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孩子在3岁左右就会形成自己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当然,这些习惯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细节会促使孩子摄入过多的食物?父母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出改进?
大多数孩子的生活习惯都会受到父母的熏陶,没有任何行为比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了。我在门诊见过无数的父母冲着自己家的“胖孩子”大吼,甚至怒骂,诸如“我告诉过你,不准吃这些垃圾食品”或者“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这些不能吃,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之类的。遇见这样的父母,我首先会问一句“请问您自己吃不吃这些零食呢?”
大多家长都会愣一下,然后开始解释“我偶尔会吃”“我不胖,所以我会吃一点”。事实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弱,也许父母给孩子定下了“规矩”,但这种“规矩”一定是整个家庭都需要遵守的。
如果父母天天喊着减肥,可每次看电视都要吃着薯条、冰激凌、奶油蛋糕等,那孩子就会觉得原来肥胖没什么大问题,健康不那么重要,所以也会跟着吃这些垃圾食品;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你需要控制体重,不能吃这些东西”,而爷爷、奶奶觉得自己的孙子没有吃到实在很亏,转身偷偷塞给孩子这些“美食”,孩子是拒绝不了的,体重肯定得不到良好控制。
父母需要做的是:
● 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
● 告知全部家庭成员孩子需要控制体重的计划,有统一的饮食行为和管理,而且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严格遵守规则;
● 告知孩子体重管理和科学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宣传肥胖可能对健康产生的危害;
● 携手全部家庭成员一起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媒体信息,孩子们当然也会不可避免地看到形形色色的食品广告。商家会做出颜色诱人、造型奇特的零食并广而告之,还会聘请专业的小模特来品尝,传递“美味极了”的信息,所以这些零食广告的焦点都集中在好看、好吃、好玩上,当然也会加上“促进健康成长”之类的字眼,但是这些零食是否真的健康,那就不得而知了。
大多数零食广告宣传的都是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奶油制品等,食物“高油、高糖”当然美味。商家投放零食广告的目标对象就是儿童青少年。很多孩子在不懂得辨别真伪的年纪接触到这些广告,就会对广告宣传的内容信以为真,所以在2004年美国就发表了一份报告,呼吁所有的广告应限制8岁及8岁以下的儿童观看。
父母需要做的是:
● 避免孩子经常接触媒体广告,尤其是垃圾食品的广告;
● 告知孩子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对健康的危害;教会孩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商家的广告,从小就提醒孩子“广告的目的是销售商品,而不是促进健康”;
● 抓住机会“举一反三”,比如买的果味酸奶里面草莓并没有广告上宣传的那么诱人、那么大,告诉孩子广告有时候会夸大事实,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快餐店里有美味的炸薯条、汉堡,同时还提供玩具、游乐设施等,这些都是孩子喜欢而且无法抵抗的诱惑。孩子们还喜欢吃一个圣代、喝一杯可乐,这些食物高脂肪、高糖,会显著增加孩子发生肥胖及高血压的风险。而且,有些食物里面含有的反式脂肪酸还会增加孩子患心脏病的风险。
早在2015年6月16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人工反式脂肪酸将被实行管控,禁止用于食品生产。原因是近年来美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饮料、甜品中不但含有反式脂肪酸,还含有大量的精制糖,所以肯定会大大增加孩子发生慢性病的风险,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所以孩子应尽量少吃甚至不吃。
父母需要做的是:
● 偶尔带孩子去快餐店享受“快乐”是可以的,但吃快餐的这一天,家里烹饪食物的时候就要注意减少烹调油的用量;
● 教给孩子认识快餐店的食物,并告诉他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让孩子能够自主选择;
● 与孩子一起开动思维,寻找零食的替代品,比如喜欢吃冰激凌,可以用冷冻的酸奶加一点水果来代替,喜欢吃薯条可以用烤紫薯条来代替,这样就会大大减少高脂肪、高糖的食品对孩子健康的损害;
● 鼓励孩子通过饭前喝汤、吃绿叶菜等方式来产生饱腹感,防止孩子过度饥饿,导致快餐吃得过快、过多。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一些家长会用零食作为回馈。比如“等你得了第一名,我就带你去吃比萨”“你通过钢琴考试,我就带你去吃炸鸡”“你做得很棒,我奖励你一个奶油蛋糕”等。
当孩子生病、受伤、难过的时候,家长也会用这些“美食”作为安慰。家长把食物当作奖励或者安慰的行为会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信息,让孩子误以为“美食”可以表达赞赏,可以解决痛苦。一旦获得进步或者受到挫折,这些孩子就会通过吃来庆祝或缓解情绪。长此以往,孩子的体重势必飙升,而且遇见困难就只会通过“吃”来逃避,无法用正确的方式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样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心智发育。
父母需要做的是:
● 对于受伤的孩子,安慰的方式可以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拥抱、一个亲吻,还可以通过教授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处理伤口;
● 对于难过的孩子,除了温暖的语言,还要教会他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家人交流并分析自己遇见的问题,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缓解情绪、解决问题;
● 对那些获得进步的孩子,食物不是唯一的鼓励途径,一场电影、一次旅行、一次有意义的亲子活动或者DIY手工制作都比单纯的美食奖励要有意义得多。
很多孩子喜欢一边玩玩具、打电话或看电视,一边吃东西,由于注意力不在食物上,所以往往会忽略自己的饱腹感,习惯性吃进去更多的食物,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吃进一大桶爆米花、一大盆水果的原因。
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也会碰见类似的问题。参加活动时大多数孩子带的都是一些高能量的甜品零食,在打打闹闹甚至聊天的同时,他们会吃进去很多高能量食物;还有一些家长想要给孩子准备更健康、更丰富的“大餐”,在“大餐”还没做好前,即使孩子喊饿,家长也会让孩子等一等,误以为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孩子的“健康”。
其实,孩子饥饿的感觉被忽视之后,吃正餐时会因为过度饥饿,导致吃进去比自己实际需要多得多的食物,从而让控制体重变得更为困难。
父母需要做的是:
● 在孩子进食的时候,关上电视机,告诉孩子停止游戏,学会专心致志地吃饭;
● 学会关注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在孩子喊饿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健康的零食,如酸奶、水果等作为孩子的加餐,防止孩子过度饥饿;
● 在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时,准备健康的零食,让孩子学会拒绝某些高能量、低营养的食品,或者学会用一些小技巧控制自己摄入类似的食物;
● 指导孩子参加一些健康的活动或运动,比如唱歌、捉迷藏、警察抓小偷等游戏,分散其注意力,减少过多摄入零食的机会。
暴饮暴食的后果就是超重和肥胖。暴饮暴食经常发生在那些无法疏解情绪、压力大、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中。有研究显示,暴饮暴食可以影响2%的青少年。如果遇见暴饮暴食的孩子,单纯地让孩子少吃来控制体重的方法可能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这时候家长需要心理医生的协助,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