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IXIQUANZHUAN

同样地,在热河“避暑山庄”,从里到外,也是为一片疑惧不安的气氛笼罩着。

到底已立了秋,白天虽还是溽暑蒸人,早晚已大有秋意。宵来风露,最欺痛骨,皇帝感受了风寒,咳嗽大作,几乎通宵不得安枕。任何润肺的方子都不管用,气得皇帝直骂御医“窝囊废”。

有句话:“皇上这场外感,是雪上加霜,大凶!”传遍了禁苑深宫。据传这句话是御医所说,哪一位御医却不知道,也没有人敢去打听,更不敢公然谈论,只是背着人交头接耳地私议着。

于是,又有许多见神见怪、离奇古怪的新闻传出来了。太监、宫女的胆子最小,禁忌最多,最相信成精作怪的那些说法,何处天花板上有狐狸、何处阶沿石下有蛇,无不敬鬼神而远之,尊之为“殿神”——殿神最好不要遇上,免得冲犯了得祸。所以进入不常到的宫殿之先,必须提出“警告”,不是大声咳嗽,便是高喊一声:“开殿!”而这几天,不知怎么,这个也说撞见了殿神,那个也说某处殿神出现。不过,诸神毕现,并非好事,他们说那些话时,很明白地表现了一种“时衰鬼弄人”的感想。

甚至有个老太监,还说看见了“嘉庆爷”!

“那一天晚上,该我‘坐更’,天儿凉快,我正迷迷糊糊地打盹。”那老太监在新闻“发源地”的御茶房,告诉他的同事,“忽然之间,觉得有人踢我,睁眼一看,我的妈,把我魂都吓掉了,你们猜,我遇见的是谁?”

“别猜了!有话快说,有屁快放!”丽妃宫里的一个小太监,把放在地上的一铜铫子热水拎了起来,“我们那位主子,还等着我这一铫子水洗脸哪。”

“你急什么?说出来吓你一跳,是嘉庆爷!”

“啊!”大家齐声惊呼,并有人急急问道,“你怎么样呐?”

“我还能怎么样呢?慌忙跪倒。嘉庆爷问我:‘大阿哥住在哪儿?’我说:‘大阿哥住在皇后寝宫后面的那一排平房。’嘉庆爷就说:‘那我可不便去了。’说完了,朝烟波致爽殿东暖阁发了一会儿愣,背着手,叹着气走了。走到院子里,也不知怎么一晃,人影皆无。这时我才想起来,呀,嘉庆爷宾天四十年了,怎么今儿叫我见着了驾呢?莫非是我做梦?别忙,待我自己试一试。我就伸个指头到嘴里一咬……”

他的话犹未完,便有人抢着问道:“到底是梦不是?”

“你看!”他伸出左手一个食指来,上面咬啮之痕犹在,证明他当时不是做梦。

“呸!”丽妃宫里的小太监毫不容情地说,“我看哪,嘉庆爷看你当年当差谨慎,快要传你去侍候了。”

这句刻薄话,把人逗笑了。但那只是有限几个人,绝大多数的太监,相信了这个在避暑山庄待了四十几年的老太监的话,同时在琢磨着四十一年前暴崩在这里的“嘉庆爷”,魂灵突然出现的缘故。

这要凭各人的“鬼聪明”去解释那些“鬼话”。死了四十年的鬼魂突然出现,而且望着皇帝的住处摇头叹息,这表示将要发生怎样的不幸,就是不聪明的人,也能猜想得到。

还有件事,是连脑筋不甚糊涂的人也觉得不祥的——这些日子里,皇帝每每在不知不觉中讲些“断头话”,看来会成语谶。

此外,皇帝在最近还特别眷恋皇后,不是把她请到东暖阁来闲谈,便是自己挣扎着到皇后那里来盘桓一个下午——皇后寝宫右侧,是一座水榭,曲槛回廊,后临广池,池中种满了荷花,正值盛开,皇帝每一来,总喜欢在那里凭栏而坐,观玩着摇曳生姿的红白荷花,与皇后谈着往事。

往事十年,在皇帝真是不堪回首!即位之初,正是弱冠之年,身体极其壮硕,哪会想到有今日这样的衰颓?自己想想,这十年中,内外交迫,应付糜烂的大局,心力交瘁,诚然是致疾之由,但纵情声色,任性而为,自己不知爱惜,真也追悔莫及。

当然,这份悔意,他是绝不肯说出来的,而眷恋皇后却正是忏悔的表示。不过皇后忠厚老实,看不出他的意思。

皇帝虚弱得厉害,多说话觉得累,但是,他总觉得有着说不尽的话,要告诉皇后。他自己也已明白,这时不多说几句,便再无机会可说了。

为了不愿惹得皇后伤心,他避免用那种郑重嘱咐后事的语气,有许多极要紧的话,都是在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闲谈方式中透露的。好在皇后极信服皇帝,他的每一句话,她都紧记在心里——皇帝不愁她会把那些要紧的话忽略过去。

有一次谈起大臣的人品,皇帝提到先朝的理学名臣,把康熙朝汤斌、张伯行的行谊告诉了皇后。这两个人是河南人,于是又谈到此刻在河北办团练、讲理学的李棠阶,皇帝说他是品学端方、堪托重任的真道学。也谈到驻防河南的蒙古旗人倭仁,曾经当过惇王的师傅,此刻在做奉天府尹,也是个老成端谨的醇儒。

皇后把李棠阶和倭仁这两个名字,在心里记住了。

有一次谈到肃顺,皇后把她从懿贵妃和宫里对肃顺的怨言,很婉转地告诉了皇帝,意思是希望皇帝裁抑肃顺的权力。

“我也知道有很多人对肃六不满。”皇帝极平静地说,“什么叫‘任劳任怨’?这就是任怨!如果不是他事事替我挡在前面,我的麻烦可多呢!”

“我也知道他替皇上分了许多劳。可是……”皇后正色说道,“凡事也不能不讲体制。我看他,是有点儿桀骜不驯。”

“那也不可一概而论。譬如说,对你,”皇帝停了一下又说,“我知道他是挺尊敬你的。你可以放心。”

“我不是什么不放心!”皇后急忙辩白,“有皇上在,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皇帝报以苦笑,有句没有说出来的话:若是我不在了呢?皇后默喻其意,深悔失言。原可以深入地谈一谈皇帝身后的大政,至少对于恭王的出处,不妨探一探皇帝的口气。经此小小的顿挫,机会失去了,而且以后再没有这样的机会。

第二天,七月十二是皇后的生日。事先,皇后以时世不好为理由,一再向皇帝要求,蠲免了应有礼节,但皇帝也很坚决,说这是她逃难在外的第一个生日,一定要热闹一下,留作纪念。皇帝喜欢热闹是真的,如果有方法可以让他开心,她绝不会反对,所以她终于还是顺从了皇帝的意思。

那一天一早,王公大臣身穿蟒袍补褂,到皇后寝宫门外恭祝千秋。在热河的少数福晋命妇则按品大妆,进宫向皇后朝贺。中午在澹泊敬诚殿赐宴开戏,皇帝亲临向皇后致贺,兴致和精神都似乎很好。

戏是皇帝亲自点的,都是些劝善惩淫、因果报应的故事,最为皇后所喜爱。但刚看完一出,皇帝说“吵得慌,坐不住”,随即起驾回宫了。

这就像六月初九皇帝万寿那一天的情形,花团锦簇的一席盛会,只因为他一个人的不豫而黯然失色了。为了维持体制,皇后不能不很镇静地坐在那里,而心里却是七上八下,异常不安:皇帝最喜听戏,入座以后,不耐久坐,这在她记忆中还是第一次。

皇帝反常了!只怕他的病会有剧变。

于是,敬事房首领太监陈胜文,奉了懿旨去打听消息。他到东暖阁时,御医正在请脉——从六月初九以来,栾太和李德立不分昼夜,轮班照料,所以一传就到。陈胜文不敢进屋,只在窗外张望着。皇帝躺在床上,身上盖一条黄罗团龙夹被,平平的,下似无物。

床前跪着诊脉的李德立,不远之处站着御前大臣肃顺和景寿,屋子里除了皇帝喘气的声音以外,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终于李德立磕了个头,照例说一句:“皇上万安!”

皇帝闭上了眼睛,是厌闻这句话的神气。

李德立退了出来,肃顺在后面跟着。一离开皇帝的视线,他们的脸色都阴沉得可怕,两个人都似没有看见陈胜文,一直向外走去,走到侧面太监休息的屋子去开药方。

陈胜文必须问个究竟,才能回去覆命。刚走了不多数步,肃顺发现他了,向他招招手。

“你去奏报皇后,大阿哥别走远了!皇上说不定随时要见大阿哥。”

“是。”

陈胜文回去悄悄奏报了皇后,很快地宫内都知道皇帝危在旦夕了。大家都把一颗心悬得高高的,准备适应不测之变。只有丽妃不死心,半夜里起来祷祝上苍,把自己的寿数借给皇帝。她不知上苍可肯默佑?但这样做了,仿佛心里好过多了。

懿贵妃心里当然也不会好过。虽然皇帝对她,已似到了恩尽义绝的地步,到底也还有过宠冠六宫的日子,追思往日恩情,不免临风雪涕。但是这不是伤心的时候。她十分清楚,自己正到了一生最紧要的关头,丝毫怠忽不得——特别是在大阿哥身上,她必须多下工夫,把他抓得紧紧的。

她教了大阿哥不少的话,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一句:“封额娘做太后。”这句话说起来不难,难在要说得是时候,不能说迟了。说迟了就可能又落在皇后后面,不是同日并封,两宫齐尊。但更不能说早了,如果皇帝犹未宾天,大阿哥说了这句话,会替她惹来大祸。最好是在皇帝一咽气,大阿哥柩前即位,第一句就说这话,那便是御口亲封,最光明正大的了。

懿贵妃在那里为自己的名位作打算,同样地,肃顺也在各方面为维持自己的权力作积极的部署。就在皇后生日那天,他又多了一项差使:“署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在内廷当差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都在“正黄”、“镶黄”、“正白”这所谓“上三旗”中选拔。肃顺由于这一项差使,使得他掌握了指挥正黄旗侍卫的权力,对于控制宫门交通,获得了更多的方便。

其次是商量顾命大臣的名单。与此密议的,除了载垣和端华以外,就只有一个杜翰。

密议的地点是在肃顺家的一座水阁中,三面隔绝,唯一的通路一座曲栏小桥,派了亲信家人在入口之处守住。因为是如此严密,所以每一个人说话,便都不需有任何顾忌。

当然是肃顺首先发言,“上头的病,比外面所知道的要厉害得多!”他说,“一句话:‘灯尽油干’,说完就完。这一倒下来,整个儿的千斤重担,都在咱们身上。趁上头还有口气,咱们该让他说些什么!”

“还不就是派顾命大臣这一档子事吗?”载垣搭腔,“反正总不能把恭老六搁在里面。”

“继园,”肃顺看着杜翰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出来大家听听。”

杜翰到底是读过几句书的,想了一会儿,慢条斯理地说:“顾命大臣多出钦命,从无臣下拟呈之例,倘或冒昧进言,惹起反感,偏偏不如所期,岂非弄巧成拙?”

“这不会。”肃顺极肯定地说,“我有把握。”

“好吧,那咱们就想名字吧!”端华用他那为鼻烟染得黑黑的手指,指点着说,“你、他、我,还有他。这里就四个了。”

“军机大臣全班。”

“不,不!”肃顺纠正载垣的话,“怎么说是全班?文博川不在内。”

“那么就是四位。穆、杜、匡、焦,加上咱们哥儿仨,一共七位。够了,够了!”

“还应该添一个。”肃顺说了这一句,望着杜翰又问,“你懂我的意思吗?”

“中堂的意思我懂。”杜翰点点头。

不仅杜翰,就是载垣、端华,稍微想一想,也都懂了肃顺的用意。大清朝的家法,对于“亲亲尊贤”四个字看得特重,选派顾命大臣辅保幼主,更不能有违这两个规矩。但“尊贤”的“贤”,只凭宸断,“亲亲”的“亲”,却是丝毫不能假借的,至亲莫如手足,皇帝又曾受孝静太后的抚养,这样说来,亲中之亲,莫如恭王,所以顾命大臣的名单中,如果要排挤掉恭王,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人作为代替。

景寿是额驸,皇帝的嫡亲姊夫,年龄较长,而且以御前大臣兼着照料大阿哥上书房的事务,派为顾命大臣,不失“亲亲”之义,这样,用此一位沉默寡言的老好人来抵制恭王,勉强也可以杜塞悠悠之口。

顾命八大臣算是有了。接着又拟定了“恭办丧仪大臣”的名单,这是一项荣衔,也是一项优差,只要列名在上,等大丧告一段落之后,照例有恩赏作为酬庸。肃顺对于这些无关大计的名单并无一定的成见,所以恭王亦是内定的人选之一,但是他定下一个原则,在京的“恭办丧仪大臣”一律不必赴行在,只在京里当差好了——当然,这也是抵制恭王。

当然这是皇帝身后之事,一纸上谕可了,此时不必亟亟。倒是专办宫廷红白喜事的内务府的官员,这几天又要像皇帝万寿以前那段日子一样,大大地忙一阵了。

预办后事,不能像万寿、大婚的盛典那样,喜气洋洋地敞开来干。所以肃顺召集了一个秘密会议,预先检点准备。第一当然是要钱,不在话下,但还有两样东西比钱更重要,在京城里是现成的,叱嗟立办,而在热河却必须早早张罗。

一样是皇帝的棺木。天气太热,一倒下来就得入殓。皇帝的棺木称为“金匮”,材料早已有了,是一副阴沉木的板,其色黝黑,扣击着渊渊作金石之声,据说尸体装在里面千年不坏。这种稀世奇材,出在云南山中,内务府办这副板,光是运费就报销了四十万两银子。材料存在京里“皇木厂”,肃顺下令:火速运来,要快,而且要秘密。

还有一项是白布。等皇帝一入“金匮”,幼主成服,宫内宫外,妃嫔宫眷、文武百官,统通要换白布孝服,许多地方还要换上白布孝幔,这大部分要内务府供应。在京里,只要把几名“祥”字号的绸缎庄掌柜传了来,要多少有多少,在热河却不得不预作准备。

此外丧仪中还有应行备办的物品数千百种,少一样就是“恭办丧仪疏略”的罪名,谁也担不起干系。但办得平稳无事,却颇有油水可捞,而且将来叙劳绩的保案中,还有升官换顶戴的大好处。所以内务府的司官们怀着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心情,关起门来,查会典、找成例、调旧档、开单子、核银数、派买办、动公事,忙得不亦乐乎,跟那些“酒以浇愁、牌以遣兴”的军机章京的懒散无聊,恰好大异其趣。

军机处越清闲,皇帝心里越焦急。明朝的皇帝,有四十年不临朝,躲在深宫设坛修道的。清朝的皇帝有一天未能亲裁军国大政,便觉得放不下心,何况一连数天,更何况是军情紧急之时?因此,虽有肃顺一再安慰,说各地都极稳定,不劳廑虑,但病榻上的皇帝始终悬着一颗心,却又连细问一问军情政务的精神都没有。

这一天午后,服了重用参苓的药,吃了一碗冰糖燕窝粥,很安稳地歇了个午觉,醒来忽觉精神大振。他知道这是极珍贵的一刻,不敢等闲度过,便传旨召肃顺。

一看皇帝居然神采奕奕地靠坐在软榻上,肃顺大为惊异,跪安时随即称贺:“皇上大喜!圣恙真正是大有起色了!”

皇帝摇摇头,只说:“你叫所有的人都退出去,派侍卫守门,什么人——连皇后在内,都不许进来。”

这是有极重要、极机密的话要说,肃顺懔然领旨,安排好了,重回御前,垂手肃立。

“这里没有别人,你搬个凳子来坐着。”

越是假以词色,肃顺反越不敢逾礼,跪下回奏:“奴才不敢!”

“不要紧!你坐下来,说话才方便。”

想想也不错,他站着听,皇帝就得仰着脸说,未免吃力,所以肃顺磕个头,谢了恩,取条拜垫过来,就盘腿坐在地上。

“肃六,我待你如何?”

就这一句话,肃顺赶紧又爬起来磕头:“皇上待奴才,天高地厚之恩。奴才子子孙孙做犬马都报答不尽。”

“你知道就好。我自信待你也不薄。只是我们君臣一场,为日无多了!你别看我这一会儿精神不错,我自己知道,这是所谓‘回光返照’。”

他的话还没有完,肃顺感于知遇,触动悲肠,霎时间涕泗交流,呜呜咽咽地哭着说道:“皇上再别说这话了!皇上春秋正富,哪里便有天崩地坼的事?奴才还要侍候皇上几十年,要等皇上亲赐奴才的‘谥法’……”越说越伤心,竟然语不成声了。

皇帝又伤感又欣慰,但也实在不耐烦他这样子,“我知道你是忠臣,大事要紧,你别哭了!”皇帝用低沉的声音,“趁我此刻精神好些,有几句要紧话要嘱咐你!”

“是!”肃顺慢慢止住哭声,拿马蹄袖拭一拭眼泪,仍旧跪在那里。

“我知道你素日尊敬皇后,将来要不改常态,如我在日一样。”

这话隐含锋芒,肃顺不免局促,碰头发誓:“奴才如敢不敬主子,叫奴才天诛地灭!”

“除了尊敬皇后以外,你还要保护皇后,这件事不容易!懿贵妃将来一定要想爬到皇后头上去,你要想办法制止。但是,她也该有她一份应得的名分。”皇帝停了一下,很吃力地又说,“我一时也说不清,总之要防着她,可也别太过了!”

这是顾虑及于懿贵妃成为太后以后可能弄权,所以特赋肃顺以防范的重任。其实就是皇帝不作此叮嘱,肃顺只要一日权柄在手,也必定照此去做。但此刻皇帝既然提了起来,则正不妨把握机会,问个明白。

“奴才愚昧,有句不知忌讳的话,不敢说!”

“你说好了。”

“皇上万年以后,倘有人提垂帘之议,奴才不知该当如何?”

皇帝点点头:“我也想到过这个。本朝从无此制度,我想,没有人敢轻奏。”

这虽不是直接的答覆,但皇帝绝不准有垂帘的制度出现,意思已极明显。自来幼主在位,不是太后垂帘,临朝称制,便是特简大臣,同心辅弼,肃顺心想,话已说到这里,索性把顾命大臣的名单提了出来吧!

略略考虑一下,他还是用了迂回的试探方式,“皇上圣明!”他跪着说,“敬天法祖,念念在祖宗的制度上。奴才承皇上隆恩,托付大事,只怕粉身碎骨,难以图报。不过奴才此刻有句话,不敢不冒死陈奏,将来责任重大,总求皇上多派几个赤胆忠心的人,与奴才一起办事,才能应付得下来。”

肃顺平日的口才很好,这番话却说得支离破碎,极不得体。好在皇帝懂他的意思,便即问道:“你是说顾命大臣吗?”

肃顺不敢公然答应,只连连地碰头。

“唉!”皇帝忽然叹了口气,“这件事好难!”

语气不妙了,肃顺有些担心,不得不逼紧一步:“皇上有为难的事,交与奴才来办!”

“这是你办不了的事。”皇帝摇摇头又说,“照你看,有哪些人可受顾命?”

“此需上出宸顾,奴才不敢妄议。”肃顺故意这样以退为进地措辞。

“说说无妨,我好参酌。”

于是肃顺慢条斯理地答道:“怡、郑两王原是先朝受顾命的老臣。随扈行在的四军机,是皇上特简的大臣。还有六额驸,忠诚谨厚,奴才自觉不如。这些人,奴才敢保,绝不会辜负皇上的付托。”

“嗯,嗯。”皇帝这样应着,并且闭上眼,吃力地拿手捶着腰。

看见皇帝累了,肃顺便请休息。这一席密谈,不得不作结束。肃顺原来还打算着一两天以内,皇帝还会有这样一个安排,继续再谈——应行嘱咐的大事,以及皇帝心里所不能消释的疑难,显然还多着,譬如恭王,皇帝对他到底是怎么个态度?是非要澄清不可的。

但就在第二天——七月十六,皇帝早膳的胃口还很好,到了下午,突然昏厥。等肃顺得信赶到,御前大臣景寿和醇王,正带领太监,七手八脚地把皇帝抬回东暖阁,安置在御榻上。

景寿是个拿不出主张的人,醇王年轻,初次经历这种场面,张皇得比什么人都厉害,所以东暖阁中乱作一团,几乎什么事也未做。等肃顺一到,大家的心才定了下来。他也无暇细问,第一道命令,是飞召御医;第二道命令,奏报皇后,并请大阿哥马上来侍疾。太监们答应着飞奔而去,分头通知。

其时御医已得到消息,栾太带着李德立和杨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赶了来,匆匆行了礼,一齐来到御榻前,由栾太诊脉——无奈他自己气在喘、手在抖,而皇帝的脉又细微无力,所以两只手指搭在皇帝的手腕上,好半天还是茫然不辨究竟。

三位御前大臣都极紧张地站在他身后,等候结果。肃顺第一个不耐烦,低声喝问道:“到底怎么样了?”

栾太不知如何回答,李德立说了一句:“自然是虚脱。”

“那就照虚脱的治法,快救!不能再耽误工夫了!”

就这时,栾太算是把脉也摸准了,“是虚脱!”他忧形于色地说,“事不宜迟。先拿参汤来!”

参汤是现成的,小太监立即去取了来,由李德立和杨春亲自动手,撬开皇帝的牙关,用金汤匙一匙一匙地灌。虽没有即时复苏,但参汤也还能灌得下去,这就很不错了。

这时栾太已开了方子,“通脉四逆汤”重用人参、附子。开好了亲自送给肃顺说:“请中堂过目。”

“不用看了。快去煮药!”肃顺等他把方子交了下去以后,又问,“情形到底怎么样呢?”

栾太很吃力地答道:“怕的很为难了!”

“你们要尽力想办法!估量着还要用什么药,趁早说,这里没有,我派人连夜到京里去办。”

“回中堂的话,”栾太答道,“皇上的病,什么方子都用到了。这是本源病,全靠……”

“你别说了!”肃顺不悦地申斥着,“全靠谁?有了病不就靠你们当大夫的吗?你不必在这儿糟蹋工夫,好好儿跟你的同事商量去吧!”

栾太碰了个钉子,不敢申辩。下来与李德立和杨春商议了一阵,都是一筹莫展,唯有看“通脉四逆汤”的效果如何,才能定进一步的办法。

就在这时,张文亮抱着大阿哥飞也似的奔了来。三位御前大臣纷纷出屋迎接,但把大阿哥接是接来了,却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大阿哥也不知出了什么事,只觉得先是一路飞奔,这时又看到所有的人脸色均与平时不同,心里不由得害怕,“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张文亮赶紧去捂他的嘴,哄着他说:“别哭,别哭!在这玩一会儿,咱们就回去。”

“先把大阿哥抱开吧!”肃顺吩咐张文亮,“可也别走远了!皇上说不定随时要找大阿哥!”

张文亮答应着把大阿哥抱了到殿后去玩,到天快黑时,还不见动静。

其时消息已经遍传,宫内宫外,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无不以惊疑焦灼的心情,希望了解皇帝昏厥以后的详细情形。但肃顺已经下令封锁消息,甚至就在烟波致爽殿外的朝房中,等着请安问疾的亲王,包括“老五太爷”、惇亲王,以及睿亲王仁寿等等,都得不到一个字的消息,这使得他们在焦忧以外,还有愤怒,觉得肃顺的把持,太过分也太可怕了!

唯一的例外是皇后,肃顺不断有消息报告她。在服下“通脉四逆汤”以后,皇帝已经回苏,但苏醒与昏迷之间,实在也没有太大的区别。皇帝脉微无力,一息奄奄,不但无法说话,甚至也无法听话,心神耗散,仅仅是有口气而已。栾太提出警告,皇帝这时候需要绝对的安静,而且不可引起哀伤郁怒之情,所以一切亲人,皆不宜见。

御医的话不能不听,可是肃顺也不能不防着皇帝随时会咽气,倘或就此一瞑不视,毫无遗言,那就要大费手脚了。但只要皇帝能讲一句话,这句话一定于己有利。只是口传末命,必须共见共闻,所以他要留着醇王和景寿做个见证。景寿没有那么多心思好想,醇王的想法却与肃顺多少相同,知道这一刻关系重大,必须密切注意着皇帝有什么话留下来。因此三个人守在御榻面前,一步都不敢离开,把外面所有在等候消息的人都忘掉了。

终于还是景寿想了起来,“六哥!”他悄悄拉一拉肃顺的袖子,“大阿哥平常这时候都该睡了,先让张文亮把他送回去吧!”

“对了!”肃顺随即叫人去通知,“把大阿哥送回皇后宫里。”

大阿哥早就睡着了,张文亮抱着送到了皇后宫里。其时已经天黑,而烟波致爽殿外朝房里的几个亲王,以及在军机直庐待命的军机大臣,看见此时还无消息,断定皇帝已届弥留之时,就越发不敢走了。

终于,皇帝能够转侧张眼,开口说话:“我不行了!”他的声音极低,转脸看着肃顺说:“你找人来吧!大阿哥、宗令、军机、诸王!”

“是!”肃顺跪着回奏,“皇上千万宽心,先让御医请脉。”说着,向外做了个手势。

站在门口的栾太、李德立和杨春急忙上前跪安,栾太诊了脉,磕头说道:“六脉平和,皇上大喜!”

“该进点儿什么了吧?”肃顺问道。

“只要皇上喜爱,什么都能进。”

“倒是有点儿饿了。”皇帝的神气似乎又清爽得多了,“有鸭丁粥没有?”

“早给万岁爷预备了!”敬事房首领陈胜文跪着说道,“还有皇后进的冰糖燕窝粥,丽妃进的奶卷……”

“奶卷太腻了吧?”肃顺问栾太。

“不妨!不妨!只要皇上喜爱。”

“那就传膳吧!”肃顺吩咐。

摆上膳桌,依旧是食前方丈,肃顺亲自动手,带着太监把皇帝扶了起来,但望一望膳桌,便摇摇头,什么都不想吃。御前大臣和御医苦苦相劝,算是勉强喝了几口燕窝粥,倒是玫瑰山楂卤子加蜂蜜调开的甜汤,似乎颇能疗治皇帝口中的苦渴,喝了不少。

就这一起一坐,可又把皇帝累着了,睡下来闭着眼,只张着嘴喘气。这时要召见的人,除掉大阿哥据说因为从睡梦中被唤醒,大不乐意,哭着闹着,正在想办法安抚以外,其余的都已到齐。但看此时的情形,皇帝还没有精神来应付,所以肃顺一方面请醇王去向大家说明情况,一方面把栾太找到僻静的地方去悄悄密议。

“你看,皇上这样子,到底还能拖多久?”肃顺率直地说,“你实话实说,不必怕忌讳。”

“今晚上我可以保,一定不要紧。”

“可是这个样子怎么成呢?”肃顺忧心忡忡地,“有多少大事,都得等皇上吩咐。起码总得让人有说几句话的精神嘛!”

“这个……”栾太慢吞吞地说,“也许有办法。”

“有办法就行。你快想办法吧!”

于是栾太又开了药方,并且亲自到御药房去捡了药,亲手放入药罐,浓浓地煎了一小碗,由肃顺亲自捧到御榻面前供皇帝服用。

果然,这服药极有效验,委靡僵卧的皇帝眼中有了光彩,示意左右把他扶了起来,靠床坐着,吩咐肃顺宣召亲王及军机大臣进见。

以惠亲王绵愉为首,一个个悄悄地进了东暖阁,排好班次,磕头请安。发言的却仍是唯一奉旨免去跪拜的惠亲王,用没有表情的声音说道:“皇上请宽心静养!”

“五叔!”皇帝吃力地说,“我怕就是这两天了。”

一句话未完,跪在地下的人已有发出哭声的,皇帝枯疲的脸上,也掉落两滴晶莹的泪珠,这一下欷歔之声越发此起彼落。肃顺厉声喝道:“这是什么时候,还惹皇上伤心?”

这一喝,欷歔之声慢慢止住。肃顺便膝行向前一步,磕头说道:“请皇上早定大计,以安人心。人心一安,圣虑自宽。这样慢慢调养,一定可以康复。”

皇帝点点头,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宗社大计,早定为宜。本朝虽无立储之制,现在情形不同,大阿哥可以先立为皇太子。”

此是必然之势,惠亲王代表所有承命的人复诵一遍,表示奉诏:“是!大阿哥为皇太子。”

“大阿哥年纪还小,你们务必尽心匡助。现在,我再特为派几个人,专责辅弼。”

这到了最紧要的一刻了,所有的亲王和军机大臣都凝神息气,用心听着,深怕听错了一个字。

“载垣、端华。”皇帝念到这里,停了下来,好久未再作声。

每一个人都在猜测着,皇帝所念的下一个名字,大概是奕訢!甚至连肃顺都以为皇帝的迟疑,可能是临时变卦,在考虑恭王的名字了。

然而他们都猜错了,皇帝继续宣示名单,是:“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这一下喜坏了肃顺一党,但自然不便形诸颜色。载垣看了看端华和肃顺,磕一个头,结结巴巴地说:“臣等仰承恩命,只恐才具不足以负重任。只有竭尽犬马,尽心辅助,倘有异心,天诛地灭,请皇上放心。”

这番话虽不甚得体,总也算交代了。皇帝点点头,又问:“大阿哥呢?”

大阿哥刚由张文亮抱了来不多一会儿,奉旨宣召,张文亮便把他放下地来,半哄半威吓地说:“皇上叫了,乖乖儿去吧!记着,要学大人的样子,懂规矩,皇帝说什么,应什么。千万别哭,一哭,张文亮倒楣,也许就会关了起来,明天可就不能陪大阿哥玩儿了。”

穿着袍褂的大阿哥,听张文亮说一句,他应一句。但一掀帘子,只见满屋子跪的是人,把他吓得愣住了,回身就跑,不想张文亮正好拦在后面。

“小爷,小祖宗!”张文亮急得满头大汗,“进去!别怕!”

幸好景寿及时出现,六额驸是熟悉的,大阿哥胆子大了些,让他牵着手,直到御榻面前,跪了安,叫一声:“阿玛!”

看见儿子只有六岁,便要承担一片破烂的江山,皇帝万感交集,自觉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子孙,此时才知死生大限是如何严酷无情!万般皆难撒手,而又不得不撒手,人世悲怀,无过于此。就这样一阵急痛攻心,顿时又冷汗淋漓,喘息不止。

大阿哥看得慌了,“阿玛,阿玛!”大叫着扑倒在御榻上去拉住了皇帝的手。

这对皇帝是极大的安慰,那一只小小的、温暖的手,仿佛有股奇妙的力量,注入他的身体,他的喘息止住了,心也定下来了,而且也不再那样恐惧于一瞑不视、茫茫无依了。他微笑着伸出枯瘦的手,摸着大阿哥的脸,看着载垣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了!”

“是!”载垣肃然答道,“大阿哥纯孝天生,必是命世的令主。”

“要好好教导。李鸿藻一个人不够的。”皇帝说到这里,低下头来向大阿哥说,“你也认一认我所托付的八大臣。替他们作一个揖吧!”

载垣代表顾命八大臣辞谢,皇帝不许。这番推让,皇帝厌烦了,于是“老五太爷”发言劝阻。顾命八大臣站成一排,与大阿哥相向而立,一面作揖,一面跪下还礼,这样皇帝算是当面托过孤了。

在形式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道手续——肃顺命人抬来几案,备了丹毫,要请皇帝亲笔朱谕,以昭慎重。但这时皇帝已经无法写字,握着笔的手,不住发抖,久久不能成一字,唯有废然掷笔,说一句:“写来述旨!”

这“写来述旨”,应该就是军机大臣面承旨意后写呈的“明发上谕”,但时间迫促,没有工夫按照规定的行款套语来处理,同时这些头等紧要的文件,最宜简洁,免得以词害义,生出不同的解释。因此,杜翰纯粹以为皇帝代笔的立场,简单扼要地写了两道“手谕”,捧交最资深的军机大臣穆荫,穆荫转交御前大臣肃顺。肃顺拿起来先极快地看了一遍,深为满意,随即把他放在皇帝身边的几案上,并且亲自捧了仙鹤形的金烛台,照映着皇帝看那两个文件。

“念给大家听听吧!”

“是。”肃顺放下烛台,把那两道手谕交了给穆荫,然后自己也归班跪听。

穆荫捧着上谕,面南而立,朗然念道:“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特谕。”又念第二道:“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特谕。”

那“赞襄一切政务”六个字,是杜翰自己加上去的,但既经皇帝认可,不啻出自御口,谁也不敢说话。只是头脑冷静些的人,已有戒心:这班亲承顾命的“忠臣”,一开始便颇有揽权的迹象了。

办了这件大事,勉强撑持着的皇帝一下子泄了劲,颓然垂首,双眼似闭,于是老五太爷说了句:“皇上歇着吧!”大家纷纷跪安退出。

除了顾命八大臣以外,没有一个不是感到心情沉重的:顾命大臣没有恭王,不是一个好兆头!只怕朝中从此要多事了。当然,也有些人怕肃顺的权越来越重,气焰也会越来越高,此后更难相处。而有些人只是为了恭王不平,以他的身分、才具,说什么也不应该被摒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

然而此时很冷静地下了决心,要与肃顺斗一斗的,却只有深宫中伴着一盏孤灯的懿贵妃。

东暖阁中的一切,她随时都能得到很正确的报告。大阿哥被立为皇太子,自然不是新闻,而顾命大臣没有恭王的名字,虽在意料之中,却仍不能不使她震动!事情摆明了以后,前因后果不得不重作一番估量——皇帝的末命如此,表示他至死对恭王不谅解。同胞手足何至于这样子猜嫌,拧成这么个死都解不开的结?这自然是肃顺的挑拨离间!

一想到此,懿贵妃顿觉不寒而栗。都说肃顺跋扈毒辣,今日之下才发现他还有极其阴狠的一面。这使她很快地想到这几天的情形:肃顺处处抬举皇后,已明显地表示出来,他将来只尊敬一位太后,假手于那位忠厚老实的太后,去抓住年幼无知的皇帝,口衔天宪,予取予求!“哼!”懿贵妃咬着牙冷笑,“肃六,你别做梦!”

越是心里恼恨,她越冷静。心里的事连小安子面前都不说一句,只看着桌上的逐渐消蚀的短烛,默默在心里盘算,一遍又一遍,直到天色微明。

宫里一天的活动,都是在曙色未临之前开始的,太监和宫女静悄悄地各自来去,忙着自己分内的工作。懿贵妃虽然一夜未睡,但精神有种异样的亢奋,不想再睡。开了房门,叫人打水来漱洗晨妆。

“主子起得早!”小安子跪了安起来,接着又垂手请了个安,“主子大喜!”

“什么喜啊?”

“大阿哥封为皇太子,”小安子掉了句文,“主子便贵为国母了!”

“哼!”懿贵妃报以冷笑。

一听见她的冷笑,小安子背脊上就会无缘无故地发冷。他不敢多说什么,只帮着宫女侍候漱洗。等看到镜中懿贵妃黄黄的脸、失血的嘴唇,以及铺得好好的床,才惊讶地问:“主子一夜未睡?”

“怎么啦?”懿贵妃回身看着他问。

小安子跪下来答道:“主子千万要保重!大阿哥年纪还小,全得仗着主子替他做主,大清朝的天下,都在主子手里。”

“咄!”懿贵妃喝道,“你懂得什么?少胡说八道!”

小安子想不到又碰一个钉子——这个钉子碰得他也实在不明白,自己想想,话并没有说错,懿贵妃的脾气发得没有道理。心里这样想着,脸上不由得便有委屈的神色。

懿贵妃自然明白他心里的想法,但此时不便作任何解释,反倒因为小安子的话,引起了警惕,觉得必须有所告诫。

于是她沉下脸来,大声说道:“小安子!你告诉这里所有的人,这几天谁要在人前背后胡言乱语,谈大阿哥立为皇太子,和我将来怎么样怎么样,这些话要是让我知道了,我没有别的,马上传了敬事房来,先打烂两条腿再说。我可再告诉你一句话,”她用冷得似冰、利得似刀的声音又说,“连你在内,一样办理。”

小安子吓得连委屈也感觉不到了。只听出这一段话,情况严重,没有一分一毫的折扣可打,赶紧连声答应,站起来先对屋内的四五个宫女说道:“你们可听见主子的话了!千万小心,千万小心!”说完,匆匆走了出去,把懿贵妃的告诫,郑重其事地转告了每一个太监和宫女。

因此,各个宫里都在窃窃私议着皇帝的病,以及肃中堂如何如何,只有懿贵妃那里特别安静。自然,安静得十分沉闷。

传了早膳,皇后派人来通知,即刻齐集中宫,去省视皇帝的病。后妃不与外臣相见,所以皇帝的病,她们只能听太监的报告,等闲无法探视。这天早晨,是皇后特意叫陈胜文与六额驸安排好的,御前大臣一律回避,容后妃与皇帝去见可能是最后的一面。

皇帝却不知道后妃来省视。他一直未醒,不知是睡熟了还是昏迷着。一个人瘦得只剩了一把骨头,说什么食前方丈,说什么六宫粉黛,转眼莫非成空!皇后与那些妃嫔们,也不知是为皇帝还是为自己,一个个泪落如雨,却不敢哭出声来,唯有障面掩口,想把自己的眼泪吞到肚子里去。

于是敬事房首领太监陈胜文劝请后妃止泪,说是皇帝神明不衰,怕朦胧中发觉了大家的哀痛,一定会伤心,于病体大为不宜。接着额驸景寿又来奏请皇后回宫。不离伤心之地,眼泪是无论如何止不住的,皇后只好依从,领着妃嫔,退出了东暖阁。

回到中宫,皇后余痛未已,依然流泪不止,跟着来到中宫的懿贵妃却显得格外刚强,虽然也是红着眼圈,但说话行事,与平时无异。一进皇后寝宫,她就吩咐宫女双喜:“这儿有我侍候皇后,你们到外面呆着去吧!没有事儿别进来。”

双喜是皇后的心腹,但也佩服懿贵妃凡事拿得了主意,不比皇后那样老实无用,这时知道有机密大事要谈,当即答道:“奴才在外面看着,不会有人闯进来。”

“对了!”懿贵妃嘉许她知机识窍,“你小心当差吧!将来有你的好处。”

等双喜一走,懿贵妃亲自关上房门,绞了把热手巾,递到皇后手里。心乱如麻的皇后,也正有许多话要跟懿贵妃商议,但心里塞满了大大小小、无数待决的事件,却不知从何说起。擦干了眼泪,怔怔地愣了半天,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心烦,蓦地里又捶着妆台,哭了起来,一面哭,一面说:“弄成这个样子,怎么得了呢?”

“皇后,皇后!”懿贵妃扶着她的手臂说,“这不是一哭能了的事。光哭,把人的心都哭乱了!你先拿定了大主意,咱们再慢慢儿商量做法。”

“我有什么主意?”皇后拭着泪哭说,“还不是他们怎么说,咱们怎么听。”

“不!”懿贵妃断然决然地说,“皇后千万别存着这个想法。权柄绝不能下移,这是祖宗的家法。”

说到这个大题目,不由得让皇后止住了哀痛,“我可不懂了。”她问,“又是‘赞襄政务’,又是军机大臣,他们要做了主,咱们拿什么跟他们驳回啊?”

“拿皇帝的身分。皇帝亲裁大政,不管皇帝年纪大小,要皇帝说了才算。”

“啊!”皇后仿佛有所意会了,但一时还茫然不知如何措手,“我在想,将来办事,总得有个规矩。凡事,咱们姊儿俩,大小也可以管一管。这要管,又是怎么管呢?”

“皇后算是明白了。咱们不妨把六额驸找来问一问。”

“也好。”

于是懿贵妃教了皇后许多话,同时派人传谕敬事房,宣召六额驸,说有关于皇帝的许多话要问——这原是不合体制的,但情况特殊,事机紧迫,景寿固不能不奉懿旨,肃顺这一班人,也不敢阻挡。

懿贵妃特意避了开去,只皇后一个人召见景寿。跪了安,皇后很客气地说:“六额驸起来说话吧!”

“是。”景寿站了起来,把手垂着,把头低着。

“内务府办得怎么样了?”

这自然是指皇帝的后事,“肃六在忙着呢!”景寿答道,“金匮的板,早两天就运到了。其余的东西,听说也都齐了。”

“还有样要紧东西,”皇后又问,“陀罗经被呢?”

陀罗经被是金匮中必备之物,亲藩勋旧物故,饰终令典,亦有特赐陀罗经被的——这由西藏活佛进贡,一般的是用白绫上印金色梵字经文,御用的是黄缎织金,五色梵字,每一幅都由活佛念过经、持过咒,名贵非凡。当然,“内务府老早就敬谨预备了。”景寿这样回答。

“噢!”皇后略停一停,换了个题目来问,“这几天的政务,由谁在料理呀?”

“还是军机上。”景寿慢吞吞地答道,“听说许多要紧公事,都压着不能办。”

“为什么呐?”

“自然是因为皇上不能看奏折。”

“以后呢?”皇后急转直下地问到关键上,“你们八个人,可曾定出一个办事的章程?”

“目前还谈不到此。而且,也没有什么老例儿可援的。”

“我记得康熙爷是八岁即的位。那时候是怎么个规矩?”

“那时候,内里有孝庄太后当家。不过国家大事,孝庄太后也不大管。”

这些对答,懿贵妃早就算定了的,所以受了教的皇后立刻追问一句:“那么谁管呢?”

“是辅政四大臣。”

“哪四个?”

景寿一面思索,一面回答:“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后来呢?”

“后来?”景寿愣了一下,“后来当然是康熙爷亲政。”

“我是说康熙爷亲政以后。”皇后又加了一句,“那辅政四大臣怎么样?”

这一问,把木讷寡言的景寿吓得有些心惊肉跳:显然地,皇后是拿康熙诛鳌拜的故事,作为警告。但是,于今如说有鳌拜,自是肃顺,与自己何干?这顾命大臣的荣衔,也不知如何落到了自己头上?看这光景,将来是非必多,不如趁早辩白一番。

想到这里,随即跪了下来,免冠碰头:“皇后圣明!臣世受国恩,又蒙皇上付托之重,自觉才具浅薄,难胜重任,可是当时也实在不敢说什么。臣现在日夜盼祷的,就是祖宗庇佑,能让皇上的病化险为夷,一天比一天健旺,这顾命大臣的话,从此搁着,永远不必再提了。”他一面说,一面想到肃顺的跋扈,同时想到皇后提起康熙朝旧事的言外之意,不由得越想越害怕,汗出如浆,急出一句最老实的话:“臣是怎么块料,皇后必定明白。他们拿鸭子上架,臣实在是莫奈其何!但盼臣能效得一分力,万死不辞。只怕,只怕效不上力。”

这番话真有些语无伦次了。皇后啼笑皆非,而且也不知如何应付,因为它未在懿贵妃估计之中。只是景寿的窝囊,连忠厚老实的皇后都觉得可怜亦复可笑。

景寿还跪在地上不敢起来,皇后却又说不出话,眼看要弄成个僵局,躲在屏风后面的懿贵妃不能不出头了。她袅袅娜娜地闪了出来,先向皇后行了礼,然后自作主张地吩咐:“六额驸,请起来吧!”

景寿一见懿贵妃出现,心里略略放宽了些。懿贵妃为人厉害,但也明白事理,她一定能谅解他的处境为难而本心忠诚,所以站了起来,顺手给懿贵妃请了个安,退到一旁,打算着她有所询问时,再作一番表白。

“六额驸是自己人,胳膊绝不能朝外弯。”懿贵妃这一句话是向皇后说的,但也是暗示景寿别忘掉自己是椒房至亲,论关系要比肃顺他们这些远支宗室密切得多。

景寿自然懂得她的意思,赶紧垂手答道:“懿贵妃明见,这句话再透彻不过了,正是景寿心里的意思。”

“好!”懿贵妃赞了一声,接着又说,“可是我得问六额驸,你下去以后,他们要问:皇后召见,说些什么?你可怎么跟他们说呀?”

“就说,就说皇后垂询皇上的‘大事’,预备得怎么样了。”

“一点不错。你就照这个样子,别的什么话也不用说。我知道你一个人也争不过他们,不用跟他们废话,有什么事,你想办法先通一个信儿就行了。”说到这里,懿贵妃停了一下,又威严地问道,“你明白吗?”

景寿想了想,懂得懿贵妃的意思是叫他不必多事,于是惶恐地答道:“明白,明白!”

“明白就好。”懿贵妃转脸向上问道:“皇后如果没有别的话,就让六额驸下去吧!”

“嗯!”皇后想了想说,“有一件事,也是要紧的。‘大事’一出,里里外外一定乱糟糟的,大阿哥在外面,怕他们照应不过来,六额驸多费心吧!”

这是景寿办得了的差使,欣然答道:“皇后跟懿贵妃请放心!景寿自会小心侍候。”

等景寿退了出去,皇后与懿贵妃相对苦笑,她们原来期望着要把景寿收作一个得力帮手,不想他竟是这等一个窝囊废。“亏得你见机,不叫他插手,不然,准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皇后摇头叹息,“唉,难!”

“皇后先沉住气。凡事有我。”

话是这样说,懿贵妃也实在不知道如何才不至于大权旁落?回到自己宫里,倚阑沉思,不知日影过午。忽然,皇帝身边的小太监金环匆匆奔了进来,就在院子里一站,高声传旨:“万岁爷急召懿贵妃!”说完才跪下请安,又说:“请懿贵妃赶紧去吧!怕是万岁爷有要紧话说。”

“喔!”懿贵妃又惊又喜,问道,“万岁爷此刻怎么样?”

“此刻人是好的。只怕……”金环欲言又止,“奴才不敢说。”

懿贵妃知道,皇帝此一刻是“回光返照”。时机万分珍贵,不敢怠慢,随即赶到了烟波致爽殿。

御前大臣都在殿外,站得远远的,一看这情形,就知道皇后在东暖阁。小太监打了帘子,一眼望去,果然皇后正跪在御榻前。懿贵妃进了门,随即也跪在皇后身后。

“这个给你!”皇帝气息微弱地说,伸出颤巍巍的一只手,把一个蜀锦小囊递给皇后——懿贵妃知道,那是乾隆朝传下来,皇帝常佩在身边的一枚长方小玉印,上面刻的阳文“御赏”二字。

皇后双手接了过来,强忍着眼泪说了句:“给皇上谢恩。”

“兰儿呢?”

“在这里。”皇后把身子偏着,向懿贵妃努一努嘴,示意她答应,同时跪到前面来。

“兰儿在!”懿贵妃站了起来,顺手拿着拜垫跪向前面,双手抚着御榻,把头低了下去,鼻子里窸窣窸窣在作响。

皇帝缓缓地转过脸来,看了她一下,又把视线移开——他那失神的眼中,忽然有了异样复杂的表情,是追忆往日和感叹眼前的综合,不辨其为爱为恨,为恩为怨?

“唉!”皇帝的声音不但低微,而且也似乎哑了,“我不知道跟你说些什么好。”

听得这一句话,懿贵妃哭了出来。哭声中有委屈,仿佛在说,到今日之下,皇帝对她还怀着成见,而辩解的时间已经没有了,这份委屈将永远不可能消释伸张。

就这时,皇帝伸手到枕下摸索着,抖颤乏力,好久都摸不着什么东西。于是,皇后站了起来,俯首枕边,低声问道:“皇上要什么?”

“‘同道堂’的那颗印。”

皇后探手到枕下,一摸就摸出来了。交到皇帝手里,他捏了一下,又塞回皇后手里。

“给兰儿!”

这一下,懿贵妃的刚低下去的哭声,突然又高了起来,就像多年打入冷宫,忽闻传旨召幸一样,悲喜激动,万千感慨,一齐化作热泪!又想到几年负屈受气,终于有此获得谅解尊重的一刻。但这一刻却是最后的一刻,从此幽明异途,人天永隔,要想重温那些玉笑珠香的温馨日子,唯有来生。转念到此,才真的是悲从中来,把御榻枕旁哭湿了一大片。

这样哭法,皇后心酸得也快忍不住了,顿着足,着急地说:“你别哭了行不行?快把印接了过去,给皇上磕头!”

“是!”懿贵妃抹抹眼泪,双手从皇后手里接过了那一枚一寸见方,阴文大篆“同道堂”三字的汉玉印,趴在地上给皇帝磕了个响头。

“起来,兰儿!”皇帝又说,“我还有话。”

“是!”懿贵妃跪直了身子,愁眉苦脸地看着皇帝。

“我只有一句话,要尊敬皇后。”

“我记在心里。”懿贵妃又说,“我一定遵旨。”

“好!你先下去吧!”

这是还有话跟皇后说。懿贵妃极其关切这一点,但绝无法逗留偷听,只好一步一回头地退了出来。等出了东暖阁,遥遥望见在远处廊下的肃顺和景寿那一班御前大臣,她忽然想到御赐的玉印,正好用来示威,于是故意站在光线明亮的地方,恭恭敬敬地把那方印捧在胸前。这是个颇为郑重罕见的姿态,她相信一定可以引起肃顺的注意。

就这样站了不多一会儿,皇后红着眼圈也退了出来,两宫的太监、宫女纷纷围了上来,簇拥着她们俩回到中宫。

懿贵妃想到一道紧要手续,随即把皇后宫里的首领太监喊了上来。

“我有话告诉你,你听清楚了!”懿贵妃很郑重地向皇后宫里的首领太监说,“刚才皇上召见皇后和我,亲赐两方玉印,皇后得的是‘御赏’印,我得的是‘同道堂’印。你去问一问烟波致爽殿的首领太监马业,他知道不知道这回事儿?要是不知道,你就把这一段儿告诉他,叫他‘记档’!”

皇帝的一言一行,都由首领太监记下来,交敬事房收存,称为“日记档”。那当然是极重要的文献,所以首领太监记档十分慎重,倘非皇帝朱谕或口传,便需太监亲眼目击,确有根据,方始下笔。当时皇帝召见赐印,东暖阁中只有两名小太监,懿贵妃怕他们不了解此事的关系重大,不曾告诉马业,以致漏记,因而特意作一番点检。

接着,懿贵妃辞别皇后,回到自己宫里休息。多少天来的哀愁郁结,这时候算是减轻了许多——全由于这方印的缘故。

这方印是完全属于皇帝的。自乾隆的“五代五福五德堂”开始,列朝皇帝都像文人雅士那样,喜欢取一个书斋的名字,作为别号。嘉庆是“继德堂”,道光是“慎德堂”,当今垂危的皇帝便是“同道堂”。

同道堂有两处,一处在“西六宫”的咸福宫后面,一处在圆明园“九洲清晏”。去年八月初八一早,皇帝就是在圆明园的同道堂进了早膳以后,仓皇离京的。想不到自此一别,圆明园竟遭了兵燹,皇帝亦不能生还京城!

这不过是一年间的事,谁想得到这一年的变化是这么厉害!懿贵妃心想,一年以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这么快成为太后,而居然会有这样的事!莫非天意?

她是永远朝前看的一个人。既然天意如此,不可辜负。于是精神抖擞地想在御赐的玉印上,做一篇好文章。

“同道,同道!”她这样叨念着,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句成语:志同道合。这不就是说自己与皇后吗?两位太后,同心协力,抚养幼主,治理国事!

不错!皇帝赐这方印的意思,正是如此。这也足见得皇帝把她看得与皇后一样尊贵。想到这一点,懿贵妃深感安慰,而且马上想到,要把皇帝的这番深意,设法让皇后、顾命大臣以及王公亲贵了解。

但眼前却无机会,不但皇后没有心情来听她的话,所有的顾命大臣、王公亲贵,根据御医的报告,说皇帝随时可以咽气,因此也都守在烟波致爽殿,全副精神注视着皇帝的变化,谁还来管她得了什么赏赐?

夜凉如水,人倦欲眠,忽然首领太监马业匆匆自东暖阁奔了出来,惊惶地喊着:“皇太子,皇太子!”

这是让皇太子去送终。唤醒穿着袍褂,被搂在张文亮怀里睡着的皇太子,赶到东暖阁,皇帝已经“上痰”了!

王公大臣都跪伏在地,皇太子在御榻前拜了下去。看看久无声息,肃顺点了根安息香,凑到皇帝鼻孔下,去试探可还有呼吸?

那支香依旧笔直的一道烟,丝毫看不出有鼻息的影响,肃顺便探手到皇帝胸前,一摸已经冰凉,随即双泪直流,一顿足痛哭失声。

殿里殿外,上上下下,早就把自己沉浸在凄凄惨惨的情绪里,蓄势已久,肃顺哭这一声,就像放了一个号炮,顿时齐声响应,号哭震天——而皇太子却是吓得哭了。

国有大丧,好比“天崩地坼”,所以举哀不用顾忌。那哭的样子,讲究是如丧考妣的“躄踊”,或者跳脚,或者瘫在地上不起来,双眼闭着,好久都透不过气来,然后鼓足了劲,把哭声喷薄而出!越是惊天动地,越显出忠爱至性。这样由烟波致爽殿一路哭过去,里到后妃寝宫,外到宫门朝房,别院离宫三十六,那一片哭声,惊得池底游鱼乱窜,枝头宿鸟高飞。而唯一的例外是丽妃,她没有哭,不言不语地坐在窗前,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远处渐隐的残月。

残月犹在,各处宫殿,是有人住的地方,都点起了灯烛,烟波致爽殿和毗连的澹泊敬诚殿更是灯火通明。王公大臣的哭声已经停止,顾命八大臣尤其需要节哀来办大事,他们就在烟波致爽殿后面,找了一间空屋,暂时作发号施令的枢机之地。

内务府的司员、敬事房及各重要处所的首领太监,包括小安子在内,几乎都赶到了,静悄悄地在廊下待命,或是打探消息。遥遥望去,只见肃顺一个人在那里指手划脚地发号施令。

第一件差使派了景寿,“六额驸!”肃顺说,“请你护送皇太子,不,不,如今是皇上了!扈从圣驾,去见太后。把大行皇帝升天的时刻奏告太后,大丧礼仪,等商量定了,另行陈奏。”

哭肿了双眼的景寿,点一点头,一言不发地站起身来,管自己办事去了。

“敬事房的首领太监呢?”

肃顺这一问,立刻便有人递相传呼:“肃中堂传陈胜文!”

“陈胜文在!”他高声答应着,掀帘进屋,总请一个安,垂手肃立,望着肃顺。

“马上传各处摘缨子!”

凡遇国丧,第一件事就是把披拂在大帽子上的红缨子摘掉。陈胜文答道:“回肃中堂,已经传了。”

“好!”肃顺接着又说,“从今天起,皇后称皇太后,皇太子称皇上。”

“是!”陈胜文踌躇了一下,觉得有句话非问不可,“请肃中堂的示,懿贵妃可是称懿贵太妃?”

“当然!”肃顺答得极其干脆,仿佛他这一问,纯属多余。

交代了陈胜文,随即又传内务府的司员,预备初步的丧仪。宫内“应变”的措施告一段落,顾命八大臣又移地军机直庐去开会——在这里所商议的,就不是宫廷私事,而是要布告“天下臣民”的国家头等大事了。

首先提出来的是“皇帝”即位的时刻和仪典。

当时由载垣首先发言:“常言道得好,‘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该怎么办?咱们得快拿个主意!”

兹事体大,一时都不肯轻率献议。肃顺不耐烦了,指着穆荫说:“挨着个儿来,你先说吧!”

穆荫清一清嗓子,慢条斯理地陈述他的见解:“自古以来,太子都是柩前即位。不过本朝有本朝的制度,咱们最好按着成例来办,免得有人说闲话。”

“要说成例,那得按着康熙爷的例子来办。”端华抹了一手指头的鼻烟,一面把鼻子吸得嗤嗤作响,一面大摇其头,“年代这么久了,一时哪儿去找当年的成例?”

“我倒记得,”匡源接口说道,“世祖章皇帝宾天,圣祖仁皇帝八龄践祚,那时是先成服,后颁遗诏,再下一天,在太和殿即位,颁诏改元。”

“不错!”载垣点点头说,“列朝的皇上,都是在太和殿即的位。”

“还不错呢!我看简直就不通!”肃顺嚷着——载垣虽然袭封了怡亲王,而且年龄最长,但论辈分是肃顺的侄子,所以他驳他的话很不客气,“照你这么说,一天不回京,国家就一天不能有皇上?”

“你别气急,”载垣的修养倒是很好,“原是在商量着办,你再问问继园,也许他有好主意。”

杜翰早已把这件大事研究过了,成竹在胸,不慌不忙地说道:“列公的话都不错,‘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子应该‘柩前即位’,可也得按照本朝的家法,在太和殿行大典,颁诏改元。”

这番话面面俱到,谁也不得罪,但嫌空洞,而且也似乎有些矛盾。肚子里黑漆一团的端华却偏偏听出来了,赶紧问道:“继园,你的话是怎么说?又说‘柩前即位’,又说‘在太和殿行大典’,难道即两次位吗?”

“回王爷的话,”杜翰答道,“柩前即位是皇太子接掌大位,太和殿行大典是行登极大典,原是两回事儿!”

“啊,啊!”端华颇为嘉许,“说得有理!”

这一下杜翰越发侃侃而谈了:“说要按成例办,现成有个例子,四十一年前,也是七月,七月二十五,仁宗睿皇帝在这儿驾崩,王公大臣遵照朱谕,请宣宗成皇帝即了位,当天恭奉梓宫回京,八月二十七在太和殿行登极大典。如今也可以这么办,先请幼主即位,名位一正,其余的就都从容了!”

这个办法完全符合肃顺的心意,幼主不即位,顾命大臣就不能用“上谕”来号令全国,所以听完杜翰的话,随即大声说道:“好极了!就这么办。继园,”他又问,“那么幼主即位,到底什么时候最合适呢?”

“最好在大行皇帝小殓的时候,即位成服一起办。”

“好!”肃顺吩咐,“传钦天监。”

等把钦天监的官员传来,选挑小殓的时刻,那官员答道:“今天申正,时辰最好!”

“混账东西,什么好时辰?”肃顺大喝一声,“国丧是大凶之事,还有什么好时辰好挑的?”

话是驳得有理,但又何至于发这么大脾气?钦天监的那官员吓得脸都青了。

在座的人也都觉得肃顺未免过分,只有杜翰明白他这脾气是从哪里发出来的。申正太阳已将下山,幼主到那时才即位,不能发诏旨办事,这一天就算白糟蹋了。

这番意思自然不能明说,杜翰想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解释:“天气炎热,大行皇帝的遗体不宜摆得太久,”他向钦天监的官员说,“成殓的时刻,你再斟酌一下!”

那官员原也相当机警,刚才是让肃顺迎头痛斥,吓得愣住了,这时一听杜翰的指点,恍然大悟,当即装模作样地用指头掐算了一会儿,从容答道:“小殓以辰正二刻为宜,大殓以申正为宜。”他不再说“好时辰”,只说“为宜”了。

杜翰点点头,嘉许他识窍。但小殓要早,大殓不妨从容,便转脸看着肃顺说:“中堂看如何?申正大殓,只怕预备不及。”

肃顺从荷包里掏出一个极大的西洋金表,揿开表盖一看,这时照西洋算时刻的方法是六点钟,辰正二刻是八点半,还有两个半钟头,预备起来,时间恰好。申正大殓,确是太匆促了。“大殓在明儿早上吧!”他说。

“明天早晨大殓,以巳初二刻为宜!”这一下,钦天监官员不等杜翰传话,便先抢着回答。

巳初二刻是九点半,不早不晚,也算相宜,肃顺一点头,事情就算定局了。

第二件急需决定的大事是,派定“恭理丧仪大臣”。这张名单是早就在肃顺家的水阁中决定了的,拿出来念一遍就是。

接着又商量哀诏的措辞,照杜翰的提议,由焦佑瀛执笔起草。也谈到“恭奉梓宫回京”的事。那需要一百二十八个人抬的“大杠”,沿路桥道必须及早整修,决定立即命令署理直隶总督文煜到热河来商议一切。其余的大事还多,但此刻无暇计及,请见太后以后,马上就得预备皇太子即皇帝位的大事了。

于是顾命八大臣,除掉景寿以外,一起进宫。太监奏禀太后,立即召见。

一见面自然是相对痛哭。哭过一阵,年轻的太后抹着眼泪,哀切切地说道:“你看,大行皇帝撇下我们孤儿寡妇归天了!你们都是先帝的忠臣,里外大事总要格外尽心才好!都请起来说话。”

“是,是!”载垣跪在地上答道,“奴才几个,受大行皇帝的付托,必要赤胆忠心,辅保幼主。请太后千万放心。”说完,大家一起又磕一个头站了起来,载垣回头便说:“肃顺,你把咱们商量好的事儿,跟太后回奏!”

肃顺记着先帝的嘱咐,特别尊崇太后,恭恭敬敬地朝前一跪,把按照仁宗驾崩以后的成例,皇太子先即大位,回京再行登极典礼,以及小殓和大殓的时刻,清清楚楚地说了一遍。

“既然你们商量定了,就这么办吧!”太后又问,“什么时候成服啊?”

“本想小殓就成服。孝衣太多,实在来不及做,请太后的懿旨,可否大殓成服?”

“是啊,孝衣太多。”太后又说,“你叫内务府早早把白布发了过来,好让各宫的女孩子,连夜赶着做。”

“是,奴才已经关照了,等敬事房首领把名册送了来,随即照发。”肃顺一面说,一面掏出一张名单,“再跟太后回奏,恭理丧仪大臣,奴才几个拟了个单子,是:睿亲王仁寿、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大学士周祖培、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吏部尚书全庆、陈孚恩、工部尚书绵森、右侍郎杜翰,一共十个人。豫亲王、恭亲王、周祖培、全庆,仍旧留京办事。”这就是说,只有陈孚恩一个人可以到热河来。

太后对陈孚恩并不关心,关心的是恭亲王,“恭王也留在京里吗?”她不以为然地问。

“洋务非恭王不可,而且梓宫回京以后丧仪繁重,也要恭王在京里主持。”

“你的话也不错。”太后没话说了,只好同意。

于是顾命大臣跪安退出,忙着去找景寿,教导事实上已成为皇帝的皇太子,如何“亲视含殓”,如何告祭即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何让六岁的幼主明白他的身分已经不同,是天下臣民之主!

要在短短一段时间内,把这些重大复杂的改变,说得童騃的皇太子有所领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而景寿又是个不善于词令的人,所以这个吃重的任务落在张文亮身上,连说带比,急得满头大汗——幸好书房的三个月中,师傅李鸿藻对此已有启沃,皇太子终于算是大致明白了。

“回头我就是皇上,”他说,“我说的话就是圣旨。”

“是,是!”张文亮如释重负,“皇太子真聪明!”

“成了皇上,还上书房不上?”

“自然要上!”这下是景寿回话,“不上书房,不识字,不明道理,将来可怎么治理国政呢?”

“什么叫‘治理国政’呐?”

“那,那就是说,里里外外的大事,皇上怎么说,就怎么办!”

“真的吗?”皇太子把一双小眼睛瞪得一愣一愣的,“我说杀人,就杀人?”

“皇太子千万别说这话!”景寿拿出姑夫的身分,沉着脸说,“做皇上要爱民如子,哪能随便杀人?”

皇太子不响了,张文亮却在心里嘀咕:倘或皇太子即了皇位,真的说出杀人的话来,让太后知道了,必说左右太监在挑唆,那可要大倒其楣了。

因此,张文亮等景寿不在时小声问道:“皇太子要杀谁呀?”

三个月的工夫,皇太子认字号、写仿格,已颇有长进了,会写几个笔画简单的字,遇到机会就要露一手,这时就说:“把手伸过来!”

张文亮知道,皇太子这一说,就是要在他手心里写字,赶紧把手掌平伸了过去。皇太子一点一画地写了三个字:“小安子”。

皇太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恰好会写“小安子”这三个字。

太监宫女都相信宿命,更相信皇帝是“金口”,说什么便是什么。“坏了!”张文亮在心里说,“小安子这颗脑袋,迟早不保!”

话虽如此,张文亮却不以为事不干己,可以不管,相反地,是上了一重浓重的心事。懿贵太妃眼看就要掌权,安德海水涨船高,可能会升为总管,这主奴二人都是他得罪不起的。那就千万不能让自己这位小主子把要杀安德海的话说出来!只要一说出口,自会传入懿贵太妃或者安德海耳朵里,那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

正在思索着,得想个什么办法,能让口没遮拦的皇太子知道,这句话说不得,外面已经传话进来,说大行皇帝小殓的时刻快到了,请皇太子去行礼。接着,景寿亲来迎接,由张文亮亦步亦趋地陪侍着,把皇太子迎到了烟波致爽殿。

殿廷内外,已挤满了王公大臣,以及在内廷当差的天子近臣,按着爵位品级次序,肃然站班。皇太子看见这么多人,不觉畏怯,只往张文亮身上躲,但忽然间站住了,响亮地喊了一声:“师傅!”

一庭的亲贵重臣,连皇太子的胞叔在内,独独李鸿藻得蒙尊礼,师傅真个受宠若惊了!但皇帝刚刚晏驾,不便含笑相迎,只赶紧出班下跪,以哀戚的声音说道:“请皇太子节哀顺变,以完大礼。”

这两句话皇太子哪里听得懂?只看着师傅发愣。肃顺可就发话了:“李师傅请起来吧!”措辞虽然客气,声音却显得颇不耐烦。

李鸿藻自己也觉得所说的那两句等于废话,可是朝班不比书房,不如此说,又怎么说呢?眼前大礼待行,不敢再有耽搁,便又说了句:“皇太子请进去吧!”

皇太子很听师傅的话,师傅说进去,立即又开步走了。这时只有近支亲王和顾命大臣随扈。到了东暖阁,皇太子一看“阿玛”直挺挺躺在御榻上,脸上盖一块白绫,有些害怕,将身子直往张文亮身后躲,随便张文亮怎么小声哄着,总不肯站到前面来。

等小殓开始,有件事引起了皇太子极大的兴趣,自然而然站到前面来看。照例,小殓为死者穿衣服,是先有一个人做衣服架子,一件件穿好了,再脱下来一起套到僵硬的尸体上去。在旗下,这个“衣服架子”得由被称为“丧种”的亲属担任,或者是长子,或者是承重孙。皇帝的大丧,自然是由嗣君服劳,但皇太子年纪太小,肃顺吩咐首领太监马业另外找个人代替。

于是有三四个小太监商量好了向马业去说:“万岁爷在日,最宠如意,该让如意侍候这个差使。”

这是个苦差使。如意站在方凳上,伸直双臂,十三件龙袍一件一件往上套,由纱到缎、由单到棉、由盛夏到隆冬——皇太子看如意穿上龙袍,已觉可笑,一穿穿这么多,更觉稀罕,一眼不霎地看着,差一点笑出声来。

这面在套衣服,那一面已在替大行皇帝修饰遗容。平日侍候盥洗是如意和另一个小太监喜儿的差使,这时便只有喜儿一个人当差了。他就当皇帝还活着,进一样盥洗用具便说一句:“万岁爷使漱口水。”“万岁爷洗脸。”最后说:“万岁爷请发!”说完绞了一把热手巾,盖住大行皇帝的双颊,又掏出一把雪亮的剃刀,在手掌心里磨了两下,是要动手刮大行皇帝的胡子了。

修了脸,喜儿又跪着栉发打辫子,然后马业率领四名太监,替大行皇帝换上如意所套好了的十三件龙袍,外加全新石青宁缎团龙褂,用五色陀罗经被密密裹好。小殓已毕,摆设“几筵”,是一张四角包金的活腿乌木桌,上供一只大行皇帝在日常用的金镶绿玉酒杯,等皇太子行过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马业把那杯酒捧到殿外,朝上跪着一洒。然后御膳房在灵前摆膳,皇太子和在场的大臣、太监,齐声呼地抢天地举哀。初步“奉安”的典礼,这样就算完成了。

其时烟波致爽殿正间,已设下明黄椅披的宝座。王公大臣各按品级排好了班,肃顺和景寿引着皇太子升座,净鞭一响,肃然无声,只听鸿胪寺的鸣赞高声赞礼,群臣趋跄跪拜,也是三跪九叩的最敬礼——从这一刻起,六岁的皇太子就要被太后称为“皇帝”,臣子称为“皇上”,太监、宫女称为“万岁爷”了。

皇帝即位,须遣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这自有礼部的官员去办理,他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谒见太后。小皇帝根本不明这些礼节的道理,由着人摆布。到了太后寝宫,磕了头,从地上爬起来,取下大帽子往旁边一丢便大声嚷道:“饿了!拿东西来吃,快,快!”

于是双喜赶紧向门外喊道:“万岁爷传膳!”

这还是第一遭侍候这位新“万岁爷”,大家都还拿不准规矩,只按照成例传唤了下去,传到御膳房,这一桌御膳,一时办得出来办不出来,那就不管了。

“别这样子说话!”太后拉着小皇帝的手说,“你该记着,你现在是皇上啦!说话行事要稳重,大呼小叫的,不成体统。知道吗?”

小皇帝最听这位嫡母的话,虽不太懂,也还是深深地点着头说:“知道。”

“双喜!”太后体恤臣下,这样吩咐,“你传给敬事房,从今天起,除非有什么特别的事故,不用单独替皇帝摆膳,早晚都跟我一块儿吃好了。”

“是!”

“还有,”太后又说,“你看有什么点心,先端几碟子来。”

太后最爱消闲的零食,细巧点心多的是,随即装了四碟子,又用黄碗盛了奶茶,一起摆在炕桌上,让小皇帝享用。

太后一面看他吃点心,一面问刚才行礼的情形,张文亮就跪在门外,拣好听的回奏。太后听说小皇帝居然能把那么个大场面应付下来未曾失仪,颇感安慰,不断夸奖:“是要这样才好!”又吩咐张文亮:“等皇帝用了点心,你领着去见懿贵太妃。”

这一说,提醒了张文亮,惊出一身冷汗,自己对自己说:“糟了,糟了,真是大糟其糕!把这么句要紧的话给忘掉了!”

是这么句要紧话,该由皇帝即位后,向王公大臣宣布:“封额娘做太后!”这是懿贵太妃叫小安子特颁赏赐,责成张文亮到时候必须提醒小皇帝的。而张文亮因为小皇帝要杀小安子,心里不安,把这件紧要大事竟忘得无影无踪了!

这样,张文亮额外又添一重心事,唯有期望着这一天小皇帝能有再与顾命大臣见面的机会,还可补救,否则,就无论如何不能邀得懿贵太妃的宽恕了!

小皇帝吃了点心,双喜进奉手巾揩了脸,太后便说:“到你额娘那里去吧!说是她身体不舒服,乖乖儿的,别惹她心烦。”

于是,张文亮只好硬着头皮侍候。到了懿贵太妃宫里,一进门便觉异样,静悄悄的声息不闻,而太监宫女脸上都有不安的神色。一见皇帝驾到,自然都跪了下来,这才有些微的声响。小安子在屋里听见了,掀帘出来,赶紧原地接驾,可是他那脸色非常难看。

“你去启禀,万岁爷来给懿贵太妃问安。”张文亮说。

“太妃病了,刚睡着。”

病了是真的,说“刚睡着”是假话。懿贵太妃生了极大的气,早已有话交代小安子,小皇帝来见,就拿这话作托词,不见!

第一个是生肃顺的气。一接到小安子的报告,说肃顺吩咐敬事房,皇后称为皇太后,而且当陈胜文提醒他时,他依然把她与其他妃嫔一样看待,视为“太妃”,这是有意扬抑,顿时就发了肝气。

第二个是生小皇帝的气。教导了不知多少遍,依然未说“封额娘做太后”那句话!她没有想到是张文亮该负责任,只恨儿子不孝,这一下肝气越发重了。

张文亮当然知道懿贵太妃起病的原因,能躲得一时是一时,所以随即轻快地答道:“既然太妃刚睡下,不宜惊扰,万岁爷回头再来问安吧!”说完,就拥着小皇帝走了。

这些情形,懿贵太妃躺在床上听得明明白白。这时才想到怕是张文亮在捣鬼,再想想,张文亮素来谨慎小心,绝不敢这么做。说来说去,总是自己儿子天性太薄,不然就不会听说生母病了,问都不问一声。“将来非好好管教不可!”懿贵太妃咬着牙下了决心。

然而眼前呢?她一直就打算着,要与皇后同日并尊为皇太后。儿子做了皇帝,生母自然是太后,到了此刻还要以太妃的身分朝见太后,无论如何于心不甘!但是,大丧仪礼中,有许多地方,必须与太后一起露面不可,那便如何自处?想了半天,只有一个办法:托病不出。

于是,她把小安子找了来,嘱咐了他一套话。小安子心里明白,懿贵太妃一天不封太后,就一天不会与另一位太后见面。这是档极麻烦的事,得要到太后宫里去探探消息。

就这时候,敬事房通知:按册领白布,赶制孝服。小安子亲自带人去领了下来,回明了懿贵太妃,便在后院搭上案板,召集宫女,纷纷动手。安排好了这一切,才转到太后宫里去观望风色。

太后宫里人多,做孝衣做得越发热闹。小安子探头张望了一下,不想正遇见太后,连忙跪了下来请安。

“有事吗?”太后问道。

不能说没有事,没有事跑来干什么?小安子只得答道:“奴才有话,启奏太后。”

“你就在这儿说吧!”

“奴才主子吩咐奴才,说大行皇帝驾崩,太后一定伤心得了不得!奴才主子急着要来问安,无奈奴才主子也是因为出了‘大事’,一急一痛,胃气肝气全发了,躺在床上动不了,心里着急得很,叫奴才来看一看。奴才主子又说,倘或太后问起,就让奴才代奏:现在里外大事,全得仰仗太后,务必请太后节哀,好把大局给维持住。”

小安子瞪着眼说瞎话,面不改色的本事是出了名的,有时圆不上谎,就靠他老脸皮厚,装得像真的一样。但此刻这番谎话,却编得极其高明,既掩饰了自己的来意,也替懿贵太妃装了病,又面面俱到,一丝不漏,而且措辞婉转诚恳,使得“可欺其以方”的太后大为感动。

于是太后蹙眉问道:“我也听说你主子人不舒服,不知道病犯得这么厉害!传了太医没有?”

“奴才主子不叫传!说这会儿里里外外全在忙着大行皇帝的大事,别给他们添麻烦吧!”小安子略停一下又说,“奴才主子这个病,诊脉吃药全不管用,只要安安静静歇着,一天半天,自然就好了。”

“既然这么着,回头给大行皇帝奠酒,她就不用出来了。”皇后接着又吩咐,“你回去传我的话,让你主子好好儿将养,索性等明儿个大行皇帝大殓,再来行礼吧!”

“是!”

“我还问你,刚才皇帝到你主子那儿去,聊了些什么呀?”

这一问,恰好给了小安子一个中伤张文亮的机会,“回太后的话,万岁爷未曾见着奴才主子。”他说,“万岁爷驾到,奴才主子疼过一阵,刚睡着。奴才回奏了万岁爷,打算去唤醒奴才主子,张文亮就说:‘不用了,不用了,走吧!’万岁爷还舍不得走,意思是要看一看奴才主子,让张文亮架弄着,万岁爷也就没法儿了。”

“是这个样子吗?”太后讶异而不悦,但也没有再说下去。

小安子看看无话,磕头退下。回想刚刚那一番对答,自己觉想十分得意,特别是懿贵太妃的装病,原来怕装不过去,国丧大礼,难以逃避,不想轻轻巧巧地就得到了太后的许诺。这是大功一件,得赶紧回去报告。

其时已近午刻,太后照预定的安排,传谕各宫妃嫔齐集,到烟波致爽殿去为大行皇帝奠酒。于是二十岁出头的一群妃嫔,一个个穿着素淡服装,摘去了“两把儿头”上的缨络装饰,抹着眼泪,来到中宫——懿贵太妃是奉懿旨不必到的,奇怪的是丽妃也久久不至。

太后不断地催问,总是没有结果,最后双喜走到她身边,悄悄说道:“太后别等了,丽太妃一时不能来了!”

“怎么?”

“请太后先别问。回来我再跟太后细细回话。”

太后最宠信这个宫女的话,便先不问,领着妃嫔,一起到烟波致爽殿奠酒举哀,瞻仰大行皇帝的遗容。

纤纤两指,揭开白绫,呈现在太后眼前的是一张皮色灰败,两颊和双眼都陷了下去的“死脸子”,口眼都未曾紧闭——照俗语说,这是死者有着什么放不下心的事,或者死得不甘心的表示。于是,刚刚举过哀的太后,眼泪又像断线珍珠似的抛落了。

“皇上!”她伸出手指,温柔地抹下了大行皇帝的眼皮,默默祷告,“你放心上天吧!大阿哥已经即位了。难为他,六岁的孩子,竟未怯场。看起来,将来是个有出息、有福气的。肃顺挺守规矩,懿贵太妃也很好——这些人都算有良心,没有忘记皇上嘱咐他们的话。就是……”

太后想到丽妃,祷告不下去了!她心里十分不安,大行皇帝生前曾特别叮嘱她要庇护丽妃,现在遗体还未入棺,丽妃那里似乎已出了什么乱子,这岂不愧对先帝?

想到这里,太后急着要回宫去细问究竟,随即出了东暖阁。其他妃嫔自然也都跟着出来,等太后上了软轿,才各自散去。

“双喜呐?”一回寝宫,太后便大声地问。

“双喜到丽太妃宫里去了。”

“我正要问,丽太妃那里,到底出了什么事?”

太后所问的那个宫女才十三岁,十分老实,也还不太懂事,怯怯地答道:“等双喜回来跟太后回话吧!双喜不准我们多说。”

这可把太后憋急了,顿着脚说:“你们这班不懂事的丫头!怎么这么别扭呀!”

“是……”那小宫女终于吞吞吐吐地说了,“说是丽太妃服了毒药了!”

“啊!”太后失态大叫,“怎,怎么不早告诉我!”

“来了,来了!”小宫女如释重负地指着喊,“双喜来了!”

双喜为人深沉,从她脸上是看不出消息来的,但是双喜一看太后的神情和那小宫女的畏惧不安、担心着要挨骂的眼色,倒是知道了刚才曾发生过什么事。

因此,她第一句话就是:“不要紧了,丽太妃醒过来了。”

“怎么?说是服了毒,什么毒呀?”

丽妃服的是鸦片烟膏——前一个月,大行皇帝闹肚子,是载垣出的主意,说抽几筒大烟,立刻可以止泻提神。恰好丽妃曾侍奉过她父亲抽大烟,会打烟泡,于是弄来一副极精致的烟盘,大行皇帝躲在丽妃那里,悄悄儿抽了两三回,泄泻一愈,便不再抽。也许丽妃早已有了打算,所以烟盘退了回去,却把盛着烟膏的一个银盒子留了下来。幸好剩下的烟膏不多,中毒不深,想尽办法,总算把她的一条命从大行皇帝身边夺了回来。

“刚才还不知道怎么样,我怕太后听了着急,没有敢说。这会儿,太后请放心吧!”

“唉——!”太后长叹一声,觉得丽妃可敬也可怜,便说,“我去看看她去。”

“太后等一等吧!丽太妃这会儿吃了药,得好好儿睡一阵子。见了太后,又要起来行礼,又会伤心,反倒不好!”

想想也不错,太后打消了这个主意。双喜又劝她回寝宫休息——太后原有午睡的习惯,而且熬了一个通宵,一上午又经历了那么多大事,身心交疲,确需好好休息一会儿,无奈情绪平静不下来,身子愈闲心愈忙。这半天的工夫,已让她深深地体验到“一家之主”不容易做,双肩沉重,恐惧不胜,心悬悬的,怎么样也睡不安稳。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听得“呀”的一声门响,从西洋珍珠罗帐子里望见人影,太后便喊了声:“双喜!”

“太后醒了?”双喜挂起账子问说。

“哪儿睡得着啊?”

“肃中堂他们来了,说有许多大事,要见太后回奏。”

太后叹口无声的气:“见就见吧!”

于是双喜走到门口,轻轻拍了两下手,把宫女找了来,侍候太后起床,洗脸更衣,去接见肃顺他们。

晋见太后的是顾命八大臣,按照军机大臣与“皇帝”“见面”的规矩,由载垣捧着黄匣领头,跪安以后,太后优礼重臣,叫站着说话。

于是载垣打开黄匣,先取出一道上谕,双手捧给太后:“这是由内阁转发的哀诏,请太后过目。”

太后有自知之明,认不得多少字,看如不看,便摆一摆手说:“念给我听吧!”

载垣也有自知之明,哀诏中有许多成语和上谕中习用的句子,看得懂,却念不出,便回头看着焦佑瀛说:“是你主稿,你来念给太后听!”

焦佑瀛精神抖擞地答应一声,伛偻着从载垣手里接过哀诏,双手高捧,朝上念道:

谕内阁:朕受皇考大行皇帝鞠育,顾复深恩,昊天罔极,圣寿甫逾三旬,朕宫廷侍奉,正幸爱日方长,期可卜……

不过才念了个开头,太后心里已经着急了。天津人的嗓门儿本来就大,加以实大声宏的焦佑瀛,念自己的文章不免得意,格外有劲,只听得满屋子的炸音,太后除了“圣寿甫逾三旬”和“大行皇帝”这少数几句,还能听得清楚以外,就不知道他在念些什么了!

因此,到念完以后,太后只能糊里糊涂地点头,表示同意。

第二件上谕是派定恭理丧仪大臣,这原就说好了的,太后更不能再说什么。然后,肃顺以内务府大臣的资格,顺便回奏了一些宫廷事务。其中顶重要的一桩是,皇帝以“孝子”的身分陪灵,照规矩要“席地寝苫”,移居烟波致爽殿,称为“倚庐”。

肃顺的意思,等大行皇帝的遗体入了金匮,东暖阁空了出来,请太后也移过去住。这样,一则便于照料皇帝,二则便于召见臣下——太后原就觉得在自己宫里与大臣见面不甚得体,所以对肃顺的建议,毫不迟疑地加以接纳。

于是太后的宫女做完了孝服,接着就忙“搬家”:先把一切日常动用的小件杂物、衣饰箱笼都收拾起来,免得临时慌张。

这些琐碎事务,自有双喜负责督促。太后叫人端来椅子,坐在殿后荷花池旁——就在不多的日子以前,大行皇帝曾在这里跟她谈过许多身后之事,虽然语声哀戚,毕竟还是成双作对的天家夫妻,如今只影照水,往事如梦,对着秋风残荷,真有万种凄凉!

一个人抹了半天的眼泪,千回百折地想来想去,唯有咬着牙撑持起来。记起刚才召见顾命大臣的那种情形,她不能不这么想:有兰儿在一起就好了!但本朝的家法,除了太后偶尔可以垂询国事以外,任何宫眷不得干预政务,更莫说召见大臣。要懿贵太妃一起问政,除非她也是太后的身分。

她原来就是嘛!一想到此,太后觉得这也是急需要办的大事之一。想了一下,随即命首领太监传懿旨:在御书房召见顾命大臣,不必全班进见,但肃顺一定要到。

结果来了三个:载垣、肃顺、杜翰。这一下,忠厚的太后也明白了,顾命八大臣,能拿主意的就此三人。此三人中又以肃顺为头,那更是不言可知的。

因此,太后直截了当地就找头儿说话:“肃顺,我想起一件事儿来了,皇帝已经即位,懿贵太妃的封号,怎么说呢?”

肃顺原以为太后所垂询的,不是大行皇帝的丧仪,就是宫廷的庶务,没有想到是谈懿贵太妃的身分!箭在弦上,无从拖延,想了想答道:“按本朝的家法,也是母以子贵,懿贵太妃应该尊为太后。不过,那得皇上亲封才行。”

“这好办!我让皇帝亲口跟你们说一声好了。”

太后何以如此回护懿贵太妃?肃顺颇感困惑。但他最富急智,赶紧答道:“跟太后回奏,懿贵太妃尊为太后,虽是照例办理,可到底是件大事!奴才的意思,最好在明天大行皇帝大殓之前,请皇上当着王公大臣,御口亲封,这才显得郑重。”

“肃顺的意思极好。”杜翰接着也说,“请太后嘉纳!”

太后哪里会想到,肃顺是有意要把两宫分出先后高下来?原就觉得肃顺的话说得在理,加上杜翰的附和,自然是毫不考虑地“依议”了。

到了晚上,诸事略定,太后惦念着懿、丽两妃,打算着亲自去看一看她们,便跟双喜商议。双喜仍旧劝太后不必去看丽太妃,但不妨赏些吃食,作为安慰。太后听了她的话,把自己食用的冰糖煨燕窝,叫双喜送了去,再好好劝一劝丽太妃。随后就扶着一个宫女的肩,慢慢地走到懿贵太妃宫里。

自然先有人去禀报懿贵太妃。这一日之间,她有无限抑郁,但太后降尊纡贵,亲来视疾,也不免感动,所以急忙迎了出来,委委屈屈地按大礼参见。太后亲自扶了一把,携着她的手,四目相视,眼眶润湿。好久,太后才叫了声:“妹妹!”

这一声“妹妹”,可真叫是以德服人!懿贵太妃跪下来又磕了个头,把太后请到里面,闭门密谈。

等坐定以后,这两个年轻寡妇,在素烛之下,相对黯然,同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兰儿!”太后毫无保留地说,“从今以后,你我姊妹相称吧!我还比你小两岁,不过我比你早进宫,就算是我居长了。”

懿贵太妃听了这话,肝气也平伏了。但私下的感情,在她究不如公开的名分,因而以退为进地说:“多谢太后的抬举,不过身分到底不同,我不至那么大胆,就敢管太后叫姊姊。”

“你我的身分,到明天就一样了。”太后答道,“今儿下午我把肃六找了来,问他:你的封号怎么说?他回我,得要皇帝亲封。当时我就要办这件事,肃六又说,等明儿大殓以前,王公大臣都到了,再让皇帝亲口说一句,那样才显得郑重。我想他的话也不错!”

在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依皇帝召见军机的例,任何太监不准在场,所以这番情形,懿贵太妃没有能得到报告。此时听了太后的说明,真个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太后上了肃顺的当,还觉得他“不错”。但无论如何,太后的情意可感,这就越发不能多说,只有闷在心里。

懿贵太妃生不得闷气——于是,胸膈之间又隐隐地肝气痛了!

“兰儿,咱们得商量一下。往日听大行皇帝跟我说些朝廷或外省的大事,差不多都还能听得明白,现在,肃六他们跟我回事,我简直就抓瞎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懿贵太妃略想一想,问道:“太后既听不明白,可又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自然是他们说什么,我答应他们!”

“这就是肃六的奸!”懿贵太妃从牙缝里迸出来这一句话,“他是有意要让太后听不明白,才好随着他的心思蒙蔽。”

“啊——!”太后恍然有所意会了。

“我拿个证据给太后看,”懿贵太妃又说,“譬如说吧,恭理丧仪,不是礼部衙门该管的事儿吗?何以恭理丧仪大臣,礼部的堂官一个都没有?这不是作威作福,有意排挤吗?”

懿贵太妃不知道,礼部满汉两尚书,一个颟顸庸懦,一个老病侵寻,都不能办事。但是从表面来看,她的话真是振振有词,所以太后不断点头,深以为然。

“哼!”懿贵太妃又冷笑道,“肃六,看他那张大白脸,就是个曹操!我看,就快唱《逼宫》了。”

这一声冷笑和这一个比喻,使得太后打了个寒噤,“兰儿!”她急忙说道,“我就是跟你来商议这个,你有什么主意,就快说吧!”

“我先请太后告诉我,大行皇帝给那两个印,太后说是什么意思?”

“那自然是想到,你的身分会跟我一样,所以只有你我,才各人有一个印。”

“太后见得极是。不过,给我那个‘同道堂’的印,我敢说,大行皇帝的意思,就是要让我跟太后一起治理大政。”

太后深深点头:“说得是!妹妹,这一说,你更得好好儿帮着我了。”

懿贵太妃报以短暂的沉默,这是不承认那个“帮”字的意思——两宫同尊,无所谓谁帮谁!当然,太后不会明白她的这种深刻微妙的态度的。

“呃,”太后突然想到一件事,并且很自然地得了一个主意,“肃六跟我说,皇帝的‘倚庐’设在烟波致爽殿,让我住东暖阁,一切都方便。我想,西暖阁不正好你住吗?明儿你就搬吧!”

这是她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礼遇。至矣尽矣,在名分上亦只能做到西宫的太后,这唯有怨命了!懿贵太妃意有未足,但不能不向太后称谢。

“打明儿起,咱们姊儿俩一起见肃六他们,你多费点儿心,仔细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光是见一见面、听一听他们的话,那可是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当然啦,”太后赶紧补充,“也不能光是听着,他们有不对的,咱们也该说给他们知道。”

懿贵太妃比她说得更快:“他们要是不听呢?”

“这……”太后迟疑地,“他们不敢吧?”

“太后,你太忠厚,他们那些个花样,我说了你也不会信。可有一件……”懿贵太妃考虑了一下问道,“‘上谕’、‘廷寄’,见了面就发了,倘有不妥之处,原可以朱笔改的,太后,你动得了笔吗?”

这似乎是有意揭短处,太后微感不快,略略涨红了脸,摇着头说:“我不成。你能行吗?”

“我也不成。”懿贵太妃泰然自若地回答,“毛病就在这儿,说了给他们要改,他们不改,阳奉阴违地发了出去,这个责任算谁的?”

“对啊!”太后马上又完全赞成懿贵太妃的见解了,“这不可不防。你有主意就说吧!”

“不有先帝御赐的两颗印,在咱们手里吗?这就好办了……”

“啊!”太后忽然变得精明,“一点不错,不管上谕还是廷寄,非得咱们盖了印才算。”

“还有,放缺也得这么办。”懿贵太妃进一步作了规定,“太后的那颗‘御赏’印盖在起头,我那颗‘同道堂’印盖在末尾。两颗印少一颗也不行。太后,你看这么办,可使得?”

“使得,使得!”

太后的来意完全达到了,懿贵太妃的希望也在这一刻完全达到了!

送别太后,她心里有着一种无可言喻的兴奋,兴奋得有些发抖。她知道,这是因为她自己对即将握在手中的权柄,能不能拿得起来,还没有充分把握的缘故。

可得好好儿想一想!懿贵太妃对自己说。于是,她一个人留在走廊上,在溶溶的月色中发愣,好久,她轻轻地自语:“太后,二十七岁的太后!这日子,唉!”

愈富贵,愈寂寞!往后空虚的日子,可能用权势填得满否?她这样茫然地在想。 2bXG9SYx27uTaJ61sKHSzezqqbA63POL6++fvaKDuTfRlZfzyUG2wXtW9jmYJ3l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