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人类文明的进化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文明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经济文化的地区;二是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字、艺术、教育、科学等。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拉丁语为Civilitatem)一词来源于词根Civil,即“城市”的意思。另一个同源词“Civic”,中文译作“市民”,本意是不同于野蛮人和原始人的人。文明的本质含义是指人民和睦地生活在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意义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借鉴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关于文明分期的界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指出人类“从铁矿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间,分工、由分工产生的交换行为,以及把这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社会。”可以把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历史形态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包含孕育于工业文明之中、初见端倪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研究农业文明对于研究工业文明具有引领性学术价值,因为它是“本来意义上的文明”(马克思语),贯穿人类文明的始终,并促成人类文明向更高级水平迈进。

文明产生的标志是近年来考古学界和古代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学者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一种文明的开始必须要有城市的遗迹为佐证。文明的另一个佐证是文字记载,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常常被称为“史前”。目前学术界较为推崇荷兰学者鲁克荷恩的判断方法,其标准是在三个基本条件中只要具备其中两个,便可称为“文明”。这三个条件是:(1)在一定区域的聚落中已经有好几个相互联系的、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城镇、集镇或城市;(2)已有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或借用部分外族文字而形成的自己的文字;(3)已有纪念性的建筑遗迹和进行仪典活动的中心场所。其中第一条直接与生产规模和经济水平相关。有人估计,以文明产生时的农业生产条件衡量,要保证一个人能脱产从事脑力劳动或过不劳而获的生活,从社会整体需要看,至少必须集中剥削数十人的劳动。当组成国家时,这类脱产的人必然数以千百计,那么被统治的人口至少在数万以上。第二条则表明此时已有较史前时代更为复杂的经济统计、行政管理、文化活动与信息交流,因为文字正是为它们服务的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工具。第三条则表明已存在一区一国的集中管理机构和统治阶级,例如豪华的宫室反映了国王、贵族、祭司等人物的活动,高大宏伟的神庙、仪典中心、城防工程等则是统治人民的象征。若以此法衡量,便会看到埃及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就开始脱离史前时代而进入了文明时代;中国和印度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进入了文明时代 [1~5]

最早的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不可考,事实上也不重要。过去两百年的考古发现,把人类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而且今后这个时间有可能还会继续向前推移。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人类最早的文明始于非洲尼罗河下游,即现在的埃及地区,或者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

追溯人类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历史,不是为了追根溯源人类文明历史自身,而是为了透过几千上万年人类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方式的进化,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掌握现代工业时期先进制造模式的理念、发展过程,进而帮助我们能够精准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先进制造(智能制造)模式的理念和发展动向,以便更好地为提升制造业的能力而努力追求。 4BRJhwlRtWr0odGdFcgOEZ+l33TTSUPdWTSOIENQ25a1BPOqG2MKpP0IeE2BBft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