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人得志

CIXIQUANZHUAN

德禄的约会,安德海不曾忘记,但一则是真抽不出空,二则也要摆摆架子,所以那天说定以后,结果让德禄白等了一晚上。第二次再有机会遇到他,已是腊月十几的事了。

“我的安二大爷,你冤得我好苦!今儿个让我逮住,可不放你了!”

德禄当时拉住他,就要找地方去细谈。安德海奉了懿旨到内务府来办事,哪有工夫跟他纠缠?说好说歹,赌神罚咒,一准这天夜里赴约,德禄才肯放手。

这一次他未再爽约,倒不是想补救信用,是看德禄如此认真,可见得他所说的“弄几两银子过年”的话,不是胡扯,而且,看样子要弄这几两银子,还非自己出面不可。看钱的分上,且走这一遭。

一到起更,六宫下钥,安德海便趁这空当,向属下的太监,悄悄嘱咐了一番,从后门溜出长春宫,迤逦而至内务府后身、西华门以北的地方——那里有一排平房,作为内务府堆积无用杂物,以及吏役值班食宿之处,西六宫的太监也常在那里聚会消遣。等他推门进去,只见屋里生着好大一个火盆,桌上有酒有菜,还有几个素来跟他接近的太监和内务府的笔帖式,散坐在四周。一见他到,纷纷起身招呼,看样子是专等他一个,安德海心里欢喜,对德禄的词色便大不相同了。

“来吧,来吧!喝着,聊着!”安德海一面说,一面把腿一抬,老实不客气高踞上座,顺手把帽子摘了下来,往旁边一伸,有人巴结他,慌忙接了过去,放在帽架上。

这算是做太监的,一天最轻松的一刻,但得有头有脸的“人物”,才有资格在宫门下钥之后,到这里来喝喝酒,聊聊天,推几方牌九,掷两把骰子。可是也不能太肆无忌惮,闹出事来,处分极重。

这天因为有事谈,不赌钱。起初谈的也不是“正事”,想到哪里,聊到哪里,真正是“言不及义”。这不尽关乎太监的智识,而是他们的秉性与常人不同,天生就欢喜谈人的阴私,最通行的话题是谈宫女,谁跟谁为了一只猫吵架,谁偷了谁一盒胭脂,谁脸上长了疙瘩,甚至于谁的月经不调,谈来无不津津有味。若是哪个宫女认了哪个太监做“干哥哥”,更是一件谈不完的新闻。

就这样胡言乱语耗了有个把时辰,德禄向安德海使了个眼色,趁大家正在谈放出宫去的双喜,特为进宫来叩见慈安太后,谈得十分起劲时,两个人一先一后,溜了出来,在廊上密语。

“有个土财主——也不怎么有钱,想弄一张太后赏的‘福’字,肯出四十两银子。”

“就为这个啊?”安德海讶然相问,毫不掩饰他的失望的态度。

“这不相干!能办就办,不能办就算了。”

“不是不能办。”安德海说,“我不少这四十两银子花。”

“那就说正经的吧!”

德禄所说的“正经”事,是为人图谋开复处分。有个姓赵的候补知县,在咸丰九年分发江苏,奉委办理厘捐。第二年闰三月,洪军十余万猛扑“江南大营”,官军四路受敌,提督张国梁力战不支,与钦差大臣和春退保丹阳,在城外遇敌,官军因为欠饷缘故,士气不振,一战而溃,张国梁策马渡河,死于水中。和春夺围走常州,督兵迎战受了重伤,死在无锡浒墅关。

“江南大营”就此瓦解,常州、苏州相继沦陷,于是由苏而浙,东南糜烂。地方官吏死的死,逃的逃,倒楣的自然不少,但也有混水摸鱼,就此发了财的,那姓赵的候补知县,就是其中之一。

办厘捐并无守土之责,姓赵的原可到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安庆大营”去报到,听候差遣。只以他原有一件勒索商民的案子在查办之中,同时还有十几万银子的厘捐,未曾解缴,所以不敢露面。等江南的战局告一段落,曾国藩与新任江苏巡抚薛焕,清查官吏军民殉难逃散的实况,那姓赵的经人指证,携带了大笔税款,逃往上海,于是被列入“一体缉拿,归案讯办”的名单之内。可是在上海,在他的原籍,都不曾抓到这个人。

“你知道他逃到哪儿去了?”德禄说,“嗨!就逃在京里。你说他胆子大不大?”

“这小子挺聪明。他逃对了!”安德海点点头,颇为欣赏其人,“天子脚底下,红顶子得拿箩筐装,谁会把这么个人看在眼里,去打听他的底细,不是逃对了吗?”

“对了,这小子是聪明。他看这半年,好些个受了处分的都开复了,他也想销销案,出出头,然后再花上一两万银子,捐个‘大八成花样’,新班‘遇缺先补’,弄个实缺的县太爷玩儿玩儿。”德禄紧接着又说,“二爷,这小子手里颇有几文,找上了咱们哥儿,不是‘肥猪拱门’吗?”

“嗯。你说,怎么样?”

“能把他弄得销了案,他肯出这个数。”德禄放低了声音说,伸出来两个手指。

“两万?”

“两万。”德禄说,“二爷,办成了你使一半,我们这面还有几个经手的,一起分一半。”

一万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安德海怦然心动!但是这几年他侍候慈禧太后看奏折,对这些情况已颇有了解,心里在想,当时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已经因失地潜逃,砍了脑袋,江苏巡抚徐有壬早就殉了难,能够出面替姓赵的说话的人,一个都没有,这就难以措手了。

“他打过仗没有?”安德海问。如果打过仗,有统兵大员为他补叙战功,奏保开复,事情也好办些。

“没有。从没有打过仗。”

“那……”安德海突然灵机一动,“吴棠一直在江苏办‘江北粮台’,那跟办厘捐的可以扯得上关系,吴棠的面子好大好大的,能让他给上个折子,一定管用。”

德禄苦笑了:“第一个要抓那姓赵的,就是吴棠。”

“这可难了!”安德海使劲摇着头,“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不管它了,揭过这一篇儿去,没有办法也能挣他一吊银子。”

“噢!”安德海诧异,“有这么好的事?”

于是德禄又说了第二个计划。这就完全是骗局了!德禄也跟人请教过,知道开复处分这一层,不容易办到,所以对安德海并未存着多大的希望。刚才只不过把前因后果谈一谈,倘或安德海能办得到,自然最好,办不到再讲第二个计划也不迟——这个计划非安德海不可,而且他也一定办得到。

“现在外面都知道,西边的太后掌权,也都知道你安二爷是西太后面前,一等一的大红人。”

“好了!好了!不用瞎恭维人!”安德海其词若有憾地挥着手说,“谈正经的吧!”

德禄尚未开口,只觉眼前一亮——门帘掀开,有人走出来大声说道:“怎么回事?我们酒都喝完了,你们还没有聊完?来,来,我做宝,来押两把。”

“不行!”德禄答道,“你们玩儿去吧,我跟安二爷还有事要谈。”

“有事要谈,也何妨到屋子里来?外面挺冷的。”

不说还好,一说果然觉得脚都冻麻了。好在别人要赌钱,不会注意他们谈话,德禄和安德海便进屋来,就着剩酒残肴,继续密议。

德禄能从姓赵的那里兜揽上这笔买卖,就因为有安德海这条路子,而姓赵的并不怀疑安德海的神通,却怀疑德禄是不是走得通安德海的路子,所以只要证明了这一点,姓赵的便会上钩。

“二爷!”德禄说明了经过,问一句,“你看怎么样?”

安德海把事情弄清楚了,通前彻后想了一遍,唯有一层顾虑,“拿了他的钱,事情没有办成,他不会闹吗?”他说,“这一闹出来,可不是好玩儿的事。”

“你放心,他不敢!他是一个‘黑人’,一闹,他自己先倒楣。再说,咱们用他的钱也不多,他这个哑巴亏吃得起!”

“嗯,嗯!”这一下提醒了安德海,别有会意,但在德禄面前,绝不肯说破,简简单单答了一个字,“行!”

“那么,二爷你哪一天有空,说个日子,我好让他请客。”

“请客不必了。后天下午,我到一到,照个面儿就得走。那一天我要上珠宝市。”

“上珠宝市干吗?”

“上头有几件首饰,在那儿改镶,约了后天取。”

“好极了!”德禄高兴异常,“二爷,事儿准成了!你先上珠宝市,取了首饰就到我家来。”

事情说停当了,安德海不肯虚耗工夫,忙着要睡一会,好趁宫门刚开,就回长春宫去当差。可是心里是这样打算,歪在里间的一张炕床上,却是怎么样也睡不着,他是在想着那一万两银子!倘或不是恭王掌权,凭自己在慈禧太后面前的“面子”,这样的事一定办得成功。而现在,就算“上头”给面子答应了,依然无用,因为恭王那一关,必定闯不过去。

安德海越想越不服气,但又无可如何,只好强自为自己解劝:恭王的人缘不好,老是得罪慈禧太后,风光的日子想来也不久了,且等着看他的。

抛开了恭王,又想自己,瞻前望后,忽然兴起一种百事无味,做人不知为了什么的感想。他在想:妻财子禄,第一样就落空!虽听说过,有些太监照样娶了妻妾,那也不过镜花水月的虚好看,不如没有倒还少些折磨。他又在想:也不知从前是谁发明了太监这么个“人”?这个混账小子!他在心里毒骂,活着就该千刀万剐,死了一定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头一天晚上万念俱灰,第二天早晨却又精神抖擞,把夜来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等两宫太后退了朝,在长春宫侍候着传过中膳,慈禧太后问道:“我的月例关来了没有?”

“早关来了,还有年下分外的一千两银子,都收了账了。”

“你到方家园去一趟。”

这是她对娘家又有赏赐,安德海最乐于当这种差,可以借此机会在外面散散心,办一办自己的事,同时打听些消息来报告,博得慈禧太后的欢心。但年下杂务甚多,这一天到了方家园,第二天又要出宫到珠宝市,再赴德禄之约,耽误的时间太多,不如并在一起办,岂不省事?

既然如此,又不如索性回一趟家。他想定了主意,等慈禧太后把赏赐的银两、衣饰、食物等等打发下来,便即说道:“跟主子回话,送去改镶的首饰,原约了明儿取,也许今天就好了,奴才顺便去看一看,把它取了回来,也省得明儿再走一趟。”

“好啊。”

“要是今儿还没有好,奴才就在那儿坐催,让他们连夜赶工,明儿一早,奴才带回来。”

“你说在那儿坐催,是在那儿坐一夜吗?”

安德海话里玩弄的花样,又让她捉住了,赶紧跪下来答道:“快过年了,奴才家里有些个账要料理,原想请主子赏一天假,看宫里事儿多,不敢开口。今儿奉旨办事,奴才求主子准奴才抽个空儿回家看一看。”

“那自然可以。你要请假回家,哪一次我没有准你?为什么要撒谎?”慈禧太后骂道,“下贱东西,滚吧!”

安德海一向以为挨“主子”的骂,是看得起他的表示,所以高高兴兴地磕了头,一面派人挑了东西,先到敬事房领了携物出宫的牌票,一面又通知德禄,把约会的日期提前一天,并且说明了要到德禄家吃晚饭。

坐车出宫先到方家园,把慈禧太后的赏赐一一交代清楚,遣回了跟去的小太监和苏拉,然后赶到珠宝市——慈禧太后讨厌绿的颜色,因为通常嫡室穿红,侧室着绿,所以绿色在她成为忌讳,所有镶翡翠的首饰,都改镶红宝石,却又嫌内务府的工匠墨守陈规,变不出新样,特意命安德海拿到外面来镶。宫里的委任,又是御用的珍饰,珠宝铺一点不敢马虎,早已赶办完工,安德海一去就取到了手,工价到内务府去领,二八回扣却先上了他的腰包。

由珠宝市到德禄家并不远,安德海散着步就走到了。进胡同不远,遥遥望见德禄在迎候,彼此目视招呼,德禄快步迎了上来,极高兴地说:“好极了,好极了!我就怕你来得晚了费手脚。”

“怎么回事?”

德禄朝他头上望了一下,低声答道:“我给你预备了一支花翎。”

安德海会意,是要叫他装得阔些。装穷非本心所愿,或者不容易,装阔在他来说,是不必费心的,肚子里装满了说出来可以摆阔的珍闻轶事,随便谈几件就能把人唬倒。

一到德禄家,就闻见一股油漆味道。大厅刚刚修过,新办了一张红木大炕床,墙上一面是张大壁画,画的一株枫树,树下系一匹白马,树上有只猴子,正伸下长臂,在撩拨那匹白马,角上题了四个大字:“马上封侯”。这面墙上是四张条幅,真草隶篆四幅字,上款题的是“禄翁大兄大人法正”,下款署名:潘祖荫、许彭寿、李文田、孙诒经。

“乖乖!”安德海做个鬼脸,指着墙上说,“这都是顶儿尖儿的名翰林,三个在南书房,一个是左副都御史,这四条字,名贵得很呐!靠得住吗?”

德禄脸一红:“我哪知道靠得住靠不住?厂甸的荣胖子给我找来的。一共才花了八两银子。”

“不贵。”安德海笑一笑,“只怕是冲那姓赵的小子,赶着办来的吧?”

德禄也报以一笑,领着他到了“书房”,从抽斗里取出一支花翎,替他把暖帽上的蓝翎换了下来。又取一面镜子照着,“侍候”安德海“升冠”——太监戴花翎,连安德海自己都觉得好笑,但关起门来,不怕有人看见,只要能把姓赵的唬住就行了。

“姓赵的什么时候来?”

“还有一会儿。”德禄答道,“我特意叫他晚一点儿来,咱们俩好先商量商量。”

“对了!我该谈些什么啊?”

“那还用我说吗?反正一句话,要叫他相信,天大的事,只要钱花够了就有办法。”

话中有了漏洞,安德海赶紧问道:“他倒是预备花多少钱呐?”

“我不早说过了,要真能办成了,他肯出二万。现在,只好先叫他付一成定——也只能用他这么点儿钱,心太狠了会出事。”

安德海不甚相信他的话,但此时也无从究诘,心里想,先不管它,把一千两银子弄到了手再说。倘或德禄有不尽不实之处,随后再跟他算账。还有姓赵的是个“黑人”,看情形另外可以设法敲一笔。这件“买卖”油水甚厚,值得好好花些心思在上面。

“安二爷!”德禄问道,“明儿把银子拿到了,我打一张银票,送到府上,还是等你来取?”

“我到内务府找你去好了。”安德海又问,“这姓赵的住在哪儿?”

“啊!住得可远着呐。”德禄顾而言他地说,“安二爷,你坐会儿,我到外面去看看。”

两个人都是“狠人”,一个想探出了姓赵的住处,好直接打交道,一个猜到了心思,偏不肯说。这一下安德海越发怀疑,认定了德禄另有花样。

坐不多久,听得脚步声响,抬眼望去,只见德禄陪着一个四十多岁的胖子走了进来,那自然是姓赵的。他生得极粗浊,青衣小帽,外套一件玄色摹本缎的羊皮坎肩,那样子就像油盐店管账的,怎么样看,也不像能拿出两万银子来打点官事的人。

推门进来,德禄为姓赵的引见:“这位是长春宫的安总管。”

“安总管!”姓赵的异常恭敬,请个安说,“你老栽培。”

“不敢,不敢!”安德海大剌剌地,只拱拱手就算还了礼。接着转脸来问德禄:“这位怎么称呼?”

“姓赵,行四,赵四爷。”

“喔,赵四爷。台甫是哪两个字?”

“不敢,不敢!”不知是他有意不说,还是听不懂“台甫”这两个字,只说,“安总管叫我赵四好了。”

安德海作了个暧昧的微笑,转脸对德禄说道:“你说赵四爷有件什么事来着,得要我给递句话,自己人不必客气,就说吧!”

“不忙,不忙,咱们喝着聊着。”

于是就在德禄的“书房”里,搭开一张方桌,上菜喝酒。安德海上坐,德禄和赵四左右相陪,敬过两巡酒,德禄开始为他吹嘘。

“赵四爷,今儿算是你运气好,也是安总管赏我一个面子,才能把他请了来。”他向赵四说,“你从没有到宫里去过,哪知道安总管在里头那个忙呀,简直要找他说句话都难。我说,安总管,”转过脸来,他向安德海努一努嘴,“你让赵四爷开开眼!”

安德海会意,矜持地笑道:“能拿到外面来拾夺的,还不是什么好东西。也罢,拿来给赵四爷瞧瞧吧!”

于是德禄去把安德海带来的那个布包捧了过来,打开来,里面是个黄缎包袱,包着个紫檀嵌螺钿的首饰盒,大盒子里又是许多小锦盒,安德海一一把它揭开,宝光耀眼,美不胜收,赵四脸上,顿时有了肃然起敬的神色。

“请教安总管,”赵四指着一盒翡翠说,“这全是上好的玻璃翠,怎么,一块没有用上?”

“我们太后不爱绿颜色的东西。”

“喔,为什么呢?”

“这……”安德海又是一个矜持的微笑,“这可不便跟你说了。”

“宫里有许多机密,连我们在内廷当差的都不知道。”德禄向赵四凑过脸去,放低了声音,显得极郑重似的,“赵四爷,你回头听安总管跟你说说两宫太后跟皇上的事,不过,你可得有点儿分寸,别在外面多说,那可不是好玩儿的事。”

“是,是!”赵四拼命点头,“我知道,我知道。”

于是由德禄穿针引线,很巧妙自然地让安德海得以大谈宫闱秘辛。一开始就很成功,因为谈的是肃顺的往事,安德海是身历其境,而且发生过作用的人。谈到与慈安太后的心腹宫女双喜合演“苦肉计”那一段,连德禄在内务府多年,也还是初闻,所以停杯不饮,聚精会神地倾听——这样一衬托,越发显出安德海的“权威”。赵四大为兴奋,自以为找到了一条最靠得住的路子。

“你看!”等他谈得告一段落,德禄指着放在茶几上的暖帽,对赵四说,“就为了安总管立下这么一件大功,恭王面奏两宫太后,赏了咱们安二爷一支花翎。”

转眼望去,金翠翎羽中,灿然一“眼”,花翎比蓝翎不知好看多少倍!赵四做过官,知道它的身分,对安德海越发仰之弥高了。

“这也不过虚好看!不掌实权,什么也没有用。”安德海说,“譬如两位太后吧,不管是口头上,还是字面上,东边的那位太后一定在前,可是,谁也不怕她。”

“外面都这么说,实权在西太后手里。我就不明白了,”赵四问道,“东太后难道就那么老实?真个一点儿都不管?”

“也要管得了才行啊!”

赵四对这句话非常重视,因为祛除了他心中的一个疑团,怕两宫太后中慈禧太后毕竟是“西边”的,凡事落后一步,外面的传说,不尽可信。现在听安德海的解释,是慈安太后根本就管不了事,那就只从这条路子上下工夫就是了。

于是谈到正文,但已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提到他在江苏的情形,吞吞吐吐,不能畅所欲言。好在有德禄作必要的补充。而安德海亦根本未打算替他从“正路”上去办,所以就有不明白的地方,也不必去多问,唯唯然装作已懂了的样子,才得略减赵四所感到的不能毕其词的为难。

“你老哥的事儿,我算是明白了。麻烦是有点麻烦,不过……”

安德海故意顿住,让德禄去接下文。四目相视,会心不远,该接话的人便说:“不过——总有办法好想是不是?”

“走着瞧吧!”安德海说,“反正我有多大能耐,你总也知道。”

德禄点点头,装得面有喜色,却故意转脸看着赵四,递过去的那个表情是:事情成了!等赵四点了头,答以笑意,他才向安德海使个眼色:“请到这面来,咱们说句话。”

两人站起身来,在远处的椅子上坐下,隔着一张茶几,把头凑在一起,低声密语。在赵四看,他们是在为他筹划路子,其实全不是那回事。

“看样子,这小子是死心塌地了。”德禄问道,“你看,我该怎么跟他说?”

这一问,安德海不免发愣,他原以为德禄早已想好一套话,只不过叫自己出面装一装幌子,谁知临时问计,这倒把人难住了。

“我倒有个主意,”德禄的声音越发低了,“就说走的曹大人的路子,你看行不行?”

“曹大人”是指曹毓瑛。安德海心想,要让赵四心甘情愿地捧银子出来,自然得要个有名望、有实力的人作号召,假借军机大臣的名义当然最好,就怕风声传到曹毓瑛耳朵里,必然追究,那时可就吃不完兜着走了。

因此,他摇摇头说:“不妥,不妥!”

既然别人的办法不妥,那自己得拿出办法来!德禄心里的这个意思,在他的沉默中就充分表示了。安德海心里有数,骨碌碌转着眼珠,苦苦思索要找个能叫赵四相信,却又无可对证真假,能为自己脱卸责任的人。

“有了!”他终于想到,情不自禁地一拍茶几,大声叫了出来,惹得赵四格外瞩目。

看到他渴望得到结果的眼色,德禄扬一扬手笑道:“你先别忙,等我听听咱们安二爷的高招。”

“是这一个人,”安德海举手遮着嘴唇说,“吴棠!你就这么跟他说,他这个案子要从吴棠那儿报上来,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吴棠不是正跟他作对吗?不要紧,有我。吴棠常从清江浦派亲信来给我们太后进东西,归我接头,太后有话给吴棠,也是我传给来人,让他带回去。个把候补知县开复处分,事儿太小了,算不了什么!”

一面听,德禄已忍不住一面浮露了笑容,当下回到席面上,把安德海的话,照样说了给赵四听。唯一的改动,是把“吴棠”称作“漕运总督吴大人”。

赵四一听这话,又兴奋又忧虑。兴奋的是,这样办等于有慈禧太后仗腰,真正是“天大的面子”;忧虑的是,这一来把行踪泄漏了出去,而吴棠是恨极自己的人,万一指名索捕,岂非惹火烧身?

看他迟迟不语,德禄倒奇怪了,“怎么样,赵四爷?”他忍不住催问。

“我是怕,怕吴大人知道了,会不会行文到顺天府衙门……”

“这什么话?”安德海脸色一沉,似乎生了极大的气,“是太后的面子不够,还是不相信我?”

太后的面子是一定够的,只要交代下去,吴棠不敢不遵,就怕安德海没有那么大面子,所传的话,吴棠不相信出于太后之口——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德禄便埋怨赵四,赵四便急忙赔罪。而经过这一番做作,赵四的疑虑反倒消失了。

“那么,”等安德海气平,赵四看着德禄问道,“总该……”

“我知道,我知道。”德禄乱以他语,“咱们回头谈。”

过了第二天下午,安德海抽个空到内务府,德禄把他邀到僻处,递给他一个封套,里面是一张银票,他略微抽出来瞄了一眼,不多也不少:一千两整。

“我是这么跟他说的,”德禄低声说道,“安总管不要钱,军机处先要铺排一下,不然,就吴棠的奏折来了,照例批驳,太后也不能为一个候补知县扫军机大臣的面子。”

安德海始终有这样一个成见,认为德禄从赵四那里拿的钱,绝不止二千两,现在听他又搬出军机处的招牌,这个地方岂是二千两银子所铺排得了的?越发可见自己的看法不错。不过他也知道,即令直言说破,德禄也绝不肯承认,徒然伤感情而已!这样,就只好旁敲侧击来套他的底细了。

他的心思极快,念头转定,随即问道:“两千银子不是一个小数目,那小子总有一番话要说吧?”

“还就是以前那些个话,把他身子洗干净了,出两万银子。”说着,德禄把一个“节略”递了给他。

“那么两千就是一成。”安德海紧接着说,“这算是咱们收他的‘定钱’?”

“不是,不是!”德禄很得意地笑道,“这两千是额外的。我跟他说,这不算正项,马上过年了,得先送年礼。他问要多少钱?我说两千,他就给了两千。”

钱来得容易呀!安德海心里在想,那赵四的荷包跟他的人一样,肥得很,只弄他一千银子,实在不能甘心。不管它,他对自己说,先把网撒出去再作道理。

于是他问德禄:“你可知道吴棠的事儿?”

“怎么不知道?有西太后就有他,好比有西太后就有你安二爷一样。”

“你知道就好,我告诉你吧,吴棠快当总督了……”

“他本来就是漕运总督嘛!”

“我是说有正式地盘儿的总督。我看……”他想了想说,“多半还是两广。毛鸿宾差不多了。”

“喔!”德禄不解地问,“吴棠调了两广怎么样呢?”

安德海把早想好了的一句话,放着不说,作出郑重考虑的神气,好半天,仿佛下定了决心,很有把握地说:“你跟他说,如果他想到广东去补个实缺,连开复处分在内,一共叫他拿三万银子来。我全包了。”

德禄一听这话,再看一看他的脸色,不由得又惊又喜:“安二爷,你,你真能办成?”

“你不信就等着瞧!”

“我信,我信。就这么说了。明天就有回话。”

话是说出去了,安德海回来想一想,事情也真的大可以办得。吴棠在江苏的官声,好不到哪里去,常有人告他的状,那些劾奏的折子,往往留中不发,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如果能让吴棠知道,他的官运亨通,虽由于慈禧太后的特加眷顾,却也因为有人帮着他在慈禧太后面前说好话,帮着他凡事遮盖,这一来,吴棠必存着感激图报之心,自己为赵四说话就有效用了。

这算是安德海自己琢磨出来的,“交通外官”的诀窍。想到就办,第一步是到内奏事处查档,把历年来参劾吴棠的奏折,都摘录了事由,或“留”或“交”,一一说明。“留”是留中,不必再问;“交”是交到了军机处,自然还有下文,得要往下再查。好在“交”的不多,很快地都查明白了。

这时德禄也有了回话,赵四愿意照办,但银子一时还凑不齐。好在等托好了吴棠,奏报到京,一来一往也得一两个月的工夫,到那时一定筹足了数目送上来,不会耽误。安德海心里明白,这是托词,赵四要等有了真凭实据,才肯付款。照这样看,就全在自己了,有办法,还有上万的银子进账,否则就只是这一千两。

过年只有半个月了,快到“封印”的那几天,大小衙门,无不格外忙碌。各省的专差,也络绎到京,年下的“公事”与平日不同,第一样是“进贡”,都归内务府接头。第二样是“送节礼”,王公大臣的府第,特别是恭王府,真个其门如市,大致各省凡是要进贡的特产,恭王那里照样有一份。第三样是“送炭敬”,翰林、御史,不管事的各部司员,那些穷京官,全靠各省督抚司道,按时脂润,夏天“冰敬”,冬天“炭敬”,名目甚多,数目不一,看各人的力量、身分、交情而定。最阔的是闽浙总督左宗棠送工部右侍郎潘祖荫的“炭敬”,每年照例一千两,这因为当年官文参劾骆秉章“一官两印”,左宗棠获罪,是潘祖荫所力救的缘故。

当然,还有些馈赠,近乎贿赂,或者另有作用,赠者受者都讳言其事的,吴棠就是这样,为了报答慈禧太后的特达之知,逢年过节,必有上万银子送到方家园“照公府”。巧得很,他派的差官到方家园时,恰好安德海在那里“传懿旨”,一谈起来,那差官自然知道慈禧太后面前有这么个得宠的太监,顿时肃然起敬,说了许多恭维仰慕的话。

安德海觉得这意外的邂逅,也有不巧的地方,如果事先知道有这么个差官到京,可以经过德禄的安排,装一番场面,使他望之俨然,说话就比较显得有力量。现在凭空要把自己的架子装点起来,倒是件不容易的事。

因此,他一面听那差官在恭维,一面在心里转念头,想来想去总觉得先要用个什么手段,把他唬住了,下面的戏才好唱。

于是他先按兵不动,甚至连那差官的住处都不问,等从方家园回宫,他在路上想好了一条移花接木之计,他告诉慈禧太后,说吴棠的差官遇见了他,异常高兴,那人正不知如何来找他。

“找你干什么?”慈禧太后讶然相问。

“也不是他找奴才,是吴棠有一番孝心要上达,叫他找着了奴才转奏给主子听。”

“喔,”慈禧太后很感兴趣地问,“吴棠有什么话?”

“吴棠说,太后的恩典,天高地厚,不知怎么样报答,除了照例的贡品以外,太后想吃点儿什么,用点儿什么,尽管吩咐下去,他尽心尽力办了来孝敬太后。”

“难为他,算是个有良心的。”

就这一句话,不能达成他的效用,所以安德海便怂恿着说:“难得他这番孝心,主子倒不可埋没了他。”

慈禧太后想了想,随口说了句:“‘苏绣’不是挺有名的吗?看有新样儿的衣料没有?”

“是!奴才马上传旨给他。”

有了太后的这一句话,安德海便是“口衔天宪”了!按着规矩来办,先到敬事房传旨“记档”,接着派一个苏拉到内务府通知,传唤漕运总督衙门的差官,第二天一早到隆宗门前来听宣懿旨。

那是“官面”上的一套,另外他还有一套,找到德禄,悄悄嘱咐,要他设法把那传唤的差使讨了下来。这件事不难,德禄回到内务府,不需禀明司官,找着被派去传唤的同事,私底下就把那个差使讨过来了。

到了兵部街提塘公所,寻着那名差官,德禄交代了公事。那差官大为紧张,“请教,”他问,“不知道是什么事儿?”

德禄歉意地摇摇头:“那可谁也不知道了。再老实说一句吧,这种事儿,我们内务府也是第一次遇见。那当然是因为‘上头’对你们吴大人,另眼看待的缘故。”

“是,是!”听得这句话,那差官放了一半的心。为了想多打听些内廷的情形,他跟德禄大套交情,彼此通了姓名、职衔,这差官自道姓吴,是个漕标的记名守备。

德禄也是有意结纳,出以诚恳谦虚的态度,颇有一见如故之感。他为吴守备说了许多宫内的规矩礼节,附带也大捧了安德海一番,说慈禧太后对他言听计从,最后还加了句:“什么事儿你只听他的,准没有错!”

吴守备自然深深受教。第二天一大早到内务府,由德禄领着,到了隆宗门外,找间僻静的朝房,德禄把他一安顿下来就先走了。殿阁巍巍,气象森严,吴守备第一次深入大内,怕错了规矩,一步不敢乱走。这样等了有个把时辰,不见德禄来招呼,心里正焦灼不安时,一个拖着蓝翎的侍卫走了进来,神色凛然地扬着脸问道:“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漕运总督衙门的差官,来听宣懿旨。”

“谁带你进来的?”

“内务府的德禄德老爷。”

“德禄?”那侍卫皱着眉,斜着眼想了想,“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是,是,安总管派人来通知的,说到这儿来等。”

“喔,喔,”脸色和声音马上不同了,“原来是安总管,那就不错了。你等着吧,他的事儿多,只怕还得有一会儿才能来。”

说完,那侍卫管自己走了。吴守备算是又长了一层见识,原来安德海在宫里有这么大的气派!这个长得像个小旦似的太监,真正不可以貌相。

这样又等了好一会,终于把安德海等到了。他是由德禄陪着来的,吴守备一眼瞥见,慌忙迎了出去,远远地就垂手肃立,等他走近了,亲热而恭敬地叫一声,“安总管!”

“喔,原来是你。”安德海看着他点一点头,管自己走了进去,往上一站,说一声,“有懿旨!”

吴守备从未有过这种经验,也不明了这方面的仪注,心里不免着慌,便有些手足无措的神气。德禄赶紧在他身边提了一句:“得跪下接旨!”

等他直挺挺地跪了下来,安德海不徐不疾地说道:“奉慈禧皇太后懿旨:着漕运总督吴棠,采办苏绣新样衣料进呈。钦此。”念完了又说一句:“你起来吧。”

吴守备不胜迷惘,站起身来把安德海口传的旨意,回想了一遍,开口问道:“请安总管的示下,太后要些什么样的苏绣衣料?”

“那可不知道了!”安德海慢吞吞地,撇足了京腔,“上头交代的就这一句话,你回去告诉你们大帅,让他瞧着办吧!”说完,甩着衣袖,扬长而去。

吴守备望着他的背影发愣,想上去拉住他问个明白,却又不敢,回过头来一见德禄,不由得哭丧了脸,“我的德大爷,你看这差使怎么办?”他微顿着足说,“也不知道要什么花样,什么颜色,什么料子,还有,到底是要多少呢?不问明白了,我回去跟我们大帅怎么交代?”

“你别急,你别急!”德禄拍着他的背安慰,想了想,作出济人于危的慷慨神情,“你等着,我替你去问一问。”

这一下,吴守备真个从心底生出感激,一揖到地:“德大爷,你算是积了一场阴德。”

德禄谦虚地笑了笑,匆匆离去。这样又等了有半个时辰,才见他回来。招一招手,等他走了过去,便一路出宫,一路低语。

“安总管的话也不错,传旨向来就是这个样,上面怎么说,怎么照传,多一句,少一句,将来办事走了样,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不过……”

德禄是有意顿住,吴守备便急急追问:“不过怎么样?德大爷,你老多开导。”

“太后的意思,安总管当然知道,不过,在御前当差,第一就是要肚子里藏得住话,不然,太后怎么会相信,怎么会言听计从呢?”

“是,是!”吴守备欣然附和。他心里在想,只要安德海能知道太后的意思,事情就好办了,且先听德禄说下去,再作道理。

“安总管说,上头对你们大帅另眼看待,除了多少年以前,雪中送炭的那一档子事儿以外,当然还有别的道理,也有许多话想要叫你们大帅知道,可就是一样,得要见人说话。”

“请问,怎么叫见人说话?”吴守备问道,“难不成是说,非我们大帅到京里来了,安总管才能说吗?”

“这倒也不是。”德禄迟疑了一会才说,“老实告诉你吧,安总管是不知道你老哥的身分,不敢跟你说。”

“那,那……”吴守备颇有受了侮辱的感觉,却又不知如何辩白以及表示自己的不满,所以讷讷然不能毕其词。

“这不是安总管看不起你老哥。”德禄暗中开导他,“他不知道你在你们大帅面前到底怎么样,你也是官面儿上的人物,总该知道,有些话是非亲信不能说的!”

吴守备这时才恍然大悟,继以满心的欢悦,因为得到了一个绝好的立功自见的机会。各省的差官为长官办私事,无非跟王公大臣府第的“门上”打交道,只有自己结交上了慈禧太后身边的安总管,为“大帅”与深宫建立了一条直通的桥梁,这是何等关系重大的事!回到清江浦,怕大帅不另眼看待?

福至心灵,他的表现不再是那种未曾见过世面,动辄张皇失措的怯态了,用很平静自然的声音说:“德大爷,我也不知道我算不算我们大帅的亲信。不过,大帅的上房里我常去,我管大帅夫人叫二婶。”

“呀!”德禄大出意外,“原来你是吴总督的侄子?”

“是。”吴守备说,“五服以内的。”

“五服以内的侄子,又派来当差官,替两宫太后和皇上进贡,自然是亲信。那就好办了。”

德禄说着便站定了脚,大有马上转回去告诉安德海之意。但吴守备这时反倒不亟亟乎了,“德大爷,”他用商量的语气说,“我有个主意你看行不行?我们大帅另外交了二百两银子给我,有该送炭敬而事先没有想到的,让我酌量补送。我打算着,把这二百两银子送了给安总管,至于德大爷你这儿……”

“不!不!”德禄摇着手打断了他的话,“我是无功不受禄,安总管那儿也不必,你送了他也不肯收,替太后办事,他挺小心的。我看这么样吧,如果你带得有土产,送几样表示表示意思,那倒使得。”

“土产有的是,只怕太菲薄了,”

“就土产好,你听我的话!”德禄想了想又说,“这样吧,明天安总管要出宫替太后办事,你下午到他家去好了!我先替你约一约,请他把太后要的衣料,开个单子给你,如果太后另外还有什么话交代,也在那个时候说给你。”

“那太好了。承情不尽!不过德大爷,明儿还要劳你的驾,带我到安总管府上。”

“这……”德禄踌躇着说,“我明儿有要紧公事,怕分不开身。可是安总管家你又不认得,那就只好我匀出工夫来陪你走一趟了。”

如此帮忙,吴守备自然千恩万谢。回到提塘公所,立刻派人到通州,在漕船上取了几样南方的土仪,如绍兴酒、火腿之类,包扎停当。第二天早早吃了午饭,守在公所,约莫两点钟左右,德禄果然应约而至,两个人坐了车,绕东城往北而去。

等一到了安家,德禄托辞有要紧公事,原车走了,这是他有意如此,好避去勾结的形迹。吴守备不知就里,心中却还有些嘀咕,怕安德海的脾气大,或者话会说僵了,少个人转圜。

还好,安德海算是相当客气,看着送来的礼物,不断称谢。然后肃客上坐。一个俊俏小厮,用个福建漆的托盘,端来两碗茶、四碟干果——茶碗是乾隆窑的五彩盖碗,果碟是高脚錾花的银盆。吴守备心想,这比大帅待客还讲究。

“请!”安德海很斯文地招呼。

吴守备为了表示欣赏,端着那盖碗茶不喝,只转来转去看那碗上精工细画的“玉堂富贵”的花样,一面嘴里发出“啧、啧”的声音,似乎是想不出适当的话来赞美的神情。

安德海矜持地微笑着,等他快要揭碗盖时,才说了句:“茶碗倒平常,你喝喝这茶!只怕外面不容易找。”

听到这话,吴守备格外慎重将事了,揭开碗盖,先闻了一下,果然别有一股清香,便脱口赞了一个字:“好!”又笑着说:“在安总管这儿,我真成了乡巴佬了。这茶叶真还没有见过。”

“这叫‘君山茶’,是上用的。”

“上用”就是御用,吴守备听到这一句,不由得把身子坐正了,看着安德海,希望他再说下去。

“前几天,湖南恽巡抚才专差给太后进了来。一共才八罐,太后赏了我两罐。今天是头一回打开来尝。”

“那可真不敢当了。”吴守备受宠若惊地说,接着便喝了一口,做出吮嘴咂舌的姿态,真像是在品尝什么似的。

“这样吧,我算是回礼,分一罐儿这个茶叶,劳你驾带回去,让你们大帅也尝尝。他当然喝过君山茶,不过,不见得有这么好。”

这是给了吴守备一个夸耀表功的机会,自然不必推辞,便站起身来,笑嘻嘻地说:“那我就替我们大帅谢谢安总管了。”

于是安德海叫小厮取来一个簇新如银的锡罐,巨腹长颈,红绸子封着口,约莫可容两斤茶叶,盖上和罐腹都錾出“五福捧寿”的图案,另外贴一张鲜红的红纸条,正楷四字:“神品贡茶”——安德海不是胡吹,这罐茶叶,无论从哪一点看,都是湖南巡抚恽世临进贡的御用之物。

这一番酬酢,主客双方都感到极度地满意,也就因为这一番酬酢,片刻之间成了交情极厚的老友。安德海说话,尽去棱角,十分恳切,拿出一张单子来交给吴守备说:“最好全照单子上办。如果赶不及,先把春天夏天用得着的进了来,别的随后再说。”

吴守备把单子约略看了一下,品目虽多,好在时间上有伸缩的余地,也就不碍。于是把单子收好,放在小褂子的口袋里,还伸手在衣服外面拍了两下,生怕不曾放妥会得掉了。

“另外还有件事儿。”安德海朝左右看了一下,凑近吴守备,放低了声音说,“是太后娘家的来头,我还不十分清楚,太后交代,让你们大帅给瞧着办。”

“喔!”吴守备睁大了眼,“请吩咐。”

“有个姓赵的候补知县,叫赵什么来着?”他从靴页子里,掏出由德禄转来的那份节略看了又看说,“喔,叫赵开榜。原来在你们大帅那里办税差,出了纰漏要抓他,曾经奏报有案。现在大乱已平,朝廷宽大为怀,好些个有案的,都开复了处分,赵开榜大概也动了心,走了太后娘家的路子,想求个恩典。太后的意思,候补知县的官儿太小了,没有法子交给军机去办,让你们大帅上个折子才好批。”

这一大片话,从头到底,吴守备只有最后一句不明白,“请问安总管,”他说,“我们大帅那个折子上说些什么?”

听得这一问,安德海啼笑皆非!千里来龙,到此结穴,就在这句话上,这句话不明白,前面的都算白说。这原是只可意会的一回事,直说出来便没有意味,也减弱了从窥伺意旨中,自动发生的说服力量,所以安德海特为反问一句:“你看呢?”

这是有意难人!吴守备有些紧张,把他的话从头想了一遍,终于明白了——原是不难明白的事,吴守备深深自责,这样子不够机敏,如何能办大事?

“是这个样,”他敲敲太阳穴,“让我们大帅给他保一保。安总管,是这个意思吗?”

安德海平静地点一点头:“我看太后也就是这一个意思。反正你回去一说,你们大帅一定明白。”

“是,是!我一回去,马上当面禀报上头。”

“好!”他把手里的节略递了过去,“这玩意是太后交下来的,你带回去吧!”

因为是慈禧太后交下来的,吴守备便双手接了过来,折叠整齐,与苏绣衣料的单子放在一起。

“安总管如果没有别的吩咐,我就告辞了。”

“你请等一等。”

安德海进去了好半天,拿出一个鼓了起来的大信封,封缄严固,但封面上什么字也没有。这是他从内奏事处抄出来的,所有奏劾吴棠的折子的事由及处置经过。递到吴守备手里,又交代了几句话:

“这个信封,请你当面递给你们大帅。我没有别的意思,只因为你们大帅是太后特别提拔的人,我在太后面前当差,秉承太后的意思,对你们大帅,自然跟对别的督抚不同。”

吴守备猜想其中是极紧要的机密文件,越发慎重,把它紧紧捏在手里,不断称“是”。

送走了吴守备,安德海回想着他那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神气,十分得意。他相信经吴守备的一番渲染,吴棠一定信他的话是太后的授意,岂有不立即照办之理?看样子这笔财是发定了。

当然,那是过了年以后的事。等吴守备离京不久,各衙门都封了印,大小官员收起公事,打点过年。这年因为金陵一下,“大功告成”,过年的兴致特别好,同时南北交通,可说完全恢复,苏浙两省有亲戚在京的,纷纷前来投靠。崇文门肩摩毂击,格外热闹。四郊农民,趁着农闲时节,也都手提肩挑,要赶年下来做笔好生意,顺带备办年货,越发烘托出一片升平盛世的景象。

唯一的例外是军机处。军机大臣和章京,是连大年初一都要入直的,不过封了印以后,例行公事都压下不办,仅仅处理军报以及突发而必须及时解决的事件,比较清闲而已。

对一年忙到头的军机章京来说,这几天就算最舒服的时候,不特公务清闲,而且所获甚丰。外省的“冰敬”以外,恭王和那些入息优厚的大臣,像户部、工部的堂官,内务府大臣,还有兼领“崇文门监督”的额驸景寿,看关系深浅,都有或多或少的馈赠,作为“卒岁”之资。至于宫中年节对侍从近臣的赏赉,军机章京照例也有一份,特别是简在“后”心的那几个红章京,常有格外的恩典,尤其教那些为要账、要债的所包围的穷京官羡慕。

京官最穷的是两种人,翰林和御史。翰林有红有黑,不走运的翰林,开门七件事,件件要赊账,如果一年大大小小的“考差”一个都捞不到,那到了年下的日子就难过了——一年三节结账,端午节和中秋,都还有托词“得了考差,马上就给”,一交腊月什么考试都过了,哪里还有当考官的差使?于是只好找同年、找同乡告帮。

御史的情形也是一样,但“都老爷”三个字,在京城里很有些用处,起码煤铺、油盐店的掌柜,跟“都老爷”去要账,不敢像对穷翰林那么不客气。因为逼得他恼羞成了怒,喝一声:“来啊!拿我的片子,把这个混账东西送到兵马司去严办!”就真要倒楣——京师九城都有兵马司,专管捕治盗贼,送到那里,被打一顿屁股,是司空见惯的事。

当然,御史有正有邪,正派的御史,忧心天下,硁硁自守,不要说穷,死也不怕,那种风骨,就是帝后也不能不敬惮。走邪路的御史就不同了,一种是只要给钱,唯命所从,于是有人便利用此辈作为打击政敌的工具,其名称为“买参”。一种是哗众取宠,别有用心——在这“大功告成”的同治三年年底,便正有些人想找这样的御史,掀起一场政海中的大波澜,来打击恭王和曾国藩。

这些人便是八旗的将领。旗人对于恭王的不满由来已久,肃顺看不起旗人,所以他们支持恭王,清除肃顺,不想恭王执政,依旧走的是肃顺的路子,倚任曾国藩,有过之无不及。加以八旗兵丁的粮饷,一直是打折扣发放,金陵未下,犹有可说,洪杨已灭,在上者加官晋爵,而旗民的生计,困苦依旧,这就越发使得他们忿忿不平了。

有些人认为湘军的势力太大,已到了“动摇国本”的危险程度,这是一批足迹未出京畿,只向往着他们祖宗进关时的威风的人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在头脑比较清楚的人看,恰好用来作为抑制汉人的一个有力的理由。他们并不以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等人的事功,旗人办不到;他们也不以为官文的封伯爵是傥来的富贵,反觉得只有一个旗人封爵,是不公平而大失面子的事。于是反对恭王和曾国藩的暗流就在这半年之中逐渐形成了。其中有些出于妒嫉,想去之而后快,有些为了实际的利益,更明确地体认到,唯有去掉恭王和曾国藩,他们才有掌握政权和军权的机会。

这股倒恭王的暗流,渐渐又汇合了蒙古人的反对势力。四年前,恭王与肃顺争权,蒙古人的倾向,有举足轻重之势。肃顺既诛,恭王为了稳定朝局,特别拉拢蒙古人,倭仁内召,入阁拜相,对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优礼有加。一向讲道学的倭仁,十分守旧,对于兼领总理通商衙门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恭王,原有成见;僧王是国戚,本来支持恭王,但最近的态度也改变了。蒙古人中一文一武的两个领袖,至此都站在恭王的对方。

僧格林沁的不满恭王,起于这年十月间的一道上谕,以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兵赴安徽、湖北边境上,剿治捻匪。僧格林沁透过在京蒙古籍大臣,和他的儿子伯彦讷谟祜的关系,表示反对。他认为剿治捻匪,已有一王一伯——大学士湖广总督果威伯官文,再加上一个侯爵来会办军务,岂不是把捻匪看得太重?这样为匪张目,有害无益。恭王总算“从善如流”,很快地撤消了原来的命令,但是,僧格林沁的自尊心,已经受了很大的损伤。

僧格林沁以他的骠悍的蒙古马队为主力,转战千里,自负骁勇,素来看不起湘军,而且对黄河以南的汉人,怀着莫名其妙的敌意。洪杨既平,曾国藩勋名盖世,他心里已经很不舒服,而以七八月间河南光山一战的偶尔失利,朝命曾国藩移师会剿,在他看是恭王有意灭他的威风。于是别有用心的一批人,也就正好利用他的愤懑,从中挑拨——挑拨的花样极多,甚至已死的多隆阿,被诛的胜保,也被利用到了。 fHzjLn3ouzJ1DnGrM6aKZwPdXqaKc+AyDyKWis1/IgwGLrCanCtoOndiHjnmWj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