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火炮与自动武器的定义和技术发展

1.1.1 火炮与自动武器的定义

火炮与自动武器是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的身管武器系统。通常,身管口径在20mm以下的称为枪械,身管口径在20mm及其以上的称为火炮,也可以用“枪炮”一词统称火炮与自动武器。由于火炮结构远比枪械结构复杂,故本书内容以火炮为主,兼顾枪械的特征。

1.1.2 火炮与自动武器的技术发展

下面从枪炮的发射药、身管和弹丸三个基本特征来看枪炮的诞生过程。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一种抛射武器——抛石机(又称“礮”,读音pao,四声),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靠人力把石块抛出去,用于攻守城堡和进行野战,如图1-1所示。公元10世纪,中国发明了黑火药,抛石机开始抛掷火药包和火药弹,此时的礮才成为了炮。礮和炮具备了弹丸这个基本特征。

公元1132年(南宋初期),陈规发明了一种竹制管形火器——火枪,在竹筒内装火药,交战时喷火烧敌。火枪具备了身管这个基本特征。公元1259年(南宋末期),安徽寿春府出现了突火枪,其以巨竹为筒,内装子窠(弹丸),用火药发射。突火枪已经大体具备了枪炮的三个基本特征,只是竹筒强度太低,可视作枪炮的雏形。

金属铸造技术的发展促使了金属管形火器的诞生。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金属管形火器是中国于公元1332年(元朝末期)铸造的青铜火铳。火铳完全具备了枪炮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现代枪炮的鼻祖。元青铜火铳口径105mm,质量7kg,长36cm,它是枪炮起源于中国的证明,如图1-2所示。

遗憾的是枪炮虽然诞生在中国,但是并没有在中国获得技术上大的发展。公元14世纪起,阿拉伯人和西班牙人开始将中国的火药和火器传到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国家的枪炮技术远远超过了中国。

1845年,意大利陆军少校卡瓦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门后装线膛炮,炮管内有两条螺旋膛线,膛线使发射后的弹丸旋转,提高了火炮射击精度和射击距离。膛线的出现是火炮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为消除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1897年,以德维尔将军为首的法国炮兵研制小组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门带有反后坐装置的火炮。反后坐装置将炮身与炮架连接起来,火炮发射时炮身相对于炮架后坐,全炮不后移,提高了发射速度,同时由于反后坐装置消耗了大部分后坐动能,炮架受力大大减小,因而也大幅度减轻了全炮的重量,这是火炮技术上的又一次飞跃。现代火炮除了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几乎都采用了反后坐装置。

图1-1 抛石机

图1-2 火铳

总的来说,19世纪中后期,膛线和反后坐装置的出现使得传统火炮迅速跨入了现代火炮的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中,先后出现了迫击炮、高射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反坦克炮、无后坐力炮等专用火炮,现代火炮的门类几乎全部出现。

枪械的技术发展首先体现在点火方式的改进上。大致经历了火绳枪(15世纪)、燧石枪(16世纪)和击发枪(19世纪)这三个阶段,如图1-3所示。当1807年以雷汞为击发药的点火方式被发明以后,出现了便于装填和击发的定装式枪弹,产生了近代步枪。

图1-3 点火方式

随后枪械又经历了向自动化发展的历程。第一个被设计成功的自动武器是马克沁发明的机枪,其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实现连续射击动作。马克沁被称为“自动武器之父”。19世纪末出现了自动手枪,20世纪初开始出现半自动步枪。一战和二战中,自动步枪、冲锋枪、高射机枪、航空机枪等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82Hi7KvnnkuSigMi/mf2Z1EHRvPZ/+WC35JbmHLb637kcVk8RGk5tMGv/3HcoW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