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歌舞升平

CIXIQUANZHUAN

慈禧太后今年三十正寿,安德海早就在宫内各处发议论了,说她操劳国事,戡平大乱,皇上崇功报德,该显一显孝心,而况天下太平,正该好好热闹一下。慈禧太后本人也被说动了心,有意铺张一番。但这样的事,臣下无人奏请,自己就不便开口——当然,有“孝心”的人是有的,只是恭王口口声声要省俭,没有人敢贸然提议。

因此,以国服虽除,文宗的山陵未曾奉安的理由,国家的大庆典,依然从简。十月初十这一天,跟去年一样,皇帝一早由御前大臣扈从着,到长春宫来请安,侍奉早膳。然后于辰正时分,临御慈宁宫,由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在慈宁门外,恭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叩贺圣寿的仪典,就算告成了。

当然,宫内有小规模的庆贺节目,在粹芳斋接受福晋命妇的叩祝,接着开戏,皇帝亲侍午膳。这一顿饭在戏台前面吃了三个半时辰,从午前十点,到午后五点才罢。

福晋命妇磕头辞出,两宫太后命驾还宫。秋深日短,已到掌灯时分,慈禧太后累了一天,原想早些休息,但人声一静,一颗心倒反静不下来了。

在粹芳斋是百鸟朝拱的凤凰,回到寝宫便是临流自怜的孤鸾,每到此刻,便是她把“太后”的尊衔,看得一文不值的时候!三年来养成的习惯,凡是遇到这样的心境,她就必须找一件事来做——什么事都好,只要使她能转移心境。有个最简单的方法,挑个平日看得不顺眼的太监或宫女,随便说个错,把他们痛骂一阵,或者“传杖”打一顿,借他人的哀啼,发自己的怨气,最见效不过。

但这一天不行,大好的日子,不为别人,也得为自己忌讳。正在踌躇着,不知找个什么消遣好的当儿,一眼望了出去,顿觉心中一喜。

是大公主来了!她今年十一岁,但发育得快,娉娉婷婷,快将脱却稚气,而说话行事,更不像十一岁的小姑娘。慈禧太后十分宠她,不但宠,甚至还有些忌惮她,因为她有时说的话,叫人驳不倒,辩不得,除掉依她,竟无第二个办法。

于是慈禧太后自己迎了出去。大公主一见,从容不迫地立定,袅袅娜娜地蹲下身子去,请了个极漂亮的安,然后闪开,让跟着来的一名“谙达”太监、两名“精奇嬷嬷”跪安。

“谙达”太监张福有,手里捧着个锦袱包裹的朱红描金大漆盒,慈禧太后便即问道:“那是什么呀?”

“我奶奶……”这是指她的生母恭王福晋,大公主说,“今儿进宫拜寿,又给我捎了东西来,我拿来给皇额娘瞧瞧。”

“好的,我瞧瞧!”

进屋把漆盒打开,里面花样极多,一眼看不清,只觉得都是些西洋玩艺。慈禧太后拿起一具粉红羊皮镶裹的望远镜朝窗外看了看,随手放下,又捡起一个玻璃瓶,望着上面的外国字问:“这是什么玩艺?”

“香水儿!”大公主答道,“是法国公使夫人送的。”

“送给谁啊?”

“送给我奶奶。”

“噢!”慈禧太后又问,“送得不少吧?”

“就这么一瓶。”

听说就这一瓶,她心里的感觉就不同了。如果京城里就这独一无二的一份,这应该归谁所有呢?

她在心里这样想着,大公主已经开口了:“我奶奶说,这瓶香水儿不敢用,叫我也留着玩儿,别打开。”

“为什么?”慈禧太后愕然相问。

“说是不庄重。让人闻见了香水味儿,说用鬼子的东西,怕皇额娘会骂。”

“小东西!”慈禧太后笑道,“你舍不得就舍不得,还使个花招儿干什么?”

“我舍得,我也不会使花招,拿这些东西来给皇额娘瞧,就打算着孝敬皇额娘的。”

听得这话,慈禧太后十分高兴,把漆盒丢在一边,拉着她的手要跟她闲话。

“今儿的戏,你看得懂吗?”

“看,怎么看不懂啊?”

语气未完,慈禧太后随又问道:“今天的戏不好?”

“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反正我不爱听。”

这话奇了!从去年十月孝服一满,初一、十五常在漱芳斋演戏,听了这么多天,竟说“反正不爱听”,那么,“我看你每一趟都是安安稳稳坐着,仿佛听得挺得劲儿似的,那是怎么回事啊!”

“那是规矩啊!”大公主把脸一扬,越显得像个大人了。

对了,规矩,在太后面前陪着听戏,还能懒懒的,显出不感兴趣的样子来?她这一说,慈禧太后倒觉得自己问得可笑了。

“照这一说,你是根本不爱听戏?”

“也不是。”大公主说,“我不爱听昆腔——昆腔没有皮黄好听。”

“你说说,皮黄怎么好听?”

慈禧太后自然不会没有听过皮黄,但宫里十几年,听的都是升平署太监扮演的昆腔,偶有皮黄戏也不多。近年“三庆”、“四喜”两班,名伶迭出,王公府第每有喜庆堂会,必传此两班当差——名为当差,赏赐极丰,演出自然特别卖力,名伶秘本,平日轻易不肯一露的,亦往往在这等大堂会中献技。大公主从小跟着恭王福晋到亲友家应酬,兼以她的外祖父桂良父子两代都久任督抚,起居奢华,凡有小小的喜庆,都要演戏,所以大公主在这方面的见闻,比慈禧太后广得多。

她的领悟力高,记性又好,口齿又伶俐,讲刘赶三的丑婆子、讲卢胜奎的诸葛亮,把个慈禧太后听得十分神往,一直到上了床,还在回味。

怎么能够听一听那些个戏才好!慈禧太后心里只管在转念:要把外面的戏班子传进来,自然不可,听说哪家王公府第有堂会,突然临幸,一饱耳福,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看起来在宫里实在无趣!

丢下这件事,她又想到大公主,那模样儿此刻回想起来,似乎与平日的印象不同。仔细一琢磨,才确确实实发觉,果然有异于别的十一岁的女孩子。丽太妃生的公主,才小她一岁,但站在一起来比,至少要相差三四岁。不能再拿大公主当孩子来看了!

不知将来许个什么样的人家?此念一动,慈禧太后突然兴奋,有件很有趣的事,在等着自己去做:指婚!

大清朝的规矩,王公家的儿女婚配,不得自主,由太后或皇帝代为选择,名为“指婚”。为大公主指婚,便等于自己择婿,更是名正言顺的事,不妨趁早挑选起来。

心里一直存着这样一个念头,第二天与慈安太后闲话时,就忍不住提了起来,“姊姊,”她问,“你知道哪家有出色的子弟没有?”

慈安太后听她没头没脑这一句话,一时倒愣住了,“问这个干吗?”她问,“是什么人家啊?”

“咱们那个大妞,不该找婆家了吗?”

原来如此!慈安太后笑了:“你倒是真肯替儿女操心。”

“六爷夫妇,把他们那个孩子给了咱们,可不能委屈人家。我得趁早替她挑。”

“到底还小。不过……”慈安太后停了一下说,“大妞还真不像十一岁的人。”

“就是这话啰。早年尽有十三四岁就办喜事的。”慈禧太后自言自语地,“早早儿的抱个外孙子,也好!”

“想得这么远!”慈安太后笑了笑,又说,“咱们自己那一个呢?”

“那一个”是指丽太妃所出的公主,慈禧太后的笑容慢慢收敛:“这个,当然也得替她留心。”

“嗳!”慈安太后点点头,“总归还不忙,慢慢儿留心吧!”

这一番闲话,说过也就搁置了。哪知旁边听到了的太监和宫女,却当作一件极有趣的事,在私底下纷纷谈论。消息传到宫外,家有十余岁未婚子弟的八旗贵族,无不注意,但心里的想法不同:有些人家认为“尚主”是麻烦不是荣耀;有些人家则怦然心动,颇想高攀这门亲事。

想高攀的自然占多数,其中有个都统,尤其热中。他在想,大公主既为两宫太后所宠爱,又是恭王的娇女,这比正牌的公主还尊贵,一旦结成这门婚事,成了恭王的儿女亲家,外放“将军”,调升总督,不过指顾间事。这个机会无论如何错不得!

当然,他所以有此想法,是因为有条路子在那里。这个都统是镶黄旗的,名叫托云保,在密云捉拿肃顺时,很出过一番力,因此为醇王所赏识。托云保家世习武,醇王又颇想“整军经武”以自见,便常找他谈兵说剑,渐渐把交情培养得很厚了。托云保心想,醇王福晋是慈禧太后的胞妹,隔不了几天就要进宫,姊妹的情分非比寻常,这一条路是一定走得通的。

于是他整肃衣冠,到了宣武门内太平湖的醇王府——来惯的熟客,醇王只是便衣接见,说不到三句话,托云保站起来请了个安说:“七爷栽培!”

醇王赶紧扶住他,诧异地问道:“这是怎么说?”

“听说太后要为大公主指配。七爷总听说了?”

“是啊!我听说了。怎么样?”

“我那个孩子……”托云保又请了个安,“七爷是见过的,全靠七爷成全了。”

醇王哑然。心里在想,托云保虽隶“上三旗”,家世平常,他那个独子阿克丹,人品倒还不坏,也生得很雄伟,像是个有福泽的,只是生来结巴,说话说不利落,这个毛病就注定了不能在“御前行走”。国戚而不能近天颜,还有什么大指望?

“七爷!”托云保又说,“我知道七爷圣眷极厚,天大的事,只凭七爷一句话。只要七爷肯点个头,我那小子的造化就大了。”

醇王让托云保这顶足尺加二的高帽子扣住了,心里迷迷糊糊地,仿佛也觉得这件事并不难,于是慨然答应了下来。

等托云保千恩万谢地辞别而去,他一个人盘算了一会,想好一套话教会了他的妻子,第二天醇王福晋便进宫去做说客。

在长春宫闲叙了一会家常,因为有宫女在旁边,不便深谈。慈禧太后对察言辨色的本事,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见她妹妹那种心神不属的神气,心知有什么私话要说,便给她一个机会:“走!咱们蹓跶蹓跶去!”

姊妹俩一前一后走出殿来,宫女一大群,当然捧着唾盂、水壶之类的杂物跟在后面,慈禧太后挥一挥手:“你们不必跟着!”

宫女们遵旨驻足,慈禧太后走得远远的,才放慢了脚步,回头看着醇王福晋。

“听说太后要给大公主指婚?”

“你怎么知道?听谁说的?”慈禧太后很有兴味地问。

“外面都传遍了。”醇王福晋又说,“七爷有几句话,让我当面说给太后听。”

“怎么着?他想做这个媒?”

“是!”醇王福晋笑着回答。然后把托云保父子形容了一番,自然是怎么动听怎么说。

“托云保这个人我倒知道。不过……”

“太后是嫌他家世平常?”

“可不是吗?”慈禧太后说,“那么多王公大臣的子弟,怎么轮得到他家。那阿克丹现在干着什么?”

“是个三等‘虾’。”

“可又来,连个蓝翎侍卫都没有巴结上!且不说委屈了孩子,叫我跟老六夫妇怎么交代?”

“上头的恩典,六爷、六嫂子也不能说什么!”醇王福晋思索了一会说,“当年雍正爷还把包衣家的女儿,指给了那一位‘铁帽子王’做嫡福晋呢!”

“雍正爷怎么会做这种事?”慈禧太后近来常看历朝实录和起居注,笑着纠正了她的错误,“那是康熙爷,把织造曹寅的女儿,指了给平郡王做嫡福晋。这种事儿少见,当不得例!”

这一句话把她的嘴封住了,她还有些话在肚里,但对不上榫,便接不下去,只站着发愣。

慈禧太后又看出来了,为她开路:“七爷还说些什么?”

“七爷是为太后打算。”醇王福晋赶紧答道,“他说:太后给人的恩典不少,可是得了恩典的人,也不怎么感激,就像是分内应该似的。这都因为那些人本来就挺好的了,把上头的恩典,看得不过如此。若是托云保那种人,能够高攀上了,那份儿感恩图报之心,格外不同。”

慈禧太后默不作声。遇到她这样的神态,不是大不以为然,便是深以为然。姊妹相处这么多年,醇王福晋自然知道她的意思,偷眼看了一下,知道回家向丈夫交得了差了。

“搁着再说吧!”慈禧太后对笼中那头善于学舌的白鹦鹉望了一会,终于作了这样的表示。

醇王福晋知道她姊姊的性格,对自己娘家的人,总是说得少,给得多。所以能有这样的表示,已经很不错了,欣然辞别,回家告诉她丈夫:“八成儿是行了!”

这个看法没有错,慈禧太后心里确已有了八分允意。过了几天,找个空跟慈安太后又提到了这件事。

“托云保,噢,我知道这个人。”慈安太后娘家与托云保同旗,所以她知道,“他家上代,是从吉林‘挑好汉’挑来的。”

“那好啊……”

才说了这一句,慈安太后就拦她的高兴:“不!我看,要慎重。又不是功臣之后,又不是人才出众,也许大妞不愿意,还是先问问她自己的好。还有六爷、六奶奶!”

这话让慈禧太后听不入耳,不过商量家事不能硬不讲理,说指婚原是太后的特权,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

看看她不作声,慈安太后知道她心里不舒服,怕自己的话说得过分了,倒觉得老大过意不去,于是笑了笑自己转圜。

“我看先把那个孩子找来看一看再说吧!”

“是的。”慈禧太后在语气中也作了让步,“先找来看一看再说。”

不过,就这一句话,也不容易实现。阿克丹是个三等侍卫,不在乾清宫当差,就在养心殿当差,品级甚低,轻易到不了御前,如今忽然说要召见,会引起许多无谓的猜测——果真人才出众,一见就能中选,倒也罢了,事或不成,留下个给人在背后取笑的话柄,对谁来说,都是件很不合适的事。

这一下,慈禧太后的一团高兴大打折扣,搁下此事,好久不见提起。托云保“伫候好音”有如热锅上的蚂蚁,等了半个月不见动静,又来见醇王探问消息。

他倒也懂窍,轻易不肯开口,只是醇王年轻好面子,也沉不住气,知道他的来意,心里拴了个疙瘩,反倒自己先表示,就在这一两天替他再去进言。

醇王福晋再度进宫回来,才知道了慈禧太后的想法。醇王踱来踱去思索了好一会,突然喜逐颜开地说道:“有了,有了!咱们请太后来玩儿一天,把阿克丹找来,就在这儿见太后,不就行了吗?”

这一策很不坏!慈禧太后欣然接纳,并且很坦率地指明,临幸的那一天要听戏,得把卢胜奎和刘赶三传来侍候。

于是醇王府里大大地忙了起来,一面裱糊房子,传戏班,备筵席,一面定了日子,具折奏请,并且亲自通知近支王公和内务府,准备接驾扈从。

到了这一天清早,内务府、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纷纷派出官兵差役,在宣武门内清扫跸道,驱遣闲人,展开警备,静待两宫太后和皇帝驾到。

这一天慈禧太后遣安德海到弘德殿传懿旨,皇帝的功课减半,到了九点钟左右,便已回到宫内。两宫太后一早召见军机,也只把特别紧要的政务问了问,匆匆退朝,重新更衣梳妆,准备妥当,等皇帝一到,立即吩咐起驾。

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銮仪卫和内务府的官员,一大清早就在侍候了——即使事先有旨,仪从特简,依旧摆了一条长街,一共三乘明黄大轿,慈安太后带着公主坐第一乘,慈禧太后带着大公主坐第二乘,皇帝坐最后一乘。由西华门出宫,沿长安街迤逦而西,直到正在内城西南角上的太平湖。

前引大臣和侍卫,一拨一拨来到醇王府前下马,等大轿刚入街口,诸王贝勒已经在站班侍候。都是皇帝的胞叔和嫡堂兄弟,由惇王领头,然后是恭王、醇王、钟王、孚王,再以下是宣宗的长孙载治、惇王的长子载漪、恭王的长子载澂、次子载滢。头两乘大轿,将次到门,大家一起在红毡条上跪下,这是接太后的驾,太后的大轿一过,惇王五弟兄随即起身,扶着轿杠,一直进门。“载”字辈的小弟兄依旧跪着,等接了皇帝的驾,三乘大轿都到二厅停下,这里才是诸王福晋接驾的地方。

厅上已经设下御座,但两宫太后吩咐只行“家人之礼”,略叙一叙家常,慈安太后便向慈禧太后说道:“你快办事吧!等你来就开戏。”

这是预先说好了的,要办的事就是召见阿克丹。为了不愿张扬,只由慈禧太后一个人召见。醇王早就秉承懿旨预备好了,在西花厅设下一张御座,等御前侍卫用个银盘,托上一支粉底绿头签来,她接在手里,把写在上面的阿克丹的履历略看一看,说了一声:“叫起!”

托云保早就带着儿子在等着了,但他本人不在召见之列,等“带引见”的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走了来,还未开口,他先笑脸迎着,兜头请了个安说:“爵爷!你多栽培。”说着又叫阿克丹行礼。

伯彦讷谟祜为人厚道谦虚,赶紧还了一揖,把阿克丹上下看了一转,微笑着夸奖:“大侄儿一表人才。好极了,好极了!”

一听这话,托云保喜逐颜开,不住关照阿克丹:“好好儿的,别怕,别怕!”

越是叫他“别怕”,阿克丹越害怕,跟在伯彦讷谟祜后面,只觉得两手捏汗,喉头发干。等到了西花厅,只见静悄悄的,声息不闻,及至侍卫一打帘子,才看出花翎宝石顶的一群王公,侍奉着一位雍容华贵、双目炯炯的盛装贵妇——太后原来这么年轻!阿克丹似乎有些不能相信似的,动作便迟钝了。

“行礼!”伯彦讷谟祜提醒他。

见太后的仪注,早在家里演习了无数遍,但此时不知忘到哪里去了,阿克丹一直走到太后面前,才扑通一声跪下。

照规矩应该一进门就跪请圣安,然后趋行数步,跪在一个适当的地点奏对。他这样做法,已经算是失仪,等到一开口奏报履历,说了个“臣”字,下面“阿克丹”那个“阿”字是张口音,要转到“克”字特别困难,于是“臣阿、阿、阿……”越急越结巴,连伯彦讷谟祜都替他急坏了。

侍立的大臣面面相觑,尴尬万分,慈禧太后却是硬得下心,有意要看阿克丹出丑,声色不动地静静等着。直到阿克丹急得满脸通红,几乎喘不过气时,她才轻轻说了一声:“叫他下去吧!”

于是伯彦讷谟祜伸手把他的头一揿,同时说道:“给太后跪安吧!”

这一下阿克丹如逢大赦,摘掉暖帽,磕了个头,等抬起脸来,只看到了慈禧太后的一个背影。

“唉!”伯彦讷谟祜叹口气说,“满砸!”

他在外面叹气,慈禧太后在里面冷笑,虽无怪醇王的意思,醇王却觉得异常窝囊。又因为大公主就在旁边,也不便多说。因此本应很热闹、很高兴的一个场面,突然之间变得冷落了。

小皇帝却不知道有这件事,跟他那班堂兄弟玩了一会,忽然问道:“怎么还不开戏?”

开戏要请懿旨,由张文亮转告安德海,安德海去请示,慈安太后一叠连声地说:“开,开!”

这下才把那一段不愉快揭了过去。醇王引领着两宫太后和皇帝,到了戏厅——戏台朝北,戏厅朝南,五开间的敞厅,槅扇都已拆除,当中设一张御案,是皇帝的,后面用“地平”填高,东西分设两张御案,是两宫太后的。两面用黄幔隔开,是诸王、贝勒、贝子、公主以及扈从大臣的席次。

未曾开戏,醇王先奏,这天的戏是由皀保和崇纶提调。这两个人都是内务府出身,现在都在当户部的满缺侍郎,京城里出名有手面的阔客。于是传了这两个人上来,并排跪下,由崇纶陈奏戏目。

“今儿侍候两位皇太后、皇上五出戏。”他把手里的一个白折子打开来,一面看,一面说,“第一出《四郎探母》。春台班掌班余三胜的四郎,胡喜禄的公主。京城里头一份。”

一听这话,慈禧太后把从阿克丹那里惹来的气,消失得干干净净。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最爱听《四郎探母》,于今首演的就是此戏,不但投了所好,而且也见得她比慈安太后更受人尊敬。

“第二出是出玩笑戏,刘赶三的《探亲相骂》,这也是头一份。”崇纶略停一停说,“第三出是卢台子的《空城计》,庆四给他配司马懿。这又是头一份。”

“你倒是有多少‘头一份’哪?”慈禧太后说了这一句,又问,“卢台子是谁?”

“喔。卢台子就是卢胜奎。”

“原来卢台子就是卢胜奎。”慈禧太后问,“还有呢?”

“卢胜奎跟刘赶三,今儿个都是双出。”崇纶答道,“《空城计》下来,先垫一出小戏,好腾出工夫来让卢胜奎卸装,扮下一出戏。这垫的一出戏,也是京城里的头一份。”

崇纶是有意带些“耍贫嘴”的意味,好博太后一笑。果然,连慈安太后都被逗乐了,“怎么全是头一份啊?”她忍俊不禁地问。

“不是头一份,不敢侍候两位太后和皇上。”崇纶精神抖擞地说,“这出戏叫‘时迁盗甲’。”

“那不是昆戏吗?”

“是。唱这出‘盗甲’的,就是个‘苏丑’,叫杨鸣玉,他的绝活挺多,这一出‘盗甲’是专为给皇上预备的。再下来就是大轴子了,《群英会》!程长庚的鲁肃、卢胜奎的诸葛亮、徐小香的周瑜、刘赶三的蒋干。”

“程长庚!”慈安太后以略带讶异的声音问道,“他还在京里?”

“他还在京里,还是‘三庆徽’班的掌班。”崇纶又把一个戏折子高捧过顶,“还留着敷余的工夫,预备两位太后点戏。”

“这样就很好了!”慈禧太后说,“传膳开戏吧!”

于是,一面是太监递相传呼,搭膳桌,抬食盒,依上方玉食的规矩供膳;一面是笙簧并奏,锣鼓齐鸣,由升平署的太监演唱吉祥例戏,满台神佛仙道,只是热闹而已。两宫太后和皇帝,把这些戏都看得厌了,但规矩必须如此,便只好由他们去。

“趁这会多吃一点儿!”慈禧太后向跟她在一桌的大公主说,“吃饱了好听戏——你不是说不爱听昆腔,爱听皮黄吗?”

“是!”大公主很驯顺地答应着,把一碟蜜汁火方移到慈禧太后面前。

这是她喜爱的一样食物,为了酬报大公主的“孝心”,她先尝了一片火腿,然后转脸对侍立在旁的安德海说道:“拿这个送给六爷。不必谢恩!”

话是这么说,并不用在御案上撤走这个菜,御膳照例每样两份,一份御用,一份备赏。备赏的一份,送到黄幔外面,恭王听说不必谢恩,也就坦然接受了。

等安德海回到慈禧身边,例戏已经唱完,台上贴出一张黄纸,大书:“奉懿旨演《四郎探母》。”然后是内务府的两名司员,从“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走了出来,在台柱前相向而立,这是内廷的规矩,名谓“带戏”。

“讨厌!”慈禧太后轻轻咕哝了一声。

这两个字只有大公主听见——好好一出戏,有这两个官员站在那里,搞成格格不入的场面,确是讨厌。大公主懂得她的意思,便招一招手把安德海叫到跟前,有话吩咐。

“这儿不是宫里,用不着‘带戏’。让他们走开!”大公主极有决断地吩咐。

“是。”安德海答道,“我马上去告诉他们。”

他用不着去看脸色,就知道大公主的话,必是慈禧太后的意思。他在宫里,连皇帝都要欺侮,就只忌惮大公主。她说话厉害,不问在什么地方,更不管他面子上下得来、下不来,若恼了她时,凭藉身分,占住道理,一顿申斥让人无法申辩。当然,那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宠爱。而照安德海的想法,大公主的得宠,是因为恭王掌权,如果做父亲的垮了下来,做女儿的那也神气不到哪儿去了。

他一路走,一路这样在想,寻着了崇纶,传到了话,台上的两名内务府官员随即悄悄退下,剩下杨四郎与铁镜公主,从容自在地去“猜心事”。

“这才好!”慈禧太后越发高兴了,聚精会神地看完这出戏,回头说一声,“赏!”

安德海是带了银子来的,赏了一个五十两的“官宝”。于是余三胜与胡喜禄到台前来谢了赏。接着便是刘赶三的《探亲相骂》,卢胜奎和旗人庆四的《空城计》,两宫太后无不有赏。第四出《时迁盗甲》,杨鸣玉那翻腾跌扑,落地无声的武功,把个小皇帝看得几乎在御座上都坐不住,也放了一回赏。

大轴上场,天将黑了,明晃晃点起无数粗如儿臂的红烛和明角宫灯。程长庚的鲁肃和卢胜奎的孔明,固然各擅胜场,但慈禧太后激赏的却是徐小香的周瑜,扮出来一望,不但丰神俊朗,一举手、一投足,才看出别具风流。开到口时清刚绝俗,转眼神、舞翎子,竟活画出睥睨一世的公瑾当年。慈禧太后心醉不已,“什么叫儒将?这就是!”她这样跟大公主说,也不问她懂不懂“儒将”这两个字。

慈安太后所欣赏的,却是与李鸿章并称“皖中人杰”的程长庚。其实这一半也出于念旧之情,程长庚早在咸丰年间,就被好声色的文宗召为“内廷供奉”,所以在《群英会》唱完放赏之时,特别吩咐,召见程长庚。

程长庚曾被赏过“六品顶戴”,备有一份朝冠补服,他为人谨饬识大体,平日绝不敢穿来炫耀,但预料到这天要谢恩见驾,自然要衣冠整肃,所以把那套“行头”也在衣箱里带着。此刻穿戴整齐,“做此官、行此礼”,况是扮惯了王侯大臣的,加以在宫中见过世面,所以趋跄拜起,气度雍容,比由军功保升到二三品大员的湘军将领,更像个官儿。

当然,所谓“召见”也不过跪得近些,自陈一些感激天恩的话。慈安太后拙于言词,又是在这样的场合中,也真没有什么好跟人说的,所以应个景,便由崇纶带了下去。

这该起驾回宫了。就在两宫太后要离座的那一刻,安德海走过来,悄悄奏报:“启奏两位主子,五爷有事要面奏。”

“好,好!”慈安太后对这几个小叔子最客气,“请过来吧!”

惇王已经在厅前听到了,不等召唤,自己便走了上来,这时两宫太后已起身离座,惇王请个安说:“臣请两位太后赏个面子。”

两宫太后都知道这个小叔子赋性粗荒,书也读得不好,说话常是没头没脑的,所以慈安太后便问一句:“倒是什么事儿啊?”她还不敢随便答应:“说出来咱们商量着办。”

“也没有别的事儿,臣想跟老七今儿个一样,奉请两位太后,到臣那儿玩儿一天。”

原来如此!两宫太后相视一笑,但彼此的表情不同。慈安太后笑虽笑,却是微皱着眉,略有难色——历朝的规矩,要是太后亲生之子,封了王分府在外,可以常常奉迎太后临幸,以叙母子之情,不然就除非有喜庆大事,太后轻易不幸王府。这一天算是偶一为之,且有“相亲”的作用在内,犹有可说,但如接着再临幸惇王府,演戏作乐,则与上年所下的上谕,说丧服虽满,而文宗显皇帝尚未安葬,“遥望殡宫,弥深哀慕,若将应行庆典,一切照常举行,于心实有未忍”。所以“升平署岁时照例供奉”,等大行皇帝安葬后,再“候旨遵行”的话大相违背,怕又引起御史的议论。

慈禧太后却是根本就不曾想到这道上谕,她笑是笑惇王眼皮子浅,看见醇王的这番荣耀,忍不住要学样。这也好,有人尊敬,并且有好戏可看,何乐不为?所以看着慈安太后说道:“咱们不能不给五爷这个面子吧?”

听了这话,慈安太后如果不允,便是不给惇王面子,她只好也点一点头。

“那么,”惇王紧接着说,“请两位太后赏日子下来,臣好预备。”

这一下,慈安太后抢在前面说了:“不忙,不忙!年下的事儿多,慢慢儿再看。”

惇王心想,照这口气,就算年内不行,一过了年,必可如愿,大年正月,能把两位太后迎请到府,这就更有面子了,因而欣然答声:“是!臣另外具折奏请。” zkqBRgHraatYBKyvcaEe1Y1q3kYOt3Y8ChXjIch7vvNhPtNNwUSeZM0hhTIudV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