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制造口碑效应

你知道口口相传的最佳优势是什么吗?答案是人人皆可使用。从努力提高业绩的世界500强企业到想招揽顾客的街角餐馆,从开展反肥胖运动的非营利机构到希望成功当选的政坛新手,口口相传都颇具价值。它能够掀起流行的浪潮,甚至可以帮助B2B公司在已有客户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客户。同时,口口相传并不需要掷重金打广告,它只要让人们开口即可。

不过,问题就在于如何让人们口口相传呢?

从创业者到崭露头角的新星,每个人都将社交媒体视为未来的趋势。他们将脸书、推特、YouTube等渠道当作打造粉丝团和吸引客户的方式。各大品牌公司会在社交媒体上刊登广告,胸怀抱负的音乐人会上传自己的作品,小企业也会公布自己的经营项目。公司及其他组织都在拼命追赶口碑营销的潮流。逻辑很简单,如果能够让人们谈论它们的创意,或分享它们的内容,这些创意或内容就会像病毒一样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同时它们的产品或思想将在瞬间风靡起来。

但是,这种方法有两个问题:焦点和执行力。

请快速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你认为网上的口口相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换句话说,你认为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电子邮件及论坛进行的交流,在人们所有的聊天中占有多大比重?

大多数人可能猜测有50%或60%左右,有人可能会猜70%,也有人觉得会很少。不过,在问过数百名学生和管理人员后,我发现大家给的平均答案大约为50%。

这一数值是说得通的,毕竟,社交媒体近年来发展得极为迅速。每天都有无数人在使用这些社交媒体网站,每个月都有无数条信息被分享。科技让人们更快、更容易地与更多人分享信息。

但是,50%这一猜测是错误的。

甚至,它离正确答案相差甚远。

实际比重只有7%——不是47%,也不是27%,而是7%。美国口碑营销研究咨询公司凯勒·费伊集团(Keller Fay Group)的研究显示,只有7%的口口相传发生在网上。

大多数人听到这一数值时,都会惊愕不已。人们反驳道:“这也太低了,我们在网上可是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的确,人们上网的时间很长,据估计平均每天大约两小时。但是,别忘了,人们在线下的时间更长,几乎是线上时间的八倍还多。这就为线下聊天创造了更多的时间。

我们会高估网上的口口相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更显而易见。社交媒体网站记录着我们在网上分享的所有视频剪辑、评论及其他内容,查看这些记录十分方便。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记录时,就会认为网上的交流似乎很多。但同样是这段时间,我们的线下交流虽然很多,却因为没有记录,我们便没有在意。例如,午餐后与苏珊的聊天,等孩子放学时与汤姆的交谈,都没有任何记录。不过,这些对话虽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却对我们的行为影响重大。

另外,虽然有人认为网上的口口相传波及的范围更广,但实际上并不总是如此。虽然网上聊天可能会触及更多的人,毕竟面对面的谈话往往是一对一的或在小范围内进行,而推特或脸书的状态更新平均会发送给一百多人,但是并非所有的信息接收者都会查看任何一条信息。实际上,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已经让所有人应接不暇,人们根本没有时间查看每条信息更新或推送。例如,我在我的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在网上发一条信息,只有不到1/10的朋友会回复,而微博的回复就更少了。网上交流的确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但是线下聊天也许更为深入,所以社交媒体究竟是不是口碑营销更好的选择还很难说。

因此,社交媒体的大肆炒作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制造传播的人会忽视线下交流的重要性,即使线下交流更为普遍,甚至比线上交流更具影响力。

第二个问题是,社交平台只是科技,而非战略。口碑营销只有在人们真正开谈之后才会有效。例如,公共卫生官员每天都可以发一条鼓励安全性行为的微博,但是如果没有人转发,就会以失败告终。只发篇文章或发条微博,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某条信息或将其传播开来。YouTube上50%的视频点击量不足500次,只有1/300的视频点击量超过百万次。

想要利用口口相传的力量,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都需要了解人们为什么会谈论某些事物,以及为什么某些事物会被更多的人谈论和分享。这就涉及有关分享的心理学知识及社会传播这门科学了。

下次,当你在聚会上与人聊天或和同事吃饭时,可以想象自己变成一只趴在墙上的苍蝇,正在偷听人们的谈话。你会发现,有人会谈论一部新的电影或说某位同事的闲话,有人会讲述旅行中的新奇见闻,有人会提到某人生了孩子,或者抱怨天气热得反常。

人们会谈论任何事情。人们可能讨论的话题、想法、产品和故事有成千上万个,而人们为什么单单选择其一或其二呢?为什么某个故事、电影或同事会被谈论,而非其他呢?

有些故事更具传染力,有些流言传播性更强。有些网络信息会被疯传,有些则无人问津。有些产品人人称道,有些则鲜为人知。为什么呢?究竟是什么让某些产品、思想和行为让人津津乐道呢?

这就是本书所讨论的内容。

一种常见的直觉是,想制造口碑效应,就要找对人。某些人就总是比其他人更具影响力。例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其著作《引爆点》( The Tipping Point )中表示,社会潮流由“一小群超常人士”引领,他称之为行家、联系人和推销员。还有人表示,“十个美国人中会有一个人告诉其他九个人如何投票、去哪里就餐及购买何物”。营销人员不惜重金寻找这些所谓的舆论领袖,让他们支持自己的产品。政治竞选活动的幕后策划也会寻找“有影响力的人”来支持自己的阵营。

这其中的道理是,那些特殊之人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如果他们使用某种产品或谈论某种信息,这些事物就会流行起来。

但是,这种传统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有些人颇具说服力,有些人交友广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会让他们在传播信息或掀起潮流方面更有影响力。

另外,过于看重“信使”,我们就会忽视“信息”,而后者显然更能引发分享的潮流。

用笑话做个类比。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朋友,他们讲起笑话来更有感染力。只要他们讲笑话,所有人都会捧腹大笑。

但是,笑话也不尽相同。有些笑话不管谁讲都会很有意思。即使讲笑话的人完全没有幽默感,听笑话的人还是会放声大笑。具有传染力的内容就是如此——天生就具有广泛传播的特性,不管信使是谁、是否具有说服力,也不管他们的朋友寥寥无几,抑或遍布天下。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才会让人们去主动传递呢?

社交媒体“大师”及研究口口相传的人已经做了很多猜想。一个较为盛行的理论是,病毒式传播的能力是完全随机的,即无法预测某段视频或信息会不会被很多人分享。还有人根据案例研究认为,网络上最风靡的视频要么很搞笑,要么主角很可爱(比如婴儿或猫咪),所以你通常会听到“幽默”或“可爱”是病毒式传播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是,这些“理论”忽视了一点:很多搞笑或可爱的视频并没有走红。的确有些关于猫的视频拥有几百万的点击量,但它们只是特例,而非常态。大多数类似视频的点击量只有区区两位数。

你还可能认为,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比尔·盖茨(Bill Gates)、比尔·科斯比(Bill Cosby)都很有名,因此得出结论——把名字改成比尔乃通向名利之路。虽然最初的发现是对的,但得出的结论显然很荒唐。如果单纯研究病毒式传播的成功案例,我们就会漏掉一个事实:成功案例中的很多特点也存在于那些未能吸引任何人的内容中。要全面了解人们分享事物的缘由,必须同时研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以及有没有哪些特征与成功更加相关。 TttQ1Xjj4nVU5L5TfbCiQvabwZ+jdwMZT94T2C9M4Fw7d3QfhmPgAs9kfEuMX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