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构图:学会寻找视觉的重心

构图并不是非常玄妙复杂的一件事,所谓构图,其实是对成功摄影作品的经验总结而形成的理论。对完美构图太过形而上的剖析其实很难运用到实际的拍摄现场中。所以在这里,我想更多地谈谈在取景拍摄时,我会想到和用到的有关构图的技巧和思路。

如何看待构图这件事?

在写这一节时,我在自己的多个社交平台以及微信群,做了一个关于构图的小调查。

问:你在拍照时如何对待构图?

A.下意识的感觉,或不会刻意去想这个问题

B.拍照时脑中会想到三分法、对角线之类的法则

C.拍照时会去想如何做视线引导,但不是三分法、对角线之类具体的法则

可以说,三个答案分别对应了“完全不去管构图这件事”“使用构图法则构图”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会想构图的事情,但不用构图法则”这三种情况。结果,答案分布非常均匀,选择A答案的有28 人,选择B答案的有26人,选择C答案的有26人。其中每种答案中都包含了相对成熟的摄影师以及正在学习摄影的普通爱好者。如果按照摄影资历来划分人群,答案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有些网友所猜测的“新手套法则,高手随缘”是不成立的。

对我而言,我的做法是A。究其原因,可能我拍街头摄影较多,而在街头摄影这类比较即兴、抓拍性强的题材里,构图只是一瞬间中,受多重因素的限制下,摄影者对想要拍摄的内容的各个元素的下意识的基本安排,并且通过它们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是的,与其说是“构图”,不如说是“元素的安排与表达”,如果元素安排妥当了,那么构图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在拍完照片后,我喜欢用C,也就是视线引导的原则来审视一张照片是否令我满意。具体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详细说明。

总的来说,对待构图这件事,个人习惯占据主要因素,拍摄题材也是一部分原因。完全不考虑构图的摄影师很多,看重构图的摄影师也不少。受样本限制,我不能给出多么严谨的结论,只能给摄影新人们提供一种心态上的参考—即对待摄影构图的习惯因人而异,只要能拍好,即便完全无所谓的构图也没有关系,不必为此产生任何心理负担。

img

焦距:50mm(等效焦距:80mm) 光圈:f/1.4 快门速度:1/160s ISO感光度:400
这张照片体现了什么构图?像是对角线构图?似乎不标准,车的线性排列没有落在两个角上。那么,如果将这张照片的构图标准化,使其严格符合对角线构图,照片是否能提升一个档次?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我将照片的主体—排列的出租车,放在了稍微偏下的位置,是因为远景漂亮的光斑和老建筑的墙壁及拱门有必要呈现到照片中,如果调整成标准的对角线构图,那么半圆会被切断,远景甚至没有机会露出,这就不符合我的拍摄初衷了。
也许从其他角度分析,可以最终找到这样构图的意义所在。但一系列复杂的分析如果放在前期拍摄中,难免会令人迷茫,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我自己的拍摄原则是这样的:第一,内容优先,把该收入照片中的内容收入进来;第二,视觉上主体元素突出,照片有平衡感即可。(德国慕尼黑,2014年2月)

几个调整构图的实用技巧

(1)视觉重心与视线引导

上大学时,在一节广告学专业课上,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几则平面广告。广告中的各项元素,都巧妙地引导受众的视线,最终指向了视觉重心,也就是广告的主体—产品。我们可以想象到设计师的巧妙心思,即便接受广告的受众第一眼看的不是产品,通过对零星元素的安排,利用线条、色彩、方向的引导,最终都让受众的视线落在产品上。

如果说视觉重心,在平面广告中指的是产品,那么在摄影中则意味着照片的主体。让我们试试利用视线引导的原理来审视构图,这一方法在照片只有一个主体的情况下会格外好用。

我们可以把画面中最重要的主体元素,即画面的视觉重心放在一个合适的、受关注的位置。而画面中的其他部分作为辅助引导元素而存在,全部用来衬托主体、指向主体,尽量避免带来相反方向的视线跑偏。主体元素的位置可以是中心点,可以是三分法的四个点,甚至是其他位置也没关系—只要辅助元素能够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读者的目光不会因为凌乱的表达而跳来跳去,最终视线会落到视觉重心上即可。

img

焦距:50mm 光圈:f/1.4 快门速度:1/320s ISO感光度:800
如果眼睛先落在画面右半边,色彩和明暗会指引我们看到照片偏亮、偏暖的左半边,如果视线进而落在了门框的任何一个位置,很快,门框作为一个画框又指引视线去看画框以内的物体。最终,视线一定会落在人物身上—那是门框范围之内无论形态、色彩都最突出的部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2014年6月)

(2)留意画面的平衡感

观察照片中各个元素的分布是否平衡,是权衡构图是否令人舒服的一个方法。如果照片的左半边有一个较大、较明显的主体元素,而画面右侧如果什么都没有—既没有物体也没有线条,而是空白的色块,那么面对这样的照片,观者很可能产生压抑、不平衡的感觉。

平衡,不代表完全要对称,而是一种视线补足,照片主体的朝向也会影响画面平衡。在第一部分案例“视觉重心与视线引导”所给出的案例中,虽然照片重点显示的内容都在左侧,人物位置也是明显偏左的,但画面并没有强烈的不平衡感,其主要原因正是人物的朝向。试想,如果人物的脸、身体和背包都面对左侧呢?显然照片会变得很不平衡。所以,主体靠左时朝向右方,靠右时朝向左方,本身就已经构成一种平衡。

img

焦距:50mm(等效焦距:80mm) 光圈:f/1.4 快门速度:1/80s ISO感光度:400
在取景时,远处钟楼的位置先被确定下来。然而路灯作为第二大元素,它的位置是可控的,我只需要左右移动机位,就可以将路灯放在画面下部分的任何位置。此时,作为主体的钟楼位于画面的左上方,如果想要画面平衡,那么灯的最佳对应位置就是右下方了。同样,上方天空处的树枝和下方位于阴影处的建筑也是一种平衡关系,这四个元素去掉任何一个似乎都不太合适,都会显得画面不平衡。(德国慕尼黑,2014年2月)

img

焦距:50mm(等效焦距:80mm) 光圈:f/1.4 快门速度:1/40s ISO感光度:400
照片的整体基调是冷暖对撞,冷即照片中大片的泛蓝,而暖即是窗子和门里的黄色灯光。我们将暖色的小窗户与作为主体的自行车都置于照片中受关注的位置—它们基本位于三分法对应的两个点上。而照片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即门和在门里打电话的人,则位于照片的中线偏右处。这三个位置都属于照片的关键位置,并且分布基本均匀,具有平衡感。
与此同时,主体的朝向也会影响画面平衡。这张照片中作为主体的自行车的车头朝左,而自行车本身位于照片右半部分,因此有一种天然的平衡感。如果画面中其他元素不变,而自行车车头朝右,画面显然就会失去平衡。(德国慕尼黑,2014年2月)

(3)随时调整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包括从什么高度拍摄、从什么方向拍摄,以及离多远拍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带来变化,尤其是拍摄者在使用广角镜头时,变化会更加明显。

和前两点不同,这不是一个审视构图是否和谐的方法,而是辅助我们在拍摄现场取景的手段。也就是说,在拍摄时,不要局限于用最舒服、最自然的姿势拍,哪怕只是稍微踮起脚尖,稍微下蹲一点点,都有可能带来全新的视角,从而可能引发灵光一闪的构图灵感。

img

焦距:50mm(等效焦距:80mm) 光圈:f/1.4快门速度:1/40s ISO感光度:400
以我自然站立时的拍摄高度、相机角度平稳向前的视角拍摄。从较高的机位拍摄,地面给人的感觉较远,其影响力也比较弱,是照片的“留白”部分;如果从较低的机位拍摄,地面虽然会被压得更窄,但会给人感觉更迫近,靠近镜头的地面处及附近的物体会显得更抢眼。(德国慕尼黑,2014年2月) aMvmPG1/RAGlvVklkZHC5P9E6JqAwbMgyguij7fvre/WkHut7cpKseq9z5xCVI1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