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级:创作100万+阅读量的爆款文章的3种方法

在选题入门之后,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进阶目标:打造一篇阅读量100万+的文章。也许有人觉得100万+的阅读量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只能碰运气,其实不然,百万级阅读量的文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经过长期对爆款文章的研究和观察,我总结出一个打造100万+阅读量的文章的九字秘诀:换角色、硬组合、小见大。

第一种方法:换角色

2017年高考过后,有一段采访视频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视频的主角是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高考成绩公布后,记者采访熊轩昂,问他对于自己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有什么看法。这个少年并没有过多谦虚,而是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农村的孩子考上好学校变得愈发困难,而像我这种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中产家庭的孩子,享受着北京在教育资源上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此言论一出,马上就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自媒体人纷纷基于这个热点来写文章。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有人宣扬“阶层固化”……当时网络上的文章99%都在写这些老生常谈的主题,主要关注点在于分析寒门子弟的生活、求学有多艰难和辛酸。

我当时也想结合这个热点写一篇文章,但我不想再写“寒门”这个主题了,因为它已经很难写出新意了,如果我还是从这个角度立意,最好不过是比其他人写得稍微好一些而已,几乎不可能做到出彩。

我一直冥思苦想了一周,甚至连吃饭和睡觉时大脑也在思考这事儿,琢磨如何才能结合热点写出一篇出彩的推文。结果一天我在饭店吃饭,无意间听到隔壁桌有人说了一句话:“别在一棵树上吊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恍然大悟,一直以来我太局限于“穷人”这个创作点了,被困住了思路,才会百般苦恼。其实我完全可以换一个角色来写:比如以富人为主角,写一写中产阶层,再分析这个热点事件本身存在的问题。打开新思路后,我感到豁然开朗,最终选择了从“富人”的角度写这篇推文。

我们“90后”这一代人,从小看到的标语就是“没有高考,拿什么拼过富二代;没有高考,靠什么征服官二代”之类的,久而久之,便以为这种观点是对的,但其实是我们的认知被局限了。富人子弟因其群体背景的特殊性,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往往不会参加高考,可能在中学时期就被送去国外留学,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游历世界各地,根本不需要与国内同龄人竞争。更令人羡慕的是,即使他们曾经在国内的成绩并不好,最终也能申请到全世界50强甚至10强的名校资格。这也是现实背景的一部分。由此,我写出了一篇名为《穷人考不好,中产考状元,精英不高考》的文章,从一众“寒门贵子”的主题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推文中最大的“黑马”。

我将当时的创作思路进行复盘,如果今后大家遇到类似的热点,可以以此为参考和借鉴。

“换角色”的技巧在运用时,可以分为两步走:

(1)明确角色。首先明确事件中有几个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品质和性格。由于他们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我们的选题策划中每一个角色都是可选的角度。

(2)选择角色。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围绕哪个角色来写,然后放弃这个角色,选择一个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人写的角色。在选题中,我们应该泼辣大胆些,勇于实践和另辟蹊径,想他人想不到的,给读者提供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自然有新鲜感和话题量。

你如果和大家写了同样的角色,就相当于你和多数人站在同一个赛道上,来争夺百米冲刺的冠军。而你如果选择一个没有人竞争的赛道,即使没有花费太多力气,阅读量也不会低,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独特就是你最好的武器。

前面的案例是社会事件,涉及的主要角色少且特征鲜明。同样的技巧步骤放到常规节日、活动事件上也是奏效的,只是涉及的角色多,特征不显著,需要我们更加细心地寻找和选择。接下来我们以中国特有的交通现象——春运为例,分析“换角色”的具体运用方法。

春运,即春节时期的交通运输,是中国特有的在农历春节前后产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时间是以春节为中心,共40天左右,大概从每年农历腊月十五到次年正月二十五。春运被誉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相当于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中国的春运还入选了世界纪录协会统计的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以常规事件为主题的文章,因为时间节点明显,所以内容务必要新奇且有深度。此时千万不要自乱阵脚,而要按照“换角色”的技巧步骤冷静分析,找准选题角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步,明确角色。对于春运来说,显而易见的主要角色有返乡人、在家盼望了一年的亲人、春节期间仍坚守在工作一线的铁路工作者、铁路工作者的亲人等;而不易察觉的小角色还有很多,诸如持续报道春运状况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负责安检或引导工作的临时工作人员、发布春运交通运输政策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等。我们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明确合适的切入角色。

第二步,选择角色。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返乡人、铁路工作者这些人物形象几乎年年都是报道中心,人们对其基本状况都已经被动地了解过很多次,难以出新意,此乃下策。而翘首以盼等待亲人回来的家里人、铁路工作者因为春节不放假而无法陪伴的家人是由主要角色衍生出的次要角色,以他们为破题的人物,将春运中所体现出来的思乡、团圆之情联系起来,会令读者的共鸣更强烈,此乃中策。随着读者口味愈发刁钻,以小众化视角切入春运会显得更加新颖,不容易落入俗套。例如持续报道春运状况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如何看待春运,负责安检或引导工作的临时工作人员见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春运返乡人,相关负责人发布春运交通运输政策有什么新变化等,以这些作为破题角度,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易于挖掘出内容深度,此乃上策。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上、中、下策是针对选题,而非内容。即便是以返乡人这类非常普遍的角色作为突破口展开撰文,只要在内容上出奇制胜也一样能打造爆款。但是如果我们能在选题上就夺人眼球、引人入胜,会让我们本身就有深度的文章锦上添花,达到绝佳的效果。

按照以上步骤,通过简短、缜密且全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每个人物单独作为选题,或者将多个人物串联起来作为选题。后文我们将继续阐述如何起题目,以及如何在内容上打造金句。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思路决定出路”。如果你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你会说“我渴望休息,讨厌加班”,但如果你成为一名老板,就会改变想法,希望员工天天加班;如果你是学生,你可能会讨厌学习,喜欢玩乐,但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认真学习……这些,都是角色转变引起的思维变化。

许多行业内顶尖的营销公司在写爆款文章时,都会先让内部的员工选择100个角度,再从这100个角度中反复讨论,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一个。不过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些低效,它就像买彩票,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中奖,也不知道这100张彩票里面你能不能中一个。

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只需要换角色,这样,你不需要想出100个角度,只需要列出10个角度,就会选出你想要的选题。所以,其实创意最简单的来源就是“换角色”。

第二种方法:硬组合,造反差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每年七夕的时候,网上都会出现很多文章,比如《单身久了真的会得单身癌》《比男友更可怕的生物是什么》《今年七夕你在干什么?》……诸如此类的话题屡见不鲜。

年年岁岁节相同,岁岁年年文类似。我们每年都创作千篇一律的文章,最终会导致看的人看厌了,写的人写烦了。但是没办法,因为他们想不出新的角度。

你知道我所在的团队当时想出了一个什么角度吗?

想必很多人在七夕当天看到过我们写的文章《七夕我带你去民政局看别人离婚》,这篇文章的阅读量高达千万,令很多同行惊叹:七夕的文章居然还有如此新颖的写法!其实,在千万阅读量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这个选题是我们在几百个选题中进行无穷无尽的头脑风暴后的结果。但是之后我在总结方法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这个选题可以被很轻松地想出来,其方法就是:硬组合。

就是说,把两个完全不相关甚至是相反的东西组合在一块儿,会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认知刺激。这样的组合往往会产生很多很有意思的选题。

我们来复盘这篇推文的思路。

七夕本身的含义是什么?表白、甜蜜、在一起。

七夕含义的反面是什么?失恋、分手、“单身狗”。

最极端的分手方式是什么?离婚。

于是这个选题就产生了——七夕,我在民政局看别人离婚。

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写过一篇题为《中秋节那些永远回不去家的人》的文章。中秋节前,我们前往北京八宝山等墓地进行采访。大家可能认为,中秋节去墓地采访是一件听起来有些恐怖的事情,但其实在这个被赋予“团圆”含义的节日里,会有很多人去墓地祭拜自己的父母、朋友、爱人。

一个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你的英灵化成一只小鸟,在初春的晚霞中,来到我的心田中筑巢。”这是30年前,一位老先生写给他的爱人的墓志铭。当时,我被这份纯粹的爱意深深地打动了。时至今日,不知当年的老先生是否健在,但是他为爱妻留下的碑文是永恒的,无论是谁看到都会为之动容。

将中秋节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热点与永远回不去家的人、无法团圆的这类群体组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组合,进而可以制造反差。

“硬组合”的技巧在运用时,可以分为两步走:

(1)明确事件的主题。首先要明确一个热点事件中最突出、最能体现本质的主题词,比如七夕佳节的“爱情美满”、锦鲤杨超越事件的“好运”等。

(2)确定一个与之相反的主题,把二者结合。这一技巧的亮点就在于与主题词完全相悖的另一个侧面,比如七夕佳节谈“分手和离婚”、锦鲤杨超越事件中谈“倒霉”等。

公众号“萍语文”在父亲节到来之际发布的文章《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有意无意地也是使用了硬组合。

以下是部分原文:

你走以后,母亲头发花白,人生只剩余生。她一个人洗衣叠被,一个人提篮买菜,一个人从繁华街市回来。母亲喜欢坐在廊前看流云,她不知道,哪一朵是随风而去的你。

你不在,我漂到哪里都是异乡。唯有月如水时,唯有风乍起时,唯有天欲雪时,我才会在人潮人海中忽然泪如雨下——世界上最疼我爱我的那个人,已经去了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于是,我羡慕天下所有的父亲:割麦打谷的父亲,提笼架鸟的父亲,无酒不欢的父亲,嬉笑怒骂的父亲……如果父母是归途,父亲在,我们还有山路;父亲走了,我们只剩水路。

好想好想,穿越时光回去看你,你在树下送我去远方,你告诉我:去追吧,别回头!那时我不懂,每个人都只能陪我走一段路,所谓父女,就是你目送我去远方,我目送你去天堂。

硬组合是更高级的选题技巧,吸睛效果更好。就像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一样,一个热点事件,也有正反两个角度。按这个思路展开,可供撰文的选题瞬间就精彩了许多。

硬组合还有一个点叫“造概念”,很多爆款选题或者爆款课程,一定都会用到这一点,讲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篇网络文章的部分内容,题目叫《湖畔大学梁宁:比能力重要1 000倍的,是你的底层操作系统》。

你和雷军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是能力吗?不,是底层操作系统不一样。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人的情绪是底层的操作系统,他的能力只是上面一个个的App。”湖畔大学的梁宁说。

梁宁被誉为“神一样的产品经理”。雷军说她是“中关村的才女,思想深刻,洞察力强”。美团的王兴、欢聚时代(YY)的李学凌、美图的蔡文胜、豆瓣的阿贝,诸多圈中大佬,都对梁宁赞誉有加。

如果把人比作手机,你的某些App是比雷军要厉害的。

这是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一开始就吸引住大家了:先举出一位风头正盛的互联网领军人作为背书,然后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大家看不懂的概念“操作系统”,还把人比作了手机。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就产生了兴趣:

“没听过……”

“听起来好厉害……”

“人居然可以是手机?还有操作系统?”

……

接下来作者把“操作系统”的概念一解释,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但其实去掉这个“操作系统”的包装,讲的还是以前的那些老东西——诸如努力、知识多元化等。

《圣经》里有句话说得很好:“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这里。因为千百年来人们的需求从来没有变过,大家喜欢的东西、关心的东西、想看的东西,还是努力、奋斗、逆袭、爱情这些。只是大家看多了这些类型的东西以后,我们就需要给它们加一个好看的外衣,让它们变成没见过、没听过、没那么熟悉的事情。这种批外衣的方式就叫“造概念”。

这也就是硬组合里的另一个点:跨界组合。它是指把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用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去解释这一领域的事物。像梁宁提出的“底层操作系统”一样,把来自产品领域的概念用到人生奋斗的领域时,大家会觉得这个解释很新颖、很独特。

第三种方法:以小见大

我在线下进行新媒体培训的时候,经常会问学员一个问题:如果让大家在1分钟之内来描述一下非洲,你会怎么说?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非洲地大物博,有人说非洲穷,还有人会谈论非洲的气候,诸如此类。因为大家的描述都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我很少会记住。

后来我跟大家分享了一下我的想法:说起非洲,我觉得非洲的精髓都体现在非洲象身上,而非洲象也可以形象地代表非洲。接下来在1分钟的时间内,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了一下非洲象,讲完之后,全场竟然掌声雷动。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当我们在描述一个特别大的概念或者事物的时候,很难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得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聚焦在概念所包含的一个小点上讲,这个方法就是“以小见大”。

我有一个朋友要参加某个演讲节目,邀请我帮他修改演讲稿。他选的演讲主题非常宏观,叫《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我当时就对他说:“如果你要写改革开放40周年的故事,一定不要假大空,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假大空的故事。你可以写一个你爷爷、奶奶的故事,来具体地讲述村庄的变化。例如,有一天,你和爷爷走在路上,那天下了很大的雨,爷爷看了看天空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你说:‘现在真好啊,想当年村里一下雨,人们就出不去了,因为路会非常泥泞。你看现在,从村头到村尾,全部是柏油路,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出门也不怕溅一身泥了。改革开放40年,我亲身经历了咱们村的变化,以后你要好好努力,报效国家。’”

他甚至都不一定要解释什么是改革开放,单说村里的路就完全够了。这样由一个小的点出发,写得深刻,也很容易打动人。

同样的道理,讲友情、讲爱情等各种宏大概念的时候,也要从一个非常小的点切入。

比如写怀旧,很多人可能会从宏大的视角出发,写时代、谈青春,这样其实是很难写出爆款文章的,大家都会这样写,读者早就麻木了。换个做法,从某个小视角出发,从某个小现象、小场景切入,写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之前在写青春的时候,我们是从一个很小的点来切入的:很多年前我们还用的手机短信功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们发短信了,现在我们收到的短信基本不是验证码,就是广告,是没有任何温度的冷冰冰的文字。

我还记得刚有手机的时候,只能存储200条短信,所以得经常清理、删除,最后留下的每条短信都非常珍贵,每一条短信就代表着一段故事:比如,“你穿校服真好看”“放学一起走啊”“你知道德芙是什么意思吗”。

于是我们用手机短信这个小的切入点,写了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可能我们有时会翻到以前的手机,然后就会想起读一读曾经的短信。里面有什么呢?某某发给你的“do you love me”,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十几年前。

只需要一个或几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就能把青春讲得非常好。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

我再举一个例子。每年的6~7月是“毕业季”。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媒体朋友们肯定不会轻易放过。各种毕业季暖文和告别活动接踵而至,一波一波地涤荡着毕业生的心灵,用感动的泪水换取10万+的阅读量。

如果你看过20篇以上毕业季主题文章,你一定会非常熟悉这段开头:

时光浅夏,六月

又到了盛满栀子花的毕业季

拿着论文走上答辩的讲台

带着笑容拍美美的毕业照

却在某一瞬间才意识到

原来离别的时刻

早已在不经意间到来

一段唯美动人的场景描写,委婉地表达出毕业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紧接着后文便是:

这一刻,且让时光走得慢一些,让这告别的忧伤走得慢一些。让每一个拥抱都充满理解和谅解,让每一次挥手都充满真心和祝福。曾经为了一道题争吵得面红耳赤,曾经勾肩搭背走向篮球场,曾经你追我赶在校园追逐……同窗,是岁月的馈赠,如果曾经有过激烈的争吵和矛盾,这一刻也该在握手之间烟消云散了;同学,是命运的眷顾,如果曾经有过误会和不解,这一刻在拥抱之间也该冰释前嫌了。此后,各奔东西,一生又还能相聚几回?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这种泛泛的抒情表达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没有人会浪费时间来读这些空洞的文章。

那在“毕业季”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策划选题呢?大选题,小角度,以小见大就是我们的秘诀。

毕业时涉及的事情非常多,有人要到新的学校继续学习进修,有人要步入社会面临就业;有人因为挂科而不得不复读一年,有人因为成绩优秀收获一堆荣誉;有人面临毕业季就是分手季的困扰,有人毕业前才刚刚收获爱情……我们必须立足于生活实际,用心感受生活里的喜怒哀乐,才能发现毕业季里最打动人的小话题。

例如,百度公众号曾推出的爆款文章《大学毕业了,她要回老家,我该怎么办?》,便是以毕业季为背景,以爱情为主题,以分别为痛点,以某一对大学情侣的故事作为主线,极具看点,反响也非常好。

新百伦(New Balance)天猫店曾推出的宣传爆款产品H5的“你欠青春一张返校照”主题活动,同样是在毕业季的背景下,以H5为载体,以毕业照为主题,以毕业后返校为痛点,抓住毕业生多年后回母校再拍一张照时的感慨,收获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再来整体回顾一下之前的内容。当我们要写一个热点话题的时候,首先要分析事件里面有几个角色,每当我们换一个角色,就会有一些不同的思路。这是第一种方法“换角色”。

第二种方法是“硬组合”,就是把两个完全相斥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像七夕看离婚,中秋节看回不去家的人。

第三种方法是“以小见大”,当我们在讲述一件很宏大的事物时,一定不要从大的方面来讲,而要用一个聚焦的小点把这件事映射出来。

这三种方法都非常简单,上手迅速,“用傻瓜式操作,换大神级效果”。我们要把三种方法都吃透,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形。同时不要忘记这三种方法还可以交叉使用,互相补充。 v6RHTrfDb2XdIujmqFW5U5Vyh/9BMnu7msIlSrvIrTFtnI5o1u/BI/BWowlBsu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