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诸侯与国王的博弈

一、“伯爵国王”的策略

鲁道夫国王去世后,他的长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并未能如其父所愿继任德意志的国王,因为选侯们并不愿意看到哈布斯堡家族通过世袭王位更加强大,更何况此时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已经四处树敌,在很多地区都爆发反对他的抗争。鲁道夫国王去世10个月后,选侯们才在科隆大主教西格弗里德的力荐下,选举拿骚的阿道夫为德意志的国王。

拿骚的阿道夫的家世并不显赫,12世纪中叶才以莱茵河的支流兰河畔的拿骚城堡为府邸有了伯爵的名号。1128年,拿骚家族的两兄弟获得沃尔姆斯修道院的管辖权,从而享有在这个地区征收诸如什一税、管理修道院的采邑权以及司法审判权等权利。12世纪末期,拿骚家族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威斯巴登成为德意志王室在西南地区重要的行宫所在地,拿骚家族也因而得以与王室逐步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1255年,拿骚家族以兰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支,南岸的瓦尔拉姆(Walram II.,1220—1276)一支是后来卢森堡王国的前身,北岸的拿骚的奥托(Otto I.von Nassau,?—1289或1290)一支是荷兰王室在中世纪的源头。瓦尔拉姆的儿子拿骚的迪特尔(Diether von Nassau,1250—1307)是多米尼克修士会的修士,获得过神学硕士学位,自1295年起成为教皇博尼法修斯八世(Bonifatius VIII.,1235—1303,1294—1303年在位)的幕僚,深得其重用,1307年被博尼法修斯八世任命为特里尔的大主教,成为七大选侯之一。阿道夫是瓦尔拉姆的次子、迪特尔的弟弟,1270年他迎娶科隆大主教西格弗里德的姐姐伊玛吉娜(Imagina von Isenburg - Limburg,1255—1318)为妻,由此成为科隆大主教最坚定的支持者,也因此进入哈布斯堡鲁道夫一世的宫廷,他于1286年成为莱茵行宫伯爵的封臣。1292年5月5日,西格弗里德大主教向选侯们推荐还只是伯爵的阿道夫为德意志的国王,他于6月24日在亚亨接受国王加冕礼,他被德国历史学家们称为“伯爵国王”(Grafknig)。

还只是伯爵的阿道夫之所以能够获得选侯们的同意,是因为选侯们各自怀有不同的政治目的。13世纪下半叶,波希米亚的国王文茨尔二世(Wenzel II.,1271—1305,1278—1305年在位)与鲁道夫的长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之间因为争夺克恩滕而发生冲突,甚至兵刃相向,文茨尔二世希望通过国王的选举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政治势力。阿道夫向他承诺,在获得王位后将剥夺阿尔布莱希特一世控制的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尔克这两个公爵领地的采邑权并转交给他。除此之外,得到承诺的文茨尔二世还游说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两位选侯支持阿道夫。美因茨的大主教格哈德二世(Gerhard II.von Eppstein,1230—1305)与阿道夫的妻子有着亲戚关系,文茨尔二世向他承诺,他登上王位后会把米尔豪森和北豪森这两座帝国城市的控制权转交给他,以实现其要在图林根地区增强势力的目的。此外,文茨尔二世还允诺美因茨的大主教进入阿道夫王室议会,还向他作出很多经济利益方面的保证。

科隆的大主教西格弗里德也试图在选举阿道夫为德意志国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改善因在遗产争夺战中失利而导致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颓势。1279年10月4日,林堡的公爵瓦尔拉姆五世(Walram V.,?—1279)去世,终因其无子嗣引发了一场争夺公爵领地遗产的大战。大主教西格弗里德对此虎视眈眈,目的是为了扩大科隆大主教区的势力范围。布拉班特的公爵约翰一世(Johann I.,1252—1294)也不示弱,与大主教发生公开的冲突,德意志帝国西北部地区的诸侯几乎都被卷入这场争夺遗产的大战之中。盖尔登、卢森堡的诸侯以及列日的主教支持科隆大主教;贝格、于利希、泰克伦堡的诸侯与约翰一世结成联盟,科隆市的市民也坚定地站在了反对大主教的阵营一边。自1283年以后的5年间,双方经常发生武力冲突。1288年5月,卢森堡的伯爵海因里希率军前往科隆,他的队伍在行进中像滚雪球一样,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5月末与盖尔登的伯爵雷纳尔德一世(Rainald I.,1255—1326)汇合。雷纳尔德一世以4万马克的布拉班特的第纳尔把盖尔登的所有权利都出售给海因里希。与此同时,布拉班特的约翰公爵也向科隆进军,到达布吕尔时与贝格和于利希的诸侯们签订和约。科隆的市民派代表参与和约的签订,科隆是约翰公爵想要占领的目标。5月29日,约翰公爵的军队围攻科隆大主教的驻节地沃林根城堡。6月5日双方交火激战,大主教的军队战败,西格弗里德被俘,被迫缴纳巨额赎金后才得以获释,大主教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1291年7月初,鲁道夫国王去世,西格弗里德从中看到东山再起的良机。他力图借助选侯的权势选立一个完全顺从于他的国王,这是他竭力推举与他有姻亲关系的阿道夫为德意志国王的动因。很显然,西格弗里德并不打算让阿道夫轻易得到王位,向他提出一系列近乎苛刻的条件。1292年4月27日,西格弗里德递交给阿道夫一份长长的清单,上面列举了阿道夫当选国王后必须确认的科隆大主教应拥有的财产,其中包括把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帝国的直辖市以及帝国的一些城堡和庄园、埃森的帝国直辖区等都交由科隆的大主教管辖;承诺交付给大主教2.5万马克的银作为帝国服务的费用,修复被严重损坏的科隆大教堂。此外,阿道夫还要承诺在政治上支持科隆大主教,帮助大主教镇压科隆市民及其他反对者,在他的王室议会中不能任用任何反对大主教的反对派,阿道夫当选后必须向大主教提供履行这些诺言的有效保证,否则他将立刻失去王位,由选侯们再立新君。

阿道夫当选国王之时,失势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正在前往法兰克福的途中。这位具有政治头脑的公爵并没有急于向新国王发起抢夺王位的攻势,而是进入他的领地平定贵族的叛乱,以防后院起火。在此之后,他于1292年11月前往哈格瑙会晤新国王,交给他王冠、权杖和宝剑等王权象征物,并向其宣誓效忠以保全他已有的帝国采邑。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这一举措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曾经支持过新国王的教俗诸侯也都没有如愿以偿。波希米亚国王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获得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尔克两个公爵领地的采邑权,这令他大失所望。莱茵行宫伯爵路德维希二世是与美因茨大主教争夺图林根权势的强劲对手,他的儿子鲁道夫一世(Rudolf I.,1274—1319)迎娶了新国王的女儿梅希蒂尔德(Mechthild,1280—1323)为妻,这就使大主教企图借助国王的政治影响在图林根扩大势力的企图破灭。企图以苛刻的条件约束新国王的科隆大主教西格弗里德同样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阿道夫加冕后不久就与大主教的宿敌布拉班特的公爵约翰一世建立友好关系,委任他为莱茵河下游地区的帝国监督人(Reichspfleger)。阿道夫国王借助这些新的支持者打破了选侯们为其戴上的紧箍咒,推行自己的独立政治政策。

二、英、法国王的介入

13世纪下半叶,经过一系列改革以及王室领土的扩张,法国逐渐改变在政治上封建割据的局面。卡佩王朝(Kapetinger)建立起的中央王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封建主投庇于法王旗下,向其宣誓效忠成为其封臣,甚至德意志帝国境内的一些城市和封建主也投庇于法王。1292年,位于亨讷高伯爵领地境内的瓦朗谢讷市宣布脱离德意志帝国投靠法国国王。在此之前,曾向前任国王鲁道夫一世宣誓效忠的勃艮第行宫伯爵奥托四世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当时的法国王子、后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世(Louis X.,1289—1316,1314—1316年在位)为妻,这就使法国国王可以通过继承权获得勃艮第行宫伯爵领地。获悉此讯的阿道夫国王于1296年在法兰克福召开帝国会议,宣布剥夺奥托四世的采邑权,但这项决议还未来得及执行奥托四世就把伯爵领地的采邑权出售给路易。1294年,卢森堡的海因里希七世(Heinrich VII.,1278—1313)也向法国国王宣誓效忠成为他的封臣。获取了这些采邑权的法国国王美男子菲利普四世(Philipp IV.,1268—1314,1285—1314年在位)不仅进一步向佛兰德扩张,而且还窥伺着洛林地区。

佛兰德与英国有着极为密切的纺织品贸易往来,英法之间因领土进行的武装争斗不利于佛兰德与英国的贸易往来。佛兰德的伯爵吉多一世(Guido I.,1226—1305)为抵御法王政治势力的进一步渗入,保证自己的主权地位,竭力促成阿道夫与法国国王的宿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的联盟,阿道夫从中获得6万英镑的经费。有了财力支持的阿道夫意欲联合英王夺回这些丧失的采邑权。1294年8月31日,阿道夫向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递交宣战书,准备向法国进攻,但因爱德华一世国王陷入威尔士的叛乱以及苏格兰的反叛中无力自拔,无法履行对阿道夫的承诺,导致阿道夫对法国的进攻计划付诸东流。阿道夫与英国的结盟不仅没有能抵御住法国势力的扩张,反而促成潜在的反对派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与卡佩王朝的联合。

自12世纪以来德意志向东部地区的拓殖以及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贸易的发展,吸引着阿道夫国王,愿意把王国的政治重心转向东部,寄希望于在帝国东部地区获得财力增强家族的权势。自13世纪中期以来,图林根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遗产继承之争,最终由迈森的马尔克伯爵阿尔布雷希特二世(Albrecht II.,1240—1314)继承。1293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因为财政困窘把图林根出售给阿道夫国王,国王把包括图林根、萨克森以及萨克森安哈尔特在内的整个东部地区(Osterland)和迈森马尔克伯爵领地都看作是帝国的采邑,拟把这个地区作为其推行独立政策、建立独立权力的领地基础。阿道夫的这个举措不仅进一步打破选侯们对他的制约,而且还侵害了选侯们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利益。美因茨的大主教在图林根的埃尔福特占有地产并一直怀有吞并图林根的企图,波希米亚的国王则一直想把迈森马尔克伯爵领地据为己有,他们都把选立阿道夫为德意志国王看作是实现自身目的的一个筹码。阿道夫登上王位后不仅没有履行对他们做出的所有承诺,反而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立刻开始转而向国王的反对派哈布斯堡家族靠拢。1297年的圣灵降临节期间,美因茨的大主教格哈德二世在布拉格为波希米亚的国王文茨尔二世举行加冕礼,借此机会与前往参加加冕礼的布拉格的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以及萨克森和勃兰登堡的两位选侯聚集,共同策划废黜国王阿道夫。

波希米亚和哈布斯堡长期以来因为争夺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尔克的领地冲突不断,文茨尔二世与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和解为阿道夫制造了不利的局面。1298年1月,美因茨的大主教格哈德传讯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强制他与阿道夫国王和解,不仅未获成功反而导致双方在莱茵河上游的河谷地带发生武力冲突,双方都遭受惨重的损失。3月,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率领大军从奥地利向西进军,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国王都给予他兵力上的增援,阿道夫国王则率领军队力图阻止他渡过莱茵河。选侯们把双方的征战看作是私战,美因茨的大主教甚至以帝国的法官自居,于5月1日和6月15日两次传唤作为私战一方的国王阿道夫到庭接受聆讯,对冲突做出解释,但国王没有到庭。6月23日,美因茨的大主教受波希米亚的国王和科隆的大主教的委托,与萨克森的公爵和勃兰登堡的马尔克伯爵共同组成法庭,在国王缺席的情况下启动法庭审判程序,作出判决,宣布阿道夫违背誓言、制造争端,这些不合法的行为都证实他不配作为国王,不能继续统治帝国,宣布将其废黜,解除所有封臣对他的效忠誓言。阿道夫是德意志中世纪历史上第一位不是被教皇,而是被选侯们废黜的国王。值得强调的是,也正是这些选侯们在六年前亲自将其扶上王位,企图打造一个百依百顺的傀儡君王。但是,当新君王违背他们的意愿,就立刻依仗着选侯的权利将其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德意志的选侯们完全控制着对国王的选立和废黜,选立国王成为他们抑制社会政治势力增长的有利工具。在德意志选侯的控制下,德意志的国王频繁更替,外来的政治势力也有了介入德意志政治的可乘之机。

就在废黜阿道夫国王的同一天,选侯们选立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德意志国王。当被废的消息传到阿道夫那里时,早已集结的已废国王的军队正准备围攻哈布斯堡家族重要的城市阿尔蔡市。善战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避开与之正面攻击,把军队调往离阿尔蔡约20公里开外的哈森比尔,该地是格尔海姆丘陵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双方在那里交战,尽管双方军队的军事实力相差无几,但因为阿道夫在激战中阵亡,他的军队也因此溃败。格尔海姆战役(Schlacht bei Gllheim)的结果被选侯们看作是上帝的裁决。7月27日,选侯们再次在法兰克福集会,选举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国王,四周后科隆的大主教在亚亨为其主持加冕礼,哈布斯堡家族再次登上德意志的王位。

登上王位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与他的前任一样,以书面的形式对选侯们做出众多的承诺,尤其是重申了弗里德里希二世曾经给予教俗诸侯的特许权。1289年11月21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纽伦堡召开登上王位后的第一次帝国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把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尔克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共治,以加强哈布斯堡家族在这两个公爵领地的政治影响。与此同时,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还就有关波兰的争议问题与波希米亚的国王文茨尔二世达成和解,德意志国王把波兰王国的大部分地区作为采邑封授给后者,消除了双方的争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深知要推行自己独立的政治措施就必须摆脱选侯的控制和制约,他所能借助的可以与之相抗衡的政治力量是法国的卡佩王室。1299年12月,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图尔附近的卡特勒沃与法国国王会晤,确定他的长子和法王美男子菲利普四世的妹妹布兰卡(Blanka,1282—1305)的联姻,他还向菲利普四世保证,在布兰卡居寡后将会获得阿尔萨斯和于希特兰这两处哈布斯堡家族的产业。不仅如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还在有关勃艮第的自由伯爵领地的争议方面做出妥协,他甚至还放弃了马斯河左岸凡尔登以北地区的统治权。1300年圣灵降临节之际,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长子、奥地利的公爵鲁道夫三世(Rudolf III.,1282—1307)在巴黎迎娶布兰卡。

哈布斯堡王室与法国的结盟,对莱茵河入海口地区表现出来的欲望,对荷兰西兰岛以及弗里斯兰地区的干涉,再次引起选侯们的不安。13世纪70年代,亨讷高的伯爵约翰二世(Johann II.,1248—1304)获得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国王的承诺,如果荷兰伯爵无子嗣,那么他就可以继承荷兰伯爵领地。1285年,荷兰伯爵弗洛朗五世(Florens V.,1254—1296)为他年仅一岁的儿子、后来的荷兰伯爵约翰一世(Johann I.,1284—1299)与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Eduar I.,1239—1307,1272—1307年在位)的女儿订婚,不久就被英王接到英王室接受教育。1296年,弗洛朗五世战死沙场,约翰一世时年仅12岁,由亲近英国的博尔瑟伦家族(Haus Borsselen)摄政。1299年11月5日,刚满15岁的约翰一世伯爵去世,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企图把这个地区作为帝国的采邑收回,遭到亨讷高的伯爵约翰二世的反对。1300年10月14日,以美因茨大主教为首的莱茵地区的选侯们在宾根附近的海姆巴赫共同结成联盟,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策划再次废黜国王。然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国王同样也在国内找到强有力的支持者。

三、罗马教会的态度

弗里德里希二世曾给予莱茵河流域地区大主教们特许权,他们可以在莱茵河上设立关卡、征收关税。大主教们依仗着这项特许权肆意征收关税,严重阻碍莱茵河流域的贸易往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宣布取消这些关卡,这一决定赢得莱茵河沿岸城市乃至莱茵河下游地区中小贵族们对他的支持,他在莱茵地区有了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开始逐一对选侯们发起进攻。1301年6月,他率军围攻海德尔堡,迫使行宫伯爵鲁道夫一世(Rudolf I.,1274—1319)背弃与选侯的联盟。1302年3月,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占领宾根,首先把矛头对准美因茨的大主教格哈特,此后又指向科隆的大主教维格博尔德(Wighold von Holte,?—1304)和特里尔的大主教迪特尔(Diether von Nassau,1250—1307),最终将其各个击破。

自122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罗马接受教皇的加冕后,几乎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再没有德意志的国王被加冕为皇帝,教皇和德意志皇帝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几乎也被湮没在各自面临的争斗中。1294年,亚历山大四世的外甥被枢机主教团选为教皇,称博尼法修斯八世(Bonifatius VIII.,1235—1303)。博尼法修斯八世精通法学,1303年他在罗马建立了第一所大学,即罗马第一大学(Universitt La Sapienza)。他一上任就凭借着掌握的法学知识灵活并且强势地干预西欧各王国的内政。他把1300年定为大赦年(Jubeljahr或Heiliges Jahr),赦免所有到罗马来朝圣者的罪。这次大赦年的庆典既提升了罗马教会日益减弱的影响力,同时也为罗马教会广开财源。在这同一年,博尼法修斯八世发布禁止法国国王向教士课税的教令,法王美男子菲利普四世指令他的法学家对此进行激烈的反击。为解决与教皇斗争而导致财政上的困境,菲利普四世于1302年4月在巴黎召开第一次有市民代表参加的三个等级的会议,法国各个社会等级联合起来一致反对教皇对法国内政的干涉。1302年11月18日,博尼法修斯八世颁布《神圣一体》(Unam Sanctam德语:Eineheilige)的谕令,重申“双剑论”的理论,强调世俗君权这把剑要服从于罗马教会这把剑,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应该凌驾于所有世俗君权之上。教皇还力图争取德意志国王,他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德意志合法国王,条件是他必须解除德法之间的联盟。对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来说,获得教皇的承认,并以此摆脱选侯们对他的控制比与法国的联盟更有利。为此,他不惜默认罗马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神学政治理论,向教皇宣誓效忠,甚至还承诺在五年之内不向伦巴底和托斯卡纳地区派遣帝国使节。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国王利用教皇和法王的争斗获得教皇的承认,尽管博尼法修斯八世于1303年10月去世,双方还来不及商谈加冕皇帝的事宜,但也为德意志国王摆脱选侯的控制增加了政治筹码。与此同时,他还把触角伸向蕴藏着丰富矿物资源的匈牙利、波希米亚和图林根地区。1305年6月,波希米亚国王文茨尔二世去世,年仅十六岁的文茨尔三世(Wenzel III.,1289—1306)为了保证在波希米亚的权势不得不放弃匈牙利的王冠,并且允诺把迈森和埃格尔转让给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然而,文茨尔三世一年后就夭亡,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把波希米亚作为帝国的采邑封授给他的长子鲁道夫一世。1307年7月3日,鲁道夫病逝,哈布斯堡家族的反对派、图林根的伯爵大胆者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der Freidige,1257—1323)联合波希米亚的贵族,拥立文茨尔三世的姑父、克恩滕的海因里希(Heinrich von Krnten,1273或1280—1335,1307—1310年在位)为波希米亚的国王,哈布斯堡家族面临来自波希米亚和图林根的反抗。正当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前往德意志南部地区聚集兵力准备进攻波希米亚时,他却在自己的故土被他的侄子、奥地利的公爵、施瓦本的约翰(Johann von Schwaben,1290—1313)刺杀身亡。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意外死亡再次导致德意志帝国内部的混乱,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乘机举荐他的弟弟、瓦卢瓦的卡尔(Karl von Valois,1270—1325)为德意志国王的候选人,并希冀获得阿维尼翁教皇克莱门斯五世(Clemens V.,1250或1265—1314,1305—1314年在位)的支持,而在此时德意志选侯的政治立场也发生极大变化。1304年3月,菲尔内堡家族的海因里希二世(Heinrich II.von Virneburg,1244或1246—1332)继任科隆大主教,虽然直到2年后他才获得克莱门斯五世教皇的认可。菲尔内堡家族在莱茵兰地区有着重要的政治影响力,他是法王菲利普四世的盟友,法王在德意志又有了政治实力强大的支持者。1306年,美因茨的大主教易主,克莱门斯五世任命曾经做过波希米亚国王文茨尔二世掌玺官的阿斯珀尔特的彼得(Peter von Aspelt,1245—1320)为美因茨的大主教,他曾经帮助文茨尔二世与法王菲利普四世结成反对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政治联盟。1307年,卢森堡的巴尔杜因(Balduin von Luxemburg,1285—1354)的兄长、卢森堡的伯爵海因里希七世伯爵(Heinrich VII.,1278—1313)被教皇任命为特里尔的大主教,他从13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与法国王室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海因里希七世伯爵是法王的封臣,他的母语是法语,接受过法国骑士的教育。巴尔杜因也与他的兄长一样曾在法国接受过教育,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他还在法国的普瓦蒂埃接受教皇为他主持的授职礼。此外,克恩滕的海因里希也是在教皇克莱门斯五世的支持下保住了波希米亚的王位。在这个时期,七位选侯中有四位与法国王室有着程度不同的密切关系,1308年6月,菲利普四世向德意志的选侯们举荐他的弟弟查理为德意志国王的候选人,并且派遣特使携带大量货币贿选;与此同时,菲利普四世还对克莱门斯五世施加压力,敦促他在德意志的王位选举时助查理一臂之力。然而,无论是教皇还是德意志的选侯们都各怀目的,无法统一,他们都无意满足菲利普四世的意愿。在这场王位选举的的博弈中,特里尔的大主教巴尔杜因首先与美因茨的大主教阿斯珀尔特的彼得达成一致,共同推举前者的兄长、法王的封臣、卢森堡的伯爵海因里希七世为德意志国王的候选人,动摇不定的科隆大主教菲尔内堡家族的海因里希二世在经过权衡之后也投了卢森堡伯爵一票。1308年11月27日,七位选侯聚集在法兰克福,一致选举海因里希七世为德意志的国王。次年1月6日,他在亚亨接受国王加冕礼。

卢森堡家族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德意志的王位,这并不是因为其家族政治势力的强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在德意志帝国有限的政治影响力才使他能够获得选侯们的选票。登上王位的海因里希七世首先把他的关注投向帝国的东部地区。在美因茨大主教和波希米亚主教们的撮合下,1310年他为他的儿子约翰(Johann von Bhmen,1296—1346)安排了与波希米亚已故国王文茨尔二世次女的婚姻。这一政治联姻迫使克恩滕的公爵不得不退出波希米亚,卢森堡家族轻而易举地取而代之。与之前的伯爵国王们不同的是,海因里希七世似乎更注重皇帝的头衔,而教皇克莱门斯五世似乎也希望借助新国王摆脱法王对罗马教会的强势干涉。在海因里希七世登上王位的6个月后,就在7月26日这天承认他是德意志的合法国王。一个月后,海因里希七世则迫不及待地在施派尔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宣布进军意大利。同年10月,他仅率5000人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随同前往的只有他的弟弟、特里尔的大主教巴尔杜因。约翰王子在美因茨大主教的辅佐下代掌帝国。

克莱门斯五世入主罗马教会后,深感在罗马的地位不稳固,他在法国国王的支持下于1309年3月把教廷迁往阿维尼翁。教廷的迁都使意大利处于一种完全的无政府状态之中,持续不断的党派斗争、城市间的斗争更加剧政治上的混乱。1311年1月6日,顺利到达米兰的海因里希七世戴上伦巴底的王冠,但是他的加冕称帝之行却受到很大的阻碍,他不得不绕道热那亚前往罗马。1312年5月7日,海因里希七世进入贵族混战不断的罗马,远在阿维尼翁的教皇无意返回罗马,更何况此时的教皇不愿意因为德意志国王得罪法国国王。无奈的海因里希七世只得于6月29日由两位枢机主教为其在罗马主持皇帝加冕礼。海因里希七世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位不是由教皇主持加冕礼的德意志皇帝。自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罗马加冕为帝(1220年)时隔一个多世纪后,才再次有德意志国王在罗马接受皇帝的加冕礼。

四、王位的双重选举

海因里希七世在罗马加冕为帝之后仅一年多,尚未返回他的帝国就于1313年8月24日在意大利的锡耶纳患痢疾去世。随其前往意大利的军队随之溃不成军,意大利也因此陷入更深的城市之间、党派之间和等级之间的争斗和冲突之中。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再次试图借助教皇掌控德意志的王位,遭到了除美因茨大主教和科隆大主教之外的所有选侯们的抵制。但即便如此,选侯在有关国王的候选人问题上同样还是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以美因茨大主教为一派的选侯和诸侯们拟选举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为国王;以科隆大主教为首的另一派则想把卢森堡家族的成员推上王位。哈布斯堡家族和卢森堡家族也都各自拉拢他们的支持者。

1255年,巴伐利亚公爵领地被老公爵的两个儿子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der Strenge II.,1229—1294)和海因里希八世(Heinrich VIII.,1235—1290)一分为二,分为上巴伐利亚公爵领地和下巴伐利亚公爵领地,上、下巴伐利亚两大贵族家族自分支后一直窥视着对方的领土权。1273年10月,上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在第三次婚姻中迎娶国王拿骚的鲁道夫的女儿玛蒂尔德(Mathilde,1251—1304)为妻,由此与哈布斯堡家族有了姻亲关系。他的儿子盲人鲁道夫二世(Rudolf II.der Blinde,1306—1353)也觊觎着德意志的王位,有目的地与哈布斯堡家族建立非常密切的关系。波希米亚的国王、勃兰登堡的伯爵以及萨克森的公爵也都因为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与哈布斯堡家族站在同一战线上。

莱茵河流域地区的选侯们虽然并不希望哈布斯堡家族占据王位,但又对海因里希七世的儿子、年轻的约翰极不放心。1314年10月19日,科隆的大主教、莱茵行宫伯爵、萨克森维滕贝格的公爵在萨克森豪森集会,选举奥地利的公爵、人称美男子的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der Schne,1289—1330,1314—1330年在位)为国王,由科隆大主教在波恩为其主持加冕礼。法国卡佩王朝立刻表态支持与之交好的哈布斯堡家族推举的奥地利的弗里德里希为国王。次日(10月20日),美因茨的大主教、特里尔的大主教、萨克森劳恩堡的公爵、勃兰登堡的伯爵集会法兰克福,选举以卢森堡家族为首的一派的候选人上巴伐利亚的公爵路德维希四世(Ludwig IV.,1281或1282—1347,1314—1347年在位)为德意志国王,由美因茨的大主教在亚亨为其主持加冕礼。在这次双重选举中,波希米亚国王暧昧的态度令人质疑,他虽然公开表示支持哈布斯堡家族,但同时也把选票投给卢森堡派的国王路德维希四世,这就使两派的政治实力看起来似乎是势均力敌,也由此出现一种双重选举的政治局面。

国王双重选举的双方都声称自己的选举是合法的,但双方又都违背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选举国王的传统。路德维希四世尽管是依据传统在亚亨接受的加冕礼,但依据传统主持加冕礼的应该是科隆的大主教;奥地利的弗里德里希虽然是由科隆的大主教为其戴上王冠,但加冕礼却是在波恩举行。按照传统有权判定德意志国王合法性的罗马教廷因自身分裂为罗马和阿维尼翁两个教廷,相互之间争斗不休,自顾不暇,这就导致双重选举出来的两位国王都试图凭借武力确定自身王位的合法性,双方也都力图争取各地的诸侯和城市市民给予的支持。自1298年的格尔海姆战役之后,路德维希四世的兄长、上巴伐利亚的公爵和莱茵行宫伯爵鲁道夫一世就加入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的阵营,从而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内部发生内讧,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之间多年来一直因为公爵的领地和权力范围等问题相互牵制和争斗。路德维希四世加冕为国王后,对鲁道夫发动一系列的武力进攻,最终迫使其与他达成一致,他们共同统治上巴伐利亚公爵领地。

13世纪初,随着德意志和意大利贸易往来的活跃以及地缘政治的加强,开通了连接阿尔卑斯山南北间的重要通道圣戈特哈德隘口。弗里德里希二世把在今天瑞士一端的地处隘口的乌里的最高统治权给予哈布斯堡家族,但自13世纪30年代起乌里又被划定为直属帝国的辖区,乌里的居民是直属国王的臣民,享有直接隶属帝国的权利(Reichsunmittelbarheit),这一权利于1274年获得鲁道夫国王的认可。鲁道夫国王去世后,为了保证已有的权利,抵御大贵族尤其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对其染指,乌里的市民与周边的施维茨和翁特瓦尔登地区的居民结成“永久同盟”(Ewiges Bündnis),并于1291年8月在吕特立宣誓,史称“吕特立誓言”(ütlischwur)。王位的双重选举后,永久同盟站在路德维希四世国王一边。被称为“哈布斯堡之剑”的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1290—1326)竭力想渗入“永久同盟”所在地区。施维茨的农民与隶属哈布斯堡家族的艾恩西德尔恩修道院(Kloster Einsiedeln)经常因土地界线问题发生冲突且愈演愈烈。土地界限之争(Marchenstreit)最终于1314年激化为哈布斯堡家族与“永久同盟”之间的一场战争。1315年秋季,利奥波德一世公爵召集两千骑士和七千步兵向该地区进军,11月15日,行至莫尔加藤山口时被熟悉地形的当地农民军打败。1316年,路德维希四世剥夺哈布斯堡家族对永久同盟所在地区的采邑审判权(Lehensgericht)。莫尔加藤战役之后,哈布斯堡家族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之间的摩擦始终不断。1319年8月,上巴伐利亚的公爵鲁道夫在争斗中去世,虽然他最终未和他的弟弟国王路德维希四世相互谅解,但却为国王扩大在上巴伐利亚的权势提供有利的条件。1322年9月,哈布斯堡派的国王美男子弗里德里希率军从奥地利向巴伐利亚进军,21日在帕骚与帕骚主教的军队会合,沿因河朝着米尔多夫方向进军;卢森堡派的国王路德维希与施瓦本公爵组成联军,从累根斯堡出发也朝着米尔多夫方向进军。28日,双方在米尔多夫进行会战,美男子弗里德里希再次战败被俘,跟随他的贵族和骑士也大都作为俘虏与其一起被囚禁在特劳斯尼茨城堡,在陆续缴纳足够的赎金后才逐一获释。米尔多夫战役之后,路德维希四世巩固了自己的王位,并且从哈布斯堡派国王手中夺取了王权象征物,但他仍然没有获得全帝国的一致认同,为此他把要争取的政治力量转向意大利。

五、教皇的态度

1316年8月7日,约翰内斯二十二世(Johannes XXII.,1245或1249—1334,1316—1334年在位)在里昂被选为教皇,他是在阿维尼翁教廷登上圣宗座的第一位教皇。约翰内斯二十二世出身于法国西南部卡奥尔城一个鞋匠家庭,曾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学和神学,此后担任过那不勒斯王室的掌玺官,他在法国王室的帮助下逐步走入教廷的高层。他执掌阿维尼翁教廷之初,正值法国王位交替之际。在这一年,法王美男子菲利普四世的儿子路易十世仅执政两年就辞世,身后仅留下一个女儿和即将分娩的妻子,他的弟弟菲利普五世(Philipp V.,1293—1322,1317—1322年在位)以摄政的身份继任法国国王,并获得约翰内斯二十二世的支持和认可。德意志双重选举出来的两位国王也都积极向其靠拢,试图赢得教皇的支持和认可。

米尔多夫战役之后,哈布斯堡派的国王美男子弗里德里希虽然失去王权的象征物,被路德维希四世拘押长达3年之久,但他在获释后依然没有放弃王位,把寻求政治力量支持的重点转向意大利,他积极采取政治联姻的政策,试图在意大利占得先机。弗里德里希通过他的岳父、阿拉贡的国王雅各布二世(Jakob II.,1267—1327,1291—1327年在位)为其在教皇面前美言。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妹妹与那不勒斯王子的婚姻力图与之建立友好关系。因为约翰内斯二十二世曾是那波利的国王罗伯特(Robert von Anjou,1278—1343,1309—1343年在位)的老师和掌玺官,此举帮助他赢回在意大利的声望。显而易见,弗里德里希希望罗伯特能够在阿维尼翁教皇面前为其说情。不仅如此,弗里德里希更与一贯反对德意志皇权的意大利的归尔甫派结成联盟。然而,弗里德里希的频频示好并没有打动约翰内斯二十二世,后者没有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始终持观望态度。

与弗里德里希比较而言,卢森堡派的国王路德维希四世在对待教皇的态度上似乎更肆无忌惮,或许是因为米尔多夫战役的大获全胜令他低估了教皇的政治影响力。1323年春季,路德维希四世派遣马尔施泰腾的伯爵贝特霍尔德五世(Berthold V. von Neuffen,1290—1324)作为帝国的全权大使前往意大利,联合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以及支持德意志皇权的吉伯林派,共同抗击归尔甫派以及那不勒斯国王。路德维希四世的桀骜不驯引起约翰内斯二十二世极大的不满,他命人于1323年10月8日在阿维尼翁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对路德维希四世的起诉书,声称他未经认可就戴上国王的王冠,支持公开与教廷对抗的异端维斯孔蒂家族,命他在三个月之内前来阿维尼翁接受宗教法庭的审判(Inquisitionsverfahren),否则将对他处以绝罚。获悉此信息的路德维希四世一方面派使者前往阿维尼翁与教皇斡旋,另一方面却在这年的12月18日在纽伦堡召开王国会议,对教皇的诉讼提起抗诉。1324年3月23日,约翰内斯二十二世教皇宣布,因路德维希四世未在教廷规定期限前到达阿维尼翁,这是对教皇的藐视,对其处以绝罚,凡仍然视其为国王的人一律给予绝罚,同时还颁布褫夺教权的禁令。

得知教皇处罚的路德维希四世并没有因此而妥协,他于1324年5月22日在萨克森豪森提出言辞激烈的申诉,此后命人在帝国所有地区和城市进行宣读和说明。这似乎就更加激怒教皇,他于7月11日再次宣布剥夺路德维希四世因被选举为国王获得的所有权利,解除帝国所有封臣对他做的任何誓言。教皇激烈的反对态度动摇了路德维希四世的政治权威,此时曾经坚定支持他的一些老臣也先后去世,这就更削弱了他的政治实力。然而,丝毫没有妥协的他却通过政治联姻与法国卡佩王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约翰内斯二十二世试图利用对路德维希四世的绝罚争取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这样不仅在德意志而且在法国的王位更替中也能获得先机。卢森堡家族与法王之间、哈布斯堡家族与教皇之间的密切关系,都对受到教皇绝罚的路德维希四世不利,他做出姿态欲与哈布斯堡派的国王美男子弗里德里希和解,提出与其共治德意志,甚至还作出承诺,如果教皇在六个月之内承认弗里德里希为德意志的国王,他将放弃王位。路德维希四世做出的姿态显然是为解除在德意志的后顾之忧,他并不甘心继续受制于教皇。1327年春,路德维希四世率大军进入意大利,获得当地吉伯林派的大力支持,按照传统拥立他为伦巴底的国王,于5月31日在米兰为他戴上伦巴底的铁王冠。1328年1月17日,路德维希四世的大军到达罗马,罗马市民拥立他为皇帝,由一位主教为其施加冕礼。4月18日,路德维希以皇帝的名义废黜远在阿维尼翁的时任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此后又以皇帝的身份发布谕令,声称教皇不应离开罗马,否则将失去教职。在罗马的枢机主教们以此为依据,于5月12日选举尼古劳斯五世(Nikolaus V.,1275—1333,1328—1330年在位)为对立派教皇。27日,新教皇在罗马再次为路德维希四世主持了皇帝加冕礼。然而,这位在路德维希扶持下登上罗马圣宗座的新教皇很难获得广泛的认可,更是遭到法国以及阿维尼翁教廷的坚决抵制,甚至在罗马城内也缺乏稳固的基础。在选立新教皇三个月之后,罗马市民就因不满路德维希四世和新教皇的强征暴敛而进行反抗,迫使皇帝和教皇同时离开罗马。路德维希四世原计划于12月在米兰召开针对约翰内斯二十二世的宗教会议,但曾经为他戴上伦巴底铁王冠的米兰市民却紧闭大门,将其拒之城外。1328年和1329年之交期间,一些曾经希望能够获得德意志国王支持的高级教士也都纷纷倒戈,甚至被路德维希四世在罗马扶上圣宗座的尼古劳斯五世也对他亲自加冕的德意志皇帝失去信心,他只身前往阿维尼翁向约翰内斯二十二世忏悔,取得后者的宽恕。1330年1月13日,美男子弗里德里希去世,帝国境内风云突变,路德维希四世不得不于2月返回德意志。

与路德维希四世针锋相对的约翰二十二世力图乘弗里德里希去世的时机,在德意志选立一位亲法国王室的对立派国王。但由于教皇曾多次干预德意志各大主教区大主教和主教的任免,引起德意志的教士以及各主教区驻节地城市市民的极大不满,这就把他们推向路德维希四世的阵营。1331年11月20日,22个帝国城市和奥格斯堡的主教与维特斯巴赫家族结成大联盟,以确保西南地区在王位空缺或者双重选举时帝国和平条列的实施,同时也保证在选举新国王时采取统一行动。可以这样说,在经历“大空位时期”之后,德意志社会的各等级都在有意识地联合起来,以同盟或者联合会的形式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定,进行自我保护。正因为如此,教皇在德意志境内找到支持者的几率似乎并不很大。

在双重选举时态度暧昧的波希米亚国王卢森堡的约翰似乎在其中看到了机遇。他一方面向路德维希四世承诺,在教皇面前为他斡旋,通过他们之间的儿女婚姻缔结互助条约,同时还在此基础上获得伦巴底部分吉柏林派城市的控制权,实现在意大利扩张的计划。另一方面,他又把女儿尤塔(Jutta von Luxemburg,1315—1349)许配给法国王位的继承人约翰二世(Johann II.,1319—1364,1350—1364年在位)并向他的父亲、时任法国国王菲利普六世(Philipp VI.,1293—1350,1328—1350年在位)承诺,如果他能成为德意志的国王或皇帝,将给予他所需要的任何援助。支持路德维希四世的卢森堡的约翰也与教皇斡旋,以帮助他获得教皇的赦免,为此还向教皇作出一定的妥协,以此换取教廷的支持和认同。1332年11月,卢森堡的约翰造访阿维尼翁,把在其统治下的、教皇一直在谋求的帕尔马、雷焦和摩德纳让与教皇作为他的采邑,同时还放弃了卢卡地区。卢森堡的约翰完成在意大利地区布局后,向路德维希四世转达教皇约翰内斯二十二世提出的条件,他只有退位才可能赦免他。

卢森堡的约翰在意大利的布局并没有为他打下可以站得住脚跟的基础,适得其反,由于意大利诸城市与那不勒斯国王结成的大联盟自1333年4月以后遭到一系列失败,他的意大利政策也因此受到重挫而付之东流。1334年12月4日,教皇约翰内斯二十二世辞世,为已经做好退位准备的路德维希四世提供了转机。12日,阿维尼翁的枢机主教团选举本尼狄克十二世(Benidikt XII.,1285—1342,1334—1342年在位)为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出身于法国萨维尔丹一个普通面包师的家庭,早年进入著名的莫利蒙特修道院(Kloster Morimond),成为西多派修道院的修道士,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神学教育。新教皇具有很深的神学造诣,但他却缺少必要的政治阅历和经验。他在当选后立刻宣布对教廷进行改革,不再采取任人唯亲的政策。在对待世俗政治方面,他采取折中的态度,既没有维系约翰内斯二十二世与法王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也没有坚持与路德维希四世敌对的立场,只是认为因为后者没有遵从教会法庭的诉讼,需要就这一无理的行为认错和道歉。教皇还提出,德法之间应该进行谈判,相互谅解。新教皇的中立态度没有缓和德意志国王和法国国王之间在政治上的对立,双方都提出保留条件。路德维希四世更不愿意放弃王位,尽管他的王位从未获得教皇的认可,他依然坚持其王位的合法性。这就改变了本尼狄克十二世的中立立场,他于1337年4月11日召开的枢机主教会议上宣布,因为路德维希四世不愿放弃非法王位,说明他并无悔意,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与教皇再次发生冲突后,路德维希四世立刻与法王的宿敌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Eduard III.,1312—1377,1327—1377年在位)建立联盟。

六、等级会议

进入14世纪,莱茵河流域以及佛兰德地区与英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同时还与意大利的诸多城市有着信贷关系,因此英国国王在西欧大陆获得德意志和意大利城市以及两地贵族的支持。法国国王以及教皇屡屡干预德意志政务,给城市和贵族的经济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害,后者成为路德维希四世实施对外政策的有力支持者。尽管在德意志并没出现类似在英国和法国那样的三级会议,但是却在1338年分别召开教会等级的、诸侯等级的以及市民等级的会议。3月27日,美因茨大主教菲尔内堡的海因里希三世(Heinrich III.von Virneburg,1295—1353)召集美因茨大主教区的10名主教在施派尔召开宗教会议,向教皇呈交声明,表示愿意在教皇和路德维希四世之间进行调解,但遭到教皇言辞激烈的拒绝。5月17日,路德维希四世在法兰克福召开有德意志的教士、贵族及城市市民代表参加的等级会议,36个帝国城市联名致信教皇,要求取消对德意志皇帝的绝罚,甚至宣战式地向教皇表明,绝不会背弃德意志国王。7月16日,除波希米亚国王之外的六位选侯在莱恩斯聚会,成立了选侯联合会(Kurverein)。在这次会议上制定的《诸侯决议案》(Fürstenweitum)中决定,由多数选侯选举产生的国王无须经过教皇的认可,这就间接地承认了路德维希四世王位的合法性。8月6日,路德维希四世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帝国会议,以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 I.,482—565,527—565年在位)制定的《罗马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为蓝本,颁布了“委托授权令”,(Licet iuris,或Mandat),该法令确认了选侯联合会颁布的《诸侯决议案》中的主要内容,尤其强调在选举国王时诸侯选举的多数票原则,由此否决了教皇的批准权。

路德维希的强硬态度在国内赢得广泛的支持,他还进一步加强与英国王室合作,双方签订一个有效期为7年的盟约,他公开支持英王争夺法兰西王位的继承权。1338年9月初,路德维希在科布伦茨召开宫廷会议,邀请英王爱德华三世赴会,委任他为皇权在莱茵河左岸地区的总代理,所辖区域的社会各等级都有义务服从他的统治。这次帝国的宫廷会议还做出决议,如果教皇拒绝承认选侯们推举出的国王,他们将推举一位大主教或主教在罗马之外的任何地方为新国王施加冕礼。路德维希四世在这次宫廷会议上明确宣布,教皇对其诉讼无效,帝国各个等级的臣民都有义务服从皇帝,凡违背《诸侯决议案》、侵害帝国财产和权利者都将给予处罚。1339年3月,路德维希四世在法兰克福召开帝国会议,在此颁布《诸侯决议案》,并且附加新的内容,即如果教皇拒绝为多数选侯选出的国王加冕为帝国的皇帝,该国王可以在罗马之外的任何地方,由任何一个大主教或者主教为其主持皇帝加冕礼,任何人都必须把这看作是帝国的法令来服从,须向选出的皇帝宣誓效忠,即使他受到革除教籍的处罚。1338年以后召开的一系列帝国会议、宫廷会议和等级会议都表明,自中世纪以来教皇干预和认可德意志国王和皇帝的政治传统完全被否认。另一方面,市民的代表也被允许参加帝国会议和宫廷会议,他们是支持国王的新的政治力量,在帝国的政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与英国的联盟并没有为路德维希四世增添新的政治砝码,反而导致新的国际政治势力渗入到德意志的王位之争中。1339年秋季,英国人进入法国的北部,波希米亚的国王与法国站在同一战线。1340年6月,法国军队在康布雷与入侵的英国军队遭遇,受到重创,法王菲利普六世转而请求德意志国王为其进行调停,路德维希四世把这看做是缓和与教皇关系的一个契机,希冀以此解除教皇对其绝罚。他单方面撕毁与英国的盟约,宣布剥夺爱德华三世在莱茵河左岸全权代理皇权的权利,并于1341年初与法国缔结友好条约,次年秋派遣使团向教皇提出妥协性的建议。路德维希的示好并没有达到与教皇和解的目的,无论是本尼狄克十二世还是他的继任克莱门斯六世(Clemens VI.,1290—1352,1342—1352年在位)都无意赦免德意志国王,反而态度更加强硬,不仅一再重申对他提出的诉讼,还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赦免条件。与此同时,教皇还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促成英法之间在1343年停战,在国际事务中赢得更多的先机。

路德维希四世在英法关系上的出尔反尔反而使他在帝国内失去原有的支持者。当他再次发出反对教皇干预的号召时不仅失去感召力,其王位也因此遭受到威胁,选侯们甚至告诫国王不能过于迁就教皇。路德维希四世一直试图与哈布斯堡家族联合起来抑制卢森堡家族势力的增长,但这两个家族却因为双方各自的利益相互妥协取得了谅解。1346年4月,美因茨的大主教菲尔内堡的海因里希三世因支持路德维希四世被教皇克莱芒六世免职,接任他的是拿骚的格拉赫(Gerlach von Nassau,1322—1371),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削弱了路德维希四世的政治力量。5月,出身卢森堡家族的特里尔的大主教巴尔杜因公开反对路德维希四世。7月11日,美因茨、科隆和特里尔的三位大主教以及波希米亚的国王、萨克森的公爵在伦斯选举巴尔杜因的侄孙、卢森堡家族的卡尔四世(Karl IV.,1316—1378,1355—1378年在位)为德意志的国王,11月6日获得教皇的认可,26日在波恩接受加冕礼。

卡尔四世是波希米亚国王卢森堡的约翰的长子,少年时就读巴黎,曾经是克莱芒六世在法国宫廷的住学门生(Zgling),更与法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他的第一任妻子布兰卡·玛格丽特(Blanca Margarete von Valois,1316/1317—1348)是法王菲利普三世的孙女、在法国颇具影响力的瓦卢瓦的伯爵卡尔一世(Charles I.,1270—1325)的女儿。卡尔四世年仅15岁时就被其父任命为波希米亚在意大利的总督,此后经常代表其父处理政务。他从不主张约翰国王向德意志皇帝妥协,并且积极维系与教皇的友好关系。他利用与克莱芒六世的师生关系把布拉格主教区提升为大主教区,以此使波希米亚从美因茨大主教区分离出来。约翰国王因与法国结盟被卷入英法百年战争(Hundertjhriger Krieg)中,在1346年8月的克雷西战役(Schlacht von Crécy)中阵亡。一年后的9月,卡尔四世被加冕为波希米亚的国王,他对抗路德维希四世的态度更加强硬。10月11日路德维希四世在狩猎时突发中风而亡,尽管此时的卡尔四世作为德意志国王的身份已获得教皇的认可,选侯们依然按照他的要求,根据德意志的政治传统于1349年6月17日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再次进行选举,自1313年之后德意志重又有了无争议的国王。7月25日,卡尔四世在亚亨接受国王的加冕礼。

德意志的王位之争导致帝国内政治分裂,邦君诸侯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把自己的领地封闭起来,建立了邦国政权(Landesherrschaft),比较典型的是在东部地区,德意志骑士团在这个历史时期成长为普鲁士公国。 RlV0vLOhevVIRDswGz/sBVNBHjHlcMUeu1jI3HCCC7BqscA/49ASjCwChOXsqg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