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受害者陷阱: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与挫折,没有人例外,但总是有很多人被失败困扰,他们无助彷徨,他们迷茫失措,最终一事无成,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迈不过这个坎儿。

问题出在哪儿?出在思维方式上。“自暴自弃”的人,看任何问题总是选择从负面的角度看,总是抱怨自己遭受的不公和委屈,他们所有的话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总结,那就是“因为……不能,所以我……不幸”。比如:

因为老板不能赏识我的才能,看不到我的价值,所以我在工作中无法发挥全部才能,涨不了工资。

因为同事做事只考虑自己,碰到利益都在争,而我从来不与他们争,也不愿意出头,所以我至今仍然是一个小职员。

因为现在社会上都是有关系有后台的人才能混得好,所以我不好的处境都是社会造成的。

这类说法背后的深层原因,社会心理学称为“受害者心态”——一种典型的弱者心态。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把自己看成“受害者”,把自己的处境或不幸归于“他人”或“社会”,认为自己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无能为力。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受害”心理,所以,碰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向外部寻找问题的“责任人”,寻找“不承担责任的理由”,有时甚至会故意“受苦”,让事情变得更糟。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这样的例子,在吵架的双方中,总是弱小的一方试图激怒明显比自己强大的一方:“有本事你打我,你不打我你就是孬种,你打呀,你打呀!”

比如,某些行人与司机发生争执会故意挡在车前叫喊:“你有胆就开过来轧死我,不敢你就是胆小鬼!”

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当冲突发生时,明明弱小的一方打不过,明明行人在车辆前会受伤,可为什么他们要把事态扩大,让自己承受更大的损失呢?

心理学家会告诉你,在“受害者心态”下,弱势一方的目的是要证明:“一切都是你的错!”至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与打击,已经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他们觉得惩罚别人的快感超过了自己的损失。

我们知道,凡事之所以成立,一定有其好处。那么,“受害者”这样做会得到什么好处呢?这要从人类生命成长的模式说起。

从婴儿时开始,孩子就知道如何通过“哭”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补偿。孩子的哭泣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种,孩子在饿了、渴了、尿了等情况下,通过哭泣获得帮助,当需求被满足之后他们就不会再哭了。

而心理需求完全是另一回事,孩子希望大人陪在他们身旁,和他们聊聊天,说说话,或是陪他们一起玩。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大人吸引过来呢?那就是哭!

正是这样,有些孩子哭,只要大人一走近哭声就会停止,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要人陪伴。只要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他们就不会再哭了。

孩子是很聪明的,当他们发现“哭”这一武器非常有效时,他们就会采取“假哭”的方式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这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由来。

所谓“受害者心态”实际上就是“婴儿心态”,拥有这种婴儿心态的人外表是成人,内心却是婴儿。以婴儿的心态看成人的世界,就会认为自己很可怜,好像整个世界都对自己不够好,他会时时陷在不被理解的困境与受伤的感觉里。

怎么办?这时,孩童时代的“装哭”技巧就派上用场了,他们装成“受害者”,以“我很惨”获得好处,到处寻找可以依赖的“大人”。所以,“受害者心态”与“强人依赖”,是一件事的两面,因为必须有“大人”,“孩子”的哭才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小农文化,其核心就是这种“大人”与“孩子”的文化。在国家层面,百姓需要一个“皇帝”;在家庭层面,孩子需要一个可以依赖的“家长”。

这样的结果是,家庭里实施“听话教育”,社会上实施秦始皇那样的“愚民政策”,强调“听话照做”,不允许人们有独立的思想。可既然你不让我有独立思想,那么一切责任就要由你承担:

因为我听话了,我一切都是按照你说的来做的,如今我搞成这样,你必须对我负责!

这就是“听话就不必负责任”的思维模式:因为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无法做出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人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一切都是别人的错,我是受害者!

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巨婴现象”特别严重的原因,许多人习惯于做“不完整的自己”,依赖于各种强者,靠别人的强大与帮助获得好处。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我们跳出表面的“可怜”寻找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今天的可怜其实是过去很多“可恨”的做法导致的。

更恐怖的是,这些可恨的做法,在当时却是当事者自觉自愿去做的。那时的当事者,就像陷入了“精神传销”一样,你想拉都拉不回来。

所以,当我们要“自律”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成人,自己的命运自己负责。当我们说不要做弱者的时候,实际上是说,不要做“巨婴”,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

每个人都应当记住,18岁之后,你所有的生命价值,都是由你的行为决定的,你所说的每句话,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在体现你的生命价值。

一个文明的法制社会,是建立在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自律之上的。如果你不“装哭”,能够自己做的就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就学习或与别人合作,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发生吗?

很多时候,大家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处境,为什么有人选择自律自强,有人却选择自暴自弃?有什么办法让“自暴自弃者”走向“自律自强”? xac96Vfbyk+FYxyOntM20iSv3lYDoTxi60o5ON0zlWyA9GGtFf/cHHOeqsr85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