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失败的母婴关系带来虚假自体

我已经拥有了一切,内在的无意义感却没有减轻,这太让人绝望了。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会产生不想活了的念头。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遭遇了真实的外部困难,比如重大疾病、债务缠身,或者身心备受折磨等;还有一部分人,其实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外部困难,却也感觉活着没意思,这部分人就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的“虚假自体”。具备虚假自体的人,无法体验到关系的安全感和相互满足感,极端的虚假自体甚至会引发严重的人格障碍。

虚假自体的形成源于失败的母婴关系。母亲不能根据婴儿的自发需求来回应,无法及时满足婴儿。这样的母亲对婴儿的反应,大多建立在自己内在幻想、自恋需求和神经症性冲突的基础上。婴儿想要生存,只能去适应母亲的反应,因而远离自己的真实需求。就这样,婴儿被逐渐训练成顺应母亲所给予的,而不是寻找和发现自己所需要的。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母婴关系的课程,学员们观看一段母婴互动的录像,然后给录像中的母亲打分。在这段录像里,母亲面带灿烂的微笑,柔声细语地跟婴儿说话。她抱着婴儿的动作格外轻柔,托住婴儿的头颈,凝视婴儿的眼睛,充满耐心地抚摸着。大部分人看完录像,都会给母亲打高分。但是如果注意到更多细节,你就会发现其中的诡异——这位母亲不停地跟仅有五个月大的婴儿说:“宝贝说点什么吧,跟妈妈说点什么吧,你看你笑得多灿烂,你喜欢妈妈是吗?”事实上,婴儿从始至终都没有笑过。这是一位严重产后抑郁的母亲,经过几个月的药物治疗后,医生评估她已经走出抑郁,或许可以独立带孩子了,于是拍下这段录像以供观察。

确实,这位母亲努力想要做一个好妈妈,可她的状态其实是由抑郁转入躁狂,她跟婴儿的互动是建立在自己内在幻想的基础上——她幻想着五个月大的婴儿可以跟她说话,对她微笑,满足她躁狂状态下的自恋——这样的话,她就是一个好妈妈,婴儿也是一个好婴儿。然而,婴儿由于跟妈妈接触还比较少,尚未建立起顺从的外壳,只能呆呆地看着妈妈,妈妈的微笑和互动对他来说,都不具有真实感。所以,无论妈妈的笑容多么灿烂,言语行为多么温柔可亲,婴儿都拒绝配合给出反应。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妈妈长期带孩子,孩子的内在感受将会是:“如果我想生存下去,就得顺应妈妈发出的信号,对妈妈的声音和微笑给予回应,否则妈妈可能会因为挫败感而放弃跟我互动,甚至对我感到愤怒。”

在另外一段录像里就出现了这个现象。孩子努力顺应妈妈的需求,他会在脸上挤出笑容,但是眼神和头部的方向却尽可能回避妈妈,不看妈妈的眼睛。孩子呈现出一种不协调感,肢体语言僵硬,这就是强迫性顺从,即虚假自体。

虚假自体建立的关系是单向的。比如,妈妈发出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跟婴儿的真实需求可能没有关系——婴儿本来犯困想睡觉,但是妈妈觉得他现在入睡不符合科学睡眠规律,或者是自己无聊想要逗婴儿,于是发出逗弄的声音,婴儿不得不顺从妈妈,打起精神给妈妈回应。过一会儿,妈妈觉得逗弄婴儿够了,或者按照睡眠时间表他该入睡了,就发出信号让婴儿睡觉,自己转身离开,婴儿又不得不接受妈妈的安排尽快入睡。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和婴儿之间其实并没有互动,妈妈只是把自己内心幻想的需求投射给婴儿,让婴儿来满足自己,符合自己的想象。

很多人提起自己的小时候:“妈妈说我小时候特别乖,可以一个人在婴儿床上待着,很少哭闹,不管谁逗都会笑。”这就是顺从的虚假自体。因为婴儿明白哭闹会带来更惨的结果,努力笑才能让别人多关注自己一会儿,哪怕是低质量的逗弄,也比自己待着要强。可想而知,这样长大的孩子在关系中会多么没有自我,多么容易放弃尊严,委曲求全,把自己放得特别低。

真实的母婴互动,最开始是妈妈完全围绕婴儿的需求,帮助婴儿发现自己的需求,及时满足婴儿。等婴儿大一些,母婴之间就可以像打网球那样,彼此轮换着发出和接收信号。每个人都是主动发出信号的一方,也是接收并且回应信号的一方。在这个互动中产生有意义的联结,双方都能获得真实的满足感,这就是幸福的源泉。

虚假自体长大后,会通过一个外壳与世界产生联系。这个外壳可能是适应失败的,比如人际关系一塌糊涂,冲突不断;也可能是适应良好的,比如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认知,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和谐的朋友关系。但致命的问题是,当事人感受不到关系对自己的滋养,感受不到真实的意义。如果仔细观察这种关系,就会发现它通常是单向的,缺少互动性和交互性。比如“我向你展示我的才华、我的善解人意、我能给予你什么”,或者“我向你展示我的柔弱、我的可爱、我对你的依赖”等,虽然这样也能营造出和谐关系的表象,但却没有深沉的真实感。

极端适应良好的虚假自体,可能表现出这样的特征:每个人提到他都会交口称赞——善良、为人着想、才华卓越、谦虚礼貌……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样的人会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自杀。虚假自体带来持久的无意义感、不存在感,自体越是感觉痛苦,越会努力想要适应外部环境、搞好各种关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因为头脑会以为:“我变得更优秀、更强大,和周围人关系更好,就可以解除痛苦了。”这就是一些别人眼中的成功者会在功成名就之时绝望自杀的原因——“我已经拥有了一切,内在的无意义感却没有减轻,这太让人绝望了”。 Xe/KQTnIklAWH3jhlMsCwuJT+pP7PCnV5YS27F845ZZ/HQwIFGazT/f8By2odl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