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运动(Ostbewegung)是中世纪德意志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拓垦运动,自7世纪起巴伐利亚人就开始以马尔克的社会组织形式向东南部地区移居,在那里进行垦荒。法兰克王国时期设立的东部边疆马尔克,再次推动了巴伐利亚人从巴伐利亚公爵领地向东部的推进。巴伐利亚人将其领地的范围推进到了今天地处东欧的斯洛伐克、匈牙利、布尔根兰地区。向东部的殖民从一开始就是在王权和大贵族的主导和组织下进行的,这是因为9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已经不再有能够进行分封或者继承的土地,随着人口以及生产力的增长,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获得土地的方式也不再是通过战争,而是有组织地拓荒殖民。德意志王国建立以来,向东扩张的脚步从未停止,955年8月,奥托一世在莱希费尔德平原战胜强悍的匈牙利人,之后以易北河、萨勒河、纳布河为西部一线,以易北河、奥德河以及沃尔达瓦河为东部一线,勾勒出德意志东部马尔克的边界,形成一个很大的三角地带。同年10月,奥托一世再次在莱克尼茨河流域的战役中大获全胜,易北河东岸地区的斯拉夫人被迫臣服德意志。德意志的国王和诸侯们在这片区域内建筑了众多城堡,不仅借助武力向斯拉夫人征收苛重的赋税,而且还通过在斯拉夫人地区进行基督教化增强其影响,在汉堡、不莱梅和马格德堡设立了三个大主教区。
萨克森王朝时期德意志国王对东部地区的扩张以及在此地推行的基督教化,带动了对东部的开发,与东部斯拉夫人比邻的萨克森人也因为东部边疆马尔克伯爵领地和主教区的设立而渡过易北河向东部移居。这些移民获得国王给予的特许权,在移居的地区砍伐森林、排干沼泽、开垦荒地,由此拉开了向东部垦殖的大幕。10世纪,因为受到易北河东岸斯拉夫各部族的阻碍,德意志的东进运动放缓。983年,斯拉夫人的各部族结成了柳蒂齐同盟(Liutitzen),共同以武力反抗德意志,史称斯拉夫人起义。起义者强占勃兰登堡和哈弗尔贝格,洗劫在卡尔伯的修道院,攻陷汉堡。德意志的诸侯联合波兰贵族与斯拉夫人作战。海因里希二世时期,德意志改变与柳蒂齐同盟为敌的政策,1003年与其结成同盟。自此,东部地区在斯拉夫人的控制之下,德意志的东进也由此被画上一个休止符,停滞长达近2个世纪。
12世纪,德意志的人口密度比9世纪时增长了3倍,自9世纪以来在各地不断进行的拓荒活动不仅扩大了德意志境内的耕地面积,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机具的革新,农产品的丰富为商业的活跃和城市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手工业原材料,德意志的手工业也因此有了很大的发展,奥格斯堡和乌尔姆的纺织业、纽伦堡的织呢业都在西欧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商业和手工业的活跃再次启动向东部地区的拓荒运动,北德的封建诸侯掀起一个沿易北河和萨勒河向东北地区扩张的高潮。绍恩堡和荷尔斯泰因的伯爵阿道夫二世(Adolf II.von Schauenburg und Holstein,1128—1164)组织绍恩堡领地的农民移居到易北河北部地区(Nordalbingien),他公开宣布,任何没有土地的人都可以带着家属到这里来领取最好的土地,这里是谷物丰产、鱼满池塘的空旷乡村。1134年,大熊阿尔布雷希特率领阿斯卡尼家族的成员和他的封臣挺进到埃尔茨山脉。1136年迈森的伯爵康拉德(KonradⅠ.,1098—1157)带领着韦廷家族进入劳齐茨,在那里建立劳齐茨马尔克伯爵领地。下萨克森人移居到梅克伦堡和波希米亚,图林根人挺进到更深入的地区,荷兰人和佛兰德人在布满沼泽的波罗的海岸至勃兰登堡这个地区开辟了一个很大的殖民区域。
在12世纪诸侯组织的东进运动中,大批德意志移民“带着牛马、带着耕犁与货车以及适合的工作人手”涌进了易北河以东地区。这些移民带来了生产技术、农作和园艺的技术、改良耕种土地的方法。葡萄种植业就是随着东进运动从德意志老区进入梅克伦堡、勃兰登堡、波莫瑞和西里西亚。这些移民在他们的迁徙地建立居民新村(Lokation),从易北河到波罗的海之间的所有斯拉夫人地区几乎完全是萨克森人建立的城市、村镇和基督教的教区。德国历史学家们估算,在德意志东进的整个时期,新殖民地区大约建立了约6000—7000个村庄,如果每个村庄平均有10个农户的话,那么大约有28万人从德意志迁移到此。诸侯在新移民中指定村长(Lokator)进行管理,村长通常还享有最底层的审判权、磨坊权(Mühlenrecht)、售酒权(Schankrecht)。诸侯为移民分配要开垦的荒地,组织他们修建排水设施、耕种土地。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村长相当于一个土地的租赁者(Verpchter),他享有对土地的支配权,可以把土地的用益权分配给那些愿意垦殖的人,这种新的经营土地的方式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结构。首先,被分配的土地不再是传统的长条地,而是一块面积约24公顷至32公顷左右的连成片的椭圆形块地,这就使耕种者不再受轮作制耕种模式下长条地所固有的种种约束,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在块地上播种庄稼的种类,根据季节自行决定播种和收割的时间。其次,这种块地有利于三圃制耕作方式的推广,土地的收益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个时期的原始资料中可以得知,通常承租者(Pchter)要交给村长的地租是庄稼收成的12%,或者是在扣除种子以后收成的15%—18%。这种新的土地和生产者的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庄园制的土地和生产者的关系,耕种土地的自主性是人身获得自由的最基本的条件,土地承租者借此冲破了人身依附的关系。自主性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租赁者的收益也大幅度上涨。再有就是,无论是土地租赁者还是承租者都享有对租赁土地或者承租土地的继承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他们从土地获得收益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经营盈余获得更大的盈利。
拓荒地区这种新的租赁制的土地经营方式使土地的所有者无论在什么样的年景都能保证得到租金收入,它也使农民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受封建领主驱使的“生产工具”,而是能够完全主宰自己的自由人。租赁制把实物地租和徭役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承租土地的农民也因此有了管理和支配自己生产产品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解除了他们与封建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的法律地位由此得到改善。德国历史学家认为,德意志的东进运动无论是从法律的角度还是经济的角度,都在农村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模式,即农民的依附性大大减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有了个人的自由;二是他们有了可以继承的财产权;三是为维护可以继承的财产他们参与共同体关系的构建。
拓荒地区土地所属关系和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和社会效果反馈到了德意志原有的封建领地,不仅吸引更多的农民迁往新开垦地区,而且德意志本土的庄园制经营方式也受到很大的冲击。租赁式的经营方式反馈到德意志本土,在越来越多的地区盛行,特别是在莱茵河下游和威斯特法仑地区,几乎所有大领地的土地都被分成小块土地租赁给农民,小农耕作的社会生产形态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逐渐成为主体。与庄园制的土地经营方式相比较而言,租赁制的小农耕作是一种自由的劳动方式,它使生产者完全能够根据现有资源的条件选择生产的范围,尽其能力生产,实现最大化的收获,使收获大大超过农民自身消费所需的数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促进了农业产品之间的交换。
驱使这次东进的动力不仅是对土地的渴求,而且还有对波罗的海贸易的需要。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上通路使北德的城市向东连接与俄国、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贸易关系,向北连通与英国、佛兰德和布拉班特的交通,在中世纪的欧洲形成继地中海贸易区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区。但从10世纪起,丹麦人一直垄断着波罗的海的海上贸易,为了能从丹麦人手中夺取波罗的海的贸易权,占据国际贸易重要的一席之地,北德的封建诸侯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东部斯拉夫人居住的波兰和波罗的海东岸地区殖民。东部殖民运动中农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商业的活跃,尤其是12世纪中叶以后,德意志的商人跟随着向东部进发的拓垦殖民者东进,在德意志诸侯建立的城市中扩展商业活动。
12世纪初,维尔夫家族在德意志王位争夺的斗争中失势,只保留了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领地。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公爵狮子海因里希以这两个公爵领地为基地,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他积极支持市民的自治运动,扶持工商业,建立了布伦瑞克、诺伊堡等城市作为贸易的中心。与此同时,他还控制汉堡、不莱梅等重要的贸易城市,逐步地取代丹麦人对波罗的海的贸易垄断地位。1125年前后,萨勒河畔的哈雷市是从波罗的海到东进殖民地区商业通路的一个重要交易中心,德意志的商人可以从这里沿萨勒河下行至易北河,再下行至哈弗尔河河口到达波罗的海海沿岸的斯德丁市和沃林市,还可以沿哈弗尔河上行至横贯梅克伦堡和前波美拉尼亚地区的佩内河。吕贝克原是斯拉夫人的一座炮台,1143年绍恩堡和荷尔斯泰因的伯爵阿道夫二世(AdolfⅡ. von Schauenburg und Holstein,1128—1164)以这座炮台为基点建立起一座城市,这是在波罗的海海岸的第一座德意志城市,以此作为与斯拉夫人进行贸易的商埠。1157年,阿道夫二世与吕贝克市民发生冲突,他坚决拒绝了市民的政治要求,不惜将该城化为灰烬。1158年,战胜了阿道夫的狮子海因里希在被焚毁城市的原址上重新建立吕贝克,一方面是作为进一步东扩的据点,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德意志商人在波罗的海贸易区的利益。不久吕贝克就成为海上贸易的中枢,是波罗的海地区非常重要的一座商业中心城市,保证了德意志商人对波罗的海贸易的控制权。吕贝克是波罗的海贸易的集散地,英国、丹麦、瑞典、挪威以及俄罗斯的商船都汇集于此,以吕贝克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又兴建了多个贸易城市,滨临波罗的海的罗斯托、维斯马、居斯特多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1300年左右,在波美拉尼亚地区奥德河的两岸,新建的德意志商人的城市多达38座。斯拉夫的封建诸侯也以积极的态度促进城市的建立,勃兰登堡,施潘道、柏林以及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这些新建立的城市中施行德意志的城市法,允许德意志的商人用吕贝克的城市法管理新建的市政。
德意志的商人还大批地涌入东部斯拉夫人建立的城市。1227年,波兰的斯瓦托波克公爵(Swantopolk,1195—1266)在他的城堡但泽划分出了一个德意志商人的居住区,在这个居住区内德意志商人有自己的行政长官。诺伊马克特是最先获得斯拉夫诸侯给予特许权的城市,该城施行的是马格德堡的城市法。布雷斯芬是起始于纽伦堡经希拉格、桑恩到达但泽这条远程贸易商路中的一个重要枢纽,1241年为蒙古人所毁,此后斯拉夫诸侯以马格德堡为模本重建了布雷斯芬。自13世纪初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在萨勒河和易北河之间新建立170座城市。在欧洲再没有哪一个地区在这个时间段建立如此多的城市。同样是在这一个半世纪里,在西里西亚也建立120座城市,新出现1200余个村庄。这些城市往往都保持着原有的斯拉夫地名,它们基本都以商业活动为主,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以矿业为主的城市。12世纪下半叶,西多派修道院的修道士们最先在埃尔茨山区发现银矿石和金矿石,他们从哈茨山的矿区招募大批的矿工到此开采。这些矿工不仅带来熟练的采矿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被赋予自由开采矿山的权利。在这些新开发的矿区附近逐渐兴起一些德意志矿工的居住区。在这同一时期,匈牙利的王公们也以优惠的条件吸引萨克森的矿工,在特兰西瓦尼亚就有数以千计的矿工来自图林根等地。
13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骑士团作为一种新的因素加入到德意志的东进运动中。121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亚斯二世请骑士团的大团长赫尔曼帮助他抵御库曼人的进攻,虽然事后由于安德烈亚斯二世食言,他们没有得到被许诺的领地,但是却为骑士团从东方向欧洲波罗的海地区的转向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罗马教廷也没有忽视这片尚未基督教化的地域,教皇因诺森三世于1255年招募十字军,大规模地征讨斯拉夫人,骑士团是当仁不让的主力。紧接着德意志皇帝也把手伸向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以及爱沙尼亚等遥远的北方,骑士团同样是皇帝借助的军事力量。各种势力的介入带来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各种势力都在借助骑士团,各自都给骑士团诸多的特许权,为它提供了建立独立的封建邦国的可能和机会。
1230年,波兰的马索维恩公爵康拉德(Konrad von Masowien,1187—1247)意欲攻打普鲁士人,他与德意志骑士团的赫尔曼立约,骑士团帮他攻占了普鲁士后将会得到托伦和赫翁诺之间的一大片领地,这样骑士团在东扩之地有了自己的实际领地。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认可公爵与骑士团之间的协约,并给予赫尔曼对所得到的领地有最高领土权,他享有和帝国内其它邦国君主同样的权利。也想在波罗的海地区建立势力范围的教皇格雷戈尔九世不甘落后,积极拉拢骑士团,他于1234年颁布通谕,宣布骑士团的领地是圣彼得的财产,受教皇宗教法权的保护,把其作为采邑分封给骑士团。通过这个特许权骑士团被免除了对德皇的封建义务,成为一个较为独立的骑士团王国。
有了实际领地的骑士团继续向外扩张,占领整个普鲁士,并窥伺着立沃尼亚。早在1180年,北德的一些传教士就和吕贝克的商人一起进入立沃尼亚,1199年不莱梅的大主教阿尔贝特到此设立主教区,1201年在里加设立大主教区,同时还捐资成立圣剑骑士团。1214年,圣剑骑士团占领爱沙尼亚,然而它在1236年与立陶宛和拉脱维立亚的联合军的战斗中惨败,不得不投靠德意志骑士团。德意志骑士团把圣剑骑士团的领地与自己的领地连成一片,在波罗的海的东岸和南岸建立一个较为强大的独立的骑士团王国。骑士团在维斯瓦河以东地区建立大约上千个为其纳税的村庄,占据约有两百万人口范围的农村,德意志骑士团还曾一度拥有托伦、柯尼斯堡、库姆、马林堡、梅梅尔等50余座城市。骑士团的首领把持着政治、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所有主教和其它教会职务均由骑士团的神甫担任。世俗的各种权利使骑士团完全丢弃成立之初时的原则,虽然加入骑士团的成员依然要例行公事般地发三项誓愿,但事后都将其置于脑后。1263年,教皇给予骑士团直接参与经商的特许权,德意志骑士团与北德的汉萨城市同盟联合起来,控制了波罗的海的海上交通要道,垄断了海上贸易。
在德意志的东进运动中西多派修道院同样是一个不应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