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生产方式的变迁

生产方式是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手段则应与之相适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生产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手段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方式也不断发生变革。研究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寻求提高生产系统效率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建立有效的生产系统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也不同。生产方式的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劳动者采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物质生产(生产的技术方面);第二是劳动者采取何种劳动组织形式进行生产活动(生产的社会方面)。这两个方面作为生产方式的两个具体内涵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劳动者使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他们的生产过程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劳动组织来进行;无论生产过程以什么样的劳动组织来进行,它都必须以劳动者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为基础。也就是说,劳动者使用的生产资料的状况决定着生产过程中劳动组织形式的状况。

在人类社会之初,由于劳动资料极其简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方式自然也就非常简单,仅仅是以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为基础的共同劳动。后来,随着劳动工具的发展,才逐渐产生了简单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作为简单协作的典型形式的初期工场手工业,机器在各个生产部门中还不起重大的作用,所以那个时候的生产组织形式仅仅是“以人为机器的生产结构”。只有当社会中的主要劳动工具取得机器这种物质的存在方式以后,机器生产体系才逐渐代替了以人为机器的生产体系,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也逐步趋向于科学化和社会化。

生产方式的变迁是一个生产方式的替代、转换和交换过程。正如约瑟夫·派恩所言:“一种范式失败之日,就是转向另一种范式之时”,这里的范式即科学家托马斯·库恩所说的“得到公众认可的典型模式”。也就是说,一种生产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另一种生产方式的兴起与发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亨利·福特和通用汽车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将世界生产由几百年的手工艺生产方式(由欧洲企业主导),引导到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其最大的影响,就是美国很快统领全球经济。生产方式的变迁取决于很多因素:变化的市场需求,变化的客户需求,市场的经济周期及其不确定性,替代品的数量,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科技进步,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等等,这些都是会引起生产方式的某些改变,直到一种范式逐渐取代另一种范式(原生产方式不一定消亡,只是不再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宰)。机械化代替手工,大规模生产代替简单的机械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代替大规模生产,以及未来客户化定制的精益、敏捷、智能化生产等不断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

生产方式进化的动力因素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科技进步,二是经济发展,三是效益提高。效益提高对生产方式进化具有“驱动作用”,科技进步对生产方式进化具有“推动作用”,而经济发展对生产方式进化具有“拉动作用”。在以上三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产方式发生着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跃升。 zm/ViSehBFbElRf39oru295PtVsfDlfScBzrWaSPhZcMxorABZBI/1eSGiTyTg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