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走课制

通过走课制,能让孩子们早些练习如何规划时间和日程安排。走课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自主能力,这对孩子将来掌握自己的人生有着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新西兰的中学采用走课制的授课形式。虽然女儿在刚开始时有些忙乱,但不久便适应了。经过慢慢了解后,我发现走课的形式对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当初女儿刚到新西兰上学,按年龄来说应该上九年级,但我们决定从八年级读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女儿一下子适应不了从九年级就要开始的彻底“走课”。走课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学生找老师”上课,而不是像国内中学“老师找学生”上课。这有点像我们国内大学的上课方式,不过新西兰从中学就开始了。在国内的中学,一般除了实验和体育课,所有的课程都在自己班里上。也就是,学生固定在某一个教室,任课老师按照课表到自己要上课的班级进行授课。而新西兰的学校则是老师在相对固定的教室授课,学生要在课程安排的时段到相应的教室上课。

初来乍到时,别说女儿,就是我们,对走课制也感觉手忙脚乱。在女儿的学校里,看不到国内常见的宏伟教学楼,而是散落在地面上的许多矮小的独立建筑,分别为不同专业的教室和功能区域。一到下课铃响的时候,只见各种不同肤色的学生,熙熙攘攘,在校园中穿梭。他们三五成群,背着抱着学习资料,赶往自己下一节课的上课教室,真是一幅蓬勃向上的别致风景。

女儿上八年级时,已经开始“走课”,只是尚未彻底。她们班有一个固定的教室,不过在这里上的课也只有几门,大部分都要走出去上课。据说从九年级开始,就算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们也不再拥有固定的教室,每人就只有一个走廊的柜子放置自己的东西。

新西兰初中学生要面对非常复杂的课程安排,加上上课教室地点不同,想要每堂课都按时出现在正确的授课教室,并非易事。

第一,每周同一时段的课程安排并不固定。比如这周一第一节课是英语,下周一第一节课就有可能变成科学课。因为学生们的课表是以七天为一周期来交替安排的,而不是以五天为一周期。学校里学生、老师互相沟通时,都会说今天是第几天(比如Day Three)的课程安排,而不是说今天是周几的课程安排。

第二,同班学生课程表虽大类相同,但小课不同,需要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大类”指的是课程类别,比如“艺术”这个大类,在同一学期里,同一班级里可以有人上音乐,有人上美术,有人上戏剧。所以,如果周二第二节是艺术课,在女儿班里可能有五个人上音乐课,八个人去戏剧教室上戏剧课,而另外十个人去美术教室上美术课。与此类似,如果某一节课是第二语言课,就会出现有些人去上法语、有些人去上西班牙语、有些人去上中文的情形。

第三,同班学生的课表,虽然是同一种课,级别不同也可能在不同的教室上课。比如每到数学课,女儿班里的学生就按照自己所在的高、中、低级别,到对应的教室去上课。

我一开始对学校这样的安排有些不理解,感觉非常混乱,但了解之后,又慢慢看到了女儿的变化,觉得这种走课制对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有帮助。

为了适应走课制,女儿需要在每周末了解自己下一周的课程安排;每天睡觉前,需要了解第二天的课程安排、上课地点、所需资料等。这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统筹安排的机会。而且,只能自己动手,想参照其他同学的课程安排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便是同班学生,因为大类课程下的小类不同,或者同一课程的级别不同,都不会有相同的课程安排。

听说国内也有几个地方在高中进行了走课制试点,结果家长对比褒贬不一。持反对意见的家长认为这种形式浪费孩子的时间,不能让孩子在学习上集中精力。我倒觉得,通过走课制,能让孩子们早些练习如何规划时间和日程安排。走课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自主能力,这对孩子将来掌握自己的人生有着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uxhw1T+sOfNGRz0Maip0rXdJ1DGNfbF/y3OKBSbiEGF7Ax536Aad+Eo9Aa14qf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