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多少遍抬头,
才能看到天空的静默?
还要多少次倾听,
才能听到人们的哭喊?
还要多少具白骨,
才能知道生灵在涂炭?
朋友啊,你可知道答案在风中吟唱?
答案在风中吟唱。”
鲍勃·迪伦写于1964年的这首《随风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经由迪伦特有的低沉嗓音的演绎,总是那么扣人心弦,它不仅在迪伦刚出道的20世纪60年代被视为美国民权运动的宣言,更是在此后半个世纪一直被认作“美国民谣之父”鲍勃·迪伦的扛鼎之作。
每一个时代,都有迷失的人们,今日世界尤其为甚。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浮躁”二字颇为恰当。当前,一种浮躁、焦虑的情绪正在全社会蔓延,俨然一场精神瘟疫。有人言语失当,有人行为过激,有人心理变态,有人消极厌世……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在经受着猛烈的道德冲击和伦理考验。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灵的清净与高洁?又该如何以微薄之力抵挡、扭转浮华的社会大潮?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在随风而逝吗?
美国著名的盲人女教育家海伦·凯勒不满两周岁即已双目失明。彼时不通人事的她,双眼还未能尽情品味人世间的五彩斑斓就陷入了永恒的黑暗之中。然而,她身残志坚,终于在老师莎莉文小姐和亲友的帮助下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成为全世界所有身体健全人士不得不衷心敬佩的偶像。她终身渴望光明,写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样让千百万人重拾信心与希望的伟大著作。
从某种程度上说,海伦·凯勒也许是幸运的。她那看不见人间繁华的眼睛也看不见人间的浮躁。然而,戴尔·卡耐基却不同。同样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戴尔·卡耐基看得见世间的一切,凭借其聪明睿智,写下了《 不生气的生活准则 》。他知道生气和抑郁是人们情绪的最大杀手,其杀伤力不逊任何不治之症,所以他想通过此书告诉人们如何在乱象丛生的世间自处。对于不太熟知戴尔·卡耐基的人来说,这本书实在不是最脍炙人口的著作,但是它确实又是当下人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之一。
与卡耐基双峰并峙的励志大师罗伯特·科利尔也同样有一本著作值得一提——《 觉醒:活出全新的自己 》。在这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世界里,在碰壁之后是该一味地闷头苦干而再次折戟,还是要从头审视自身以期重新再来?相信此书中自有答案。
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个稳定平和的情绪,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我们往往可以轻易躲开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每每此时,是不是总有人出来劝一句“要淡定”?他们或者是真洒脱,或者是事不关己,但不管怎么样,遇事一定要淡定。否则,遇事就炸,绝行不通。
从时间上看,美国人奥里森·马登年近不惑,戴尔·卡耐基才出生。因此,他研究成功学比后者更早,后来所谓的成功学大师包括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都深受其影响。他被誉为“最伟大的励志导师”,一生创作了许多鼓舞人心的著作,《 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 》即是其中之一。
这些经典之作都从人类自身修养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要想真正达到目的,还需要《 自动自发 》的主动精神和《 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信 》的主观愿望。美国著名出版家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这两本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书,但正是这样薄薄的两本小册子在世间流传了百余年,至今仍魅力无穷,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励志经典之一。
这些作者的伟大和著作的经典无可否认,前人提供的知识或许还不足以让我们应对这变化的世界,《 爱的教育 》溢满了先贤圣哲对人类的爱。出自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亚米契斯的这部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乃人生必读之书。
书籍从来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完这些,答案在哪里?或者,读者诸君心中自有衡量。愿《如何控制负面情绪》能成为医治浮躁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