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定律揭示了一个基本原理,自律并不是简单的自我约束,也不是“自虐性”地一味吃苦自乐,而是跳出现象(出路)看本质(高度),找到根本原因(角度),找出解决方案(思路),这一逻辑也可以总结为:
出路背后是思路
思路背后是角度
角度背后是高度
高度背后是目标
如果没有出路,那是因为我们的思路错了。思路为什么会错?那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角度错了。角度为什么会错?那是因为我们站的高度不够。高度为什么不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从目标出发,要求自己自律。
自律定律是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是客观的,但世界给予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冷漠、充满敌意、没有关爱的世界,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温暖、充满爱的世界。
“世界观”这个词很吓人,好像是要讲什么大道理,其实,世界观就是我们对外界的反应,有不同的世界观,就有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
比如早晨醒来,看到天气灰蒙蒙的要下雨,有人会觉得今天不是个好日子,凡事都不顺,于是心情变得糟糕起来。
可奇妙的地方在于,人的行为是由感受控制的,你是怎么感受的,你就会怎么行动。比如,当你心情不好去做事的时候,你会带着情绪,很可能会与人争吵,以发泄这种情绪。
著名政治家丘吉尔说过,“从让一个人生气的事情大小,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价值”。是的,如果天气这样的小事都能够左右你的情绪,那么这一生你还有多少价值?
所以,一个人自律的程度,是由他对待世界的态度决定的,这是自律背后的原理:你怎样对世界,世界就怎样对你。如果一件小事就能影响你的情绪,那么这个世界回报你的方式就是,所有有能力的人都会离你而去。
为什么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这么重要?那是因为“世界”对每个人而言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叫外部世界,另一个叫内部世界。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糖是甜的,天会下雨,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但内部世界就不一样了,有人喜欢甜,有人不喜欢甜;有人喜欢下雨,有人不喜欢下雨,而这些“喜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比如,一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她却心情很差,因为她在想,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可以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可以下很多蛋……
最后农妇大叫:“天哪!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
听起来似乎很可笑,可很多人不就是这么看待问题的吗?失恋的时候,有没有人认为自己不再相信爱情了?在这里,失恋就相当于打破了一个鸡蛋,有没有人因为打破了鸡蛋(失恋),进而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个养鸡场(爱情)?
有没有人因为做错了一件事,就觉得自己在这个单位前途无望了?做错了一件事,就相当于打破了一个鸡蛋,觉得自己在单位前途无望,就相当于失去了整个养鸡场。
当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太夸张,进而嘲笑这个农妇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在面临问题、困难与打击时,其实也与农妇打破鸡蛋差不多,把失去一个鸡蛋的痛苦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这就是我们要自律的原因。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自律打破这种“恶性裂变思维”——一个鸡蛋破了,你并没有失去整个养鸡场;与恋人分手了,你没有失去一生的爱情;做错了一件事,你也没有失去在单位的前途。
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回答是“自律”。
自律定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出路,那是因为我们思路错了。思路为什么会错?那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角度错了。角度为什么会错?那是因为我们站的高度不够。高度为什么不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从目标出发,实现自律。
按照自律定律,新目标决定新高度,新高度决定新角度,新角度决定新思路,有了新思路,才会有新出路。
要知道,一个人站在高处,自然能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这是站在高处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并不难。但如果有人站在山脚下,却能像站在高处的人那样看见远方的风景,那就叫自律。
所以,自律并不是很多成功学那种口号式的解决方法,而是来自对人生的战略规划,来自对未来梦想的追求,心在高处,眼光自然就变了。这就如同一个山村学生定下了考大学的目标,此时他不再属于山村,而是属于远方的大学。
就像德鲁克说的那样,一个普通的员工,如果能够站在首席执行官的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他就在做首席执行官的工作。而一个首席执行官,如果总是喜欢去做具体的事,他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通员工。
所以,在本书中,我专门写了一章教你如何做人生规划(见第七章),当你有了目标与梦想时,你才会有高度,才会有角度,才会有思路,也才会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