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后端产品

1.1.1 什么是后端产品

在定义后端产品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产品体系”的概念。

产品体系是指一系列相关的产品集群,这些产品之间相辅相成,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配合工作。比如某打车应用,其产品体系包括司机端、乘客端和后台管理系统,其中乘客端又有手机App、微信服务号、PC网页端。在该案例中,提供给目标用户(包括乘客和司机)使用的产品,就是前端产品;为前端产品提供数据处理、参数配置、逻辑运算等服务的,起到管控和支撑作用的产品(后台管理系统),就是后端产品。

如果给后端产品下个定义,那就是:在一个产品体系中,为前端产品提供数据处理、参数配置、逻辑运算、策略机制等服务的,起到管控和支撑作用的产品或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后端产品不仅仅指管理后台,还包括专门进行特定运算和处理的服务化中间件、公用的资源管理系统等。比如,电商网站会有自己对应的网站管理后台系统,主要用来处理商品的上传、下架、管理等操作,其是一种后端产品,不过仍有其他后端产品,比如仓库管理系统(WMS)、ERP管理系统、服务化搜索引擎、第三方风控系统等,用于支撑它。

后端产品,是和前端产品相对应的概念。

提到前端产品,大家想到的就是被推向市场最前沿的产品。它们服务的用户群体比较广泛,产品追求人性化、通用化、极佳的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通常我们在应用商场中下载的App,或者在电脑浏览器上打开的页面,就是前端产品。

提到后端产品,大家想到的就是趋向于企业或团队自用的、起到支撑和服务作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产品。后端产品往往和分布式部署、企业内部、产品后台、数据、逻辑等概念相关联。它们常常体量较大,架构复杂。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B端产品还是C端产品,只要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都会包括产品化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只是某些产品的前、后端模块会被聚合在一起。

伴随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成熟,后端产品的需求会逐渐加大,这也是一个行业归于理性和现实的必然过程,因为后端产品从性能、策略、机制、数据、底层架构等层面为产业赋能的力度和潜能是巨大的,而且不容易复制和替代。

1.1.2 后端产品的特点

1. 后端产品的信息体量庞大

后端产品承载的信息体量庞大,往往包含大量的报表生成、导入导出、基础数据维护等功能,更多承担数据流转、系统对接、算法机制等偏向技术层面的工作。

2. 后端产品用户群体小,但角色多

后端产品的使用者往往是产品所属企业的技术人员或专业的管理人员。后端产品虽然也是被“人”所使用,但这个“人”不是张三、李四这种普通大众,而是客服专员、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实施工程师等,他们代表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团队、部门、公司等业务组织。他们使用这个产品不是因为喜欢它,而是因为他们要通过它来完成某种业务。

因此,后端产品用户群体相对较小,普通用户感知不到或者没有机会接触后端产品。尽管如此,后端产品又要满足众多角色的需要,因此产品经理在后端产品功能规划中,要清楚了解不同角色的权限是如何的,才能满足用户对各级权限的要求。

3. 后端产品设计更偏理性

后端产品因为远离普通用户、缺少曝光率,所以相对弱化了对交互体验、视觉体验等表层的关注,转而关注产品的功能性。由于后端产品承载了繁重的数据交互和逻辑运算等工作,因此用户对性能、可扩展性、自动化等方面要求较高。

前端需要什么支持,后端就要提供什么服务,这赋予了后端产品作为工具的属性。因此,在设计后端产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业务场景、依赖关系、逻辑规则、响应速度、安全性等工作,这些都是偏向于理性思维的内容。

4. 后端产品的衡量指标不易量化

对于前端产品来说,无论产品目标是什么,通常都可以找到量化的指标。比如,产品目标是增加用户量,就可以使用拉新数、日活、月活、留存率等指标来衡量;如果产品目标是增加收入,就可以使用ARPU值、付费用户比率、收入总额等指标来衡量。后端产品则很难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去衡量。

后端产品背后的业务可以有各种量化的指标,但这些指标是用来衡量业务的,而不能直接衡量支持业务的后端产品系统。

5. 后端产品的用户通常能接受一定的学习成本

前端产品的用户对产品易用性的要求较高,因此,前端产品更需要注重用户心智模型,追求简单易用,降低用户认知和操作的学习成本。而对于后端产品来说,由于其本身具有功能复杂、层级较深等特点,用户通常很难一看就知道该怎么操作。

因此,后端产品用户相对来说能够接受较高的学习成本。提供FAQ(常见问题解答)给用户是很正常的,而且往往还要专门组织周期性的培训。

6. 后端产品在不同阶段往往会经历耦合或拆分

在初期阶段,后端产品往往会将很多功能耦合在一起,以便节约资源,方便管控。比如一个大后台就包含并满足了用户对后端产品功能的所有需求。

但是随着业务规模增大、服务性能降低、旧代码的缺陷增多,后端产品就只能进行拆分、解耦、重构,将某些业务功能拿出来,做成独立的系统,例如电商的仓库系统(WMS)、订单管理系统(OMS)、商品管理系统(PDM)、物流系统(TMS)等。有时,我们甚至会将运算压力较大的模块从系统中拿出来单独做成微服务化中间件。

1.1.3 相关概念的澄清

1. 后端产品与B端产品

后端产品与B端产品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混淆,因为二者有很多交叉的部分和相似的属性,但是二者并不等同。

B端产品,即为企业或商业公司提供服务的产品,比如钉钉App。B端产品往往是和C端产品相对应的概念,是按照产品的服务对象定义的,与产品的战略定位有关。

后端产品是和前端产品相对应的概念,是按照产品在整个产品体系中的功能和职责定义的,与产品分工和职责层面相关。

因此两者是不同维度的定义,有交叉的部分,但并无包含的关系。无论是B端还是C端产品(体系),都会有对应的前端和后端产品部分。

2. 技术层面的前、后端,与产品层面的前、后端

技术层面的前、后端,通常指的是前端开发和后端开发,是技术领域的前后端分离的产物。前后端分离进行开发,是互联网项目开发的普遍方式。技术前、后端开发人员的职责和技能要求不同,分工协作,有助于专业性的提升。

由此可见,前、后端开发技术,与前、后端产品不是一个领域的概念。前者是技术分工,后者是产品分类。需要注意的是,“前端开发写的代码呈现出来的就是前端产品,后端代码呈现出来的可视化界面就是后端产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1.4 后端产品是如何参与工作的

我们通常只知道用户使用互联网产品有目的地完成了某项任务,那么其中后端产品承担了哪些任务,是如何参与工作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网上购物的场景进行简单描述。

当你浏览商品的时候,商品详情和价格可能会不定时地变动,但这并不是通过前端网页的某个修改按钮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后端产品(商品管理系统)来实现的。

当你点击“加入购物车”按钮的时候,可能同一时间有很多人也在选择这个商品,而仓库库存是有限的,如何确保当两个人同时将该商品加入购物车时,两人都能买到这个商品?会不会出现买空的现象呢?这就是后端产品(仓库管理系统)执行了扣减库存、锁住库存、超时释放库存等操作来实现的。

当你去查看物流信息的时候,物流商的物流轨迹会准确关联到你的订单上,这就是后端产品(物流管理系统)对接了物流商的物流数据,然后被网站调用后呈现的效果。

除了上述例子,还有很多使用场景中都有后端产品的参与和协助。总体而言,后端产品往往不会主动出现在普通用户面前,而是通过调取、访问等系统间的交互过程,间接为普通用户提供服务的。

1.1.5 后端产品设计的要点

设计后端产品,不能只局限于页面层面,而要基于整个产品体系的宏观需求来考虑,要同时满足后端产品系统对性能、稳定性、错误处理机制、逆向机制、扩展性等方面的需求。

(1)性能:系统必须满足的性能要求,通常包括处理速度(响应时间)、信息量、安全性等。比如“支付系统必须在半分钟内返回用户支付状态”就是一项性能需求。

(2)稳定性:指的是系统的可靠性、持久性。比如“商品系统在一个月内不能出现2次以上故障”就是一项稳定性需求。

(3)错误处理机制:系统对错误要有响应机制,并且支持快速纠错。比如当“订单取消后,用户支付已成功”的情况出现时,系统该怎么实现退款。

(4)逆向机制:比如订单的正向需求是下单和支付,那么退货、退款的实现机制自然也要考虑。

(5)可扩展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明确那些虽然不属于当前系统开发范畴,但将来可能会加入的需求,并为这部分需求做预留和铺垫;另一方面,一些变量的取值或参数可能需要时常调整,那么就要支持这种取值的可变化性,比如做成可配置项。 Z2oY6mIFZH44JQ6MVPA4Vu1RTT0MHZR9hYoTdvlFZpJTIPe55iQSEO5A1aZ+SU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