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茶圣陆羽,身世颇为离奇。
无父无母,不知姓字名甚。
无妻无子,始终孑然一人。
来无影去无踪,来到人世间,仿佛只为了成就中国茶事。
看着陆羽的身世,总是让我想到《西游记》里“江流儿”出身的唐僧。
唐僧,有三个徒弟。
陆羽,有一群朋友。
以至于,朋友的诗文成了研究陆羽生平的重要文献。
这其中,本首茶诗的作者皎然,又是最绕不开的一位。
老规矩,我们还是从作者的生平讲起。
《全唐诗》卷八百十五,对于皎然的生平有简要概述,先行抄录:
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灵运十世孙也。居杼山,文章儁丽,颜真卿、韦应物并重之,与之酬倡。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诗七卷。
古人惜字如金,五十一个字便概括了皎然一生。
我们不妨,讲得更细一些吧。
皎然是僧人,俗家姓谢,名昼。上文中提到的“长城”,可与万里长城没关系,而是指湖州长城(今浙江湖州长兴)。
他出身名门望族,是南朝著名诗人、政治家谢灵运的后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两句。这里面的“谢公屐”,指的就是与谢灵运同款的鞋子。
但皎然已经是灵运的十世孙,相隔数百年,也未能继承什么家业。
若说有所继承,那估计就是谢灵运的才情吧。
俊丽秀美的文风,使得唐代颜真卿、韦应物这样的大诗人都为之侧目,他们常与皎然有诗文上的应答。
在皎然早期的诗歌作品中,既有其先祖谢灵运的清丽,也有大历诗坛流行的轻巧。更为重要的是,他个人将佛法禅机加入其中,使人读之深思。
这种文风,与他的家族背景也不无关系。
谢灵运是南朝名士,在《宋书》和《南史》中都有传。但灵运性格过激,最终死于非命。皎然深谙经史子集,对于先祖的经历烂熟于心,并以史为鉴。
《宋高僧传·唐湖州杼山皎然传》中记载:
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看起来,皎然的情商要比灵运更胜一筹。
说完了作者,我们再来看题目。
古人的称呼,由姓、名、字、号组成。
直呼其名,一般是较为正式的场合,也可能是较为紧张的关系。
称呼表字,则多是非正式的场合,也常用在亲密关系中。
拿《三国演义》为例。
桃园三结义的大哥,姓刘名备字玄德。
两军对战时要喊:刘备,快快出城受死。
朋友见面时则说:玄德公,别来无恙。
茶圣,姓陆名羽字鸿渐。题目中,皎然称其为陆鸿渐,代表了二人关系的亲昵。
陆羽在自传中提到的朋友并不多,但皎然榜上有名。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九三《陆文学自传》中记载: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缁,意黑色,引申为黑衣。
素,意白色,引申为白衣。
又因为当时的僧人,常常身着黑衣。
所以缁素看似说黑白,实际上代指僧俗。
皎然是僧人,陆羽是俗家,这便是缁素之交。
至于忘年之交,自然很好理解。虽然皎然与陆羽的生年都不甚确定,但想必陆羽应是更年轻的一方。
总而言之,二人的友谊超越了僧俗与年龄的界限。
现如今《全唐诗》中,共收录皎然诗7卷。
其中题目涉及陆羽的就有10首。
现抄录如下:
《寻陆鸿渐不遇》
《访陆处士羽》
《赠韦早陆羽》
《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
《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清塘别业》
《寒食日同陆处士行报德寺宿解公房》
《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
《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不管是陆羽的自传,还是皎然的诗歌,都透露着二人深厚的友谊。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好朋友,怎么拜访还会不遇呢?
若是放在今天,即使再亲密的关系,相见也要提前约定。
直接跑到单位或家中去拜访,那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
但在古代,没有电话也没有网络,提前预约不可能实现。
于是乎,走亲访友也就成了碰运气的事情。
若不然,刘备又怎么会三顾茅庐呢?
因此,诗歌中就常出现一种“访友不遇”的题材。
其中最著名的篇章,该算是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了。原文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见不到,才是常事。
见得到,倒是意外。
了解了作者及题目,我们可以开始拆解正文了。
前两句,讲的是陆羽的近况。
茶圣一生,曾多次更换居所。
文中的“带郭”,指的是靠近城池围墙的地方。
当然,凡是这么说一定是指在城外居住。
虽是城外,却又不远,类似于后世所说的“关厢”或“近郊”。
现在很多人,也都选择在大城市的郊区生活。
既可以享受都市的繁华,又为自己的生活留几分清静与恬适。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算太远,但已经十分安静。
沿着郊野的小路,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房舍。
头两句的写法,颇有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其实陆羽选的居所,又何尝不是自己的人生定位呢?
他虽然与官员名流走得很近,但却一生不仕。
醉心茶事,只做了个富贵荣华的观望者。
三、四两句,是诗人的观感。
终于找到了陆羽的新居,发现小院颇为雅致。
别看是搬来不久,却已经种上了菊花。
与前两句的诗风一样,居不可一日无菊也是受陶渊明的影响。
由此可见,陆羽不做官也是榜样的力量了。
但估计是刚种下去不久,虽然到了秋天却还没有开花。
借着花事,也点出了诗人拜访的时间正值秋日。
五、六两句,是诗人的遭遇。
既然找到了,赶紧上前敲门。
结果没人应门,小院里连声狗叫的声音都没有。
当然,访友不遇也是常事。
但远路而来,多少有些遗憾呀。
要离开时,心里多少有点不甘心。
于是乎,诗人走到邻居家询问陆羽的去向。
七、八两句,是邻居的评价。
结果,还是邻居道出了实情。
原来陆羽确实不在家中,已经到山中去了。
一句“归时每日斜”,道出了邻居的不解之情:这个叫陆羽的人可真怪,没事就往大山里跑。回来的时候,常常是日已西斜。
诗人借邻居的口,描述了陆羽的日常生活。手法巧妙,自然而然。
整首诗的前半部,写陆羽的隐居之地。
整首诗的后半部,写不遇的现实情况。
全诗似乎重点都不在陆羽身上,但最终还是为了咏人。
僻静的居所,未开的菊花,空荡的院落,疑惑的邻居。
四个场景,都在勾勒陆羽的生性疏荡和行为不俗。
全诗才四十个字,毫无生僻字词。
读起来轻松愉快,别有一番韵味。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价道:
此诗之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
皎然诗如白茶,初饮是不觉惊奇,常饮却回味无穷。
说完了正文,还要唠叨几句闲话。
其实去找陆羽,扑空是高频事件。
陆羽自己在《陆文学自传》中也说:
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往往”二字,表明陆羽“独行野中”是常有的事。怪不得,朋友们找他总是“不遇”了。
那么陆羽到户外,到底去做什么了呢?
答:采茶。
证据,还在皎然的茶诗当中。
皎然除去这首《寻陆鸿渐不遇》,还有一首类似的《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
唐代的丹阳县,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南部,距离当时陆羽居住的湖州颇远。皎然来丹阳办事,听说陆羽也在此处,便来拜访,结果也是扑空。
原来丹阳这个地方,住着一位诗人名叫皇甫冉。他生于甘肃,却因为喜欢江南而迁居至丹阳。本也是一位隐士,后因张九龄举荐,走向仕途。皇甫冉的弟弟皇甫曾也是诗人,同样住在丹阳。
我们在皇甫氏弟兄的诗文里,可以发现陆羽行踪的线索。
皇甫冉,写有一首《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皇甫曾,写有一首《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
原来,陆羽到丹阳,名义上是会友,实际上还是访茶。
皎然访陆羽不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陆羽《茶经·二之具》中,第一次出现了“茶人”这个名词: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这段话里,其实主要介绍了籝这种工具。
但与此同时,顺便提到了“茶人”二字。这便是关于茶人,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这里的茶人,显然与今天的含义大相径庭。如果直译过来,《茶经》中的茶人应该是指采茶人,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渔人是指打鱼人一样。
茶学,本是十分综合的学科。
既有化学、生物的常识,也有历史、文化的积累。
当然,还要实践。
泡茶与品茶的练习,就是一种实践。
采茶与制茶的见习,也是一种实践。
当然,不见得每个人都要跑到茶区拜师学艺。但熟知茶叶制作的流程,却是必修的功课。脱离开生产技术的习茶,最终只会落入玄学的天地。
陆羽毕竟是文人,他不见得就是一位制茶大师。但他常年穿行于山野之间,来往于茶坊之中,熟知茶叶采制的流程。所以陆羽不光能写“五之煮”与“六之饮”,更可以写“二之具”与“八之出”。
陆羽,无愧于茶人的称号。
作为后学的我们,却还差得很远吧?
《歌》
唐·陆羽
《全唐诗》,清康熙四十六年扬州诗局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