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图书馆与我

我更喜欢新西兰的图书馆文化,因为它更贴近我的生活,让我可以方便地接近那些可以阅读的智慧。

从小生活在北京,我多少还是受到一些文化的熏陶,久之,就生出了对图书馆的莫名敬畏与向往。

图书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一座特殊的门楼。在上小学前的三四年时间里,母亲每天带我坐103路无轨电车上托儿所(确实比叫幼儿园更合适),都会经过这座特殊的门楼。它在北海公园的后门附近,红门绿顶,似宫墙一般厚重。它有着高大的门洞,门有时紧闭,有时虚掩,有时大开。墙上赫然挂着一块白色的牌子,上书五个黑色大字,透着神秘的气息。等认识些字后,我便知道那牌子上写的是“北京图书馆”。我感觉图书馆很神圣,要恭敬对待。一晃四十年过去了,那座门楼对我来说依旧神秘,因为我从来没有机会进去过,总是感觉离得很远。

我的小学和中学时光都在北京度过。那时,学校里没有图书馆,只有阅览室。不大的房间里摆上几个书报架、几张桌椅,也能对大家读书起到熏陶作用。

读大学时,我去了西安,这才见识了真正的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可以阅读、学习,而且可以把书借出来,读后再还。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对大学图书馆印象虽已模糊,但当时的感觉一定是不错的,毕业前特意穿上最中意的毛衣留了个影,背景就是我大学时代的图书馆。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京城,一头扎进事业的打拼中,根本无暇顾及图书馆的事了。后来知道北京图书馆迁到新的地址了,还改了一个新名字——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就坐落在北京动物园附近的白石桥。有一段时间,我的夫人就在国家图书馆对面的一家公司上班。那时我们正值新婚燕尔之际,年轻恩爱的小两口下班后,经常是在国图对面先碰头,然后并排骑行一个半小时回家。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就无数次地与国图擦肩而过。国家图书馆比原来的那个老馆更加宏伟,也更像宫殿,绝对担得起“国家图书馆”这个大招牌。据说,它被评为80年代北京十大最佳建筑之首,光阅览区域就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图书馆藏书2000多万册,最早的典藏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每天可以接待6000~7000名读者,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因为感觉很麻烦,我始终没能说服自己去体会一下。

时光荏苒,我和夫人孩子来到了新西兰。没想到的是,在新生活给我们的众多惊喜中,居然还包括了和图书馆的亲密接触。

新西兰图书馆的外表没有那么高端大气,既不庄严也不古朴,有些在我看来甚至只能算是临时建筑。但是,它真的离你很近,近到不经意就会撞上,迈步进去就能融入其中。如果用两个字形容我对奥克兰图书馆的印象,那就是“方便”。如果用三个字形容的话,那便是“很方便”。这个“方便”,是对于居民来讲的。

女儿在读8年级时,她的学校有0~13年级的学生。学校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可以在那里借还图书,也可以在那里阅读、学习。图书馆在一个大房间里,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方便不同年级的孩子们使用。为了方便有些家长早上有事要早点送孩子到校,图书馆早上不到7点就开门,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直到八点半学校上课。在大课间、中午休息和下午放学后,学生们都可以自由地在图书馆阅览和学习。图书馆里的书籍五花八门,能很好地拓展孩子们的知识和视野。

奥克兰理工大学在奥克兰的北区、中区和南区各有一个校园,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方便不同校区的学生使用。最大的是中区校园的图书馆,一共有四层,学习、讨论的空间很充足,置身其中自然会生出学习的欲望来。图书馆里有一些封闭的房间,里面有桌椅、计算机,有的还有大屏幕。小组讨论室可以凭学生的学号在学校的信息系统里进行预订,几位学生关起门来讨论,不会影响在外面大厅阅读、学习的学生。这里的预订系统,就像我当年供职的五百强公司的会议室的预订系统一样。在我倍感亲切的同时,也觉得这里的大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使用这样的系统,今后如果进入类似的企业,应该也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吧。

更为方便的是,学校的三个图书馆是联网的,在一个图书馆借书,可以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归还。但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本科生的借阅期限是两周,研究生的是四周),否则要被罚款。对于一些热点图书,比如某门课程老师点名要大家看的重要参考书,因为阅读需求量太大,会把借阅时间限制到两小时。基本上拿到书在附近安静看一会儿就要归还。如果延期,就会按分钟罚款!

其实我刚到新西兰时,最先接触的是奥克兰的社区图书馆,也是我觉得最可称道的。因为它的“门槛”很低,真正让我体会到了方便,体会到什么叫作身边的图书馆。奥克兰共有55个社区图书馆,分布在全市的各个地方。在我的住所开车8~15分钟的范围内,就可以到达5个图书馆。

在奥克兰的图书馆借阅图书非常方便。只要你在奥克兰的行政辖区内居住,就可以免费申请图书馆卡。每次借书,到自动扫描借书台上把自己的卡一扫,然后把书依次放在台子上,听到“叮”的一声,书名会自动显示在屏幕上。等所有书都扫描完毕,借阅登记就算完成了。一个人同期可以借阅38本图书,期限是28天。还书就更简单了,直接放回图书馆里的还书筐里就可以了。从理论上讲,借书、还书不需要图书馆服务人员帮忙。但是,每个图书馆都配有两三名服务人员,在有人需要时就会提供帮助,为大家借还图书提供了很多方便。

社区图书馆:环境舒适,借阅方便

借书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图书馆的网站有完备的查询系统,查到自己想借的书,就可以提交申请。全市的图书可是实现统一调配,比如你离A图书馆近,但是你在目录单中看到想借的书在比较远的W馆,在网上提交借书申请后,图书馆会将你要的图书运到A馆,然后发邮件通知你去取。更加人性化的是,在你还书时,只需要把书还到离你近的A馆。

新西兰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显示,在新西兰的华人约为17万人,占新西兰人口的4.3%。而在17万华人中,有近12万人居住在奥克兰。奥克兰的图书馆对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一般都有专门的中文图书区。一些中老年华人朋友已经把图书馆作为他们的重要社交场所。他们在里面阅读、下棋,其乐融融。图书馆还为读者提供每天200MB的免费WiFi流量。免费流量对所有进入图书馆的人开放使用,这也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新西兰图书馆网站的数据显示,2013年有1200万人次光临了图书馆。他们使用图书馆的计算机免费上网、阅读图书、借还图书,还参加了一些图书馆举办的活动。2013年有1500万本图书被借阅。奥克兰的人口数量约为140万,这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借阅超过10本图书。

中华民族有着热爱读书的美德。古人云“一日不读书,便觉思涩”(米芾),“三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黄庭坚),可见中国人对读书之喜爱。读书的第一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书可读,而图书馆应该是获取图书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馆藏量、面积和接待能力等指标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能够真正给居民提供方便的借阅环境。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新西兰的图书馆文化,因为它更贴近我的生活,让我可以方便地接近那些可以阅读的智慧。

社区图书馆的中文书

在2014年度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中,新西兰的奥克兰连续第五年进入了综合排名的前十位。在文化和环境分项的评分中,奥克兰则在全球排名第二;其中,关于教育的评分更是获得了满分100分的佳绩。我想,奥克兰的图书馆文化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吧,其文化教育的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进入不惑之年的我来到了新西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让我既敬畏又向往的图书馆竟然成为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究其缘由,我想就是因为方便。 unkXgxkikxslow1BIePhakJk1Bt4WnR7eegS+4SUZw1xitz3Gt4yqbhpG49eNN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