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和主任谈话

很感谢学院主任能够定期和学生们进行气氛良好的谈话。谈话不仅给所有学生带来了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也能让学生们和“权威”更接近。

2016年第一学期,有天晚上女儿平静地对我说:“明天主任要和我谈话。”

“主任找你谈话?你犯啥事儿了?!”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说来好笑,已经离开学校几十年了,一提到“和主任谈话”,我还是有点紧张。从小到大,如果学校里的主任找我谈话(无论班主任还是教导主任),肯定是犯了错。

记得班主任找我最早谈话的那次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公开课,有外省市学校的老师们来听课。我们老师很重视,提前好几天就安排妥当由哪位学生来回答问题。在公开课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不该我回答但我却接茬,说出了答案,实在是罪过。记得那天放学后,班主任老师把我单独留下,说我应该遵守课堂纪律,还提醒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说到这里,我又接了茬:“红小兵。”可能因为是第一次被留堂,给我印象特别深,过去几十年了都还记得。

“主任要找你谈什么?”我问女儿。她答道:“没什么,就是学校的事情吧。不只我一个,还有其他三个同学。我们今年有两次这样的谈话。”学院主任可是个重要角色,她负责女儿所属的学院从8年级到10年级大约200名学生的管理工作。我非常敬重这位学院主任,对她也算熟悉。她家离我不远,经常看到她牵着小狗散步时经过我家门口。她应该已经超过60岁了,看上去很严厉,对学生来说,她就是权威的象征。我亲身经历过她做领队的野营集合场面,200多学生加上送行的家长,占据了停车场一大片,人声鼎沸。她只是响亮地吹了一声哨子,全场立刻安静下来听她讲话(她都没用话筒),看起来相当有气势。这样的主任约人谈话,估计学生们心里也有些打鼓吧。

现在,已经进入今年的第四学期,女儿和主任的这两次谈话都已经过去,回想起女儿跟我描述的她们谈话的情形,我感觉还是挺好的。

根据女儿描述,学院主任每年和学生进行两次谈话。每次谈话时间为30分钟,内容涉及学生自己一年的目标设定和完成情况、遇到什么挑战和应对的方式、有什么是已经实现而且自己认为是亮点的地方、日常生活中的爱好等,也涉及了一些课程设置和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不说别的,光是主任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和精力就值得赞叹,和四人一组学生的小范围谈话,一年中她要进行一百次!

2016年,女儿到了10年级,学习任务比9年级加重不少,尤其是像女儿这样的学生,有几门科目已经提前进入了要求比较高的NCEA的学习,这是新西兰教育体系的证书课程,一般从11年级才开始修习。在座谈过程中,学生们都说自己忙,而且忙得有些抓狂。这时,主任很好地抓住教育机会,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

主任讲,我们把自己眼下所有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紧急与否,分成四类:Ⅰ.重要且紧急的事情;Ⅱ.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Ⅲ.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Ⅳ.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然后,把它们放在四个象限中,一目了然(见下图)。对每个象限当中所列事项给予不同的对待,以此来增加时间管理的有效性,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有效。对于紧急且重要的事情,要着手去做:对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对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坚决不做;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一定要尽量多做。

要事为先

说实话,当女儿回来跟我提起主任给她们介绍用四个象限的方法来划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帮助她们进行时间管理的时候,我心里暗暗吃惊,同时也大为赞叹。

把工作任务以四个象限进行划分,区别对待以增加效能的方法,我是在三十多岁才接触到的。当时在全球五百强企业参加经理培训,有同事提到了史蒂芬·柯维先生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这本书。我后来就找来看,一打开就爱不释手,它成了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书中的七个习惯个个是精品,帮助一个人实现从个体独立到与他人合作。其中,第三个习惯叫“要事为先”(Put Frist Thing First),讲的就是主任给学生们分享的这个方法。

我太太曾经给女儿讲过四个象限时间管理的大概理念,但没有深入讲,考虑到她还是个孩子。没想到,女儿学校的学院主任会在这种小范围的谈话中给十五六岁的学生们讲到我三十多岁才接触到的好方法。主任说,她也提醒其他老师按照“要事为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提高工作效能。

有些人卓有成效,有些人事倍功半,为什么?生命给予每个人每天、每月、每年的时间是同样多的,从时间管理的角度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做不同的事情就会造成效能上的差别。如果女儿小小年纪就有意识地去区分一件事情重要及紧急与否,并加以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都一定会更加高效。

让我感受深刻的还有,这种座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在学院主任面前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在我的学生时代是绝无仅有的。学院主任请参加座谈的学生们畅所欲言,对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学校建设提一些看法和意见。

我发现女儿在这方面还真是很有想法,她说向主任说了两方面的感受和建议:

在课程安排上,女儿说10年级社会实践活动的汇报活动安排在了下午放学以后,这样很多9年级的学生就不能参加,不能从高年级学生那里学到一些实践项目的情况,为明年的项目做有益的储备。而在女儿上9年级的时候,当时10年级的社会实践项目汇报安排在了下午放学之前,所以女儿去听了不少10年级的项目汇报,对自己今后的社会实践项目有不少帮助。女儿建议学校把社会实践项目的小组汇报时间还调整到课上时间,这样可以使低年级的学生受益。

在学校建设方面,女儿对当时调整过的新的学院体系也说了自己的看法。2016年学校的一个大动作,是把原来的年级主任制(Year Dean)调整为了学院主任制(House Dean)。这个改变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也显现出一些不好的地方。女儿觉得,新的学院主任制度为整个学院增加了凝聚力,比如有了学院乐队,在演出时不管哪个年级的学生,只要是自己学院的学生都会一起喝彩。另外,以学院为单位的活动也多了,还发了学院徽章,作为学院的一员,女儿的归属感大大增加。但是,因为这样的变动,现在每两周的学院集会都是三个年级一起开,效率不高,因为说完了这个年级的事情,又说下个年级的,有些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也要费时间去听。

我原想,这样的座谈能够让学生们发表一下想法已经很好了,其实效果远比我想象的要好。

女儿听老师讲,学校里现在一些学生喜欢的安排,最开始就是源自有些学生对学校的建议,无论是在座谈中提出的建议,还是通过学校给学生发出的调查表。就是学生自己提的意见吗?比如说选修课的试课日,这是有意思的一天,在决定自己选哪门课之前,这一天全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挑选自己预选的六门选修课进行尝试,实际感受一下这个课程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具体决定选哪门课。这是一个例子,说明学校确实可能会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课程安排的调整。这个例子也向学生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他们的意见有可能被学校采纳,这样他们在提出建议和反馈情况的时候也会积极一些,也算是培养学生对学校工作“参政议政”的习惯吧。

很感谢学院主任能够定期和学生们进行气氛良好的谈话。谈话不仅给所有学生带来了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也能让学生们和“权威”更接近。女儿说整个座谈的过程,她最强烈的感受是学院主任大多数时候都在听学生们的意见,还时常表示认同,并没有平时印象中那种威严的感觉。另外,这样的座谈也让学院主任能够有机会了解她所在学院的200多名学生中的每一位,在增进对学生了解的同时,也有机会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有针对性地分享给这些年轻人,让他们受益。 lX1bjiR+GhiczQ3BnIr54BwL6Y7fE91jYj2j/cU45FECNvjig0kAE5hwx+aVym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