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是家庭权力斗争

夫妻之间育儿理念的冲突,表面上看是观念不同,其实往深处剖析,不过是一种权力斗争——在育儿的过程中,到底谁占上风,谁更有权力教育孩子。

有一位妈妈对我说:“李雪老师,我很认同你的育儿理念,我也是用爱和自由对待孩子的,可是老公和家里老人跟我的观念完全不同,经常起冲突,怎么办?”她还举了一个例子:老公不肯跟孩子好好说话,动不动就吼孩子,她担心孩子心理上会受伤,于是找老公理论,结果两人起了冲突。这位妈妈问我:“到底是应该捍卫孩子,还是应该忍一忍,避免跟老公发生冲突呢?”

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很经典的改造欲望——“我想要改造老公,让他跟我观念一致”。妈妈可能会觉得委屈:“我不是要改造老公,而是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呀!”如果真的只是关心孩子,那么,当老公吼孩子的时候,妈妈就要先去观察孩子,看看他的情绪感受——有没有感到恐惧或是悲伤。如果孩子需要,再去抚慰,而不是不顾孩子,直接去找老公理论。

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妈妈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孩子的界限感非常清晰。当孩子被爸爸吼了,妈妈问孩子有什么感受时,孩子说:“没事儿呀,我知道那是他自己的情绪,与我无关。他批评我,其实是因为他自己内心痛苦。”看,这样的孩子多么智慧,他的内在中心多么稳固!他并不需要妈妈去替他解决这些外在的冲突。

所以,如果妈妈真正关心孩子,就不会第一时间去跟老公发生冲突,而是会关心和回应孩子,看见真实的他。除非发生特别严重的情况,比如有人在伤害孩子的身体,那么妈妈是需要第一时间冲上去保护孩子的。至于夫妻之间育儿理念的冲突,表面上看是观念不同,其实往深处剖析,不过是一种权力斗争——在育儿的过程中,到底谁占上风,谁更有权力教育孩子。这个权力感,通常比具体抱持哪种育儿理念还要重要。有时为了获得权力,夫妻中一方会拼命去捍卫一个连自己都不一定相信的理论,只为了争输赢,压倒对方。

争夺权力有很多手段,比如暴力,包括肢体上的暴力,“你不听我的,我会让你肢体受伤”;或者利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你不按我的意愿去做,我就让你物质受损”;再或者以道德资本相要挟,“我为你牺牲这么多,你必须听我的”。这些都是很明显的权力争夺手段,很多夫妻都心知肚明。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权力争夺方式,这种方式隐蔽到可能连争夺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我更正确,你应该听我的”。这种信念不仅在家庭中十分普遍,在社会上也随处可见。比如,二战时期德国纳粹认为,剿灭犹太人是正确的,所以每个德国人见到犹太人都应该举报。又如,美国政府曾认为喝酒是不对的,颁布了禁酒令,结果造成了史上规模最大的酗酒死亡事件和黑社会的空前繁荣。著名学者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说:“通往地狱的路上铺满善意,这些善意就是我们自以为的正确。”你认为什么正确,然后自己去履行,这没有问题。但如果你把自以为的正确强加给别人,那就是通往地狱之路了。

在家庭中,有些家长会认为:“我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国学……我是正确的,所以你应该听我的。”这种想法通常隐藏着一种轨迹:我分明是想让你屈从于我,但我不会直接这么说。我会说自己讲的是某先哲的思想、某专家的理念,是最前沿的科学正确的道理。你不同意我说的,就是诽谤先哲、怀疑专家,是不会获得幸福的。就这样,把自己的观点等同于先哲的观点,把自己等同于先哲。但问题是,即使是先哲本人,也没有说过自己是唯一正确的,更不会诅咒观点不同的人遭遇不幸。

我过去在带领工作坊的时候,开场和结束时都会强调,我教的理念,唯一的用途是自我觉察、自我成长,不要拿来要求别人,尤其别去要求配偶和父母。曾经有学员说,她听了我的一段话很受用,于是把我的话一字不改地讲给老公听,结果老公很生气,她感到很困惑。原因其实很简单:我讲的时候是在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并没有想要改变学员,但是学员回家转述给老公,目的是改变老公。表面上语言怎么说不重要,哪怕一字未改,背后传递的能量也是“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我比你更高明,所以你应该改进”。有谁会喜欢被贴上错误的标签?所以,她越是说老公,老公就越会用力反抗,证明自己没有错,并更加坚持自己原有的信念。比如,妻子很认同给孩子爱和自由,本来老公对这个理念也是部分赞同的,但经过妻子的一番理论和评判,他为了反抗妻子,反而会全力去捍卫自己的老一套。

一个人如果真正去践行爱和自由,就不会去评判、去改造别人,而是会选择倾听和看见。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配偶,只要配偶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不用讲任何道理,他自然而然就会赞同你,并在潜移默化中跟你一起成长。有好几个学员反馈说,开始老公不认同爱和自由的理念,但后来看到自己的爱人越来越平和喜悦,就对李雪的理念产生了好奇,主动要求看书学习。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无论你如何尊重界限、倾听配偶,对方都要死守、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你们的关系也不会持久。也就是说,在关系中,如果一方的灵魂进展程度远远高于另一方,那么这段关系也就快要结束了。而成长快的那一方,一个人生活会更丰盛,如果走入下一段关系,获得的也会是相互滋养的关系。

教育理念不一致,这很正常。如果我们为此产生情绪,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觉察情绪背后的改造欲望,并探问一下更深层的自己:为什么这个欲望如此根深蒂固? M8alLy1QZ7MmgskS8lT4e0yF2GfXPaVeovBDoUVnLYz3UcH9avUqERI7fAD5JR8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