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茶诗,多是文人所作。
笔墨,大多集中在“品饮”环节。
很少有作品真正涉及“工艺”领域。
这首《过山农家》算是个特例。
因此,值得一讲。
老规矩,还是先从作者聊起。
顾况,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
这位诗人,大约比茶圣陆羽大五岁。老哥俩,算是同时代的人。
既然时代相同,诗中所言的茶事也就可与《茶经》互为印证。
这便是顾况茶诗,另一点价值所在。
唐至德二载(757),三十岁的顾况登进士第。历任杭州新亭监盐官、温州永嘉监盐官、浙江东西使、秘书郎、著作佐郎等职。后因厌倦官场气氛,辞官而去。
此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隐居润州茅山期间。
如今我们很多人被职场所困。其实大可洒脱些,或许更大的舞台,是生活。
顾况的归隐或是正确的选择。
他的成就不在官场,而在诗坛。
顾况在诗坛的地位如何?
连大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也是拜顾况所赐。
白居易少年时,闯荡长安文坛。初来乍到,总是要先拜拜码头,看望一下当时的文坛名家。
这位文坛名家,就是顾况。
白居易来到顾况府上,恭恭敬敬地递上名帖。顾况一看“白居易”三个字,不禁顺口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那意思就是说:长安物价挺贵,你一个毛头小子,想“居易”可很难呀!
白居易没说话,接着递上自己的作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一看,不禁暗自称赞。看不出来,这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竟然能有这样的文笔。随即改口说:“道得个语,居即易也。”也就是说:凭着你这才气,想在长安城居住(即站住脚)确实很容易!
自此,白居易名震京城。
一句赞誉,就能成就白居易的美名,顾况在文坛的地位可想而知。
聊完了作者,再来看题目。
“过山农家”只有四个字,但内容却很丰富。
一个“过”字,可解释为“经过”或“路过”。
从而,表明了诗人客场的身份。
关键,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很有趣。
是山农的家中,而非府邸豪宅。
一旦走出书斋,这首茶诗也就不只是品饮了。
题目之后,该讲内容。
但这一次,我要先聊聊《过山农家》十分特别的体例。
四言诗,《诗经》中比比皆是。五言诗、七言诗,也不算新鲜。唯有六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凤毛麟角。
《过山农家》就是一首罕见的六言绝句。
六言诗,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个字,明显是由三个词组成。因此一句话念出来,可以分三次停顿。对偶骈俪,精致整饬,语言灵动。
但看似简单,实则最吃功夫。
纵观唐代诗歌,六言绝句寥寥无几。时代较早,且精彩夺目者,当首推盛唐诗人王维《田园乐七首》的第六首,顺带抄录如下: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自王维此诗以下,六言诗之精品就应数顾况的《过山农家》了。
《过山农家》,也成了中国现今可查茶诗中,唯一一首六言绝句。
此诗,爱茶人不可不读。
别看就二十四个字,还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记言。
每一句,还可再断为三个场景。三个场景,就是三个分镜头。若是拍一部题为《过山农家》的短片,这首诗就是现成的拍摄脚本。画面感极强,又是此诗的一大亮点。
我们来看正文。
第一个六字,可断为:板桥、人渡、泉声。
短片由远处开拍,本是一座板桥。慢慢镜头推进到近处,便见过桥之人。背景音乐,顾况也已想好,就用潺潺溪水之声。
第二个六字,可断为:茅檐、日午、鸡鸣。
这次拍摄手法,从由远及近,变为由下至上。先从农家的茅草房开拍,镜头一摇,再给太阳一个特写。
既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天气—晴天。
又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中午。
背景音乐,诗人也有安排,就用声声鸡鸣之音。看起来,顾况生在唐朝是大诗人,要是活在当下绝对是名导演。艺术之间,本有相通之处。
写诗,像拍电影。
读诗,像看电影。
电影看到这里,主角已经到达指定场景,即山农的家中。
由此,便引出来后半段,也就是第三、四两句。
茶事,就在当中。
顾况到了山农家里一看,原来人家正在忙碌。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一般都理解为,山农对诗人表示歉意的话:
因为焙茶,将家里弄得乌烟瘴气。又赶上喜人的大太阳天,正好晒晒谷子。
瞧把我给忙活的,家中来了贵客,我却不能分身招待。
可这样一说,倒显得山农与诗人间生分了。
如果这句话,是诗人对山农所说,似乎更为合理。
既然是“过”山农家,肯定没有提前打招呼。
诗人来的时候,正赶上起火焙茶,烟熏火燎,自然没法待客。
弄了山农一个措手不及,场面不免尴尬。
但顾况不是一般的城里人,也没有高级官员的架子。
不仅不怪,反而上前解围:
老乡你说焙茶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此言差矣!难得是个晴天,正好还能翻晒谷子呢,不是?
这样一来,“莫嗔”与“却喜”两个词,就都解释得通了。
这两句诗,为何要反复推敲?
这两句诗,恰好道出了“焙茶”的奥秘。
其实“焙火”,可谓是最早的制茶工艺之一。
这种工艺有多早?早在陆羽所在的时代,焙火工艺就已经十分成熟了。
正确认识“焙”这种工艺,有利于我们分辨茶叶的好坏。《茶经·二之具》记载: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由此可见,当时的“茶焙”要挖地修建。换句话讲,“茶焙”是半永久性的,而绝非临时性的。
为何如此?
因为想制好一款茶,绝离不开焙茶的工艺。
顾况与陆羽,生活时代相同。《过山农家》中记载的“焙茶”工艺,恰好可以补充《茶经》中的内容。
回过头来,再读茶诗。
为何要焙茶?
大胆推测,可能是近些天来一直阴雨连绵。
虽是推测,但也有不少旁证。
其一,诗人来的路上听见“泉声”。小溪潺潺,水声本不应太大。但若是近来雨水频繁,导致溪水暴涨,那“泉声”两个字就解释得通了。
其二,只有在空气湿度大的时候,点火烧炭才会容易起烟。所以“焙茶”,才会导致“烟暗”。
其三,谷子同样容易受潮,因此才有“晒谷”之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天气连绵阴雨,使得茶叶受潮。从而用焙的方式,祛除茶中的水汽。这种对于茶叶的处理方法称为“复焙”,至今仍在使用。
很多有年份的茶叶,看似风烛残年。经过焙茶师傅的巧手,老树新花,大放异彩。
其实先人焙茶想法单纯,就是为了去除茶中水分,从而使其在保存过程中不易霉变。可是久而久之,人们发现焙过的茶风味独特,口感也明显优于不焙的茶。无心插柳柳成荫,焙火工艺,从此受到重视。
焙火,本是茶农千百年来摸索出的经验。
现如今,焙火的神奇之处,也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夏涛主编的《制茶学》(第三版)中认为:
烘焙是稳定、提高和形成乌龙茶品质的重要工序。烘焙可使揉捻叶中的水分不断蒸发,紧结外形;固定烘焙之前形成的色、香、味和形品质,稳定茶叶品质,使茶叶得以长时间贮存而不变质。
焙茶过程中,在热的作用下,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转化。
焙茶工艺,可有效提高滋味甘醇度,增进汤色,发展香气。
现如今的焙茶工艺,在《茶经》时代的基础上大为发展,广泛应用于白茶、红茶和乌龙茶等的制作当中。
焙茶工艺繁复,传承有序。
仅以乌龙茶焙火为例,就要细分为初焙、复焙和足干。
初焙又称毛火、初烘,复焙又称复火、复烘,足干又称足火。其中毛火温高,时间短,足火温低、时间长。至于焙茶的具体温度和时间,又要根据茶叶情况而定了。
顾况的《过山农家》是目前发现最早讲述“焙茶”工艺的茶诗。
此诗的珍贵之处在于,可与《茶经》互为佐证,说明“焙茶”工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可众所周知,焙火茶如今并不走红。
习茶人都知道,焙火茶的美好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喝不惯,急不得。
喝惯了,戒不掉。
可为了迎合市场,打造快销品种,香高汤靓的清香型茶,才更能吸引不了解茶的人。乌龙不但不焙火,甚至有绿茶化的趋势。
不焙火的乌龙茶,喝久了伤胃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许多,茶商需要的是畅销,而不是常销。
为了抬高所谓的“清香型茶”,有的人还口出谬论:“好茶,绝对不焙火!只有廉价茶、变质茶、发霉茶才要焙火……”
传承千年的工艺,如今却要摒弃。
技法精妙的焙茶,如今濒临失传。
长此以往,爱茶人会不会再无焙火茶可饮?
长此以往,爱茶人会不会只能空读《过山农家》?
不得而知。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林莹女士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