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华夏文明的地理构建

华夏文明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这是一个可以从多个学科角度回答的问题。我的专业是历史地理学,所以试图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看华夏文明的特点,或者说,看看它有哪些地理学上的成就。

地理学讲位置,在辽阔的大地上,事情发生在哪里;东南西北中,条件、形势各不相同,哪里是最适宜的地方,这些是地理学关心的问题。

中华文明在地理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看到,在中国古代文明的盛期,它有一个轴心地带,即从今天的宝鸡、西安到洛阳、曲阜这一线。这个地理轴心区是什么时候以及怎样形成的,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华夏文明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大的轴心区,它是从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慢慢聚集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区,这个核心区持续发展,文明程度步步提升,终于诞生了华夏文明。

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描绘过一幅原始文化分布图:

这个图在中国的东部标示了六个特别的区域。这六个特别的区域展示了华夏文明出现之前在中国东部大地上原始文化的地理分布大势。这是什么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晚期,也可以说是文明曙光初现的时候。这个时期还不能说出现了成熟的华夏文明。每一个文化区代表一个很大的原始族群文化,虽然是原始族群,但这些原始族群已经很不简单,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文化要素,社会形态也已经比较复杂。

图的上部所标的区域是西辽河文化地区。西辽河流域今天看来环境不是那么好,但在四五千年以前,却是一片繁荣景象。关心考古发现的人会知道,这个地方不断有惊人的发现,这里发现了原始人用陶器烧出来的人像,烧制的方法跟制作兵马俑有几分类似,塑像中间是空的,并不是拿一个泥团捏出来的,烧完之后非常逼真。这种发现让考古学家大吃一惊,我们不能小看这些地方。

下面两个区形成一对: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西。山东地区的原始文化大体围绕着鲁中那片山地,在它的山麓地带发展,很发达,黑陶制作得很精美。往西看,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著名的仰韶文化就发现在这些地方,它也是一个原始文化的中心区。

往长江流域看,仍然有一对,它们各守着一个湖泊。右边的围绕着太湖,所以叫环太湖文化区;左边的围绕着洞庭湖,所以叫环洞庭湖文化区。这两个地区都有重要的文明要素发现。太湖周围的良渚文化发现有大量精美玉器,它们属于精神文化制品,代表着高度发展的意识形态。

最南边的原始区相对较弱,但也自成一个体系,从今天的江西到广东形成一个竖长的地带。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文化区并不是彼此隔绝的,区域间深度的交往已经存在,一些有特色的文化要素几乎到处可以看到。例如陶鬲,这种奇特的三个袋足的器物遍布南北文化区。可以想象,先民沿着纵横伸展的河谷,穿过狭窄的山口,不断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辽阔性又具备可交流性是中国大地的特点,先民充分利用这样的地理环境,一步步创造了远古时代的独特的人文地理局面。

那么,在这个历史时期,哪个地方是文明的摇篮呢?在文明初创的意义上来讲,都是,它们都做出了贡献,但还不能说有了一个统领性的地区。

历史再往下发展就不一样了,在这几个区域中有一个地方发展得最快,它脱颖而出,汇聚各地的文化成就,文明发展持续向前,最终出现了具有统领意义的“王朝”政治实体。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个地区逐渐成为华夏世界中的政治、文化、经济核心区。从时间上看,这个过程经过了上千年,但这个过程具体怎么发展的,特别是在地理上,其文明聚集区的条件有哪些,现在还缺乏透彻的解释。学者们也正在研究:为什么这个地区发展快,而别的地区一时没有跟上来?

华夏文明早期的核心区,可以画成一条线状地带,意思是说它有一个文明轴心区,它不是一个点,是一条轴线,就是前面讲的从宝鸡到曲阜这一线。如果从地理上讲华夏文明的特征,这个轴线地带必须要说清楚,它是华夏文明在大地上的基地。

在这个轴线地带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文明的基地呢?历史是人创造的,正是在这个轴线上,古代有三大最值得注意的人文群体,他们是华夏文明的实践引领者、代表者,这就是夏人、商人和周人。

夏、商、周这三大族群之间不仅仅有依次建立朝代的历史关系,也有在大地上依次排列的地理关系。这三个族群在很长的时间内是同时存在的,并不是“不共戴天”,而只是先后掌握了强势的权力。所以,从历史时间上讲,夏、商、周是前后衔接的朝代关系,从地理空间上讲,它们则是东西并列的邻居,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激励的关系。

夏族是历史上记载的重要族群,考古学家也在努力寻找他们的遗存。在文明轴心线上,他们的位置居中。在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山西省的西南部,那里有不少地方都与历史记载的夏有关。比如河南的登封(古称阳城)、山西的夏县(古称安邑)。登封那一带在古书上称作“有夏之居”,夏县那一带被称作“夏墟”。夏墟要比殷墟早多了。

在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范围内,考古学家发现了重要的古代遗存,包括城市、宫殿、铜器等。所发现的宫殿遗址,规制方正,虽然材料是土木,但已经显示出高级制度的形态。宫殿顶部据推测为重檐结构,宫殿院落大门居中,开有三门,不是寻常结构。这些遗物、遗址在时代上,与文献记载的夏朝相近似。有学者判断,它们很可能是夏代的遗址、遗物。

夏人,特别是由他们创立的夏朝,是华夏文明历史中起了关键作用的重要开拓者,所谓“华夏”之称的“夏”,就与这个族群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夏朝的主要活动区域,奠定了文明轴心地带的人文地理基础,完成了华夏政治历史地理格局建立的第一步。

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商人战败了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开创了商朝称霸的局面。失败的夏族则退到中条山以北,继续生存了几百年。商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在“有夏之居”的东部,今天的安阳地区曾经是商朝后期的都城地带。甲骨卜辞的发现,殷墟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商朝社会文化的直接证据。

在历史地理方面,商朝推进了文明轴心区东部的发展,一些大型都城被建设起来,进一步强化了中心区域的人文地理地位。商代努力向四周扩土,疆域比夏代更加辽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到达了长江流域。

在商代,一些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国土管理建设的细化,这个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轮车的广泛使用。在商人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双轮马车的遗存。马(或牛)驾驭的轮车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推动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在人类技术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与轮车相关联的,是人工道路的发展。为了适合轮子运行的需求,平展的路面成为必要的设施,而平展的路面,必须由人工完成,并由人工维护。大范围人工道路的出现,使人文地理面貌大为改观。

甲骨文中的车字完全是一个象形图,文字学家把车字从早到晚的变化排列起来,我们看到有这么多写法:

公元前11世纪,武王克商,商朝覆灭,周朝建立。周朝随后平定了各地的对手,并在各地封建诸侯,出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全新局面。这是一次华夏文明在地理上的巨大变化,其影响十分深远,它表明,华夏文明社会开始走向了“大一统”的方向。

在文明轴心区,周朝在原来都城丰镐的基础上又规划营建了成周洛邑。从丰镐到洛邑,形成了“千里王畿”,使文明轴心的核心性大幅度强化。正是在这个轴心区,诞生了最早的“中国”的概念。

周代不仅在政治军事上为一统天下建立了制度,并在意识形态上创立了一系列地理观念,为国家的整体性构建提供思想基础,这就是“禹迹”“九州”“中国”“四海”等概念的形成。

周代所达成的文明成就,特别是其开启的文明发展大方向,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而那个伟大时期所诞生的重要地理观念,代代传承,有些已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观。 08g4+b1SE+p6I3zZMbzUCIqOjsJLaOU9nnFpf7+TTfakapNGd2xhwP5T+ZlhKB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