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泰伯、仲雍及季札

首句有似《离骚》之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追溯全椒吴氏起源于宗周贵裔,“高祖为仲雍九十九世孙”,而仲雍的德行与其兄泰伯总是捆绑在一起分不开的。西周太王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按当时部落社会惯例,王位继位人是长子泰伯,但是泰伯察觉太王属意传位于三弟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贤明的周文王),于是就和二弟仲雍主动让袭,出奔偏远的荆蛮之地—句吴,即今江浙一带之古吴地域。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意思是:泰伯可以说是道德的极致了,三次把君临天下的位置让出,而且不留让位的美誉,致使百姓无以称道他。

郑玄注曰:“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历。太王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泰伯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发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名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得称焉。”(《十三经注疏》)

孔子赞扬泰伯之“三以天下让”是“至德”,这里吴敬梓突出了自己家风祖德中“让德”的传统,直至在《儒林外史》中,让迟衡山说:“我们这南京,古今第一个贤人是吴泰伯,……盖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助一助政教。”并以泰伯祠大祭为全书结构的总汇和高潮,也是显豁主题之处。吴敬梓的长子吴烺瞻拜古吴泰伯庙也说“千秋让德仰姬宗”(《杉亭集》),还是崇仰“让德”。

在儒家思想体系里,“礼”与“德”不可割裂。德是礼之所从出;礼是德之彰著于外者,是德之所流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治德治总是相连的。按照礼的精神,对己要主敬,对人要主让。所以《左传》说:“让,礼之主也。”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泰伯被历代儒家塑造成东南礼乐的奠基人,成为推行礼治德治的一尊偶像。泰伯庙至今矗立在东吴大地上,受到人民的崇仰。2008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世界同宗祭祀泰伯典礼《祭泰伯文》说:“至德风范,万世景仪。卷阿飘风,南沐此地……且建城池,名邦乃立。吴地文明,由是开启。三让高义,世罕侔匹……敦亲厚谊,和风习习。赡民富国,辉光熠熠。流恩遗泽,百代永继。”

吴敬梓高祖吴沛是仲雍的九十九世孙,先世发脉于东浙(东瓯,故址在今浙江温州一带)。《移家赋》叙到祖父辈时又提到“羡延陵之季子”,延陵季子是仲雍的第十九代孙季札,他也以“让国”著名,而且也是“三让”:公元前585年寿梦即位吴王,经十五年的努力,吴国成为春秋中期的重要国家。寿梦有四个儿子,晚年他想传位给贤明知礼的第四子季札,而季札却以按礼法应传位嫡长为由,一辞让国。寿梦的长子诸樊于公元前560年即吴王位,记着父王遗愿,临终前要传位给四弟季札,季札又以兄终弟及要按顺序为由,二辞让国。按顺序寿梦次子余祭于公元前549年即位后又于公元前530年传给老三余昧。余昧即吴王位仅四年,临终前要按父王遗命、兄王遗愿传位给老四季札。季札再无理由,却仿祖先仲雍出走躲避的方式,三辞让国。

《史记·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延陵是今常州地区在春秋时期的古地名,像无锡人尊泰伯一样,常州人尊季札,以“延陵世泽,让国家风”而自豪,在红梅公园内建造了“嘉贤坊”纪念季札。

司马迁说:“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吴敬梓于此深有领会,自己的祖先,从泰伯、仲雍,到延陵季札,都属“荆蛮句吴”,仲雍又称虞仲;而《儒林外史》中主祭泰伯祠的“上上人物”虞育德博士,则已属“中国之虞”。

儒家的“让”与道家的退让精神相通。泰伯、仲雍、季札是“让国”“弃轩冕”—弃置最高的功名富贵!对待功名富贵的这种态度与老庄道家相通,老子讲“不争”,庄子讲“无己”“无功”“无名”,都主张不受功名富贵的束缚;与许由、巢父等逸士高人之弃轩冕趋草野相通,《儒林外史》以如何对待功名富贵为主旨,其来有自。 4lw6qHqELhEHfRocpDuOufZr3A+71KkO12Yr3PgpAiXpkXRTwGJp2PT2DHRyTM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