择的最深层次要素。文化自信突出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文化资源里的轴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创造价值的活动,人类创造文化就是为了实现某种价值目标。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意向性力量,所显示的是文化主体的人生境界、信念和理想,是主体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内容。文化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其价值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精神追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世界各国文明好的成果,在价值层面上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具有鲜明的社会制度属性、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以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系统以及看待世界与事物的独特思维方式,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寄托了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望,也展现出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气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三,文化自信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制高点的价值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文化自信遵循的价值逻辑具有典型的主观性、包容性和价值性。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取向的文化自信的构建可以为引领人类共同价值的重塑贡献中国智慧;可以跨越国家和民族的藩篱,凝聚价值共识,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可以培育本民族精神,赓续礼仪之邦的传统;可以做到中西文化互鉴,塑造现代公民和君子人格。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世界的发展,既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结合本国家、本民族的实际情况探索多元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成功做法。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包容度和开放性。如今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目标提升为一种价值系统,形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展示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加深世界各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宏伟事业价值属性的认识。 FTBpjHy0vkh6sGeV0EnQvt6AuYojX6ymccKGx2iXagF+soakGEvlo6XhU/PaI8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