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成为善意的源头

真正的善意是无论结果如何,都为自己负责——“我向这个世界发出善意,得到回应很好;没有回应,我也保持了内在的宽广和平静”。

除了冷漠回应,妈妈对待我还有一种模式,就是“不情不愿地自我牺牲”。

记得上初中时,有一次逛街,我说想吃巧克力和牛肉干,妈妈给我买了,可是回家后,她突然开始指责我:“你知不知道这些零食有多贵?我们家没钱,你还要吃这么贵的零食!”我感到很委屈,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我对妈妈说:“家里没钱,你可以不给我买,请你不要买了之后又来指责我。”妈妈当时没有说话,我以为她听懂了,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我大跌眼镜。

后来她再带我逛超市,我学乖了,只买一样零食,妈妈却硬是多拿了一些塞给我。等回到家,我刚开始吃,妈妈又指责我,说我一天花掉的钱比她一星期的生活费还多。

我想,每个孩子受到这样的指责都会愤愤不平,宁可不吃零食,也不愿意承受这样的压力和痛苦。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付出感是婚姻关系的杀手》,其实不只是婚姻关系,在任何关系中,一旦有一方总觉得自己在为对方付出,那这个人就已经丧失了主体性,爱也就不存在了,只剩下道德资本累积起来的愤怒和痛苦。

妈妈为我做每件事,几乎都带着怨气,这是因为她自身的能量非常弱。当一个人能量微弱的时候,回应别人是对自己的损耗。只有当一个人能量正常时,彼此回应才能够创造滋养和快乐。妈妈的能量,供她自己活着就已经不容易了。我发出信号,请求她回应,在她看来就是对她的侵犯。

她其实对我有些不满,但有些事情又不得不为我做,比如半夜起床带幼小的我去上厕所。充满怨气地做事,就像是一种自我牺牲,慢慢地形成惯性。以至于到后来,妈妈甚至会故意找自我牺牲的机会,来累积道德资本。

我本以为自己觉察出了这些,它们就不会再困扰我。但事实上,它们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我去理发店洗头,有时候水温不够热,有时候服务员扯得我头皮疼,有时候我想停下来起身接个电话……每当遇到这些情况时,我都很难提出请求,就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一样。我觉察到,在这个过程中,我预设了服务员是不情愿为我服务的,他们拿着那么少的工资,手头有很多活儿要干,所以我最好乖乖不要动,不要提出额外的要求,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虽然从理性上讲,我知道自己花了钱,有资格享受服务,提出的要求也很合理,但就是有一种特别沉重的压力,压得我开不了口。

其实,在任何需要别人为我服务的时候,我都会控制不住地想象对方是不情愿的。而之所以在洗头时这种感觉最强烈,我猜测是因为姿势——洗头时,我躺着,服务员在我头部站着,这个角度特别像婴儿躺在床上看着妈妈,这种退行的感觉会更强烈地引发我的无助感。

或许,我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感知到:眼前这个我完全仰赖的人——我的妈妈,并不心甘情愿地哺育我,我得乖乖的,不要添麻烦,尽量降低自己的需求,以避免被嫌弃,甚至被攻击。婴儿期的感受会深深植入身体每个细胞,哪怕我现在已经有了清晰的觉知,依然发不出自己的声音。

这件事情也启发了我:我们在做自我觉察的时候,需要重视身体姿势。如果你有孩子,当你向孩子表达爱,尤其是想要修复孩子婴儿期创伤的时候,可以尝试坐在床上,把孩子的头抱在怀里,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凝视他,向他表达爱意,同时也传递歉意——“宝贝,当你还是小宝宝的时候,有时候你一直哭,妈妈很不耐烦。妈妈现在向你道歉,现在妈妈有能力看见你、回应你,为你做的每件事情都心甘情愿,因为妈妈爱你”。

情侣之间也可以这样彼此安抚。让对方把你的头抱在怀里,彼此凝视,说甜蜜的话,帮助彼此疗愈婴儿期的创伤。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没法改变,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给自己创造新的体验。

因为遭遇过太多的无回应、连续攻击和不情愿的付出,我发现自己遇到事情时,对外部世界的想象通常都是消极的。比如在网上买东西,收到后过了好几天才发现有缺件或破损,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急很气,心想对方肯定会赖账。但实际上只要我主动沟通,大多数卖家都是愿意承担责任的。几次类似的经历后,我开始觉察自己的投射,当发生冲突时,先静下来,平静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去想象对方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有一次,我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心想多亏提前买了意外伤害保险,这下派上用场了。然而转念一想,我有些资料准备得不完善,保险公司一贯是能不赔就不赔,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难为我、克扣我。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就像是妈妈附体一样,抱着一种“外面的世界很黑暗,别人都不会善待你”的心态。

觉察到这一点后,我努力让自己放松下来,试着用善意去想象外部世界。我把手头能找到的资料都收集起来、装订好,带着善意和希望把资料寄给保险公司。结果出乎意料,对方收到资料后非但没有为难我,还替我想办法补齐资料,最终获得的赔付金额也比我预期的多。

可能有人会问:“你善意地期待对方,对方不回应你的善意怎么办?”发出善意,确实能够提高我们被友善对待的概率,但仍旧遭遇敌意也是有可能的。如果觉得“只要我发出了善意,别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善意回应我”,这就是陷入全能自恋的躁狂妄想了。

如果善意没有得到回应,也没关系。比如,就算获得的保险赔付很少,我也不会被摧毁,我照样好好活着。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我抱有善意,收获了内心的平静;若是抱有敌意,那也是自己受罪。真正的善意是无论结果如何,都为自己负责——“我向这个世界发出善意,得到回应很好;没有回应,我也保持了内在的宽广和平静”。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整个天地,若是得不到父母善意的回应,就会像天塌了一般。而作为成年人,我们的世界很宽广,无论有没有被好好对待,都可以保持内在的阳光。不必恐惧自己的善意,也不必因为得不到回应而羞耻愤恨,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善意的源头。 SDL9NkdVD3bX9IwSHmYd+hdPREiPTwn9KveWROTwGYvez3LEDgbwigyVn7sr0Y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