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破窗效应”:每个自暴自弃者心里,都有条害怕被电击的狗

自暴自弃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心理学提出一个理论叫“破窗效应”,以此来解释自暴自弃这种心态的形成过程。

什么叫“破窗效应”?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窗明几净的屋子,就会下意识地维持屋子的干净,如果你弄脏了屋子,就会有内疚感或负罪感,会立即把屋子打扫干净。

可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窗子破了的屋子,你发现来来往往的人都不在意,就会觉得这个屋子没人在乎,于是就会心安理得地打破其他窗子,而没有任何“道德内疚感”和“负罪感”。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顺利的时候内心就相当于窗明几净的屋子,这时他会很努力地追求上进,保持屋子的干净整洁,碰到困难时也会及时行动,这就是我们说的“自律”。

但是,如果你放松了意志,在遇到困难、问题或打击时,放弃了自律,就如同屋子出现了一个“破窗”,以后再碰到同样的情况,你会觉得反正都这样了,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就会心安理得地“破罐子破摔”。

有了这样的心理,人就开始进入懒惰的状态,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总是被生活中的事件牵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安排,把“破罐子破摔”当成最自然的应对方式。很多时候,他们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便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种下意识的选择,行为心理学也有一个术语,叫“习得性无助”。这个术语是这样来的:研究人员将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施以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它不知道环境已经改变了,或者它不再相信任何改变了。

人同样如此,任何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背后都有一个被“电击”或被“伤害”的故事,就像任何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身上一定发生过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一样。

“习得性无助”中的“习”,就是习惯,当一个人“习惯了无助”,在现实中就会陷入一种绝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下面我们进一步说明“自暴自弃”者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学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受害者心态”。

人们一旦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有了这种“受害者心态”,为了安慰自己,他们就会寻找很多借口为自己开脱:

如果可以的话,我就会去做,但我真的做不到。

我想做,但是我缺乏天分(或者缺乏金钱,或者缺乏人脉,或者缺乏……条件)。

我想做,我就是没有时间……

我想做,但是这件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如果我父母在我年轻的时候多给我点儿支持,我就做成了。

如果年轻的话,我就做了,但现在,我已经……

孟子曾经说过:“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意思是:“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话语;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还有这样的说法,“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意思是,自信地生活并积极地行动,命运、上天就会对你格外关照;如果遇到困难,受到挫折,你放弃自己,失去自信,命运、上天只会放弃你。

事实上,绝大多数自暴自弃的人,都是在仍然有选择的时候,选择了“自暴自弃”,可有一天当你真的在病床上躺了几个月,真的没有选择的时候,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谁都怕你:亲戚朋友怕你借钱;爹妈怕你治不好;配偶怕被你拖累;领导怕你不能回来工作,赶紧找人替代你;医生怕你支付不起医药费,随时看你卡内的余额。

到那时,你突然发现,现实是躲避不了的;到那时,所谓“愤青”与“清高”全然不管用了……

到那时,你才发现,天天抱怨的你,未必真的有资格自暴自弃。 CONIAMZ5bZfd5mh8jUxUzJR/pqeT/n0KNDnbHp+sdEpcywK03FZMAjOqAYNFIC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