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施陶芬家族的政治目的

一、王位更替的乱象

《沃尔姆斯协议》签订之后,王权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没有丝毫缓解,在德意志的东部边疆地区,萨利尔王朝的反对派首领、萨克森的公爵不断地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1123年,艾伦堡的伯爵海因里希二世(HeinrichⅡ.,1103—1123)去世,格罗伊奇的伯爵维普雷希特(Wiprecht von Groitzsch,1050—1124)通过贿赂从海因里希五世皇帝那里获得了隶属于海因里希伯爵的迈森和劳齐茨这两个伯爵领地的封授。维普雷希特曾是海因里希四世的宠臣,他曾在1080年坚定站在海因里希四世一边与对立派国王鲁道夫进行斗争,此后又多次参与反对教皇格雷戈尔七世的斗争,1084年新教皇选举时他也为海因里希四世对枢机主教团的施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自1106年以后,维普雷希特转而效忠于海因里希五世,参与反对其父的争斗。与维普雷希特不同的是,萨克森的公爵洛塔尔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一直在试图排斥王权对其领地的干预,任命阿斯卡尼家族的大熊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er der Br,1100—1170)为劳齐茨伯爵领地的新伯爵,把迈森分封给贵族世家韦廷的康拉德一世(KonradⅠ. von Meien,1098—1157),由此更加巩固了其在萨克森地区以及德意志东部边疆地区的政治势力,也因此在东部地区更加排斥德意志皇权以及其他政治势力的进入,拒绝对其管辖区域的干涉。

德意志的西部地区与法国接壤,因为与英国国王亨利一世(HenryⅠ.,1068—1135,1100—1135年在位)女儿玛蒂尔德的婚姻,海因里希五世被卷入英法之间的争夺。自从1066年诺曼公爵征服者威廉(Wilhlem der ErobererⅠ.,1027或1028—1087,1066—1087年在位)率领诺曼亲兵征服英伦三岛之后,英国国王就具有了双重身份,他既是英国的君主,同时也是法国国王的封臣。征服者威廉临终前把英国的王位传给次子威廉二世(WihlemⅡ.,1056—1100,1087—1100年在位),把诺曼底公国传给长子罗伯特二世(RobertⅡ.,1054—1134),小儿子亨利一世(HenryⅠ.,1068—1135,1100—1135年在位)分得5000磅的银子。1100年,威廉二世去世,闻讯返回的罗伯特在途中成了亨利一世的阶下囚,此后亨利一世顺利地登上英国的王位,并把诺曼底公国划归为英王的财产。但诺曼底公国从建立之初就臣服于法国国王,法王菲利普一世(PhilippeⅠ.,1052—1108,1060—1108年在位)也从未想放弃这个大公国。1108年,路易六世(LuoisⅥ.,1081—1137,1108—1137年在位)继位,他对诺曼底公国采取强硬的政策,与亨利一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甚至演化为公开的军事冲突。亨利一世虽然有众多的子女,但合法婚生子女只有德意志的皇后玛蒂尔德,换句话说,玛蒂尔德是英国王位当然的直接继承人。因此,在英法冲突中,海因里希五世态度鲜明地支持英王。1124年夏季,海因里希五世率大军逼近梅斯进攻法国,对法国造成很大的军事威胁。法王召集旗下所有封臣组成了6万王室大军,准备在梅斯与德国军队交战。法王能迅速组织起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完全出乎海因里希五世的意料,他不得不从梅斯撤回德意志。

1125年5月,年仅39岁的海因里希五世因病辞世,没有子嗣的皇帝临终前指定他的外甥、施瓦本的公爵、施陶芬家族的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Ⅱ.,1090—1147)为法定继承人。然而,海因里希五世的遗愿未能实现,遭到了美因茨的大主教阿达尔贝特的坚决抵制。阿达尔贝特是海因里希五世的掌玺官,他是德意志在政务决策时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他还是罗马教皇卡利斯特二世委派在德意志的教皇使节,在签订《沃尔姆斯协议》时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在阿达尔贝特的呼吁和力主之下,8月24日在美因茨召开选举新国王的大会,众多诸侯参加大会。会议期间,萨克森、施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四大公爵领地的世族家族各自派出10名代表组成了一个四十人委员会,委员会提出了三位王位候选人:施瓦本家族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奥地利巴本贝尔格家族的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Ⅲ.,1073—1136)以及萨克森公爵洛塔尔三世(LotharⅢ.,1075—1137,1133—1137年在位)。美因茨大主教阿达尔贝特在巴伐利亚公爵黑人海因里希(Heinrich der Schwarze,1075—1126)的支持下操纵整个选举,萨克森公爵洛塔尔最终登上德意志的王位,9月13日在亚亨举行国王加冕礼。这次通过诸侯选举确立新国王的方式,再次强调了德意志王国建立之初的政治传统,诸侯选举的程序否定了王位的血缘继承。戴上王冠的洛塔尔三世立刻将登基的消息致函教皇洪诺留二世(HonoriusⅡ.,1060—1130,1124—1130年在位),请求教皇给予认可。

诸侯选举产生的国王与海因里希五世指定的继承人的错位首先涉及王室财产的归属问题。萨利尔家族长期把持着德意志的王位,同时也占有着王室的领地财产,因此王室领地与其家族的领地几乎混为一体。海因里希五世临终前把王室领地以及家族领地一起交给他指定的继承人弗里德里希二世。新国王洛达尔三世登基后向弗里德里希二世索要王室领地,并且强调,由于萨利尔家族没有继承人,其家族的所有领地财产也都应该归属王室。1125年11月,洛塔尔三世在雷根斯堡召开的王室会议上要求施陶芬家族把王室领地从其家族领地中剥离出来交与国王。已经失去王位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极不甘愿把他管理的王室财产拱手相让,再三强调他合法继承人的身份,拒绝洛塔尔三世的要求。为此,洛塔尔于12月对其宣布剥夺法律保护令(Reichsacht)。1126年1月,越来越多的诸侯聚集在戈斯拉尔准备对施陶芬发起武装进攻,战争一触即发。1127年夏,洛塔尔三世亲率大军围攻萨利尔王朝时期重要的皇室城市纽伦堡。施陶芬家族在施瓦本和法兰克贵族们的支持下顽强抵抗,他们甚至在被围困的纽伦堡集会另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弟弟、刚从耶路撒冷朝圣返回的康拉德三世(KonradⅢ.,1093—1152,1138—1152年在位)为对立派国王。

康拉德三世是法兰克的公爵,曾任维尔茨堡的主教,在德意志西南部地区的贵族们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康拉德三世于1128年夏季前往伦巴底,试图接管玛蒂尔德女伯爵的遗产,尽管没有如愿但却戴上意大利的王冠。然而,康拉德三世的意大利之行并没有如他所期望的获得更多的支持,反而为对手提供了有利的局势。1129年12月,洛塔尔三世的军队攻下皇室的重镇施派尔,1130年秋季,经历长期围困之后的纽伦堡最终成为国王的战利品。为了保存施陶芬家族的其他领地,1134年3月,弗里德里希二世向洛塔尔三世国王宣誓效忠,次年,康拉德三世也臣服洛塔尔三世。

洛塔尔三世虽然在与施陶芬家族的争斗中赢得胜利,但不料后院起火。在萨克森领地内的争斗逐渐升级,并且由此逐渐形成了新的较为强大的贵族势力。阿斯卡尼是古日耳曼人中的一个部族,民族大迁徙之后定居在萨克森东部地区,德意志王国建立后,这个古老的部族虽然成为德意志的贵族家族,但直到1036年这个家族才在文字史料中第一次出现。12世纪初,该家族的大熊阿尔布雷希特被洛塔尔三世提升为萨克森东部边疆地区的伯爵。自10世纪中叶起,阿斯卡尼家族所在的哈弗尔兰地区就一直处于德意志与斯拉夫人拉锯式的争夺中。位于哈弗尔河岸边的勃兰登堡是查理大帝时期为镇守东部边疆在该地区修建的城堡,是易北河与波罗的海区间的一个战略要地。奥托大帝于936年在这个地区设立了东部边疆马尔克伯爵领地。1127年,斯拉夫人普利比斯拉夫(Pribislaw,1075—1150)占据勃兰登堡,控制了哈弗尔兰地区的政治权力。12世纪初,在洛塔尔三世扶持下,上升为伯爵的大熊阿尔布雷希特在东部边疆地区多次镇压了斯拉夫人的起义,与此同时他还采取灵活的怀柔政策,与普利比斯拉夫建立友好关系,阿斯卡尼家族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与勃兰登堡地区西北部接壤的普里格尼茨地区。大熊阿尔布雷希特势力的迅速增长令洛塔尔三世深感不安,为此他加强了在东部边疆地区非常重要的马格德堡大主教区的控制,1126年任命他非常信任的、与罗马教会有着密切关系的克桑滕的诺贝特(Norbert von Xanten,1080或1085—1134)为该大主教区的大主教,以此削弱大熊阿尔布雷希特在东部边疆地区的政治影响。不得不有所收敛的大熊阿尔布雷希特,重又对洛塔尔三世忠心效力,积极支持洛塔尔三世的首次意大利之行,大熊阿尔布雷希特也因此于1134年获得德意志北部边区普勒茨考伯爵领地的采邑权。自此,阿斯卡尼家族更加巩固了在德意志东部地区的政治地位,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自德意志王国建立以来,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就是德意志国王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德意志国王的内外政策。1130年2月14日,洪诺留二世去世,罗马枢机主教团因新教皇的候选人问题产生分歧,少数力主教会应继续改革的青壮年派的枢机主教们推举圣安杰拉的格雷戈尔为教皇,称因诺森二世(InnocenzⅡ.,?—1143,1130—1143年在位),但多数枢机主教们则推举枢机主教彼得为教皇,称阿纳克勒特二世(AnakletⅡ.,1090—1138,1130—1138年在位)。彼得出身于罗马城改宗基督教的犹太家族,自11世纪中期起,该家族因出资支持罗马教会的改革在罗马城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彼得本人曾是克吕尼修道院的修道士,并以此身份在巴黎大学学习神学,帕斯卡利斯二世教皇曾任命他为枢机主教。由于该家族在罗马城内的影响力,阿纳克勒特二世在罗马获得广泛的支持,并且以提升西西里公爵领地为西西里王国为条件,获得新提升的西西里国王罗格二世(RogerⅡ.,1095—1154,1130—1154年在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支持,这就迫使教皇因诺森二世不得不到罗马城以外寻求承认和支持。

法国西多修道院的院长克莱尔沃的贝纳尔(Bernhardvon Clairvaux,1090—1153)给予因诺森二世极大的支持。贝纳尔是12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位基督教神学家,在那个时代被誉为“无冕教皇”,在他的游说下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都先后承认因诺森二世为合法教皇,他创立的西多派修道院(Zisterzienserorden)也都给予因诺森二世坚决的支持。几乎是势均力敌的两位教皇都力图拉拢德意志国王洛塔尔三世,获得他的支持,贝纳尔的影响力在这个天平上为因诺森二世增加了一个筹码。1130年10月,洛塔尔三世在维尔茨堡主持召开宗教会议,经过马格德堡大主教诺贝特的积极活动,与会的德意志的主教、大主教们一致决定承认因诺森二世为合法教皇。1131年3月,洛塔尔三世与因诺森二世和贝纳尔在列日会晤,洛塔尔三世像法兰克时期的国王皮平一样,亲自出迎到访的教皇,扶其上马,为其手挽马的缰绳,行牵马礼(Stratordienst),表示对其服从。洛塔尔三世允诺将亲自护送教皇返回罗马,条件是教皇要在罗马为其戴上德意志皇帝的皇冠。1132年夏季,仍然处于与施陶芬家族争斗中的洛塔尔三世亲率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护送因诺森二世返回罗马。在罗马,洛塔尔三世与因诺森二世再次就德意志君王对主教的授职权的问题以及玛蒂尔德女伯爵的遗产归属问题讨价还价,双方最终相互妥协达成协议,罗马教会掌有对主教、大主教的任免权,德意志君主则享有授予当选者经济收益权的权利;玛蒂尔德的遗产作为教皇的财产封授给巴伐利亚的公爵、洛塔尔三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海因里希(Heinrich der Stolze,1102或1108—1139),接受分封的海因里希要向教皇行封臣礼。教皇对骄傲者海因里希封授的意图显而易见,通过这份遗产换取能够在罗马城外可以支配的军事力量;但相比较而言,教皇的封授对韦尔夫家族的意义似乎更大,极大地提升了该家族在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为此后韦尔夫家族参与王位竞争埋下伏笔。

加冕后的洛塔尔三世在与施陶芬家族的争斗中获得了先机,迫使其不得不放弃敌对的态度,这就使洛塔尔三世有精力集结力量消除德意志东部和北部边境地区斯拉夫人以及丹麦人造成的威胁。洛塔尔三世借机插手丹麦的王位之争,迫使丹麦国王对其称臣;把奥得河以东的波莫瑞地区封授给波兰公爵博莱斯瓦夫(BoleslawⅢ.,1085—1138),稳定了这个地区的局势。洛塔尔三世还在贝纳尔的鼓动下伺机夺取西西里王国的王冠,1136年夏他再次率军进入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敞开大门迎接德意志皇帝的到来。然而,此时正避难比萨的因诺森二世教皇却因为阿普利亚的封授问题与踌躇满志的皇帝产生了分歧,新一轮的政教冲突一触即发。1137年12月3日,身在意大利的洛塔尔三世突染重病,不久客死意大利,临终前指定他的女婿、巴伐利亚的公爵、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海因里希为其王位的继承人,同时还指定他继承萨克森公爵领地,加之在此之前继承的玛蒂尔德女伯爵在意大利的财产,骄傲者海因里希成为当时德意志最强大的诸侯。在罗马教廷站稳脚跟的因诺森二世教皇坚决反对海因里希为德意志的合法国王,王位之争由此再现。1138年3月7日,特里尔的大主教阿尔贝罗乘美因茨和科隆的大主教区均空缺大主教之际,在科布伦茨召集施陶芬家族的支持者们推举康拉德三世为德意志国王。3月13日,阿尔贝罗以教皇使节的身份在亚亨为新选举的国王举行加冕礼,开始了德意志历史上的施陶芬王朝。

二、登上王位的施陶芬家族

康拉德三世的登基虽然是少数诸侯选举的结果,但却很快就得到较为广泛的承认,甚至骄傲者海因里希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他放弃对王位的要求,交出王冠、权杖和宝剑等王权象征物(Reichsinsignien)。但骄傲者海因里希的妥协并没有换来新国王康拉德三世的信任,他执政后推行的首要政策是削弱韦尔夫家族的实力。1138年7月,康拉德三世在维尔茨堡召开帝国会议,以骄傲者海因里希拒不向国王宣誓效忠为由,对其宣布剥夺法律保护令,同时收回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两个公爵领地的采邑权,把萨克森公爵领地的采邑权封授给大熊阿尔布雷希特,把巴伐利亚公爵领地封授给国王同母异父的弟弟、巴本贝尔格家族的利奥波德四世(LeopoldⅣ.,1108—1141)。不仅如此,康拉德三世还收回骄傲者海因里希的弟弟韦尔夫六世(WelfⅣ.,1115—1191)在意大利北部的图斯策恩伯爵领地。

康拉德三世采取的这一系列强硬的措施激化了施陶芬家族与韦尔夫家族之间的矛盾,将两个家族之间埋藏已久的争夺王位的暗战演化为公开的武装冲突。然而,这场在萨克森的武装冲突因骄傲者海因里希于1139年10月20日突然辞世无果而终,他的岳母、洛塔尔三世的遗孀丽兴扎(Richenza von Nor the im,1078或1089—1141)掌管了韦尔夫家族,骄傲者海因里希10岁的儿子狮子海因里希(Heinrich der Lwe,1129或1130—1133或1135)继承了萨克森公爵的头衔。1142年5月,大熊阿尔布雷希特在法兰克福召开的一次诸侯会议上表示不再与狮子海因里希争夺萨克森公爵领地。大熊阿尔布雷希特由此获得了在德意志北部边界地区的领地;狮子海因里希也因放弃了对巴伐利亚公爵领地的要求,从而得到合法继承萨克森公爵领地的认可。

施陶芬家族最重要的一个支持者是奥地利的巴本贝尔格家族,海因里希五世皇帝的妹妹阿格内斯(Agnes von Waiblingen,1072—1143)的第一次婚姻把施陶芬家族与萨利尔家族联系在一起,她寡居后改嫁巴本贝尔格家族的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Ⅲ,1073—1136),第一次婚姻的后代弗里德里希二世和国王康拉德三世与第二次婚姻的后代巴本贝尔格公爵海因里希·雅索米尔戈特(HeinrichⅡ. Jasomirgott,1107—1177)以及巴伐利亚的公爵利奥波德四世是同母异父的兄弟,施陶芬家族与巴本贝尔格家族之间有了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1142年,海因里希·雅索米尔戈特与洛塔尔三世的女儿格特鲁德(Gertrud von Sachsen,1115—1143)结成婚姻关系,但因为格特鲁德难产去世,这段婚姻仅持续一年,海因里希·雅索米尔戈特鳏居,随即迎娶了拜占庭皇帝马努伊尔一世(ManuelⅠ.Komnenos,1118—1180,1143—1180年在位)的侄女西奥朵拉(Theodora Komnena,1134—1184)为妻。这一连串的政治婚姻把巴本贝尔格家族与施陶芬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巴本贝尔格家族是后者在德意志南部地区权力的重要支柱,也是与韦尔夫家族竞争的主要对手。

1144年12月,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在东方建立的十字军国家爱德沙伯国沦陷,耶路撒冷公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这三个十字军国家也面临着覆灭的危险,它们再次向西方提出求救请求。新当选的教皇欧根三世(EugenⅢ.?—1153,1145—1153年在位)呼吁法国国王路易七世(LouisⅦ.,1120—1180,1131或1137—1189年在位)再组十字军,法王积极响应,于1145年圣诞之际宣布将亲率十字军前往圣地。欧根三世教皇的老师克莱尔沃的贝纳尔为征募十字军游说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在其鼓动下,德意志的国王最终于1146年12月27日宣布组建十字军,次年3月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的王国会议上宣布,在十字军向东方进军期间禁止在德意志境内以任何理由进行私战,实行普遍的和平。在国王的要求下,与会的诸侯同意选立其年仅10岁的儿子海因里希(六世)(HeinrichⅥ.,1137—1150,1147—1150年在位)为共治王,作为德意志王位的继承人,国王远征期间由美因茨的大主教海因里希(Heinrich Felix von Harburg,1080—1153)为摄政王,主管国内政务。国王的号召获得德意志诸侯的响应,不仅支持国王的诸侯,而且国王的反对派韦尔夫六世也参加了东征的十字军。狮子海因里希以征讨斯拉夫人为借口拒绝参加十字军,同时也暂时搁置了归还巴伐利亚公爵领地的要求。1147年5月,康拉德三世率领德意志的十字军与法王路易七世率领的法国十字军同时向耶路撒冷进发。两支十字军先后在东方惨败,康拉德三世在战斗中受伤,在拜占庭度过两个冬天之后,1149年春返回德意志。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虽然失败了,但这次十字军东征却转嫁了德意志境内诸侯为争夺领地相互之间进行的内战。狮子海因里希没有参加远征东方的十字军,与丹麦和波兰的诸侯一起组织十字军,共同征讨居住在易北河东岸的文德人(Wenden),由此拉开德意志诸侯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东部殖民的序幕。

从东方返回德意志的康拉德三世再次陷入与诸侯的争斗之中,狮子海因里希重新提出对巴伐利亚公爵领地的要求,他多次拒绝参加国王召开的王国会议,甚至用武力强占巴伐利亚部分地区。为此,康拉德三世于1151年秋季向韦尔夫家族宣战,围攻狮子海因里希的首府不伦瑞克,但没有获得成效。此时远在罗马的教皇欧根三世再次陷入危难之中,向康拉德三世发出救援的请求,并允诺为其在罗马主持皇帝加冕礼,遗憾的是康拉德三世尚未成行就于1152年2月15日辞世,最终未能戴上皇帝的皇冠。

三、弗里德里希一世的登基

康拉德三世是施陶芬家族第一任德意志国王,他没有登上皇帝的御座,但他却为施陶芬家族势力的扩张铺上了一块稳定的基石。1151年,康拉德三世把德意志、勃艮第以及意大利这三个王国的掌玺官整合为一个具有集权性质的王国文书处(Reichskanzlei),设立大掌玺官(Erzkanzler)一职。这个新的王室机构不仅继续负责通常的文字事宜,而且还被委以外交使命,科隆的大主教阿诺尔德二世(Arnold II.Von Wied,1098—1156)被任命为首任大掌玺官。王室文书处的成员多由王室封臣组成,宫廷教堂教士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在施陶芬王朝时期,王国文书处和王室封臣是王权重要的政治支柱。

由于康拉德三世的长子、已被诸侯确立为王位继承人的海因里希先其父2年去世,重病缠身的国王担心年仅6岁的次子和他的摄政王无法在与狮子海因里希的争斗中获胜,故而指定随同其参与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侄子、施瓦本的公爵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Ⅰ.,1122—1190,1155—1190年在位)为王位的继承人。企图继续掌握摄政大权的美因茨的大主教海因里希依然试图把康拉德三世尚未成年的儿子扶上王位,遭到众多诸侯的抵制。1152年3月4日,诸侯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王国会议,推选弗里德里希一世为德意志国王,5天后在亚亨由科隆的大主教阿诺尔德二世为其主持国王加冕礼。弗里德里希一世的登基之所以在当时没有遭到诸侯强烈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母亲尤迪特(Judith,1100—1130)出自韦尔夫家族,两个敌对的家族在弗里德里希一世身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新国王也力图以这个平衡点为基础实现与韦尔夫家族的和解,维持国内的和平。为了安抚没有得到王位的堂弟罗腾堡的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von Ro the nburg,1144—1167),他把施瓦本公爵领地转交给他,前提是在其成年之前必须由王室监管。为了获得他的叔父韦尔夫六世的支持,弗里德里希一世把先王收回的图斯策恩伯爵领地以及斯波莱托公爵领地和玛蒂尔德女伯爵的领地重又分封给韦尔夫六世。1152年10月,弗里德里希一世在维尔茨堡召开的王国会议上做出决定,准许狮子海因里希获得温泽堡的赫尔曼(Hermann von Winzenburg,?—1152)的遗产、大熊阿尔布雷希特获得普勒茨考的伯恩哈德(Bernhard von Pltzkau,?—1147)的领地,在狮子和大熊之间长久以来因领地而发生的争端由此得到了解决。此外,弗里德里希一世还在这次王国会议上颁布一系列的《和平条列》,其中强调对任何破坏王国和平者都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自奥托一世以来,德意志的国王只有在罗马城接受教皇的加冕礼才能成为合法的皇帝,这一不成文的政治传统决定了德意志国王必须获得罗马教皇的承认。在亚亨顺利加冕为王的弗里德里希一世把调解国内诸侯间的纠纷作为其登基后的首要任务,他仅派使节传达给罗马教皇已登上王位的信息,似乎并不在意教皇是否认同。这种怠慢的态度令教皇欧根三世非常不满,德意志国王与教皇之间的关系趋于冷淡。12世纪40年代以后,意大利北部城市自治运动勃然兴起,50年代波及罗马城,罗马城内的市民成立了实现城市自治的市议会(Stadtrat),展开反对教皇控制的斗争,教皇在罗马城的权威受到威胁。弗里德里希一世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欲与罗马教皇媾和,并计划于1154年秋前往罗马。1152年末、1153年初,弗里德里希一世在康斯坦茨与教皇的使节就此计划以及在罗马举行皇帝加冕礼等事宜进行协商,1153年3月23日双方签订《康斯坦茨条约》(Vertrag von Konstanz),弗里德里希一世向教皇保证,未经教皇的许可不与罗马市民和西西里诺曼人签订任何和约;协助教皇镇压罗马市民;保护教皇领地不被侵占;阻止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在意大利扩大势力。教皇则许诺亲自为弗里德里希一世举行皇帝加冕礼;处罚那些反对他的德意志主教;不向拜占庭的皇帝妥协。教皇欧根三世还根据《康斯坦茨条约》免去美因茨大主教海因里希的教职,由曾大力支持弗里德里希一世登上王位的塞恩霍芬的阿诺尔德(Arnold von Selnh of en,1095—1160)接替这一重要的教职,同时还罢免曾经反对过他的明登、希尔德斯海姆和艾希施泰特三个主教区的主教。

为了实践《康斯坦茨条约》,弗里德里希一世必须先解决与德意志诸侯之间的纠纷,尤其是要平息与韦尔夫家族的争斗。这不仅是为了消除国王远征意大利的后顾之忧,而且国王也希望能获得韦尔夫家族军事上的支持。1154年6月,弗里德里希一世在戈斯拉尔召开王国会议,在诸侯的支持下剥夺了巴本贝尔格家族的海因里希二世对巴伐利亚公爵领地的采邑权,将其转交给韦尔夫家族的狮子海因里希,任命他为国王的代理人,在巴伐利亚公爵领地行使国王的权力。在这次王国会议上,狮子海因里希还获得了在波罗的海沿岸区域内的奥尔登堡、梅克伦堡和拉策堡等主教区的主教授职权,更加巩固了其在德意志东北部地区的政治地位。弗里德里希一世做出的一系列妥协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施陶芬家族与韦尔夫家族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得到满足的狮子海因里希于1154年10月率领他的骑兵随弗里德里希一世率军远征罗马。

长久以来,身为意大利国王的德意志君王极少在意大利逗留,意大利的王位近乎处于空位的状态,意大利的城市先后在自治运动中建立了共同体(Kom mune),有了自治的市议会,由市民共同选举城市的执政官,罗马城也不例外。新当选的教皇哈德里安四世(HadrianⅣ.1100或1120—1159,1154—1159年在位)力图重新控制罗马城,这就必然与要求自治的罗马市民产生矛盾和冲突。1154年2月,西西里的国王罗格二世去世,人称恶棍的威廉一世(Wilhelm I.der Bse,1122—1166,1154—1166年在位)继承王位。教皇哈德里安四世拒不承认他的合法性,被激怒的威廉一世率军攻打教皇的领地,为在罗马的教皇雪上加霜。1155年1月,教皇派使节与弗里德里希一世接洽,要求他履行前任皇帝在《康斯坦茨条约》中对教皇欧根三世作出的承诺,迅速率兵到罗马为教皇解难。6月8日,弗里德里希一世与哈德里安四世在罗马城以北的苏特立会晤,心高气傲的国王不甘愿按惯例为教皇行牵马礼。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教皇下令铲除因诺森二世教皇命人在罗马城拉特兰宫墙上所作的三幅有关为德意志皇帝加冕的油画,因为油画较为明显地表示罗马教皇居高临下,德意志皇帝则甘为其封臣。有求于国王的教皇不得不违心地作出承诺,才得以在德意志国王军队的护送下返回罗马。当弗里德里希一世护送教皇至罗马城外时,罗马市民派代表觐见德意志国王,要求他给予市民对罗马城的自治权并向市议会支付5000磅黄金,以此作为他在罗马城内加冕为皇帝的条件。遭到拒绝的罗马市民关闭城门,把德意志国王和教皇关在城外。国王以武力强行入城,在6月18日这天,哈德里安四世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为弗里德里希一世主持加冕礼,他是施陶芬家族第一位登上皇位的皇帝,他自称是“神圣罗马帝国”(das Heillige Rmische Reich)的皇帝。加冕礼当天,罗马市民公开反叛,罗马城内发生骚乱,但很快就被狮子海因里希率领的军队镇压下去。

弗里德里希一世显然并没有十分看重与教皇之间的友好关系,罗马城恢复安定后,这位新皇帝既没有遵守《康斯坦茨条约》中规定的协助教皇继续镇压罗马市民,也没有帮助教皇在罗马城恢复权势,而且还试图通过婚姻与拜占庭皇帝建立政治联盟。1155年9月,弗里德里希一世力图进攻西西里国王威廉一世盘踞的贝内文托,但遭到随其征战的德意志诸侯们强烈的反对,他不得不踏上了返回德意志的归程。此时的威廉一世大病初愈,他率军镇压了意大利南部各城市的起义,赶走进入南意大利的拜占庭帝国军队,控制了南意大利的局势。失去德意志皇帝军事支持的教皇哈德里安四世改变与威廉一世为敌的政策,1156年6月在贝内文托与从前的敌手签订和约,双方相互妥协,教皇不再干预西西里王国王位继承,威廉一世则从教皇的手上接过采邑证书,对其行封臣的宣誓效忠礼。《贝内文托和约》(Vertrag von Benevent)之后,罗马教廷与德意志皇帝之间再生芥蒂。

四、王权的强势

从意大利返回的弗里德里希一世把树立皇权的权威作为其制定帝国政策的核心,为此他竭力要打破奥托一世以来延续下来的公爵领地和伯爵领地原有的政治格局,力图建立一个以皇帝为首的“整体国家”(Gesamtstaat)。出于这个政治目的,从12世纪50年代起,施陶芬王朝重新划分一些老的世族公爵领地的边界,同时还把原来的一些伯爵领地提升为公爵领地。施陶芬家族在德意志最大的反对派是韦尔夫家族,弗里德里希一世父母的婚姻消除了自海因里希五世以来两个家族之间因争夺王位产生的对立。1152年3月,弗里德里希一世在调解狮子海因里希与大熊阿尔布雷希特因继承权而起的纠纷时,有意把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两个公爵领地整合在一起,似乎也较为清晰地表明了要继续消除这种政治对立的意图。1154年6月的戈斯拉尔王国会议之后,海因里希·雅索米尔戈特把他的首府从雷根斯堡迁往维也纳,为弗里德里希一世重新划分公爵领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1155年10月弗里德里希一世从意大利返回之后,立刻在雷根斯堡召开会议,再次宣布把巴伐利亚公爵领地分封给萨克森公爵狮子海因里希。为了安抚失去巴伐利亚公爵领地的巴本贝尔格家族,弗里德里希一世于1156年6月宣布,奥地利伯爵领地从巴伐利亚公爵领地中分离出来,提升为奥地利公爵领地,将其分封给巴本贝尔格家族的海因里希·雅索米尔戈特,由此成功地调停了奥地利巴本贝尔格家族与韦尔夫家族争夺巴伐利亚公爵领地的纠纷。

为了使新公爵领地能够完全摆脱原来的母邦,弗里德里希一世于1158年授予巴本贝尔格家族“小特权书”(Privilegiumminus)。“小特权书”中首先强调了公爵领地的继承权问题,如果公爵夫妇无子嗣,可由他们推荐继承人,海因里希·雅索米尔戈特的父系和母系家族共同享有继承奥地利公爵领地的同等权利,这一规定基本上杜绝了其他诸侯染指公爵领地的可能。作为封君的弗里德里希一世皇帝的权威并没有因为这一规定受到限制,因为他享有裁决继承人的权利。“小特权书”中还宣布,奥地利公爵在其领地内享有最高司法权,承认其在公爵领地内享有行使地方分权的权利;奥地利公爵只需参加在巴伐利亚召开的帝国会议,只参与公爵领地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弗里德里希一世通过这一特许权把这个新提升的公爵领地置于德意志皇权的直辖之下,把它看做是防御匈牙利人的坚固防线。新提升的奥地利公爵因为这个特许权在政治上有了相当的独立性,自然给予皇权极大的支持。德国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奥地利公爵获得的“小特权书”被看作是德意志皇权对地方贵族领土主权(Souvernitt)的一种承认,为此后德意志各邦国政权(Landesherrschaft)的建立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弗里德里希一世试图通过加强与地方贵族的采邑关系削弱世族公国的权力,以增强皇权在整个帝国内的统治权。从表面上看,狮子海因里希获得巴伐利亚公爵领地,但由于从中分割出奥地利伯爵领地,他的势力范围依然局限在德意志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弗里德里希一世委任他为皇帝在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地区的代理人,试图通过他扩大皇权在这个地区的影响。1154年,狮子海因里希利用皇帝给予的特权设立拉策堡主教区,掌有对该主教区主教的任命权。狮子海因里希在萨克森重新建立位于易北河下游的吕贝克市,由此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扼制住了丹麦人的扩张。1157年,丹麦国王瓦尔德马(WaldemarⅠ.,1131—1182,1157—1182年在位)不是向狮子海因里希而是向弗里德里希一世俯首称臣。在巴伐利亚,狮子海因里希拆毁了位于弗尔林的跨越伊萨尔河的大桥,取消弗赖辛的主教的市场权和关税权。与此同时,他还下令沿伊萨尔河逆流而上,在利于其控制的地方修筑一座大桥,设立关卡,在大桥的一端建立慕尼黑市,开办市场,从而控制了从赖兴堡至奥格斯堡的重要盐路。狮子海因里希的这一系列强硬的措施增强了帝国东北部边疆的稳定,自然也都得到弗里德里希一世的认可。此后,狮子海因里希对皇帝再次远征意大利、征讨波兰的政策也给予积极的支持。

勃艮第向来是德意志皇帝很难插入的地区。1152年,弗里德里希一世把对勃艮第和普罗旺斯的管辖权(Vogtei)封赐给策林格的公爵贝特霍尔德四世(BertholdⅣ.,1125—1186),并与之订立有关该地区管辖权的协议。1156年6月17日,弗里德里希一世迎娶年仅14岁的勃艮第伯爵领地的唯一女继承人贝娅特丽克丝(Beatrix,1140—1184),这段婚姻为弗里德里希一世增添了勃艮第伯爵的头衔,也最终使策林格家族失去勃艮第公爵的头衔。为了补偿策林格家族,皇帝把日内瓦、洛桑以及锡藤三个主教区的管辖权和王室经济特权(Regalien)封赐给贝特霍尔德四世。1178年7月,德意志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在阿尔勒被加冕为勃艮第的国王,至此,勃艮第、普罗旺斯以及与之相连接的阿尔卑斯山重要通路的掌控权都落到德意志皇帝的手中。斯塔勒克的赫尔曼(Hermannvon Stahleck,?—1156)因为与施陶芬家族的姻亲关系而被提升为莱茵行宫伯爵。1156年赫尔曼去世,在这一年的雷根斯堡王国会议上,皇帝以已故伯爵没有继承人为由把莱茵行宫伯爵的领地分封给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康拉德(Konrad der Staufer,1136—1195),莱茵河中游广大地区也都成为施陶芬家族的势力范围。1157年9月,弗里德里希一世在维尔茨堡举行盛大的效忠礼大典,参加大典的不仅有德意志帝国内各个地区的世俗诸侯、骑士和高级教士,而且法国、英国、丹麦、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拜占庭的王公贵族或亲自或派代表团前来恭贺。强烈的权力欲膨胀了弗里德里希一世恢复罗马帝国的野心,称他的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并且还频频向东部地区发起进攻。他用武力征服了波兰,迫使匈牙利改变与之为敌的政策,有效地干涉了波希米亚的王位之争。

1157年10月,弗里德里希一世在贝桑松召开帝国会议,要求勃艮第的贵族们对其宣誓行效忠礼。教皇哈德里安四世派遣两名教皇使节参加,在会上宣读了教皇的信函,强调德意志皇帝的权威来源教皇的恩赐,皇帝是教皇的封臣(Lehnsmann)。这无疑激怒了权力欲膨胀的弗里德里希一世,他在回信中强调德意志皇帝是罗马皇帝和查理大帝的继承人,德意志帝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延续。弗里德里希一世宣称,他的皇冠和权杖是上帝的恩赐并且通过德意志诸侯们的选举而获得的,他的权威包括由教皇支持的加冕礼、统治罗马城、保护基督教教会。与会的德意志主教们都坚决地支持皇帝的权力论,毫不留情地驱逐了教皇的使节,哈德里安四世不得不妥协。在这种权力论的推动下,恢复德意志皇权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经济权是驱使弗里德里希一世再次远征意大利的动因。

前两次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社会商品贸易的活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西欧原有的经济结构,商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意大利北部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收回在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经济权,既可以增加德意志皇权的经济来源,也可以恢复帝国在意大利的权势。1158年6月,弗里德里希一世率领大军进入意大利北部,意大利的部分城市立刻放弃了抵抗,向德意志皇帝宣誓行效忠礼。9月7日,试图抵抗的米兰市在坚持了数周后也接受了皇帝的条件,在缴纳巨额赎金后保持市议会和选举执政官的权利,但全体市民必须向德意志的皇帝宣誓行效忠礼,市民选举的执政官必须经皇帝的批准才能履行职责。11月11—26日,弗里德里希一世在皮亚琴察附近的隆卡利亚地区召开帝国会议,力图把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共同体整合在一起,使王室的经济权与对各城市的统治权等同起来。为此,弗里德里希一世指令博洛尼亚大学的四名法学家以及二十几个城市的代表共同组成法律编辑委员会,编辑了四部法规。第一部是《经济权法》(Lex Regalia),该法规明确规定皇帝享有对所有公爵领地、马尔克伯爵领地、伯爵领地以及城市的经济特权,皇帝有权为其任免执政官,有权确定是否给予市场权和铸币权,有权掌管和支配道路和水路的交通网络、设立关卡,有权享有对交通道路的使用特权、收取关税以及道路和港口的费用。第二部是《普通法令》(Lex O mnisiurisdicio),这个法规强调弗里德里希一世皇帝是法律的制定者和解释者,享有最高司法审判权,规定了皇帝可以在帝国境内的任何地方设立法庭,法庭的法官由皇帝委任,接受法官职务的人要向皇帝宣誓,以表明司法权属于皇帝。通过这个法规弗里德里希一世可以在隶属帝国的意大利制定其他的相关法律,其结果是城市共同体的法律成为一纸空文。第三个法规是《王宫和财产法》(Lex Palaciet Pretoria),根据这个法规弗里德里希一世有权在任何地方建立行宫。第四个法规《纳税法》(Lex Tributum)则是明确规定皇帝享有在意大利制定征税政策的权利,皇帝享有在全帝国境内征收特别税的特权,有权提高或降低税收。

弗里德里希一世颁布的这四部法规针对的不仅仅是意大利北部的城市,而且还扩展到了托斯卡纳以及教皇国的领地,引起教皇的极端不满,哈德里安四世派遣教皇使节与弗里德里希一世交涉,令其交出玛蒂尔德女伯爵的遗产,弗里德里希一世则谴责教皇违背了《康斯坦茨条约》,双方各持己见。1159年9月1日,哈德里安四世辞世,缓和了正在激化的矛盾,同时在罗马教廷内再次引起分裂。9月7日,枢机主教团的大多数成员选举哈德里安四世教皇的幕僚罗兰(Rol and o Bandinelli)为教皇,称亚历山大三世(Alex and erⅢ.,1100—1181,1159—1181年在位)。罗兰是哈德里安四世教皇的坚决支持者,曾为其执笔致函弗里德里希一世,并作为教皇使节参加贝桑松的王国会议。然而,在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封臣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奥托(Otto I.,1117—1183)的影响下,少数枢机主教选举奥克塔维安为教皇,称维克多四世(Viktor IV.1095—1164,1159—1164年在位)。10月4日,维克多四世在皇帝的武装保护下登上了圣宗座。亚历山大三世逃亡法国,但他依然以教皇自居,并且获得枢机主教团中大多数成员以及法国、英国、西班牙和北欧等地区教士们的支持。意大利北部的城市也联合起来与逃亡教皇站在同一阵线,共同抵制德意志皇帝在意大利推行皇室经济特特权。

罗马教会的分裂无益于德意志皇帝的权威,弗里德里希一世试图以教会保护者的身份消除教会的分裂。1160年1月13日,他在帕维亚邀请两位对立教皇到此参加宗教会议,就双方的矛盾进行调解。亚历山大三世和他的支持者们拒绝前往,仅有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的主教和大主教五十余人以及英国、法国、匈牙利、丹麦、波希米亚的国王派遣的使节到达帕维亚参加2月5日的宗教会议。会议发布了通函(Rundbrief或者Rundschreiben)宣布革除亚历山大三世的教籍,并作出相关方面的决议。弗里德里希一世的介入并没有消除教会的分裂,却导致在整个西欧形成了以皇帝和教皇为首的两大阵营。英国国王亨利二世(HenryⅡ.,1133—1189,1154—1189年在位)和法国国王路易七世也都因各自的政治目的被卷入其中。1164年初,亨利二世与坎特伯雷的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1118—1170)之间因为英国教会的独立问题产生争端,也极大地影响了教皇与亨利二世之间的关系,弗里德里希一世借机欲与英国国王结成政治联盟。1165年复活节之际,德意志的皇帝派科隆的大主教雷纳尔德(Rainald von Dassel,1114或1120—1167)为特使前往鲁昂,在那里促成了狮子海因里希与英国国王长女的婚姻,同时也为自己才一岁的长子与亨利二世的另一个女儿订立婚约。以这两个婚姻为基础,亨利二世允诺支持皇帝新立的对立派教皇帕斯卡利斯三世(PaschalisⅢ. ,?—1168,1164—1168年在位),他还派遣使者参加5月在维尔茨堡召开的王国会议。在这次王国会议上,弗里德里希一世命与会的大多数诸侯、主教和大主教宣誓,绝不承认亚历山大三世以及他的继任为合法的教皇,凡是拒绝宣誓的诸侯和主教都将解除与皇帝的采邑关系,失去封地和财产。美因茨的大主教维特尔斯巴赫的康拉德(KonradⅠ. von Wittelsbach,1120或1125—1200)虽然曾任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大掌玺官,也曾是他实践意大利政策的积极支持者,但因支持亚历山大三世而被弗里德里希一世免职。

弗里德里希一世对意大利经济权的重视致使其在任期间6次进军意大利,同时代的意大利人称他为“巴巴罗萨”(Barbarossa红胡子),说他的胡子是被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的。弗里德里希一世在任期间在德意志境内居住最长的时间仅6年半,但他并没有忽略稳固其在德意志境内的权威,他通过政治联姻以及调节继承权等方式把王室的领地与施陶芬家族的领地连成片,设立了一系列的国王直辖区。施瓦本公爵罗腾堡的弗里德里希一世是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堂兄,他于1167年8月去世,皇帝把施瓦本公爵的头衔授予了他年幼的儿子,后因施瓦本家族的成员均无子嗣,弗里德里希一世顺利地继承堂兄家族在施瓦本南部的所有遗产,同时还获得属于罗腾堡的弗里德里希一世所有的、与捷克接壤的埃格尔兰地区,在德意志的中东部地区形成一个连成片的、地域辽阔的大王室领地,北起莱辛和科迪茨,南至埃格尔河。这个连成片的王室领地既包括阿尔卑斯山的重要隘口,也把蕴藏着丰富矿物资源的哈尔茨山脉囊括其中,还有被称为“金色草原”(Goldene Aue)的大片肥沃平原,成为王室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弗里德里希一世不再把成片的王室领地分割成采邑,而是委派他所信任的王室封臣管理王室的和家族的领地,形成了一种新的领土(Territorium)的概念。弗里德里希一世还逐渐地把施陶芬王朝的政治中心从原来的东法兰克转移到了上普法尔茨地区,把东法兰克与上普法尔茨连成一片,王室的这个新的领土包括巴伐利亚的北部和南部、法兰克的中部和北部。

弗里德里希一世的领土政策明显地表示出对巴伐利亚领地的要求,侵害了巴伐利亚公爵狮子海因里希的利益,双方必然会产生矛盾,出现摩擦。狮子海因里希多年来积极支持皇帝对意大利的政策,因而在几起领地继承的纠纷中都得到皇帝的支持;此外,他还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地向东部地区殖民,扩大了领地的地域范围,建立起一个以不伦瑞克市为其政治中心的大公国,成为当时德意志在政治上最强大的诸侯。狮子海因里希还通过女儿与丹麦国王儿子的婚姻保证边界的稳定,他也因为是英国国王的女婿,与英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狮子海因里希还常常以皇帝宠臣自居,无视其他诸侯的权利,在诸侯中树敌甚多,甚至在德意志形成了一个反对他的政治同盟。狮子海因里希的强势是皇帝在巴伐利亚地区推行其领土政策的一个巨大障碍,克恩滕的公爵韦尔夫六世的继承权问题为皇帝铲除这个障碍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

意大利斯波勒托的公爵韦尔夫六世曾因与康拉德三世为敌被剥夺在意大利的领地,后因韦尔夫家族与施陶芬家族的和好重又获得意大利斯波勒托公爵领地和托斯卡纳伯爵领地。1167年,韦尔夫六世唯一的儿子去世,他失去了直接继承人,他的两个侄子狮子海因里希和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都享有继承权。韦尔夫六世把在意大利的封地卖给了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此后,韦尔夫六世又与狮子海因里希订立了协议,将其在施瓦本地区的全部地产出售给后者。由于狮子海因里希没有按照协议的规定支付相应的数额,韦尔夫六世单方面撕毁协议,把他的财产赠送给了皇帝和他的儿子们,这就在德皇和公爵之间埋下了引发争端的导火索。1177年,狮子海因里希因与哈尔伯施塔特的主教之间因教会的地产问题起了争端,主教宣布对其进行绝罚,科隆的大主教海因斯贝格的菲利普(Philipp von Heinsberg,1130—1191)也介入其中,成为哈尔伯施塔特的主教强有力的后盾。1178年,双方同时上诉至德皇弗里德里希一世。1179年1月,皇帝根据从9世纪流传下来的法令(Landrecht)召开帝国会议审理此案,被传唤的狮子海因里希拒不到会,与会的众诸侯共同做出判决,如果狮子海因里希继续违背帝国的法令,将对他处以革除教籍的绝罚。由于强硬的狮子海因里希再次拒不服从德皇对其传唤,同年6月,在马格德堡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宣布,对狮子海因里希处以绝罚。被革除教籍就意味着将失去所有的封地,狮子海因里希不得不做出妥协,力图与弗里德里希一世皇帝修好,皇帝则要求公爵支付5000马克的罚金。这个巨额的罚金促使狮子海因里希背水一战,再次与皇帝反目为仇。1180年1月,弗里德里希一世在维尔茨堡主持帝国会议,与会诸侯一致通过对狮子海因里希的判决,剥夺他享有帝国采邑的权利,宣布他丧失了所有荣誉和权利,瓜分他的公爵领地。狮子海因里希举兵反抗,但曾经支持他的萨克森、丹麦以及斯拉夫的贵族们都先后背离他,就连吕贝克市的市民也为皇帝打开了城门,众叛亲离的狮子海因里希被迫屈服。1181年11月,狮子海因里希在爱尔福特王国会议上宣布,他放弃在帝国的封地,仅保留了不伦瑞克和吕内堡,同意接受流放三年的处罚,并于1182年夏前往英国,投奔他的英国岳父。

弗里德里希一世通过狮子海因里希的案件成功地铲除了推行领土政策的最大障碍,弗里德里希一世藉此机会把一些原有的伯爵领地提升为直属皇室的公爵领地,在进一步扩大王室领地的基础上向领土化(Territorianlisierung)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这个案件还标志着德意志的贵族结构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自德意志王国建立以来,巴伐利亚和萨克森这两个大公爵领地一直由古老的世族家族控制的政治局面,古老的世族贵族家族或者沉沦没落,或者与王室封臣一起演变为一种新的帝国诸侯等级(Reichsfürstenstand)。1180年4月,在盖尔恩豪森的王国会议上发布的关于处罚狮子海因里希的文书中,不仅对整个诉讼案件进行了总结,而且还以采邑权为基础明确规定了帝国诸侯的等级,制定各等级享有向下订立采邑关系权利的盾牌制度(Heerschild)。在这个制度中,帝国内可以订立采邑关系的人分为七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国王,有权与直属诸侯建立采邑关系;第二等级为教会诸侯;第三等级是世俗诸侯,世俗可以接受教会诸侯的采邑,但教会诸侯不能反之接受世俗诸侯的的采邑;第四等级为伯爵和自由领主;第五等级为自由人和王室封臣;第六等级为自由人和王室封臣的随从;第七等级是不享有采邑权的人。 Vawb+1QpYa2NZCQa8SDRX3Lm1dOE9SoOmj+ALkcHGL8kIUQr5jhTOOmzzMBE+9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