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章 |

价值向度:文化自信的多维意义

文化的含义是“以文化之”,是人类超越自然的一种能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我们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及人类所创造的事物都可以被归纳为“人的本质对象化”“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等。文化有高于自然的实践属性,人类可以通过文化去改变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浪潮的强劲涌动,文化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植于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社会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语境,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根源性回答,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文化自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社会发展、人民自立和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指路明灯,为治国理政提供了精神基因与价值密码。

文化自信是社会成员对自身文化、思维、精神、理想、信念、价值、意识等形成群体共识与肯定性体认,它体现为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理性认识和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禀赋的充分肯定与尊重,对文化生命力及未来前景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文化自信不仅关涉文化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以自信形态展开与呈现,表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民族的精神状态、社会的伦理风貌、国家的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联结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内在逻辑,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 3vFLvMEbWepRV3sv6NY2RMiCaX5BtYvkvnxU7uhondXp3U3FNeyn8rcRoIhwR9M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