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翦除悍将

CIXIQUANZHUAN

胜保的被诛,是咎由自取。他平生最仰慕的一个人,就是为雍正所杀的年羹尧。当同治元年秋天,陕西回乱,胜保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军入陕,对河南、陕西巡抚行文,不用平行的“咨”,用下行的“札”。军中的文案,劝他绝不可如此,他说:“你知道不知道,钦差大臣就是从前的大将军。大将军对督抚行文,照例用札,不以品级论的。”这就是他学年羹尧的例子。

在西安的时候,有个副都统叫高福,不知怎么,出言顶撞了他。胜保大怒,命令材官打高福的军棍,高福大为骇异,说是同为二品官职,如何能打我?胜保冷笑答道:“我是钦差大臣,以军法杀你都可以,何况是打军棍?”那高福到底是被打了。这是他学年羹尧的又一个例子。

他这个钦差大臣,行军仿佛御驾亲征,每天吃饭,仿传膳的办法,每样菜都是一式两碗,哪样菜好,便传谕,拿这样菜赏给某文案,居然上仿玉食的赐膳之例。入陕之初,为了区区一味韭黄,曾杀过一个厨子,此也是学年羹尧的一个例子。

但是,他得罪了慈禧太后,就非死不可了。他的奏折,常常自己起稿,有几句常用的话,一句叫作:“古语有云:‘阃以外将军治之’,非朝廷所能遥制。”还有一句话是:“汉周亚夫壁细柳时,军中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那是汉文帝时的故事。胜保常在奏折中提到这话,等于说军令高于诏令,已犯大忌,而且也有藐视太后妇人、皇帝童稚的意思在内。因此,湖北巡抚严树森参他“观其平日奏章,不臣之心,已可概见”,从而以为“回捻癣疥之疾,粤寇亦不过支体之患,惟胜保为腹心大患”。这是所有参劾胜保的奏折中,最厉害的一个。

那时弹劾胜保的奏章,京内京外,不计其数,归纳起来,不外“冒功侵饷,渔色害民”八个大字。胜保的好色是有名的,随军的侍妾有三十多个,最得宠的一个是洪杨“英王”陈玉成的妻子,此外军行所经,强占民妇,更是不足为奇的事。

他的侵饷也是有名的。那时的军饷,多靠比较平靖的各省支援,称为“协饷”。某省解某省若干,朝廷归定了数目,但各自为政,实际上协饷的多寡迟速,要看封疆大吏与钦差大臣间的私人交情。胜保骄恣狂妄,与各省督抚多不和睦,所以协饷常不能按时收到,偶然有一笔款子到了,他百事不问,信手挥霍个够,多下的才拨归军用。一次官军在同州遇伏大败,死伤枕藉,一个姓雷的带兵官,跪在他面前,痛哭流涕,要他发钱抚恤,但实在没有钱,以致他的受伤的部下,睡在辕门外,呻吟彻夜。治军如此,他的部下,早就离心离德了。

如果说胜保还有长处,那就是因为他自己颇知翰墨,所以爱才重士。当然,肯在胜保军营中当文案的,也不会是什么洁身自好之士——没有一个洁身自好的读书人,愿意跟他一起蹚浑水,更没有一个敦品励行的读书人,能够眼看他在军营中的一切作为而无动于衷。不过,京中的一些名士,以及有才气的军机章京,因为路隔得远,见闻不真,所以还很有几个看重他的。在他初入陕时,一方面有人劾奏,一方面由于他动辄以“汉周亚夫”如何如何的话入奏,慈禧太后对他已深为不满,但顾念他在诛肃顺的一重公案中,立过大功,所以还想放他一个实缺。这时便有军机章京写信告诉他,叫他最近少上奏折,因为恭王已经跟两宫太后回奏过,准备就陕甘总督或者陕西巡抚这两个缺,挑一个给他。如果他依旧在奏折中大放厥词,触怒了“上头”,事情会有变化。

这封信递到西安,胜保正与他的文案们在大谈风月,拆信一看,毫不在乎地传示文案,不作表示。这样等了几天,没有消息,他沉不住气了。

“事恐有变!”他的上奏折自炫文采的瘾头又发作了,“不得不剖陈利害,催一催。”

“何苦,何苦,大帅且再等一等!”所有看过军机章京来信的文案,都认为他此举异常不智,交口相劝。但胜保不听,自己动手拟了一道奏折,立刻以四百里加紧,发了出去。

这道奏折上说,凡是带兵剿匪,如果不是本省大吏,则呼应不灵,并列举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浙江巡抚左宗棠作为例证,他们都是以本省的地方长官,主持本省的军务,所以事半而功倍。接着说到他自己,是“以客官办西北军务”,无论粮饷也好,招兵也好,事事不能凑手,因此率直上言:“若欲使臣专顾西北,则非得一实缺封疆,不足集事。”

奏折到京,自然是慈禧太后先看——那时肃顺被杀还不到一年,她对权臣的跋扈犯上,警惕特深。湘军将领屡败屡战,艰苦备尝,亦不敢作这样冒昧的陈请,僧格林沁身为国戚,威望素著,对于朝命,奉行唯谨,哪有像胜保这样子的?如果不及时制裁,岂非又是一个肃顺?

于是她把他的折子留下来,第二天召见军机大臣,当面发交恭王,冷笑着说:“如果照胜保的说法,朝廷要派兵到哪一省,就先得换哪一省的督抚。你们想想看,有这个道理吗?”

恭王这时的宗旨,以求朝局平静为第一,所以对胜保还存着几分回护的心,当时还想放他一个陕西巡抚。但慈禧太后也有个坚定的宗旨,胜保的权力绝不能再增加,最好能解除兵权,另外给他一个适当的职务,作为他上年统兵入卫,到热河向肃顺示威的酬庸。

经过一番研议折冲,为了维持朝廷的威信,杜绝带兵大臣的要挟,胜保自然受到了极严厉的申斥。而在另一方面又授意前次写信给胜保的军机章京,跟他商量,如果他愿意内调,让他在兵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这两个职位中挑一个。要做官是当尚书,却又知道他挥霍成性,内务府大臣有许多陋规收入,勉强可以维持他的排场,所以特意为他多预算一条退路,看他自己怎么走。这样的设想,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这一道申斥的廷寄,一封善意的私函,把胜保气得暴跳如雷,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曹毓瑛:“欲缚保者,可即执付‘司败’,何庸以言为饵?唯纪辛酉间事,非保则诸公何以有今日?”所谓“司败”就是“司寇”,意指刑部,他误会那封信的作用,是要先解除了他的兵权,把他骗到京师然后治罪,所以有此怒斥。而“非保则诸公何以有今日”,不仅指他统兵为辛酉政变的后盾,而且也指他所上“请太后垂帘并简近支亲王辅政”的一道奏折,这就连慈禧太后和恭王都一起骂在里头了。

这封信,曹毓瑛送了给恭王,恭王又呈上御案,慈禧太后只是微微冷笑了一声:“怪不得有人说胜保像年羹尧,果然不错!”

雍正帝杀年羹尧之前,因为得位不正,内疚神明,外则唯恐有什么清议,所以对年羹尧的笼络,到了大为失态的地步,一直被人在背地里讥议。慈禧太后和恭王自然不会蹈此覆辙,要杀胜保,另有布置。

恭王与文祥、曹毓瑛等人统筹全局,反覆研究的结果,作了解除胜保兵权的最后准备,但还存着期望他有所警悟、立功自新的心,所以洋洋千言,指授方略的廷寄,几乎每日递到军前,但胜保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那时回乱最烈的地区,是在同州、朝邑一带,离河洛重险的潼关只有几十里路,而河南的大股捻匪,正在往西窜扰,万一捻回合力猛扑潼关,关系到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安危。朝中凡是了解中原形势的人,无不忧形于色,朝廷亦不断督催胜保领兵东援。只是他不知有什么成竹在胸,安坐西安,漫不经心,而且依然作威作福,有他看不顺眼的京营将官,不是参奏降革,就是奏请撤回。恭王一看这情形,必须要采取那不得已的最后手段了。

这最后手段,就是命令在豫西湘川的多隆阿兼程北上,援救潼关;另外颁了一道密旨,封交多隆阿亲自开拆,遵旨行事。多隆阿原是胜保的部将,后来受知于胡林翼,骁勇善战,与鲍超齐名,合称“多鲍”。这年——同治元年四月,进克安徽庐州,洪军悍将“英王”陈玉成投奔寿州,依附阴鸷骠悍的练总苗沛霖,恰好成就了胜保一件大功——苗沛霖与胜保有交结,看看洪军自安庆一破,大势不妙,把穷无所归的陈玉成做人情,缚送胜保大营。胜保喜不可言,一面接收了陈玉成的有国色之称的妻子,一面在奏折中大事铺张,以为陈玉成是洪军的第一勇将,既已被擒,洪军从此不足平,意思中要亲送陈玉成入京,举行“献俘大典”。结果弄了个很大的没趣,朝廷批答,申斥他胡闹,同时命令,即在军前正法。好大喜功的胜保大失所望,从此对朝中柄政的大臣越发不满。

等陕西回乱一起,恭王的原意是要派多隆阿入陕,因为他远在豫西,缓不济急,才改派了胜保。这时朝旨派他兼程援救潼关,对胜保来说,自然是件很失面子的事,所以更加负气,不大理潼关这方面的战局。同时由于“甘督”、“陕抚”这两个实缺封疆,完全落空,失意之余,想到这年春天在安徽奏请“以安徽、河南两巡抚帮办军务”的花样,照样再耍一套,奏请以陕西巡抚瑛棨帮办军务。如果奉准,则不但陕西巡抚成了他的部属,而且权足以指挥巡抚,便成了总督的身分,可以稍稍弥补他实缺督抚不曾到手的遗憾。

可想而知的,从两宫太后到军机处,没有一个人会准他的要求,责问他道:“若以军务、地方,必须联为一气,方能剿贼,如官文、曾国藩等,以统帅而兼封圻,则僧格林沁之在豫省,未闻必以抚臣帮办。豫省官吏,尤称疲玩,僧格林沁督军,所向有功,则又何说?”从而很干脆地答覆他:“所请断不准行。”不但不准,而且督催驰援同州、朝邑的语气也更严厉了!

除此以外,督催赴援的话也颇见声色了,先是议驳:“胜保督兵日久,平时自诩方略,所谓‘通盘筹划,洞悉贼情’者安在?”继而诘责:“倘或有失,该大臣自问,当得何罪?并何颜面以对天下!”终于提出警告:“该大臣务即力图补救,毋再玩忽!谓朝廷宽典之可幸邀也。”军机章京拟旨,虽然下笔如飞,但片言只字,皆有分寸,再经过军机大臣的推敲,上呈御览。经过这三道手续发出来的谕旨,在意旨的表达上,几乎不可能发生错误。胜保也是深通翰墨的人,看到最后那一段话,不但暗示将要交部议处,而且处分拟呈之后,不可能邀得宽免。所以他心里虽愤不可遏,却也不免着急,真的不能“再玩忽”,得要“力图补救”了。

“好吧!”他对他的幕僚说,“看我‘补救’!补救好了,再跟他们算账。”

但是,他要补救却甚难。驭下无恩,士卒不肯用命,滥作威福,同官不愿支持,这才真的到了呼应不灵的窘境。最苦恼的是他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连“子弟兵”都没有。事急无奈,想起一着棋:在安徽的苗沛霖。

苗沛霖的包藏祸心,中外大僚,无不深知。他以办团练保地方起家,但劫持巡抚,通洪军、通捻匪,反迹早露,只以用“英王”陈玉成结交了胜保,胜保为他“乞恩免罪”,勉强就抚。当政的大臣,因为江南军务吃紧,而河南的捻匪、陕西的回乱,在需要剿治,所以虽有袁甲三等人,对苗沛霖力主痛剿,仍不得不加姑息,可是防范得极严。哪知胜保计无所出,派了个提督,拿了用督办陕西军务钦差大臣关防所发的护照,调苗沛霖所部到陕西助剿。

消息一传,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各地负有治安责任的地方官和带兵官,无不大起恐慌,飞章告警。因为苗沛霖正苦监视太严,动弹不得,经胜保檄调到陕,恰好给了他一个窜扰的机会。于是军机处搞得手忙脚乱,用六百里加紧的廷寄,“严饬胜保速行阻止”,同时分别命令僧格林沁及有关各省的大员,阻拦苗沛霖,“妥为开导,刚柔互用。如不听阻止,即着分拨兵勇,并力兜剿,毋许一人一骑,闯入境内”。

这还不算,还把苗沛霖的一个“克星”找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湘军罗泽南的旧部李续宜,一向在皖北打仗,地形极熟,苗沛霖对他相当忌惮。后来调到湖北,当胡林翼病重时,专折保荐他接任,不久,由湖北调为安徽巡抚,用意就在责成他专门对付苗沛霖。到任不久,丁忧奏请开缺,朝中不肯放他,只准假百日,尚未期满。现在因为胜保的荒唐,怕苗沛霖蠢动,所以特旨催促:“克日启程赴皖任事,断不可拘泥假期未满,稍涉迟延,致皖省大局,或有变迁贻误。”

为了胜保的轻举妄动,惹起了极大的麻烦,朝中大臣,各省大吏,无不对他深恨痛绝,“皆曰可杀”!

于是各处弹劾密告胜保的章奏文书,又如雪片飞到。恭王派了专人处理,把那些文件分别处理,虽有少数夸大其词,意在报复的,但大致都可信其实在,因为一项劣迹,常有几个人指出,经过仔细比对,逐条开列,总计有十来款之多。

为了整饬纪律,军机大臣没有一个不主张严办的。第一步当然是查明实在情形,可是怕打草惊蛇,胜保得知其事,激出变故,而且正派他负责剿平回匪,也不能打击他的威信,这样就不便公然遣派大臣查办。

会商的结果,采纳了文祥的主意,向僧格林沁查问;奏准两宫太后,随即下了一道密谕:

前有人奏:胜保去春督师京东,以至入皖,入陕,所过州县,非索馈千金或数千金,不能出境,稍有羁留,官民尤困。随营之妓甚多,供亿之资不少。又有人奏:胜保上年督兵直隶,路过衡水,悦民间女子,招至营中阅看。又纵容委员,滥卖“功牌”,至今直省拿获马贼,多带有胜保营中蓝翎或花翎,以及顶戴执照。又有人奏:胜保以一寒士,自带兵以来,家赀骤富,姬妾众多,揆厥由来,总由滥保人员,以取贿赂,虚报名额,以冒口粮,勒派捐税,以充私囊。本年督兵赴皖,挈带眷属,煊赫道路。其拔营赴陕,同行女眷大轿有数十乘,闻“四眼狗”陈玉成家眷亦为胜保所有,随从车辆,不知多少。各州县不胜苦累等语。以上胜保贪渔欺罔各劣款,系近日节次有人参奏,情节大同小异,似非虚罔。僧格林沁久驻河南、安徽交界处,见闻自必较确,着即按照所参各款,据实覆奏。

以外还有陕西绅士的“公禀”——是由多隆阿抄呈的。这些公禀是要求多隆阿回陕西去平回乱,当然也就提到了胜保,除去贪污、好色的劣迹以外,还指出“讳败为胜”,说渭河北岸,“匪巢林立”,西路凤翔,东路同州,为回匪集结之处,而胜保安坐省城,捏造获胜的战报。朝中这才明白,中原的局势,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整个情况是四面作战,剿捻匪、平回乱、对付胜保,还要拦截苗沛霖。这些任务,分别落在僧格林沁和多隆阿身上,而急务是不准苗沛霖入陕,怕在回乱以外,别生“苗乱”。

朝中的布置是以僧格林沁为第一线,这一线在河南如果挡不住苗沛霖,那就要靠多隆阿扼守潼关。此地自古就是一夫当关,万人莫敌的重险,多隆阿如果不能及时赶到,后患不堪设想。

而多隆阿的全部兵力不到七千人,从紫荆关北上,且战且走,星夜疾驰,赶往潼关。

这时的胜保,到同州、朝邑一带视察了一番,已经回到西安,还在要兵要饷。亲自动手的奏折,已不是“非朝廷所能遥制”的话了,改了一个说法“先皇帝曾奖臣以‘忠勇性成,赤心报国’”,这是指英法联军内犯时,胜保曾在通州“与洋人接仗”而言。接下来便铺叙他这次同州之行的战功,说是一个名叫王阁村的地方,为回匪老巢,进剿大胜,得意洋洋地写道:“臣抵同未及三日,获此全捷,差可壮我军威。”然后就提到军饷了,除了照例指责各省协饷未能如数拨解,兵勇口粮,积欠累累以外,因为关中已是“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季节,特意加了一笔:“现在天气日寒,兵丁时虞饥溃。”另外加了三个“附片”:一个是参奏署理陕西藩司刘齐衔筹饷不力,办事玩忽;一个是奏请开复三名革职人员的处分,随营效力;再一个是请催新任西安将军穆腾阿迅即赴任,并帮办陕西军务。

等这个奏折到京,僧格林沁奉旨查明胜保劣迹的覆奏也到了,不但上谕中所指出的几条都是事实,另外还查出了许多秘密。最骇人听闻的是,陈玉成的两个弟弟被捕送到胜保军营,献上金银数千两之多。胜保得了这么一笔丰厚的贿赂,全力庇护,饶了那两个“要犯”的命,并还派在营里当差。

这个秘密的揭露,为军机大臣带来的隐忧,不下于胜保的擅调苗沛霖入陕。当即以紧急驿递,分饬僧格林沁和多隆阿遣派专人访查详情,同时再一次催促多隆阿星夜兼程,说他早一日到潼关,便可早一日“抒朝廷西顾之忧”。

潼关当然有人在坐守,那是署理陕甘总督熙麟,他的任命,在七月间与胜保的任命同时下达,陕甘总督驻兰州,赴任途中奉旨留在陕西处理回乱。西安有了一个跋扈异常的胜保,还有身为“地主”的巡抚瑛棨,他不便去自讨没趣,因而留在潼关。堂堂总督,局促一隅之地,而胜保有所知会,动辄以朱笔下札,把他的身分贬成了一个总兵,因此,这个老实人抑郁万状。但总算是一个总督,所以军机处所发的,有关指示处置胜保的密旨,大致他也有一份。跟恭王和军机大臣们一样,他日夕所盼望的,也就是多隆阿早到潼关。

多隆阿终于在十一月十九,依照他自己所预定的期限,领兵到了。这是一支好军队,因为多隆阿军令严肃而驭下有恩,所以连营十余里,阛阓不惊。在潼关,他除了会见熙麟以外,还特地找了个人来会面——驻扎黄河对岸、山西境内,自风陵渡到蒲州,沿河布防的西安右翼副都统德兴阿。

德兴阿跟多隆阿一样,都是黑龙江出身,都不识汉文,都是旗将中的佼佼者。所不同的,多隆阿是大将之才,而德兴阿仅得一勇字,他以善骑射受知于文宗,五六年前在扬州一带颇有战功,这是得力于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为他帮办军务,及至翁同书调任安徽巡抚,左右无人,军势不振,于是连战皆北,被革了职。不久,赏给六品顶戴交僧格林沁差遣,慢慢地又爬到了二品大员的副都统职位,不想偏偏遇着了一个胜保。

胜保看不起德兴阿,德兴阿也看不起他。他虽没有像另一个副都统那样被打军棍,但为胜保撵出陕西,西安的副都统去防守客地的山西,自然是件很难堪的事,所以他对胜保早存着报复之心。

德兴阿与多隆阿是旧交,一见面照满洲的风俗行“抱见礼”。德兴阿微屈一膝,抱着多隆阿的腰,兴奋得近乎激动了。“大哥,”他说,“你可来了!可把你盼望到了!”

“已经晚了。”多隆阿抚着他的背问,“你那儿怎么样?”

“嗐!真正是一言难尽。”

两人执着手就在檐前谈话。德兴阿赋性粗鲁,口沫横飞地大骂胜保。多隆阿静静地听着,等听完了,不动声色地说道:“胜克斋是立过大功的人,朝廷格外给面子,你也忍着一点儿吧!”

一听这话,德兴阿愕然不知所答,多隆阿却做个肃容的姿势,旋即扬着头走了进去。

“大哥!”德兴阿跟到“签押房”里,不胜诧异地追问,“怎么着,你不是来拿胜保?”

“老三!”多隆阿以微带责备的声音说,“这么多年,你的脾气还是不改。这儿是他们替我预备的‘公馆’,难保其中没有胜克斋的人在偷听,你这么一嚷嚷,叫我能说什么?”

“是!”德兴阿接受了他的责备,不好意思地笑道,“大哥是‘诸葛一生唯谨慎’。”

这两个人熟“听”《三国演义》——清朝未入关前,太宗以《三国演义》为兵法,命精通满汉文的达海和范文程把这部书译成满文,颁行诸将。多隆阿和德兴阿在军营中,每遇闲暇,总请文案来讲《三国演义》作为消遣。因此,用诸葛亮的典故来恭维多隆阿,他自然感到得意。

“我就算是个莽张飞,可要请教‘军师’,我这西安右翼副都统,哪一天可以回任啊?”

“快了,快了!”多隆阿顾而言他地说,“同州、朝邑的情形怎么样?”

提到这一点,两人的表情都显得很严肃了。多隆阿与军机大臣的看法不同,朝旨以堵截苗沛霖列为当务之急,多隆阿却以入陕平乱视为自己的重任,所以特别要先问匪情。而德兴阿防守河东,主要的责任也就在防备回匪渡河,窜扰山西,现在多隆阿问到这方面,他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深沉的多隆阿,极注意地听着,偶尔在紧要关键上插问一两句话。等了解了全部情况,他作了一个决定,下令总兵陶茂林率队出击。

陶茂林和雷正绾是多隆阿手下的两员大将。雷正绾在帮办胜保的军务,负责解西路凤翔之围,但以胜保的骄横乖张,士卒怨恨不已,所以至今无功。陶茂林的运气比他好,跟着多隆阿从豫西一路打过来,又立下了许多战功,此时虽然安营刚走,未得休息,但知道多隆阿用兵决胜,素来神速,因而奉令毫无难色。率领来自吉林的所谓“乌拉马队”,自渭南渡河,经故市北上,迂道南击,成了“拊敌之背”。

包围同州的回匪,一直只注意着南面、东面据河而守的官军,不防北面受敌,在马队洋枪的冲杀之下,一战而溃,同州就此解围了。

多隆阿这一仗,既为了先声夺人,树立威名,也为了让胜保知道,以为他只不过入陕助剿回匪,别无他意。等同州解围,他从潼关率全军进驻,扫荡匪巢,又打了两个胜仗。

他是好整以暇,不忙着到西安,军机处却急坏了,因为预计他一到潼关,就会依计行事,所以拿问胜保的上谕已交内阁明发,至多半个月的工夫,就会通国皆知。胜保本人不怕他插翅飞上天去,只怕他部下除了雷正绾的两千人是官军,并且原为多隆阿所属,可保无虞,此外都是“降众”,平时的军纪就极坏,一旦树倒猢狲散,若与回匪合流,则是乱上加乱,而流窜所经,奸淫掳掠,地方亦必大受其害。果然有此不幸之事,都坏在多隆阿手里,所以恭王又气又急,传旨严行申饬,同时用六百里加紧的密谕,命令驻扎蒲州与同州一河之隔的山西巡抚英桂,“迅速据实具奏”。

英桂原来也就着急,多隆阿的逗留不进,万一生变,胜保部下哗溃流窜,山西首当其冲。只是此时仰望多隆阿如长城,怕催得紧了他会不高兴。现在奉到廷寄,正好有了藉口,所以一面奏报多隆阿进驻同州,与回匪接仗三次,均获全胜,一面派德兴阿渡河去看多隆阿,相机催促。

“大哥!你看吧,”德兴阿把那道密谕交了给多隆阿,“你再不走,只怕面子上要不好看了。”

“已经不好看了!”多隆阿也从桌上拿起一通廷寄,递给德兴阿。

“这上面说的是什么?”

“你这玩意上面,”多隆阿指着德兴阿交来的上谕问道,“又说的是什么?”

彼此瞠目相视,哈哈大笑——两个人都不识汉文,而用满文写廷寄的规矩早已废止,所以有旨意必须请文案来念了才能明白。

“上面说我‘于此等要紧之事,岂可任意迁延?’又说我‘不知缓急’,胜保何日拿问,如何查抄,军务如何布置,‘克日具奏,不准再涉迁延,致干重咎!’你看,厉害不厉害?”

“这也怪不得上面。胜保怕已经得到消息了!”

“那怎么会?折差驿递,都让我在潼关截住了,他从哪儿去得消息?”

德兴阿恍然大悟,从京师到西安,最近的路就是经山西入潼关,这一道关口过不去,那么这个月十四和十七所发的,拿问胜保及宣布胜保罪状的两道上谕,自然就到不了西安。

“怪不得大哥你不着急。不过……”德兴阿说,“胜保在朝里也有耳目,截住了驿递,难保没有别的路子通消息。”

这一下提醒了多隆阿,“啊!”他跷着大拇指夸赞德兴阿,“老三,你这个莽张飞,真还粗中有细啊!好,事不宜迟,我今天就走。”

十一月底的天气,顾不得霜浓马滑,多隆阿抽调了两千人,连夜拔营西进,同时派了一名材官,专程赶到凤翔,通知雷正绾到西安会齐,听候差遣。

那胜保对于京中的布置,一无所闻,日日置酒高会,酒到酣时,大骂军机处办事颟顸,请粮请兵的奏折,积压不批。当然,多隆阿兵到潼关,出击同州的情形,他已接得报告,但心里越觉得不是滋味,表面越要做得不在乎,依然豪情胜概,摆出曹孟德横槊赋诗的派头。此外当然也作了一番部署,遣派亲信分出河南、山西,出河南的是去催苗沛霖间道西进,出山西的是转道天津,催运向洋商订购的钢炮弹药。

这天下午大有雪意,彤云漠漠,天黑得早,胜保老早就派人生起十几个炭盆,点起明晃晃的巨烛,在满室生春的西花厅,召集文案吃火锅和烧羊肉。刚刚开席,便有派出去打探敌情的一个把总,气急败坏地来报告消息,说是灞桥南岸,出现了十几座营帐,不知是哪一路的兵马。

消息是报到胜保的一个贴身材官那里。他知道“大帅”的脾气,若非紧急军情,不准在他饮酒的时候去禀报,败了他的清兴,说不定就要人头落地。既然是在南岸扎营,必属官军无疑,无需惊惶。

过了一会又报来了,说那十几座营帐是多隆阿的部下。证实了是入关的援军,越发放心。等胜保的宴会将终,那材官才悄悄到他耳边说了两句。

多隆阿的官衔是荆州将军,在胜保看来不当一回事,“他不是在同州吗?进省来干什么?”他拈着两撇八字胡子沉吟着说,“莫非来听节制?怎么先忙着扎营,不来参谒?姑且看一看再说。”

他的那些部属跟他不一样,个个心里嘀咕,得知消息,悄悄上城探望。霜空无月,只见暗沉沉一带营垒,灯号错落,刁斗无声,气象严肃,一看便知不是件好事。于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密语,大家都在心里打好了主意,一回营悄悄儿收拾好了行李,预备随时开溜。

满营都已在打算着各奔前程了,胜保却还如蒙在鼓中,拥着陈玉成的那个姓吕的老婆,好梦正酣。五更时分,笳角初鸣,亲信的材官来叩房门,高声喊道:“大帅,大帅,多将军进辕门了!”

这时的多隆阿岂仅已进辕门,而且已下了马,手中高持黄封,昂然直入中门,大声说了句:“胜保接旨!”

一报到上房里,胜保大吃一惊,有旨意倒平常,多隆阿这来的时候不好!于是一面由姬妾侍候着穿上袍褂,着靴升冠,一面在心里盘算。等穿戴整齐,他对瑟瑟在发抖的吕氏姨太太说:“大概是多将军来接我的事,说不定内调兵部尚书,年内就得动身。”

他也不知道这话是宽慰自己,还是安慰别人,反正说了这句话,心里觉得好过得多。这时材官又来催了,等他走到大堂,香案早已设好,多隆阿神色肃穆地站在上方等待。

其时多隆阿随带的劲卒,已包围了整个钦差大臣的行辕,中门洞开,一直望到门外照墙,刀光耀眼,如临大敌。不管胜保平日如何跋扈,什么人都不放在他眼里,见此光景,也不由得胆战心惊,乖乖儿在香案面前跪了下来。

于是多隆阿把黄绫封套中的上谕取了出来,高捧在手——这只是装个样子,他不识汉文,上谕全文早由文案教他默诵得滚瓜烂熟了,这时如银瓶泻水般,一口气背了下来:

谕内阁:前因陕西回匪猖獗,特命胜保以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责重任专,宜如何迅扫贼氛,力图报效。乃抵陕已经数月,所报胜仗,多系捏饰,且纳贿渔色之案,被人纠参,不一而足,实属不知自爱,有负委任!胜保着即行革职,交多隆阿拿问,派员迅速移解来京议罪,不准逗留。多隆阿着即授为钦差大臣,所有关防,即着胜保交多隆阿统领,所部员弁兵勇,均着归多隆阿接统调遣。钦此!

把上谕念完,胜保已经面无人色,磕头谢恩的动作,显得相当蹒跚。等他把臃肿的身躯抬起来,多隆阿问道:“胜保!遵不遵旨?”

“哪有不遵之理。”胜保凄然相答。

“那就取关防来!”

用不着胜保再转嘱,早有人见机讨好,捧过一个红绸包好的印盒来,交到胜保手里。胜保捧交多隆阿,他双手接过,解开红绸,里面是三寸二分长、两寸宽的一方铜关防,拿起来交了给他身边的文案说:“你看看,对不对?”

验了满汉文尚方大篆的印文,那文案答道:“不错!”

“好!”多隆阿扬起头来,环顾他的随员,大声下令,“奉旨查抄!不准徇情买放,不遵令的军法从事。”

这一下把胜保急得神色大变,上来牵住多隆阿的黄马褂,不断地喊:“礼帅,礼帅!”多隆阿号礼堂,胜保平日一直是叫他的号的,这时改了称呼。

“怎么样?”

“礼帅!”胜保长揖哀恳,“念在多年同袍之雅,总求高抬贵手,法外施恩。”

多隆阿想了想说:“给你八驮行李。”

“这,这,这……”胜保结结巴巴地说,“这不管用啊!”

“管够可不行!”多隆阿使劲摇着头,“八驮也不少了,你把你那么多姨太太打发掉几个,不就够用了吗?”说到这里向身边的材官吩咐:“摘顶戴吧!”

于是胜保的珊瑚顶子,白玉翎管连着双眼花翎,二品武官的狮子补褂,一起褫夺,换上待罪的素服,被软禁在他日日高张盛宴的西花厅。多隆阿又派了一百名兵丁,日夜看守,同时一再叮嘱,务需小心,倒像生怕会有人来把他劫走似的。

这因为多隆阿久知胜保自己虽不练兵,但他为了求个人仪从的威武煊赫,特意挑了二百人,个个体魄魁梧,配备了精美的器械服装,厚给粮饷,常有赏赐,把这个“元戎小队”,以恩结成他的死士。而他的部下宋景诗之流,出身不正,只知有胜保,不知有国法,万一起了个不顾一切救胜保的念头,以胜保的毫无心肝,说不定就会在劫持之下,甘受利用,与回捻同流合污。那一来自己的责任就太重了,所以不得不选精兵看守。

谁知他把胜保看得太重了。就在传旨拿问的那一刻,胜保的文武部下,溜的溜,躲的躲,余下的都向新任钦差大臣报了到。二百亲兵,四十八名厨役,走了一大半,跟在胜保身边的,只有一名老仆,两名马伕,还是他当翰林时的旧人。

这时雷正绾已从凤翔前线赶回西安,重投故主,万感交集,但无暇去细诉他在胜保节制下所受的委屈,多隆阿交给他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安抚各营,申明朝廷的本意,完全因为胜保跋扈得不成话说,不能不振饬纪纲。除了胜保一个人以外,绝不会有牵涉株连的情事,新任的钦差大臣也绝不会有所歧视,劝大家安心,只要立功,必有恩赏。

尽管他苦口婆心地劝慰,终于还是有宋景诗所部八百人呼啸过河,另投山东,一路骚扰,不在话下。多隆阿接得报告,不愿分兵追击,因为他要集中兵力对付回匪。

回匪多在渭河北岸,与胜保隔河相持,已有四十多天。多隆阿召集将领集议,了解了情况,下令开炮,隆隆然一夜,把西安的老百姓惊扰得魂梦不安。第二天早晨一打听,说渭河北岸的匪巢完全荡平。接着便有许多人哭哭啼啼到西安来寻亲觅友报丧,说是南岸官军的炮火,玉石不分,把老百姓也轰在里头了。

而军机处只知道多隆阿连番大捷,下诏褒奖,同时催促移解胜保——查抄已告一段落,胜保的姨太太各携细软,走散了许多,剩下的几个也是惴惴不安,局促在特为划出来的一座院子里,要想打听打听消息都不容易。这样度日如年地过了五六天,忽然雷正绾来了,这一下如见亲人,大家围着他七嘴八舌地诉苦,雷正绾也只有报之以苦笑。

好不容易才有了容他开口的机会,“明天要走了。”他说,“请大家收拾收拾,明天我派人送你们过河到山西。以后各自小心。”

大家都没有留心他最后这句话中的警告意味,只问:“到哪里呀?”

“自然是跟着胜大人到京里。”

到京里以后如何呢?雷正绾无法回答,大家也无法想象。各人收拾好了行李,第二天一早,坐车先走。胜保接着东下,依然坐了八抬绿呢大轿,只在轿杠上拴一条铁链子,表示轿内是革职拿问的犯官。

雷正绾派的人,护送出关,随即折回。胜保的眷属从风陵渡过河,进了山西境界,天色已经不早,投宿在蒲州城外的一座荒村里。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荒村,而原来不是。河东富庶之区,却以数经兵燹,匪来如梭、兵来如梳、轮番的骚扰劫掠,把稍稍过得去的人家都撵跑了,所以空房子倒是很多。胜保的眷属连同少数的旧部,加上多隆阿所派的护送官兵,一共占了两座人去楼空的大宅。

天气冷,又没有月亮,最主要的一点是在前途茫茫的抑郁忧惧心情之中,因而除去那二十多名护送官兵以外,其余的都草草设榻,钻入被窝,听远处传来的狗哭狼嗥,把颗心都挤得发酸了。

胜保的那个吕氏姨太太,一直不曾睡着,独拥寒衾,望着一盏豆大的油灯火焰出神。她在想胜保,也想着陈玉成,一度是“王妃”,忽然又变成钦差大臣的“姨太太”,而她曾亲耳听见过别人在背后叫她“贼婆”。以后呢?她在想,胜保的人缘不好,说不定会充军,充到冰天雪地的边疆,自己当然也要跟着去,说什么雪肤花貌,都付与阴寒穷荒,一辈子就这么完了,想想真有些不能甘心。

正这样惘惘然万般无奈时,忽然听得狗叫,叫得极其狞厉,然后又是长号着奔远了,仿佛被人打跑了似的。她的一颗心,蓦地里提了起来,侧耳静听,仿佛是有人声,便唤那在她床前打地铺的丫头:“小珠,小珠!”

小珠为她唤醒,梦头里着了惊,猛然翻身坐起,慌慌张张地问:“哪儿失火,哪儿失火?”

失火倒不曾,有火光是真的。霎时间人声杂沓,涌进来一群人,灯笼火把照耀着,看得清楚是官兵,她才略略放心。

“都起来,起来!”有个官长模样的壮汉大声吆喝,“搜查奸细!”

这种情况她以前也遇见过,懂得应付的方法,赶紧轻声喊道:“小珠快起来!把那包碎银子拿给我。”

她是预备拿一包碎银子送给来搜查的官兵,买得个清静,成算在胸,动作便比较从容了,下床穿好衣服,剔亮了灯,却听小珠急促地喊道:“奶奶,你看!”

急急扭头从嵌在冰纹格子窗上的那块玻璃望出去,只见官兵正从各个房间里把箱笼抬了出来,堆在院子里。“这是干什么?”她失声而问,一句话不曾完,听得房门上猛然一脚,立刻便是一个洞。

“开门,开门!”外面大喝。

小珠抖抖索索地去拔开了门闩,双扉大开,正是那个大声吆喝的官长。举一盏灯笼往她脸上一照,神色顿时不同:“就是她,就是她,一看就知道了。好好侍候着!”

不由分说,把她推推拉拉地拥了出去,弄上轿子,锁了轿门,连同那些箱笼行李,一起抬出村子,往北而去。

她惊疑不定地好半天,终于想明白,定是德兴阿干的好事!只怪护送的官兵不管用。纵而转念也难怪,二十多人到了德兴阿大军所驻的防地,还能反抗吗?

这时的胜保,还未出关,正走到临潼地方,住在东门外的关帝庙里。钦命要犯只是防守严密,除去行动不能自由,此外生活起居不受干涉,加以胜保出手素来阔绰,押解的官兵得了他的丰厚犒赏,格外优容,居然可以会客了。

所会的客,自然是他的那一班文案——当他初被拿问时,群情惊惶,以为会像上年拿问肃顺那样,凡是胜保的党羽,皆在逮捕之列,所以都存着避一避风头,躲开了看一看再说的打算。及至多隆阿派人安抚各营,申明只抓胜保一个,大家比较心定了。有些则平日倚仗胜保的势力,为非作歹,自知迟早难逃逮问的命运,依旧不敢出面;比较谨饬安分的,看朝廷既无进一步的行动,而多隆阿待胜保也还客气,见得事态并不严重。

株连之忧一消,侥幸之心又生,朝好的方面去想,胜保在去年的拥兵京畿,声言“清君侧”而为恭王的后盾,是能够打倒肃顺的关键所在。有此大功,就该像赐“丹书铁券”那样,赦他不死。而况他到底不曾丧师失地,与两江总督何桂清的情况不同。朝廷拿问议罪,多半只是临之以威,略施膺惩,至多革职,也还有戴罪图功的可能。此时正不妨好好替他出把力,至少也要见一面,说几句安慰的话,好为他将来复起时,留下欢然道故的余地。

于是从胜保一离西安,沿路便有人来相会,患难之际,易见交情,胜保十分心感。同时这对他确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鼓励,沮丧忧疑的心情,减消了一大半,他很沉着地与来客密议免祸的方法。连着谈了几晚,谈出一个结论:到京愈晚愈好!一则可以把事情冷下来,再则好争取时间,多方活动,预作布置。

胜保是个说做就做的人,从商定了这个办法,便尽量在路上拖延。最简单的办法是装病,但他的身体其壮如牛,装病也只能装些感冒、腹痛之类的小病,同时也不能总是装病。这天清早从临潼的关帝庙起身,正无可奈何地要上轿时,他那随护眷口的老仆,一骑快马,气急败坏地赶到了。

他是奔波了一日一夜,赶回来报告消息的——果然是德兴阿干的好事,八驮行李,四个美妾,都落在别人手中了。被抢的地方名叫东盐郭村,在蒲州城外,德兴阿的部下也还抢了别家,逼得那家的年轻妇女投了井。

胜保自出生以来,何尝受过这样的欺侮?但此时如虎落平阳,发不出威,首先想到的是,告诉押解的军官:“出了这么档子无法无天的事,我不能走了。我得回西安看你们大帅,听他怎么说。”

押解官如何容得他回西安,只答应在临潼暂时留下。胜保那时,就好比吴三桂听说陈圆圆为李自成部下所劫那样,想象着艳绝人寰的吕氏姨太太,偎倚在德兴阿怀里的情形,五中如焚,是说不出的那种又酸又痛,简直都不想活了的心情。

“大帅!”有个文案劝他,“此刻急也无用,气更不必,得要赶紧想办法,事不宜迟,迟则生变。”

怎么叫“迟则生变”?胜保愣了一下,才想到是指吕氏姨太太而言,事隔两天,必已遭德兴阿玷污,已经“迟”了,已经“变”了!他叹口气说:“我方寸已乱,有什么好办法,你说吧!”

“自然是向礼帅申诉。”

“对啊!”胜保的精神陡然一振,他拿德兴阿无可奈何,但可以赖上了多隆阿,“他得给我句话,不然我专折参他,纵容部属,公然抢劫,到底是官兵还是土匪?”

“正是这话。”

“来,来!那就拜烦大笔。”

胜保口授大意,托那文案执笔,写了封极其切实的信给多隆阿。等信写完,他也盘算好了办法,取了一百两银子,连信放在一起,叫人把负责押解的武官请了来。

“劳你的驾,给跑一趟西安。”他把信和银子往前一推,“把我的这封信,面呈你们大帅,信里说的什么,你总也该知道。”

看在一百两银子分上,而且也算是公事,那武官很爽快地答应,立刻动身去投信。

“再有句话,得请你要个切切实实的回信。”

“胜大人的吩咐,我不敢不遵。信,我一定面呈多大人,不过,这个回信,可不一定讨得着。如果多大人说一声:‘好,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请想想,我还能说什么?”

“那我可不是吓唬你。”胜保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切实回信,我在这儿不走。闹出事儿来,别说是你,只怕你们大帅的顶戴也保不住。我这话什么意思,你自己琢磨去吧!”

说完,胜保管自己退入别室,把那武官僵在那里,不知何以为计。于是那文案便走到他身边,用惊惶的眼色作神秘的低语。

“胜大人的意思,你还不明白?落到今天这一步,他还在乎什么?冷不防一索子上了吊,你想想,那是多大的漏子!”

这两句话说得他毛骨悚然,钦命要犯,途中自尽,押解官的处分极重,前程所关,不是开玩笑的事,所以“喏、喏”连声,受教而去。

看见那武官一走,估量着多隆阿治军素严,得信一定会有妥善处置,胜保的心情比较轻松了些。但对德兴阿却是越想越恨,就算眷口行李能够完整不缺地要回来,这个仇也还是非报不可。

左思右想,想出来一着狠棋,亲自拟了一道奏折——犯官有冤申诉,仍许上奏。奏折中说:“德兴阿纵兵抢劫,在蒲州城外东盐郭村,藉口盘查奸细,亲带马队、步兵,夤夜进庄,将居民银钱衣物等件,抢掠一空,该民人等均在英桂行辕控告,请饬查办。”写完奏折,又替他的老仆写了张状子,命他赶回蒲州,到山西巡抚英桂的行辕去控告德兴阿。奏折则专人送到西安,请陕西巡抚瑛棨代为拜发。瑛棨跟他有交情,这件事一定肯帮忙。

能想的办法都已想到,该做的事也都做了,在临潼关帝庙等待消息的滋味却不好受,无事枯坐,不是苦思爱妾,就是想到入京以后的结果,真个是度日如年。

就这时候,有个想不到的客,深夜相访,此人叫蔡寿祺,字紫翔,号梅庵,江西德化人。道光二十年的进士,一直在京里当穷翰林,中间一度在胜保营里帮忙。咸丰八年冬天丁忧,因为九江沦陷,道路不通,只好在京守制,境况非常艰窘,胜保也曾接济过他。以后听说他到四川去了,混得还算得意。不想却又在这里相会,他乡遇故人,且在患难之中,胜保特有一份空谷足音的欣慰亲切之感,赶紧叫请了进来。

两人见了面,相对一揖,都觉凄然。“梅庵,”胜保强笑着吟了两句杜诗,“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听得克帅的消息,寝食难安。”蔡寿祺也强露宽慰的笑容,“总算见着面了。”

胜保又是一揖,感激不已:“故人情重,何以克当?”他又问:“听说你在蜀中,近况如何?”

“我的遭际,也跟克帅一样委屈。”

“怎么?”胜保反替他难过,“骆吁门总算是忠厚长者,何以你也受委屈?”

“唉!一言难尽!”

不仅是一言难尽,也还有难言之隐。灯下杯酒,细叙往事。蔡寿祺当然有些假话,他是咸丰九年夏天出京的——出京的原因,无非赋闲的日子过不下去,想到外省看看机会,从军功上弄条升官发财的路子出来。他的打算是由山西入关中,再到四川,然后出三峡顺流而下,如果没有什么机会,便回江西,在家乡总比在京的路子要宽些。

于是以翰林的身分,一路打秋风弄盘缠,走了一年才到四川。四川不设巡抚,只有总督,这时的总督黄宗汉,因为在两广总督任内与英国人的交涉没有办好,正革职在京,由成都将军崇厚署理川督。崇厚虽是旗人,却谨慎开明,对蔡寿祺那套浮夸虚妄的治军办法,不甚欣赏。于是他弄了几百两银子的“程仪”,由成都到重庆,准备浮江东下。

在重庆得到消息,陕西巡抚曾望颜调升川督。蔡寿祺跟曾望颜是熟人,便留在重庆不走,等曾望颜到了任,他也在第二年三月里,重回成都。那时一方面有云南的土匪蓝朝柱窜扰川南富庶之区,一方面又有石达开由湖北窥川的威胁,于是蔡寿祺大上条陈,以总督“上客”的身分,把持公事,颇为招摇。不久,曾望颜被革了职,仍旧由崇厚署理,参劾蔡寿祺,奉旨驱逐回籍。又不久,川督放了骆秉章。

骆秉章字吁门,虽是广东人,与湘军的渊源极深,入川履任时,把湘军将领刘蓉带了去,信任极专,以一个知府,保荐为四川藩司。刘蓉看见奉旨驱逐回籍的蔡寿祺,依然逗留成都,私刻关防,招募乡勇,十分讨厌,便老实不客气提出警告:蔡寿祺再不走,他可真要下令驱逐了。

当然,蔡寿祺对他的本意是有所掩饰的,他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说法,把四川看成他的家乡一样,急公好义,所以忘掉该避嫌疑。遭当道所忌,正由于他的任事之勇。一面说,一面不断大口喝酒,就仿佛真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要借酒来浇一浇似的。

“天下事原是如此!”胜保也有牢骚,“急人之难,别人不记得你的任事之勇;用不着你的时候,就说你处处揽权。去他的,我才不信他们那一套。”

“克帅!”蔡寿祺忽然劝他,“大丈夫能屈能伸,此时务宜收敛。等将来复起掌权,有仇报仇,有冤报冤,也还不晚。”

胜保倒是把他的话好好想了一遍,叹口气答道,“我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无奈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无论如何要忍一时之气。”蔡寿祺放低了声音说,“克帅,你有的是本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本钱”两字,意何所指,胜保倒有些想不透,便率直说道:“梅庵,何谓‘本钱’,在哪儿?”

蔡寿祺看了一下,用筷子蘸着酒,在桌上写了一个字:“苗。”

“咳!”胜保皱着眉说,“就是从他身上起的祸!”

“祸者福所倚!只看存乎一心的运用。”

“啊,啊!”胜保大为点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话,见教得是。”

“还有,”蔡寿祺说了这两个字,接着又写了两个字,“李、宋。”

李是指李世忠,宋自然是指宋景诗,胜保又点点头表示会意,听他再往下说。

“拥以自重。”蔡寿祺抹了这四个字,又写,“应示朝廷以无公则降者必复叛之意。”

“嗯!”胜保肃然举杯,“谨受教。”

蔡寿祺矜持地把筷子往桌上一丢,身子往后一仰,颇有昂首天外的气概。胜保却正好相反,低着头悄然无语——就这片刻,他已有所决定,但没有说出口来。

“梅庵,”他换了个话题,“此行何往?”

“本想浮江东下,因为想来看看克帅,特意出剑门入陕。”蔡寿祺想了一下说,“‘长安居,大不易’,我想先回家看看。”

“不!”胜保很快、很坚决地表示不赞成,“还是应该进京,才有机会。至于‘长安居,大不易’,也是实话。这样吧,我助你一臂。不过,此刻的我,只能略表微忱,你莫嫌菲薄。”说着,他伸手到衣襟里,好半天才掏出一张银票,隔灯递了过去。

银票上写着的数目是一千两。蔡寿祺接在手里,不知该如何道谢,好半天,挤出两点眼泪,摆出一脸凄惶,摇摇头说:“叫我受之不可,拒之不能。何以为计?”

“梅庵,这就是你的迂腐了。要在身外之物上计较,反倒贬低了你我的患难交情。”

“责备得是,责备得是!”蔡寿祺一面说,一面把手缩了回来,手里拿着那张银票。

接着又谈了些各地的军情,朝中的变动,直到深夜,方始各道安置。胜保在那古庙中独对孤灯,听着尖厉的风声,想起随营二三十名姬妾,粉白黛绿,玉笑珠香的旖旎风光,真个凄凉万状,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绕室彷徨,整整一夜,把蔡寿祺的那些话,以及自己所打的主意,反覆思量,连细微末节都盘算到了。直到天色微明,方始倚枕假寐。不久,人声渐杂,门上剥啄作响,开门出来一看,随带的听差来报,说那负责押解的武官已从西安回来了。

“好!”胜保依然是当钦差大臣的口吻,“传他进来!”

押解武官就在不远之处的走廊上,不等听差来传,走过来请了个安:“跟胜大人回话,信投到了。”

“你们大帅怎么说?”

“多大人也很生气,说一定给办。”

“喔!”胜保觉得这话动听,点着头说,“他倒还明白。可是,办了没有呢?”

“办了,办了。已经派人到蒲州去了。”

“那好。我在这儿等,等他办出个起落来。”

“那不必了。”押解武官赔着笑说,“胜大人请想,一路迎了上去有多好呢?”

这打算原是不错的,但胜保一则别有用心,正好借故逗留,再则积习未忘,还要摆摆威风,所以只是使劲摇着头,掉转身子,走入屋里,表示毫无通融的余地。

押解武官这时可拿出公事公办的脸嘴来了,抢上两步,走到门口向屋里大声说道:“跟胜大人老实说了吧,多大人有话:圣命难违,请胜大人早早动身,免得彼此不便。”

如果是在十天以前,有人敢这样跟他说话,马上就可以送命,而就在此刻,胜保的脾气也还不小,“混账东西!”他瞪眼吹胡子地骂,“什么叫‘彼此不便’?你给我滚出去!”

“我可是好话。”

胜保越发生气:“滚,滚!你胆敢来胁制我!你什么东西?”

这一吵,声音极大。有个他的文案,名叫吴台朗的正好来访,赶紧奔进来把那押解武官先拉了出去,略略问了缘由,便又匆匆回进来解劝。

“真正岂有此理!”胜保还在发威,“我就是不走,看多隆阿拿我怎么样?”

“这不能怪礼帅。”吴台朗说,“那个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冲撞了大帅,犯不着跟他一般见识,回头我叫他来领责。”

胜保听他这一说,不能再闹了,苦笑着只是摇头。

于是吴台朗又走了出去,找着那押解武官,说了许多好话,让他来替胜保赔罪。费了半天唇舌,总算把他说动了,但有个交换条件,胜保得要立刻启程。这一下又商量半天,最后才说定规,准定再留一天。

经过这一阵折冲,胜保虽未占着便宜,可是毕竟有了一个台阶可下,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但经此刺激,他越觉得俗语中“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这句话,真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暗暗咬牙,有一天得势再起,要把那班狐假虎威的势利小人,狠狠惩治一番。

其实他身边就多的是狐假虎威的势利小人,只是看他的老虎皮将被剥夺,纷纷四散,各奔生路。像吴台朗和蔡寿祺这班人,只是无路可投而已。不过既然还有倚附胜保之心,自然休戚相关,所以尽这一日逗留的机会,自早盘桓到晚,也谈了许多知心话。

这三个人都是满腹的牢骚,吴台朗是军前被革的道员,把湘军的首脑恨如刺骨。蔡寿祺与刘蓉结了怨家,而刘蓉与曾国藩的关系不同泛泛,所以也大骂湘军。胜保当然更不用说,他始终轻视湘军,以为他们的声名震动朝野,东南仰望曾、李、左、彭等人如长城,无非因为他们善结党援,互相标榜。

“着啊!”吴台朗连连拍着自己的腿说,“克帅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即以眼前而论,克帅文武兼资,‘三十入词林,四十为大将’,一向独往独来,此虽是豪杰之士的作为,到底吃亏。”

“也不见得,走着瞧吧!”胜保说了这一句,又扯开他自己,“你再往下说!”

“再说梅老。”吴台朗手指点点蔡寿祺,“梅老,你那一科得人不盛,吃亏最大。”

“就是这话啰,‘科运’不好。”

“梅庵是哪一科?”胜保问。

“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

“这一科,怕就只出了一个贵同乡万藕老?”吴台朗是指也是江西德化人的万青藜。

“是啊!”胜保也替他们这一科叹息,“二十年了,就出一个尚书,科运是不好。”

眼光都落在蔡寿祺脸上,而他摇摇头不愿作答,独自引杯,大有借他人的酒浇自己的块垒的意味——他内心也是如此,这两年秋风打下来,他才真正知道一榜及第的那“同年”二字的可贵。道光二十年的进士,论年资早就应该出督抚了,有督抚做同年,何至于在四川铩羽而归?

于是由于各人所同感的孤独,对于胜保今后为求脱罪的做法,便集中在援结党羽、多方呼应这个宗旨上,商定了应该去活动的地区和人物,直到天色微明,方始散去。

胜保睡到近午方起身,慢慢漱洗饮食,想多挨些时刻,这天便好不走。谁知那押解武官毫不容情,早就备好了车马,一遍一遍来催,一交未初时分,硬逼着上路,往东而去。

走了十几里路,但见前面尘头大起,好几匹骡子驮着箱笼,迎面而来。走近了互相问讯,才知道那正是多隆阿派人从德兴阿那里,替胜保要回来的行李。

于是双方都停了下来。胜保手下的一个亲信,保升到正三品参领衔,而实际上等于马弁的护军校,名叫拉达哈的旗人,原来奉派护眷进京的,这时一起押运行李而来,走到胜保轿前来请安回话。

少不得要报告一些当时被劫的经过,话说得很噜苏,胜保不耐烦了,“反正你当的好差使,”他冷笑着打断他的话,“这会儿我也没工夫听你的!你倒是说吧,现在怎么样了?”

“多大人派了人去,办了好大的交涉,把八驮行李拿回来了。”

“东西少不少啊?”

“大概不少什么。”

“怎么叫‘大概’?到底少了什么?”

“就一口箱子动了。其余的,封条都还贴得好好的。”

“哪一口箱子?”胜保急急问道,“箱子不编了号了吗?”

“是第一号那一口。”

还好!胜保颇感安慰,第一号箱子里的东西,不值什么钱。装箱的时候有意使其名实不符,号码越前越是不关紧要,这小小的一番心思,还真收了大效用。但是,再值钱也不过身外之物,所以他紧接着又问:“人呢?”

“几位姨太太带着丫头,都还住在蒲州城里,等大帅到了一起走。”

“喔!”胜保终于把最要紧的一句话问了出来,“吕姨太还好吧?”

问到这一句,拉达哈的脸色,比死了父母还难看,只动着嘴唇,不知在说些什么。

“怎么啦?”胜保大声喝问,“没有听见我的话?我问吕姨太!”

“叫,叫德大人给留下了。”

“啊!”胜保在轿子里跳脚,摘下大墨镜,气急败坏地指着拉达哈问,“他怎么说?”

“德大人的话很难听。”拉达哈嗫嚅着,“大帅还,还是不要问的好。”

“混账!我怎么能不问。”

“德大人说……”拉达哈把头低着,也放低了声音,“他说,吕姨太是逆犯的老婆,他得公事公办!”

这“公事公办”四个字,击中了胜保的要害。明知德兴阿会假“公”济“私”,也拿他无可如何。于是颓然往后一靠,什么事都懒得问了。

这样,过了好几天,才能把想念吕姨太的心思,略略放开。在山西过了年,本想多留几日,禁不住朝廷一再催促,过了年初七只得动身。正月底到京,随即送入刑部。主办司官接收了多隆阿奉旨拿问解京的咨文,把胜保交给了“提牢厅”,暂且在“火房”安顿。关门下锁,已有牢狱之实,这下胜保才真的着慌了。

这一关关了好几天也没有人来问,只教他“递亲供”。在无数被参劾的罪名中,他只承认了一条:随带营妓。

“亲供”是递上来了,而且军机处已根据刑部的奏报拟旨“派议政王、军机大臣、大学士会同刑部审讯,按律定拟具奏”,但恭王迟迟未有行动,因为投鼠忌器,顾虑甚多。

在胜保未到京以前,他们预定的营救计划,即已发动,一马当先的是西安将军穆腾阿和陕西巡抚瑛棨会衔的奏折,用六百里加紧飞递。奏折送到,慈禧太后已经归寝,因为在传递顺序上,属于第一等紧急,内奏事处丝毫不敢耽搁,夜叩宫门,由安德海接了折,再去敲开慈禧太后的寝宫,把黄匣子送了进去。

这时慈禧太后虽只有一年两个多月的听政经验,可是对内外办事的程序,已经非常熟悉。看到是穆腾阿和瑛棨会衔,并用六百里加紧呈递的奏折,不由得大吃一惊,失声而呼:“莫非多隆阿阵亡了?”

这不怪她如此想,因为倘是紧急军报,则应由主持军务的钦差大臣多隆阿奏报,驻防将军和督抚会衔的奏折,除非呈报统兵大员或者学政出缺,不得用六百里加紧。因此,她直觉地想到了多隆阿有何不测。哪知拆开来一看,说的竟是“直隶军务吃紧,请饬胜保前往剿办”。

“混账东西!”慈禧太后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

这种情形,安德海难得见到,但奏折摔在地上,不能不管,悄悄儿把它拾了起来,正不知如何处置时,慈禧太后有了指示。

“拿笔来!”

安德海答应着,取来朱笔,她亲自批了八个字:“均着传旨严行申饬。”然后命他立即送还给内奏事处。

第二天一早,军机章京接了折回到军机处,自然先把最紧急的放在上面,送到恭王那里拿起来一看,也有啼笑皆非之感。不过,他比慈禧太后要冷静些,得先要跟同僚把穆腾阿和瑛棨会衔上此折的用意,推敲个明白,再作道理。

“穆腾阿是胜保的死党,瑛棨是个糊涂虫——他必是受了穆腾阿的指使,跟着来碰这个大钉子,何苦?”宝鋆皱着眉说。

“我是说上这个折子的用意。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么荒唐,会得到怎么样儿的一个结果?”

“那也无非意在报答胜保而已。”

“不然!”文祥另有看法,“这是‘投石问路’,探测朝廷的意旨。倘或批驳的口气松动,替胜保说话的人,就一个跟着一个都来了。”

“不错,不错!”在座的人,无不深深点头。

“那就拟旨痛斥吧!”恭王作了决定。

这道“严行申饬”的上谕,由内阁明发。京里京外受了胜保活动的人,一看风色不妙,便都观望不前。可是间接也有消息传到恭王耳朵里,说是胜保所招降的那批人,不懂得什么为国为民的大义,只知道对胜保感恩图报,倘或处置失宜,操之过急,只怕会激出变故,那一来,大局就更棘手了。

掌权一年多以来,恭王的宗旨依然是稳定局势为第一,对于苗沛霖尚且可以委曲求全,只要他能受羁縻,哪怕就在寿州一带做“土皇帝”,也可以容忍,然则因为胜保而激起意外的变故,自然是他所引以为切戒的。

而且,对胜保的感情,恭王也毕竟与人不同——前年勒兵京畿,遥控行在,胜保那一支杂凑的军队,到底能予肃顺多少威胁,固然难言,但是,恭王却确确实实因为胜保的态度,增加了信心。同时也表示出有胜保的人马可以运用,使得那些原来徘徊在肃顺与他之间的人,倒向自己这一面。得失成败,寸心自知,恭王觉得是欠着胜保的情的。

为了这公与私的双重窒碍,处事一向果断明快的恭王,在这一件继“诛三凶”以后,为京里京外瞩目关怀的大案子上,显得十分黏滞,仿佛竟忘了这件事似的。

他的心情,最了解的是文祥和曹毓瑛,然后才数到宝鋆。宝鋆一向以恭王的意旨为意旨;曹毓瑛资格尚浅,进言要看机会;唯有文祥,认为恭王这样拖延着不是办法,觉得非要说话不可。

凡是有所主张,他一向措词缓和而宗旨坚定,他为恭王指出,胜保的被革职拿问,重要的是在一个“问”字。革而不问,就整饬纪纲而言,比“曲予优容”更坏。而且,不问也不行,两宫太后口中不说,心里已经不满,内阁也在等消息,等他们来催问,在面子上就不好看了。

大臣议罪,一向是由重臣会同吏、刑两部,在内阁集议。审讯胜保,明发上谕上规定由议政王、大学士会同刑部办理,更是非同小可的事。不管如何,议政王应先召集会议,才是正办。所以恭王接纳了文祥的意见,咨会内阁,定期集议。

事先,当然有一番私底下的接触。恭王得到报告:大学士周祖培和军机大臣李棠阶,态度都很激烈,已经有了表示,非严办胜保,不足以伸国法。

“这是为什么呢?”恭王皱眉问道,“莫非?……”

宝鋆说话向来无保留,大声接口:“河南人嘛!胜克斋在河南搞得太不像话了,周、李两公,不如此表示,对他们的老乡,怎么交代?”

这倒是心直口快,一语破的,恭王心里有数了。所以在内阁会议的那一天,尽让周祖培和李棠阶痛斥胜保,先教他们泄了愤再说。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周祖培拍着桌子说,“像这样纵兵殃民、贪污渎职、辜负朝廷的统兵大员,百死不足蔽其辜!”

“芝老说得是。”恭王胸有成竹地徐徐发言,附和之后,陡然一转,“不过,俗语说得好,‘投鼠忌器’,胜保已经在刑部狱中,随时可诛。我想……我们还是先撇开胜保来谈吧!”

周祖培一愣,不知道撇开胜保,还有什么人、什么事要扯在这件案子里来谈。

庙堂之上,不便说什么不够冠冕堂皇的、迁就现实的话,于是撇开胜保这个人,谈他所隐匿的财产。这件事归宝鋆管,他像聊闲天,谈新闻似的,把多隆阿奉旨查抄的情形,以及从他处得到的消息,胜保在谁那里可能隐匿了些什么财产,派什么人搜查,用什么方法,诸如此类,娓娓言来,虽嫌琐碎,听来倒也有些趣味。

第一次集议,就这样糊里糊涂结束了。不多几天,两江总督曾国藩的一道奏折,为恭王和他的同僚带来了新的困扰和忧虑——胜保在苗沛霖、宋景诗以外,又下了一着狠棋。

曾国藩的奏折中说:江南提督李世忠上书,愿意褫夺自己的职务,为胜保赎罪。这是件异想天开的事,而以前方的一个武官,干预朝廷处置获罪大臣的威权,不但冒昧,而且荒唐。照道理说,在曾国藩那里就应该受到一顿申斥,可是曾国藩未作处置,据实代奏,只略略声明他所以代奏的原因是:“不敢壅于上闻。”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了解李世忠与胜保的关系的人看,其中大有文章。曾国藩的意思是表示,如果不为李世忠代陈他的请求,可能就会有麻烦,而这个麻烦是连他这个节制四省兵权的两江总督都料理不了的,所以“不敢壅于上闻”。

“你们三位先商量商量!”恭王把奏折交给了文祥、宝鋆和曹毓瑛,摇着头说,“我头痛得很!”

他们那三个人又何尝不头痛?聚在一起,把曾国藩的那道奏折,反覆看了几遍,不知如何批答。

终于,文祥说了这么一句:“我看,李世忠的用意,也不尽是报私恩,有个替胜克斋表功的意思在内。”

宝鋆不甚明白他的意思,曹毓瑛却大有领悟,连连点头:“这看得深了!”

“怎么呢?”

“咸丰八年九月,胜克斋招降李世忠,裨益大局,确非等闲。那时李世忠不叫李世忠,叫李昭寿……”

李昭寿原是捻匪,与洪军合流,在长江北岸的滁州、六合一带与官兵作战。咸丰八年秋天,李秀成与陈玉成合力稳定了长江北岸,进窥皖北,滁州交李昭寿防守——他部下的纪律极坏,而且不是洪军的嫡系,所以陈玉成一向轻视他,使得李昭寿起了异心。

于是胜保设法俘获了他的全家,相待极厚。李昭寿考虑了切身利害,献出滁州城,接受了胜保的招降。奏报到京,赏给二品花翎,赐名世忠,授职总兵,仍旧让他驻军六合一带。

“从那个时候起,江宁的洪军与皖北不能连成一气,未始不是李世忠阻隔之功。这论起来,也算是胜克斋的功劳。”

“但要挟制朝廷就不对了!”文祥皱着眉说,“李世忠只怕也是第二个苗沛霖,听说那一带的土匪盐枭,都出入其门,李世忠的外号叫作‘寿王’。”

“那,”宝鋆惊讶地说,“不又要造反了吗?”

其余两个人都不作声。好久,文祥握着拳,神色痛苦地说:“绝不能把李世忠逼反了!其中关系,太大,太大!”

这样,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安抚一法,但批答的谕旨,甚难措词,宝鋆便指着曹毓瑛说:“琢如,这非你的大手笔不可。”

“等见了王爷再说吧!”曹毓瑛答道,“怕在谕旨以外,还得有别的布置。”

“对!”文祥深深点头,“谈了半天,琢如这句话很有用。走,咱们上鉴园去。”

到了大翔凤胡同鉴园,恭王正在宴客,特为告个罪离席,在小书房里接见密谈。一路来,文祥已成竹在胸,此时便从容地提出了他的办法。

“安抚固为势所必然,但这个奏折不必急着批……”

“对了!”恭王不由得插了句嘴,“这个宗旨好,先让李世忠存着一份指望,咱们再从长计议。”

“是。”文祥接着他自己的话说,“琢如以为还得有别的布置,这是老谋深算的话。我看,今天就用六爷的名义,先给曾涤生去封信。”

“信上怎么说?”

“李世忠所请,绝不可行。让他善加安抚,而且,”文祥加重了语气说,“要严加防备!”

“好!”恭王立即作了决定,“就请琢如辛苦一下子,在这儿写了就发。”

因为决定了把李世忠的请求暂时搁置,所以第二天早晨在养心殿见两宫太后时,恭王便根本不提这件事。而慈禧太后偏偏记得,等把其他的章奏处理完毕,她和颜悦色地问:“好像曾国藩还有一个折子,那个李世忠怎么啦?”

“这是个麻烦。”恭王使劲摇着头。

“麻烦可也得有办法。到底该怎么办,总得有个下文。”慈禧太后转脸看着慈安太后问,“姊姊,你说是吗?”

“我,”慈安太后歉意地笑着答道,“我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儿哪!”

慈禧太后对李世忠的出身,以及目前的情形也不甚明白,趁此机会看着文祥说道:“你一定清楚,给讲一讲吧!”

文祥便出班奏答,把胜保招降李世忠的经过,扼要地说了一遍,然后提到他的现况:“李世忠目前驻扎六合,那里的盐课、厘金都归他收了用,这么优容他的原因,就是要教他感恩图报,别学苗沛霖的样,绝了那颗降而复叛的心。李秀成去年十一月带了三十万人,从江西到皖北,分兵南下,想从背后打曾国荃,替江宁解围,如果李世忠变了心,投了过去,举足重轻,大局会起变化。”

“那就得跟他说好的啰?”

慈禧太后这句话中,自嘲的意味十足,恭王觉得脸上有些发烫,便接口答了句:“‘小不忍则乱大谋’,两位太后圣明。”

看见恭王面有窘色,慈禧太后不断点头,作为安慰,但她有她的看法,却依然说了出来。

“我常常在想,”慈禧太后辞色雍容地,用她那特有的清脆而沉着有威的声音说,“京里京外那么多的人在办事,说到头来,就归咱们君臣几个拿主意。事情,不一定样样都能办通;人,不见得个个都能心服。只要咱们自己良心上交代得过去,也就管不得那许多了。六爷,你说是这话不是?”

“圣母皇太后见得是。”恭王把垂着的手举了起来,指着自己的心说,“臣也就是凭一颗心,报答天恩祖德。”

“是啊!可就是怎么才对得起自己良心呢?我看,只有一个‘公’字。”

她停了下来,以沉静的眼光环视每一个军机大臣,令人有不怒而威之感,配合着她那两句语意深沉的话,不由得都惴惴然,不知她有什么责备的话要说。

“就拿何桂清这件案子来说吧,”慈禧太后依然闲闲地,仿佛谈家常的那种语气,“照我看,是办得太重了一点儿。丧师失地,也不只他一个人,何以就该他砍脑袋?去年夏天从上海押解到京,朝里有些人帮他说话,有些要严办,我们姊妹也闹不清谁的理对,谁的理不对——光讲理好办,存着私心,这面一套说法,那面一套说法,把理路搞乱了,事情可就难办了。当时我就想,倘或何桂清这件案子,由我一个人做主,我一定饶了他,革职永不叙用,也就够他受的了。可是有好些人说,大局正有起色,一定得要整饬纪纲,才能平定大乱。这话说的是大道理,没有得可驳的,我们姊妹心里想饶何桂清的,也办不到,只好准了‘秋后处决’的罪名。本来去年改元,秋决停勾,何桂清还可以多活一年,又有人说,何桂清罪情重大,不能按常例办理,到底把他绑到了菜市口。朝廷大法,自然没有得可说的。不过……”

一转要说到正题上,慈禧太后偏偏停了下来,好整以暇地,端起康熙窑绿地黄龙的盖碗,揭开碗盖,送到口边,却又嫌茶不烫,招呼在殿外侍候的太监重换。这一耽搁,别的人倒还好,吴廷栋却真如芒刺在背,异常局促,因为严办何桂清,他的主张最力,现在看慈禧太后,大有不满之意,而且又不能冒昧申辩,所以在那料峭春寒的二月天气,背上竟出了汗。

喝了一口茶,慈禧太后拿块丝手绢拭一拭嘴唇上的水渍,接着往下说:“我也是由何桂清这件案子,想到胜保。封疆大吏,守土有责,不能与城共存亡,说是为了整饬纪纲,办他的死罪,话是不错,可是人家何桂清到底不过一个文弱念书人,听见长毛来了,吓得发抖,也不算是件怪事。倒是胜保——如今什么年头儿,他还在学年羹尧,把朝廷当作什么看了,这不是怪事吗?这也不去提它,我就有一句话忍不住要说,什么叫纪纲?杀何桂清就有纪纲,办胜保就不提纪纲了?这就是不公,不能叫人心服,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六爷,”她扬一扬头,高瞻远瞩地看着所有的军机大臣,“你们大家,看我的话,说得可还公平?”

“是!”恭王不由得把头一低,“臣等敬聆懿旨。”

“我不过说说。”慈禧太后越发谦抑,“你们商量着办吧!”

这个钉子碰得够厉害的,大家都不免生出戒心。只有恭王不同,虽然觉察到慈禧太后话中的锋芒,却不拿它当回事,依然照自己的想法,认为不宜操之过急,且让胜保在刑部火房中住些日子再说。

到底是读过几句书的,虽在待罪监禁之中,居然不失尊严,胜保在刑部火房里,读书以消长日。读的不是怡情养性的诗词,更不是破愁遣闷的笔记,而是兵书史籍。不但细读,还点朱加墨,好好用了一番功。

像他这样的情形,是所谓“浮系”,仅仅行动失去自由,亲友的访晤,并不禁止。起初因为谕旨严厉,看上去就仿佛前年拿问“三凶”那样,一经被捕,便要处决,大家都还不敢造次去探望,怕惹祸上身。慢慢地,看见情况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严重,加以恭王的态度,已为外间明了,推断胜保的将来,不会有什么严谴。于是,亲友故旧顾忌渐消,胜保那里便不冷落了。

那些访客中,有的不过慰问一番,有的却是来报告消息,商量正事的。由于军机处有消息传出来,说胜保营中有好些“革员”,假借权势,为非作歹,为恭王及军机大臣们所痛恨,所以如吴台朗等人,都不敢露面。但蔡寿祺与胜保脱离关系已久,形迹比较不为人所注意,因而居间联络的责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他肩上了。

曾国藩代陈李世忠自请褫职,为胜保赎罪的奏折到京,是个秘密消息,但也为蔡寿祺打听到了,特为去看胜保,报告这个“喜讯”。

“倒是草莽出身的,还知道世间有‘义’之一字。”胜保不胜感慨地说,话中是指慈禧太后和恭王负义。

“恭王倒还好。”蔡寿祺放低了声音说,“他一直压着不肯办。不过究竟其意何居,却费猜疑。也许是因为‘西边’正在气头上,等她消了气,事情就比较易于措手了。”

“你是说要等?”胜保微皱着眉说,“要等到哪一天?”

“看曾涤生的那个折子,批下来是怎么说,便可窥知端倪。”

胜保想了想说:“也还得有人说话才好。”

“有个人应该可以上折言事……”

蔡寿祺指的是吴台朗的胞弟,掌山东道御史的吴台寿。胜保也认为这是个理想人选,请蔡寿祺转告吴台朗,尽快进行。

“照我看,”蔡寿祺又说,“只要两个人少说句把话,事情很快就会有转机。”

“哪两个?”

“克帅倒想一想。”蔡寿祺说,“都是河南人。”

“那……”胜保答道,“无非商城跟河内。”

“正是。”蔡寿祺点点头——“商城”是指大学士周祖培,“河内”是指军机大臣李棠阶。

“哼!”胜保的坏脾气又发作了,“等着看吧!我偏不买这两个人的账。”

“克帅!”蔡寿祺劝他,“俗语道得好:‘在人檐下过,怎敢不低头?’绛侯曾将百万兵,一旦失志,不能不畏狱吏,何况这两个人位高权重!”

那是指的汉朝开国名将绛侯周勃的典故。胜保桌上正有本摊开的《史记》,周勃的典故就在里面。他摇摇头,不以为然,把《史记》拿起来一翻,翻到《陈丞相世家》,傲然说道:“陈平六出奇计,以脱汉高之危,我就不相信我不如陈平。”

蔡寿祺默然。见他依旧是如此自大自傲的脾气,心里颇为失望。这一下,当然也有话不投机之感,略略谈了些不相干的话,告辞而去。

出了刑部,径自来访吴台朗,他住在他胞弟吴台寿家,三个人在一起密谈,他转述了胜保的要求。吴台寿面有难色,但禁不住他老兄一面说好话,一面以长兄的身分硬压,吴台寿无可奈何,拟了一个为胜保辩冤的奏稿,三个人斟酌了一番,定稿誊正,第二天就递了上去。

慈禧太后一看自然非常生气,但言官的奏折,她不敢像处理瑛棨的折子那样,拿起笔来就批“严行申饬”。同时她也奇怪,不知道吴台寿为何上这一个折子。一年多的工夫,她对御史科道已经很了解,谁是鲠直敢言的,谁是喜欢闻风言事的,谁的脾气暴躁,谁的党羽最多,从他们的奏折里,便可以猜出他们的本意。这吴台寿,在她的记忆中,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现在替胜保说话,是为了什么?得先查一查清楚。

把折子交了下去,恭王发觉自己对胜保的处置态度,确有未妥。迁延不决,启人侥幸一逞之心,吴台寿的这个折子,就是最明白不过的例子。再这样下去,为胜保出力的人,越来越多,岂不是自找麻烦?

因此,他一面决定了要痛驳吴台寿的所请,并且予以必要的处分,一面改变了过去的态度,把胜保这件案子交给周祖培和李棠阶去管。不过,他向李棠阶作了这样的表示:以大局为重!而胜保如有一线可原,不妨酌予从宽。

李棠阶是个相当方正的人,他受了慈禧太后的指责,耿耿于心,这时见恭王授权,自然不会耽搁,立即去拜访“商城相国”——周祖培以大学士兼领“管理刑部”的差使,办事极其方便,当时就派了人到刑部去通知,第二天上午,传胜保到内阁问话。

刑部司官见是管部的周中堂的命令,不敢怠慢,半夜里就把胜保喊了起来,带到内阁,天还不亮,借了听差、车伕休息待命的一间小屋子,把他禁闭在那里。一直到近午时分,才开门将他带了出来。

一带带到周祖培面前。一肚子不高兴的胜保,说不得只好大礼参见,周祖培不理他,他也就不理周祖培,未曾吩咐“起来说话”,管自己起身,昂然站在当地。

“潘大人的原折呢?”周祖培向左右问。

“潘大人”是指潘祖荫,参劾胜保,以他所上的那个折子,列举的事实最详尽,所以周祖培就以他的原折作为审问胜保的依据。

“胜保!”周祖培问道,“你纵兵殃民,贪渎骄恣,已非一日,问心有愧吗?”

“既非一日,何不早日拿问?”胜保微微冷笑。

一上来就是讥嘲顶撞,周祖培心中异常不快,问得也就格外苛细,光是入陕以后捏报战功一节,就问了两个时辰,然后吩咐送回刑部。

于是隔几天提出来问一次,每次都只问一两件事,或者重复印证以前问过的话。问的人也多寡不一,但大致每次都有周祖培。这样两个月拖下来,李世忠被安抚好了,为了朝廷的威信,予以“革职留任”的处分,可是谁都知道,不需多少时候,军机处就会随便找一个理由,为他奏请开复。至于吴台朗、吴台寿兄弟,可就没有那么便宜了!

吴台寿新升御史不久,资望尚浅,他那个奏折中,最失策的地方,是攻击另一个御史赵树吉——赵树吉亦曾参劾胜保,并以“京内外谣诼纷传”,主张对胜保从速定罪。吴台寿针对他的话,有所批评,招致了同僚的不满,因而另外有些刚直的御史,毫不容情地指出了吴台寿与胜保的间接关系,而吴台朗指使他的胞弟为胜保辩冤,说他“但有私罪,并无公罪”是“感激私恩”。朝廷对言官的处分一向慎重,现在看吴台寿孤立无援,那就不必客气了,明发上谕,痛斥他“无耻”,革了他的职。吴台朗的命运与他兄弟相同,由胜保为他设法开复的“道员”职衔,再度被革,同时“拔去花翎”。

这一道严旨,对于蔡寿祺之流,颇有吓阻的作用,自此销声匿迹,噤若寒蝉。可是京外与胜保有关联,而情势不稳的那些军队,仍旧不能不顾忌,所以依然在谕旨中一再声明,对于审问胜保一节,务需传集人证,逐款查核,表示出绝无要杀胜保的成见。

这也算是恭王的苦心回护,只望慈禧太后不再督催,周祖培和李棠阶的态度比较缓和些,清议也能逐渐平息,等把这件事冷了下来,胜保便有活命之望。

谁知胜保自己却已沉不住气,对周祖培的反感尤其深。胜保的想法是:“没有我,你何来今日?”周祖培当年为肃顺压得抬不起头来,而打倒肃顺,胜保认为是他的功劳,这就等于替周祖培报了仇,然则今日事事苛求,竟成恩将仇报!想起传说中,周祖培与肃顺同在户部做尚书,司官抱牍上堂,肃顺把周祖培画了行的文稿,打一条红杠子废弃不用,周祖培居然也忍了下去,则今日高坐堂皇,颐指气使,岂不令人齿冷?

不平和轻视之感,积累在心里已非一日。这一天提到他纵容部下在河南奸淫妇女这一款罪名,周祖培问他可有这回事,胜保突然冲动,大声答道:“有的!河南商城周祖培家,河内李棠阶家的妇女,不分老幼,统统被污,无一幸免!”

这两句刻毒得到了头的话,把周祖培气得嘴唇发白,四肢冷冰,几乎中风。事后传到了恭王耳朵里,他向文祥、宝鋆长叹一声说:“胜克斋死定了!谁也救不了他了!”

如此公然侮辱“相国”,可以想见胜保平日的跋扈!光是这一点,就可以定他的死罪。而“不分老幼”这四个字,简直蔑绝伦常,亦为清议所万万不容,更为身为妇女的两宫太后认为罪大恶极。

胜保该死!但怎样死法呢?死刑有好几种,是斩、是绞?是“立决”还是“监候”?

“自然是‘斩立决’!”周祖培摸着胡子,断然决然地说。

这个原则是大家所同意的,除非不教他死,要死就要快。不管是“斩监候”还是“绞监候”,到秋后勾决处斩,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只怕夜长梦多,别生枝节。但是绑到菜市口有肃顺的前车之鉴,胜保临死之前,少不得也有一场破口大骂,抖露许多内幕,那跟肃顺的乱骂又自不同,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不赞成斩立决。

只以周祖培年高位尊,虽以恭王的身分,亦不便当面反对他的意见,因而他向文祥递了个眼色——文祥自然明白,点点头,把身子朝前俯一俯,表示有话要说。

宝鋆性子急,本想开口,看到文祥这个动作,便让他发言,“博川,”他为他作先容,“你必是有话,你说吧!”

“论胜保的种种不法,立正刑诛,亦是咎有应得。”文祥看着周祖培说,“不过,我想上头或许会派老中堂监斩,这么热的天,轰动九城,倾巷来观,老中堂这趟差使太累,叫人放心不下。”

话说得异常委婉,而且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建议——二品大员获罪处决,监刑的不是王公,就是大学士,周祖培主杀胜保最力,正好把这个差使派给他,所以恭王连连点头:“不错,不错!我一定面奏两宫,请芝公监视。另外再派一个绵森吧!”

周祖培自己也知道,当着“管理刑部”的差使,多半会奉旨监刑,便即问道:“这一说,要请上头赏他一个全尸?”

“对了!”文祥赶紧接口,“请上头从宽赐令自尽吧!”

大家都不再开口,就此定议。等第二天进养心殿,恭王把具报会议结果的奏折以及明发上谕都准备好了。

等听完了恭王的陈奏,慈禧转脸望着慈安太后问道:“姊姊,你看呢?”

要让慈安太后杀人,她总觉得心有未忍,所以皱着眉答道:“胜保实在也闹得太不像话。如果……”

话没有完,她的意思却很明白,如果罪无可赦,也就只好杀了!慈禧太后想了想,庄容宣示:“就从宽赐令自尽。”

“再跟两位太后回话,”恭王又谈胜保的案子,“想请旨,派大学士周祖培、刑部尚书绵森,监视胜保自尽。”

“可以!”

于是恭王从宝鋆手里,接过预先拟就的旨稿,捧呈御案。两宫太后盖了“御赏”和“同道堂”的图章,发了下来,由军机处派专人送交内阁,内阁转送刑部。

刑部大堂中,周祖培和绵森都衣冠整肃地在等着,提牢厅的官员已略有所闻,也在侍候待命。等上谕一到,周祖培从封套里抽出来略微看了一下,便向绵森说道:“叫他们预备吧!”

刑部提牢厅专有一间屋子,作为赐令自尽之用,有清以来,毕命于此的大臣也不少,和珅就死在这里。所谓“预备”,极其简单,用块白绫子从梁上挂下来,打个死结就行了。

然后便要去传唤胜保来就死。七月十几的天气,名为“秋老虎”,又当中午,热不可当。胜保是个胖子,特别怕热,光着上身,在砖地上铺一领凉席,正要午睡,传唤的差役便在窗外喊道:“胜大人,请穿上衣服吧!”

“干吗?”

“还不是那一套吗?请胜大人到内阁去走一趟——天这么热,那里的房子大,凉快,去走一趟也不错!”

“出去遛遛也好。”胜保蹒跚地从凉席上起身,“我正想吃‘砂锅居’的白肉。”

“好啊!回头我侍候你老上‘砂锅居’。”

“你叫人打盆水来!”

胜保的手面阔,经常有赏赐,所以刑部的差役都愿意巴结他。但此时不便叫他们来服役,怕言语或神色之间有所泄漏,让他发觉疑窦,引起许多麻烦,所以那司官亲自拿铜盆去打了一盆冰凉的井水来。胜保大洗大抹了一番,换上杭纺小褂袴,细白布袜子,双梁缎鞋,然后穿上江西万载出的细夏布长衫,外套一件玄色实地纱“卧龙袋”。头上戴一顶竹胎亮纱的小帽,帽结子是樱桃大的一颗珊瑚,帽檐上缀一块绿如春水的翡翠。左手大拇指上一只白玉扳指,右手拿一把梅鹿竹的折扇,扇面上一边是王麓台的山水,一边是恽南田的小楷。完全是一生下来就有爵位的“旗下大爷”的打扮。

美中不足的是那根辫子不能重新梳一梳,好在他自己看不见,只低头看一看前面衣襟,问道:“车套好了没有?”

“早就在侍候了。”

“咱们走吧!”

出了屋子,原该往南,那司官却往北走,一面走,一面说:“从提牢厅边上那道门走吧,近一点儿。”

胜保没有说什么,轻摇折扇,踱着八字步,跟着他走。一走走进一座小院落,蓦地站住脚说:“怎么走到这儿来啦?这是什么地方?”

“那不有道门吗?”

门倒是有道门,那道门,轻易不开,一开必有棺材进出。胜保似乎对他的答语不能满意,正站着发愣,一响碰撞声,等他回过头去,刚进来的那道门已经关上了。

于是有人高声喝道:“胜保带到!”

北面一明两暗的三间官厅,当中一间原来悬着竹帘,此时卷了起来,大学士周祖培、刑部尚书绵森,红顶花翎,仙鹤补褂,全副公服出临。胜保一见,便有些支持不住,额上冒的汗如黄豆般大。

“胜保接旨!”绵森神色凛然地说。

两名差役已经赶了上来,一左一右扶掖着他。把他搀到院子里,就在火烫的青石板上,揿着他跪下,听宣旨意。

这时的胜保,虽已脸色大变,但似乎有所警觉,不能倒了“大将”的威风,所以双臂挣扎了一下,意思是不要差役扶持。果然,等他们放开了手,他把身子挺了挺,跪得像个样子了。

绵森从司官手里接过上谕,站在正中。等他从“前因中外诸臣,交章奏参胜保贪污欺罔各款”念起,一直念到“姑念其从前剿办发捻有年,尚有战功足录,胜保着从宽赐令自尽,即派周祖培、绵森前往监视”为止,胜保背上的汗,把他那件“卧龙袋”都已湿透。

“胜保!”绵森又说,“这是两宫太后和皇上赏你的恩典。还不叩头谢恩?”

“不!”胜保气急败坏地喊道,“这不能算完!”

“什么?”绵森厉声责问,“你要抗旨吗?”

“我有冤屈,何以不能申诉?”

不等胜保把话说完,侍候在周祖培和绵森左右的司官,已挥手命令差役把胜保扶了起来,两个人掖着他,半推半拉地,弄入后院中梁上悬着白绫的那间空屋。

胜保似乎意有所待,一面扶着窗户喘气,一面双眼乱转着,仿佛急于要找什么人,或是寻一样什么东西。等周祖培和绵森踱了进来,他拔脚迎了出去,守在门口的差役想阻拦,无奈他身躯臃肿,而且是不顾一切地直冲,所以没有能拦得住。

一见他这神气,监视的两大臣,不由得都站住了脚,往后一缩,神色紧张地看着。那些司官和差役,自然更加着忙,纷纷赶了上来,团团把他围住。

“周中堂!”胜保也站住了,高声叫道,“我有冤状,请中堂代递两宫太后。”

周祖培微闭着眼使劲摇头,慢吞吞地答了四个字:“天意难违。”

胜保好像气馁了,把个头垂了下来。差役们更不怠慢,依旧像原来那样,一左一右掖着他进了屋。

一个端张方凳,摆在白绫下面,让他垫脚,一个便半跪着腿说道:“请胜大人升天。”

胜保呆了半晌,一步一步走向白绫下面。两名差役扶着他踏上方凳,看他踮起脚把头套了进去——那个圈套做得恰到好处,一套进去便不用再想退出来,只见他脚一蹬,踢翻了方凳,胖胖一个身子晃荡了一下,两只手微微抽搐了一阵,便不再动。

两名差役交换着眼色,年纪轻的那个说:“行了!”

“等一等!”年纪大的那个说,“你再去找两个人。他的身坯重,咱们俩弄他不下来。”

等他唤了人来,胜保左手大拇指上的那个白玉扳指,已经不翼而飞,年纪轻的那差役不作声,扶起方凳,站了上去,探手摸一摸尸身的胸口,回头说道:“来吧!”

解下尸身,放平在地上,照例要请监视的大臣亲临察看,周祖培和绵森自然也不会去看,只吩咐司官好好料理,随即相偕踱了出去。

一路走,一路谈,周祖培不胜感慨地说:“胜保事事要学年大将军,下场也跟年羹尧一样。” l2oolbFD56CfPjjgAdI9iTyGkjtBlt8YwJrI/mKo/bwWgyLru8CzRgjlvHHIDr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