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身是火炮的一个基础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发射时,承受火药气体压力和导引弹丸运动并赋予弹丸一定的初速和转速。炮身在枪械上对应枪管,为论述方便,不再特别指出。
炮身主要的组成零件是身管、炮尾和炮闩,有时炮口装置(如炮口制退器等)也作为其组成零件,如图2-1所示。
图2-1 炮身的组成
身管是炮身的主要零件,发射时承受高压火药气体的作用。炮闩和炮尾则共同承受火药气体向后的作用力并使炮身后坐。炮身上还有进行后坐和复进导向用的相应结构,如定向环、导箍和光滑圆柱面等。炮口装置通常用螺纹固定于身管口部,并采用制转零件防止其旋转松动。
根据炮种不同,炮身上还可能有其他一些装置,如自行火炮炮身上有抽气装置,坦克炮炮身上有热护套,舰炮炮身上有冷却装置。
在枪械上,炮口装置对应膛口装置,炮闩对应枪机。
按炮膛结构,炮身可分为线膛炮身和滑膛炮身。线膛炮身内有膛线,能使弹丸产生高速旋转运动,以保证弹丸飞行时的稳定性。滑膛炮身内没有膛线,主要用于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和滑膛反坦克炮,如图2-2所示。
按身管结构及应力状态,炮身可分为单筒炮身、紧固炮身和衬管炮身三类。
1)单筒炮身
单筒炮身的身管只有一层管壁,且发射前管壁内不存在预应力。由于其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因而广泛用在目前的大部分制式火炮和枪械上。这种炮身在发射时,身管内层产生的应力很大,而外层的应力很小,也就是说,身管外层材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图2-2 滑膛炮身
在小口径自动高炮和一些枪械中,由于身管长、射速高,刚度及散热问题较突出,常采用外表面均匀分布若干纵向沟槽的单筒星形断面炮身,如图2-3所示。这种炮身刚度大、质量小且易于散热。如我国某型35mm高炮和某型25mm高炮均采用这种炮身。
图2-3 单筒星形断面炮身
2)紧固炮身
紧固炮身又称增强炮身,通过工艺措施使身管在发射前,其管壁内层就存在与发射时方向相反的应力(预应力),而管壁的外层则存在与发射时方向相同的应力。这样,在发射时身管管壁内应力分布能趋于均匀,使材料得到充分利用,在同样壁厚、同样材料的情况下,使身管能承受更高的膛压,这种炮身称为紧固炮身。根据产生预应力的工艺措施不同,紧固炮身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筒紧炮身
身管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圆筒过盈地套合在一起,使内层产生压缩预应力,从而提高身管的强度。工艺上多用热套的方法来实现。现在已很少采用,制式武器中仅在我国某型14.5mm高射机枪上可以见到。
(2)丝紧炮身
以一定的拉力将钢丝或钢带缠绕在身管上,使身管内壁产生压缩预应力来提高身管强度。这种炮身现在也很少使用。近年来,为提高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等武器的身管强度并减轻其重量,有的已采用丝紧技术。如图2-4所示为我国某型火箭筒,其身管就采用了薄壁钢质内筒外缠玻璃纤维丝或碳纤维丝的工艺。
图2-4 丝紧火箭筒
(3)自紧炮身
这种身管结构同单筒身管结构相同,只是在制造时对其内膛施加高压,使身管管壁由内到外部分或全部产生塑性变形。这样,当高压撤除以后,由于各层塑性变形程度不同,使外层对相邻内层产生压应力,即内层受压,外层受拉,就像多层筒紧炮身一样,从而使身管强度得到提高。这种身管结构简单、强度高、疲劳寿命长,现已广泛应用于新式高膛压火炮中,如我国某型155mm加榴炮和某型125mm坦克炮。
3)衬管炮身
由于对火炮初速、膛压、射速的要求不断提高,炮膛的烧蚀、磨损也就随之加剧,往往使火炮的寿命很快被终止,特别是在一些小口径自动炮中更为突出。因此在结构上采用一个便于更换的内层衬管,以便在身管寿命终止后换上新的内层衬管,快速恢复火炮战斗性能,这就是衬管炮身。衬管炮身分为活动身管、活动衬管和短衬管炮身。活动衬管与活动身管炮身的内、外管平时存在微小间隙,以便炮膛烧蚀磨损后更换内管,如图2-5和图2-6所示。发射时,内管产生塑性变形使该间隙消失,外管与内管一同承担膛内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活动身管炮身管壁较厚,被筒较短,只覆盖身管后部烧蚀严重区域。
图2-5 活动衬管炮身
图2-6 活动身管炮身
考虑到炮膛烧蚀严重的部位仅在膛线起始部向前一段长度上,更换整根内管是不经济的,于是出现了短衬管炮身。其在炮膛烧蚀比较严重的部位,采用高强度炮钢或特殊的耐热合金作为衬管,如图2-7所示。我国某型30mm舰炮即采用短衬管炮身。
图2-7 短衬管炮身
另外,一些榴弹炮的炮身(如图2-8所示),虽也带有被筒,但该被筒与炮身之间的间隙较大,射击时间隙不消失,被筒不承受内压的作用,实质上是单筒炮身,称为带被筒的单筒炮身。采用被筒的目的是增加后坐部分质量,从而减小射击时炮架受力,使炮架质量减小;另外,被筒还可与摇架配合作为后坐部分的运动轨道。被筒与身管之间间隙较大,更换身管较为方便。我国某型122mm榴弹炮就采用这种结构。
图2-8 带被筒的单筒炮身
一般将身管的内部称为炮膛。炮膛通常由药室、坡膛和导向部组成。导向部可能有膛线,也可能没有膛线。枪械身管的内部称为枪膛。枪膛和炮膛的构成类似,只不过通常把药室称为弹膛。
药室是容纳发射药和保证发射药燃烧的空间,其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武器战术技术要求和弹丸装填方式,目前常见的药室结构有:药筒定装式、药筒分装式和药包装填式三种。
1)药筒定装式药室
中、小口径火炮及各种枪械的弹丸、发射药和药筒的重量都比较轻,可将三者装配成一个整体,射击时一次性装入炮膛,有利于提高射速,这种炮弹称为药筒定装式炮弹。
装填药筒定装式炮弹的药室即药筒定装式药室。其形状结构与药筒形状结构基本相同,即其由药室本体、连接锥和圆柱部(常带有很小锥度)组成,如图2-9所示。
图2-9 药筒定装式药室形状结构
为了装填和抽筒方便,药室本体除了具有一定的锥度,药室与药筒间还要有适当的间隙,间隙的大小与药筒强度有关。为使装填方便,间隙应留得大一些,但间隙过大就会使药筒塑性变形过大甚至发生破裂。为了便于抽筒,一些高射速小口径火炮的药室内还开有一些纵向浅槽,称为退壳槽。
2)药筒分装式药室
大口径加农炮和榴弹炮由于要用多种装药质量(变装药)来实现弹道机动,同时由于大口径的弹丸、药筒和装药重量都比较大,一次装填很难实现。所以,一般大口径火炮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即在发射时,先将弹丸装入炮膛,然后再装入选定装药号的药筒,其缺点是降低了发射速度。
药筒分装式药室通常只有药室本体和圆柱部,其结构如图2-10所示。药室本体具有一定锥度,以便射击后抽出药筒。
3)药包装填式药室
大口径火炮如大口径舰炮、西方国家155mm榴弹炮常采用药包装填,可以不用重量过大的药筒,节省贵重的有色金属。这种药室一般由紧塞圆锥、圆柱本体和前圆锥(有的火炮无前圆锥)组成,其结构如图2-11所示。紧塞圆锥用来与专门的紧塞具相配合以密闭火药气体,防止射击时火药气体从身管后端泄漏。应指出的是,目前流行的模块化装药也采用这种药室。
图2-10 药筒分装式药室结构
图2-11 药包装填式药室结构
坡膛是连接药室和导向部的过渡圆锥。对线膛炮来说,发射前还用其来容纳弹带,发射时弹带由此切入膛线。坡膛锥度范围较宽(1/60~1/5),常用锥度为1/10~1/5。大口径火炮为了减小坡膛的磨损而又要确保弹丸定位可靠,常采用双锥度坡膛,见图2-12。第一锥段锥度大一些,一般为1/10;第二锥段锥度小一些,一般取1/30~1/60。膛线起点在第一锥段上。
图2-12 双锥度坡膛
导向部是引导弹丸运动的部分,一般分线膛和滑膛两种。这里着重介绍线膛的膛线。
膛线的作用是赋予弹丸保证飞行稳定所需的旋转速度。膛线是在身管内表面上制出的与身管轴线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螺旋槽。膛线对炮膛轴线的倾斜角叫作缠角,通常用 α 表示;膛线绕炮膛旋转一周,沿轴向移动长度相对口径 d 的比例称为膛线的缠度,通常用 η 表示。如图2-13所示,缠角与缠度的关系为
上式说明缠角的正切与缠度成反比,当缠角增大时,缠度就要减小。
1)膛线的分类
根据缠角沿轴线变化规律的不同,膛线可分为等齐、渐速和混合膛线三种。
(1)等齐膛线。这种膛线的缠角为一个常数。如将炮膛展开成一平面,则等齐膛线展开成一直线,如图2-13所示。这种膛线的优点是加工工艺性好;缺点是弹丸在膛内运动时,弹带与膛线导转侧间的最大作用力在最大压力点处出现,与烧蚀磨损最严重的膛线起始部比较接近,不利于延长身管寿命。等齐膛线的缠角不宜过大,一般 α <8°。这种膛线多用在初速较大的火炮和枪械上,其弹丸出炮口所需的旋转角速度由较大的初速来保证。
图2-13 等齐膛线展开图
(2)渐速膛线。这种膛线的缠角是一个变数,在膛线起始部缠角小,有时甚至取为零,以便减小起始部磨损,向炮口方向缠角逐渐增大,以保证炮口处有足够大的缠角以满足弹丸飞行稳定的要求。若将炮膛展开成平面,渐速膛线即为一曲线,如图2-14a)所示。常用曲线方程有二次抛物线( y = ax 2 )、半立方抛物线( y = ax 3/2 )等,其中 a 为膛线参数。渐速膛线的缺点在于炮口部膛线导转侧作用力较大,弹丸飞离炮口的起始扰动相应增大;较等齐膛线易于出现挂铜现象;加工工艺相对较为复杂。初速较小的榴弹炮,为了保证弹丸出炮口的旋转速度,膛线缠角就不能太小,如果选等齐膛线,则膛线起始部磨损严重,故采用渐速膛线。
图2-14 膛线展开图
(3)混合膛线。等齐膛线与渐速膛线相组合,综合了等齐膛线与渐速膛线的优点。在膛线起始部采用起始缠角较小的渐速膛线,以减小膛线起始部磨损;炮口处采用等齐膛线,以减小炮口扰动,如图2-14b)所示。混合膛线加工较为困难,过去较少采用。为提高身管寿命,近年来在火炮中有应用增多的趋势。我国某型35mm高炮和某型155mm加榴炮即采用混合膛线。
2)膛线的结构
膛线在炮膛横截面上的常见形状如图2-15所示,阳线宽度用 a 表示,阴线宽度用 b 表示,膛线深度(阴线深度)用 t 表示。膛线的条数 n 通常取4的倍数以便于加工和测量, n 值与火炮威力、炮膛寿命及弹带结构、材料有关。由于弹带材料相对于炮钢强度较弱,为了保证弹带强度,一般膛线阴线宽度均大于阳线宽度,但阳线宽度过窄也容易造成因阳线磨损而致使身管寿命终止。
应注意的是,身管的口径 d 通常被用作衡量身管长度的单位,如我国某型155mm加榴炮采用52倍口径身管长度。
图2-15 膛线常见形状图
矩形截面的优点是加工制造方便,缺点是内角近似为直角,易造成应力集中,受高温、高压火药燃气的冲刷,阳线棱角容易磨圆,内角处残留的火药燃气烟垢不易擦拭干净。为此,一些国家正在积极研究梯形、圆形、弓形、多弧形、多边弧形等膛线截面。
3)发射时膛线的受力
弹丸在膛内运动时,弹带与膛线导转侧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F n ,摩擦力为 fF n 。对膛线导转侧来说,正压力 F n 沿膛线的法线方向指向导转侧,摩擦力 fF n 与弹带运动方向相同。对弹丸来说则刚好相反。如图2-16所示,上、下部分受力对象分别为弹丸和膛线。
内弹道学给出了膛线导转侧力的计算公式:
式中 n ——膛线条数;
m q ——弹丸质量;
ρ ——弹丸的惯性半径;
r ——炮弹半径;
α ——膛线缠角;
图2-16 弹带和膛线导转侧间的作用力
v ——弹丸速度;
f ——摩擦系数;
p d ——弹底压力;
x ——弹丸行程;
S ——炮膛断面积;
φ 1 ——只考虑旋转和摩擦时的次要功计算系数,通常火炮取 φ 1 = 1.02,枪械取 φ 1 = 1.10。
式中 a 、 b ——阳线、阴线的宽度;
d ——阳线直径;
d 1 ——阴线直径。
由于通常 α <8°, φ 1 (cos α-f sin α )≈1,故
对于等齐膛线, α 为常数,则
式中, 的值与弹丸类型有关,实心穿甲弹的值为0.48,杀伤爆破弹的值为0.56~0.58,爆破弹的值为0.66。
由式(2-1)和式(2-2)可以计算出等齐、渐速和混合膛线的 F n 的变化规律,如图2-17所示。可以看出:等齐膛线作用力 F n 的变化规律与膛压的变化规律相同,在最大膛压瞬间, F n 也达最大值,这对身 f ;渐速膛线则可通过选用不同的曲线来控制 F n 的变化规律,使 F n 最大值位置向炮口移动,从而可以减小膛线起始部附近的磨损,但炮口部的 F n 会增大;混合膛线则吸取了二者的优点。
图2-17 膛线导转侧作用力 F n 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