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极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渐进式转轨的成功。从经济体的所有制发展上看,我国的渐进式经济转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协同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从资源要素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除了依赖自然资源、人力等生产要素外,金融体系所提供的资本要素,尤其是来自银行业的信贷支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3年以来,我国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体系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014年9月,5家民营银行获批,并于2015年6月前全部获准开业。民营银行的设立,在宏观经济层面顺应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大势,在金融领域推进了金融体系的完善,具体到银行业则进一步深化了市场机制的运用。所以,探讨我国民营银行的设立背景,对我国国民经济和民营经济增长状况、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显得十分必要。

1.2.1 民营银行设立的宏观经济背景

1.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经济总量不断壮大,GDP长期保持增长,其中约一半以上的年份GDP增速超过10%。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GDP总量达到636 139.00亿元,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经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领跑世界经济,其中2008—2011年GDP增速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自此在经济发展方针方面进行了调整。我国明确了当前经济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形势“三期叠加”,指出经济发展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速,而是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并正在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表1-1清晰地列出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工资总额及进出口总额的数值和它们的同比增速或占GDP的比重。

表1-1 我国经济增长情况

续表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GDP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态势,经济增速以平均9%的速度持续,到2014年年末,我国GDP总量达636 1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速保持了较强的同步性,尤其是2003—2013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保持15%以上,其中近半年份固定资产增速超过20%。值得一提的是,在遇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动荡时,我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3.19%,为保持我国总体经济增速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强调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自改革开放以来,工资总额在绝对量上持续增加,但是考察占GDP的比重,有缓慢降低后近年来又逐步提升的趋势。首先,改革开放初期的工资占比与现阶段的工资占比不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因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总量小,为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水平,工资需要维持一定高度,在15%~16%的水平。随后20余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工资占比不断下降。但近年来,工资占比显著上升,再次回到16%左右水平。这从宏观层面印证了我国初级人口红利消失的观点。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比的不断下降,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劳动生产率开始下滑。而后再考察进出口,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是深入参与世界分工,进出口总额不断提高,占GDP的比重也一直上升,2006年前后,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一度超过60%。但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占比明显降低,回到40%左右水平。在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投资和出口为拉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和稳健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要素出发,人口红利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来自供给端的强大能量。但是近年来,以上三大贡献对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正在逐渐消失。由于内部产能结构出现结构性失衡,尤其是部分产能过剩部门占用大量资源和资本要素,存在资源浪费和债务风险,同时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有待培育,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金融危机以后,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后续又出现欧债危机,来自我国主要出口对象的外部需求减弱,加之我国供给端人口红利随经济增长、收入增加而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增加了企业产出的成本,出口品价格也受到影响。在此环境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到稳增长、调结构相协调。

2.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个体工商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历程。民营经济的出现和繁荣,充实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就业人员的比重还是从工业产值的比重,都能看到民营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作用。

表1-2列举了民营经济就业人员的分布情况。

表1-2 民营经济与就业

续表

从表1-2中可以看出,通过具有完整数据的加总统计,自1990年起,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170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近1.25亿人,增长了70倍多;个体工商业就业人员从1990年的2105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9 335万人,增长了4倍多;三资企业就业人员从1990年的66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 963万人,增长了45倍。从所有制性质来看,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属于纯粹的民营经济,总体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2 34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约2.5亿人,增加了10倍多,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3.62%提高到2013年的32.24%,这意味着1/3的劳动力就业于民营经济中。如果放松对民营经济含义的界定,更广泛地把内资企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非国有独资企业和非国有经济控股企业也看作广义的民营经济实体,那么,民营经济中所包含的就业人数远远超过2.5亿人。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吸纳了相当的就业人口,为解决我国新时期的就业问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表1-3列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民营经济对宏观经济的贡献。

表1-3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从表1-3中可以看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从1998年的6.77万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02.91万亿元,增加了15倍多。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总产值从1998年的2 082.8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2.97亿元,增加了2 157倍,远远超过规模以上经济总体增速,也是民营经济中增长最多的部分。规模以上三资企业总资产从1998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4.14亿元,增加了14倍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二者合计的总产值从1998年的1.8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7.11亿元,增长了30倍,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二者合计的总资产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8年的27.73%增加到2013年的55.49%,这表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的一半以上来自民营经济。

不论是从就业人员的比重还是从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不仅如此,自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部门普遍增加杠杆,债务负担增加,尤其是对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行业,与之相比较,民营经济在2008年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中杠杆扩张有限。从利润方面考察,国企占比高且企业负担明显增加的行业包括交运设备、电热供应、黑色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等,其对应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也呈下降趋势;而民营经济相对集中的行业如印刷、家具、饮料、食品、纺织服装鞋帽、木材加工、皮革毛皮、医药等,其资产负债率不高,而行业平均利润率呈上升趋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民营企业面临的债务风险更小,而其平均利润率高于国企的特征,可能预示着将从经济改革中进一步获益。

1.2.2 民营银行设立所处的金融背景

1.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截至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从单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成为囊括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在内的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基金业于一体的庞大的金融系统,并形成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并存的良好局面,金融中介机构功能全面,金融工具日益丰富,金融市场日渐完善并越来越深化和广化。

在金融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金融领域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从金融体系及其组成部分的规模上看,我国金融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发展速度极快。从内部结构上看,另一个特点是,内部的发展和规模上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即由于历史原因和政府金融抑制政策的盛行,我国金融体系内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从图1-1所示的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趋势可见,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发展成熟和壮大,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票融资规模增长快速发展。近十余年来,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从2002年的14.85万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122.86万亿元,增加了8倍以上。如果考虑当年的社会融资规模,自2009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呈跨越式上升,2012—2014年保持在16万亿元左右的水平,2014年当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5万亿元,该数据也超过了2002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图1-1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增长率

从图1-2所示的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分布可以看出,银行业贡献的融资规模占总量的绝大部分。首先,产生于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占比虽在近年来有所下降,但总体保持在60%左右水平;其次,通过表外融资方式如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同时如果以银监会监管范畴计,包括信托贷款在内,那么银行业贡献的社会融资规模占总量的80%以上。而其余部分来自证券期货业、保险业所提供的融资额,近年来增加趋势明显,但仍然小于20%的比重。从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表现出银行主导的鲜明特点,银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确立了银行业在我国金融领域的绝对地位。

图1-2 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分布

2.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持续提高的储蓄率的支持下,我国银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在内的系统的银行业体系。

在银行业的规模上,我国银行业的规模不断迅速扩大。从图1-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总资产逐年增大,到2014年达到172.3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1.9倍提高到2014年的2.68倍。整个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显示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同时,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规模和储蓄规模也逐年扩大。

从表1-4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银行业信贷规模从1978年的1 890.4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81.68万亿元,增长了430多倍,占GDP的比重也逐年稳定提高,从1978年的52.43%提高到2012年的127.46%;国民储蓄总额不断增长,从1978年的154.9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8.53万亿元,增长了3 000多倍,占GDP的比重(毛储蓄率)也逐年稳步提高,从1985年的4.30%提高到2014年的75.73%。整个银行业的储蓄和信贷规模的增长都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图1-3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状况

表1-4 我国存贷款余额

续表

续表

审视我国银行业内部的机构特点,可以发现发展极不均衡,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较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市场份额逐年下滑,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但是国有银行在整个银行业中的垄断程度仍然很高。从图1-4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整个银行业的比重从2004年的56.91%下降到2014年的42.21%。虽然处于下降趋势,但是5家银行依然垄断了银行业总资产的4成以上。

图1-4 国有银行总资产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

图1-5显示了我国2003—2014年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其他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比重。可以发现,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但是其资产总额占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资产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其资产总额占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资产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

图1-5 各类银行总资产占比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我国银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适当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绝对主导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有所降低。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盈利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商业银行成为我国数量最多、城市分布最为广泛的商业银行类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多元化产权模式格局初步形成,整体实力迅速增长,支农主力军作用日益明显。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邮政储蓄银行建成了全国覆盖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4家资产管理公司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目标,积极探索商业化转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功能定位溯本归源,增加了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新的组织形式,成为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带有银行特质的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也迈入我国金融业的舞台,民营银行牌照的发放也使得未来民营银行将会在我国金融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3家城市商业银行、665家农村商业银行、89家农村合作银行、1 596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1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1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68家信托公司、196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30家金融租赁公司、5家货币经纪公司、18家汽车金融公司、6家消费金融公司、1 153家村镇银行、14家贷款公司及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014年,5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其中1家开业,1家信托业保障基金公司设立。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 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截至2015年6月,5家民营银行全部开业。

3.民间金融发展状况

自2004年左右,金融学者、金融监管机构、其他研究机构等就开始关注民间金融的发展情况,并将包括民间金融在内的非正规金融纳入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考量范围。公开资料显示,调研过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西、浙江、内蒙古等地的多个省(自治区)、市甚至村镇。如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广东民间资本存量已经高达12 000亿元。据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于2004年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地下信贷的规模高达7 400亿~8 300亿元。另据有关部门调查,2007年,江西省乡镇企业总计约3 870户获得民间融资资金,融资金额达25亿元,平均家庭企业融资64万元,农民融资共计67亿元,平均每户9万元。2009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 000个自然村中,农户约70%的借款来源于非正规渠道。央行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仅浙江一个省,民间借贷的总规模已达到6 000亿元。温州市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6月的一次民间借贷问卷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为800亿元。据有关资料统计,2011年8月底,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 000亿元,但只有6 123亿元的银行贷款余额,由此可见,温州民间借贷的发展步伐似乎与当地银行体系处于同一步调。浙江省银监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赵益洪透露,据保守估计,浙江省民间借贷规模达7 000亿元。央行2011年的报告显示,2010年,私人借贷资本市场的资金总量已经超过2.4万亿元。

上述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民间金融规模不断壮大,同时,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近年来,由于风险识别能力差、借贷利率高,民间借贷频频发生金融纠纷和违法违规事件。这从侧面显露出日益壮大的民间资本希望参与到金融行业,却找不到适当的投资出路。 7XeK6ZW3OysmqjGFMRrnsc+LICS1j5BO8RqNA/4n3iEeC6c99yhJl9RxYjIcd/s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