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地区起源于虹口港。虹口港早先由北洪、中洪、南洪三段组成,“虹”与“洪”同音,虹口者,即虹口港流入黄浦江口。当年虹口港两岸,住有船员和渔民,稍远处散布有农户和村落。
虹口四川北路旧影
支流纵横的虹口港,鱼米乡,水成网。田畴沃野,春天油菜花开,满眼金灿灿。秋季稻谷飘香,听取蛙声一片。碧波荡漾,船民运货又运人,双桨划开,水路条条通,可以一直划到崇明。渔民打鱼归来,粜鱼买米换酒,渔婆在两棵岸柳之间挂上渔网,直直地,像一块窗帘垂下来,飞梭补网,见丈夫回来了,马上回船备炊。
1876年上海英法美租界图(局部)。1863年,美租界第一次扩张,随后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红色区域为美租界第一次扩张后的大致范围
清嘉庆年间,虹口港畔渐成集镇,遂有虹口镇之名,也就是虹口港流入黄浦江一段的两侧,位置在今东长治路、吴淞路一带,现虹口东南部。镇中心为虹口老街(今东汉阳路219弄)。虹口镇实乃虹口的发祥地,即狭义上的虹口。不要小看虹口镇,南宋时的上海也叫镇啊。
1845年,英商洋行首先抢滩虹口,在徐家滩沿地筑建码头。1848年美国传教士文惠廉进入虹口,与上海道台吴健彰口头商定,将虹口作为美侨居留地。美国人在虹口黄浦江北岸,建了几个码头,码头边有数处供美国水手休憩的酒吧和咖啡馆,汽笛呜呜声中,船到港系缆泊定,岸边飘逸起啤酒的清醇味和咖啡的芳香。虹口成了事实上的美租界。
此后美租界不断越界筑路,强行扩大虹口版图。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称公共租界。1899年,英美租界划定。其中虹口部分,北面推到闸北、宝山、杨浦南部。如此扩张,囊括北线界路(今天目东路)、靶子路(今武进路)、东嘉兴路、顾家浜口(军工路南端)一线。南面是苏州河和黄浦江。东面自黄浦江顾家浜(军工路南端)至周家嘴角止。西面天目东路至苏州河北岸今西藏北路附近。
1847年,美国代理领事文惠廉(W.J.Boone)向上海道员要求划虹口一带为美租界。图为文惠廉主教所持美租界第52号地契
如此,虹口的土地就如息壤一般,膨胀了几十倍。在这块土地上,黄泥路变成了混凝土路,铺上了锃亮的钢轨,有轨电车丁零当啷开进北四川路,成为上海名列第三的商业街。背靠黄浦江北岸,依仗发达的航运业,提篮桥一带变成了虹口另一商业中心。昆山路和武进路,蓝眼睛、高鼻子的外侨建起了一座座欧陆风情,拱券回廊的小洋房,与中国人居住的石库门弄堂,街面的红漆木板房,北面的草泥房,形成了鲜明对比。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上,戏园、茶楼、浴室多,广式茶楼卖茶兼卖茶点,莲子羹清香扑鼻,杏红酥入口即化。戏园京戏粤剧,南腔北调,夜夜笙歌。
上海租界地图,虹口区南部对应公共租界北区
此时的虹口,据《虹口地名志》: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外虹桥一带民族资本的机器厂已有数家,还有同文书局、燮昌火柴厂、景纶缫丝厂等相继建立,我国第一家发电厂耸立在武昌路,三角地菜场名闻遐迩。
1890年,迁入虹口的日侨占外侨第3位。1894年,日本提出在吴淞开设日租界,遭英美抵制和上海道台婉拒,但日侨犹如水银泻地,渗透虹口。据《虹口区志》:到20世纪初,日本人挤进工部局董事会和巡捕房。虹口一些重大事情,没有日本人同意就无法实行。
公共租界虹口捕房
两次淞沪战争后,美侨和英侨渐渐退至苏州河南岸,虹口成了日本人的天下。骑着高头大马、挎着军刀的日本军官,在马路上趾高气扬。各个桥头,端着带刺刀“三八大盖”的日本士兵,盘问过桥的中国老百姓。头顶两边剃光,只留中间一条长长的、爬虫般的头发,喝得醉醺醺的日本浪人,在街头寻衅闹事。头挽高髻、身着和服、拖着木屐的日本军妓,在楼下伫立、抛媚眼。北四川路和吴淞路一带,日本的鲤鱼旗店幡,处处皆是……
1937年,上海难民涌入租界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当时分成了第16区(虹口区)、第17区(北四川路区)、第18区(提篮桥区)、第21区(新市区)、第22区(江湾区)。
综合《虹口区志》《虹口地名志》记载,解放后,1950年6月,虹口区成立。1956年3月,北四川路区并入虹口区——附带说一句,这一年,新市区的大八寺和江湾区的江湾镇,改属北郊区。1959年12月,提篮桥区——1958年,榆林区、北郊区大连西路以南地区划归提篮桥区——并入虹口区。1962年12月,武进路以北罗浮路以西地区划给闸北区。1979年,从宝山县、杨浦区划入部分地区,建立曲阳路街道;1984年9月,江湾镇和大八寺(现称大柏树)自宝山县划入虹口区。1992年,密云路北段调整,东端划归杨浦区,西端划归虹口区。
至此,位于上海市区北部偏东的虹口区形成现境——即东与杨浦区相邻,西与闸北区毗连,南濒黄浦江、苏州河,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北与宝山区接壤,面积23.45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虹口区志》《虹口地名志》;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6卷》)
日军控制下的公共租界虹口地区吴淞路
(王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