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些来自不同族群的人们亲手书写的移民故事,我感慨万千。在新西兰,大家都是移民,大家在这里安居乐业,颐享人生。
女儿学校经常有活动需要家长志愿者帮忙,每次我都特别主动,因为总能感受和学到新的东西。女儿这学期人文课的主题是“迁徙”,我作为家长志愿者,和女儿班级的老师同学一起,参观了奥克兰的海事博物馆,因为很多大规模的迁徙都是通过航海实现的。
博物馆接待女儿班级的讲解员叫米歇尔,他肤色略黑,有着1/4的毛利土著血统。他的讲解生动有趣,充满互动。米歇尔告诉我们,最早迁徙到新西兰这片土地的人是从亚洲出发的波利尼西亚人。后来又有各种不同族群的人,从世界各个角落迁徙到这个地方。
我们看了一个动画短片,再现了当年波利尼西亚人驾着简陋的木船,在毫无电子导航设备的情况下,在太平洋的狂风巨浪中颠沛流离,最终发现了新西兰的过程。他们后来演变成为了毛利人。
“他们为什么要迁徙呢?”米歇尔抛给学生们一个问题。“地方不够住了”“没有东西吃了”“有传染病了”……孩子们说出了各种答案。米歇尔认可了孩子们的答案,但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移民的原因各不相同。
米歇尔给学生们讲述了历史上人们迁徙的原因,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推”与“拉”两类。
“推”的因素,就是那些把人们从原住地向外推的因素,通常是那些在原住地不能令人满意的因素,这些往往是人们最终决定迁徙的原因。博物馆墙上的招贴画展示着当年大规模迁徙到新西兰的人们的迁出原因,有原住地贫穷、发生灾害,或者资源紧缺、生存环境恶化等。
“拉”的因素,我把它理解为召唤因素,就是迁徙目的地的优势,这些是人们希望通过迁徙而得到的。当年新西兰从英国招募移民,打出的口号是“来了就能当地主”。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些人踏上了旅途。
在当今社会,移民、迁徙是常见的事情。只不过,大家各自的“推”与“拉”的因素不相同罢了。我不禁想起一句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些人看完了之后就决定迁徙,最终成为了移民。
博物馆有一个仿真的船舱,模拟100多年前从英国前往新西兰的移民所经历的艰辛旅程。
这是一个船舱的底部,没有窗户,只有幽暗的灯光。高度就是上下铺床的高度,上下铺床一个接一个地排列着。米歇尔让学生们都坐下:“请闭上双眼想象,你是要从英国前往新西兰的移民。在这个船舱里,你的妈妈爸爸和才两岁的妹妹都在这里,每人一个床铺。没有厕所,旁边有个马桶,大家轮流使用。有时巨浪袭来船舱会上下剧烈晃动,很多人吐了一地。没有洗澡的地方,也没有换洗的衣服,为了节省空间,行李都不能放在睡仓里。想象一下在这样幽暗的船舱中空气的味道吧……”这时,已经有学生发出作呕的声音。米歇尔趁机说:“你们要在这样的船舱里漂泊三个月才能到达新西兰!”学生们立刻呕声阵阵了。
这让我感到了时代的变迁。原始的波利尼西亚人要在惊涛骇浪中颠沛数月来到新西兰,有很多人都迷失方向,葬身太平洋。19世纪上叶,大批英国移民漂泊三个多月才能达到新西兰,途中不少人没能坚持到最后亲眼见到他们的梦想家园。而如今,即便是从最远的欧洲,也不过一天的飞行就可以抵达新西兰,现代化的交通已经给人们的迁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米歇尔讲解的最后。学生们围坐在小厅里,米歇尔问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座的学生和四位家长,有谁不是在新西兰出生的?”结果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居然有半数以上都举起了手。
米歇尔问我身旁的一位家长是在哪里出生,对方说是在非洲。移民新西兰的原因是他的爸爸妈妈是在新西兰认识的,大家都喜欢这里。米歇尔又问了几个学生,他们都说是爸爸或者妈妈在新西兰找到了工作,所以才移民来到新西兰。
接下来,米歇尔又问了两个问题:谁是从爸爸妈妈辈移民来新西兰的,谁是从爷爷奶奶辈开始移民新西兰的。她让学生们回家问问移民到新西兰来的原因,了解自己的过去是件重要的事情。
我原来早就知道,新西兰是个移民国家。这次参观博物馆,在米歇尔的帮助下,我对新西兰这个“移民”国家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对于新西兰来说,其实没有原住民,只有移民。毛利人也就早来了几百年而已。
这不禁让我暗自数了一下我来到新西兰后,身边接触到的人的原住地,居然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华人自不必说,我接触到的还有来自英国、意大利、克罗地亚、俄罗斯、澳大利亚、丹麦、德国、美国、加拿大、伊朗、津巴布韦、巴西、菲律宾、南非、印度、韩国、日本、斐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方的新老移民。
在参观就要结束时,看到展厅里有一个展板,上面写着“分享你的移民故事”。很多人把自己的移民史简单地写在上面,看着这些字条,每一张就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迁徙史。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家庭,为了各种原因来到新西兰。
这些来自不同族群的人们,亲手书写了自己的移民故事。在新西兰,大家都是移民,都在这里安居乐业,颐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