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本书的写成首先归功于著者所属的对流层散射通信研究集体。应当看到,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的结构十分复杂,它所涉及的专业面是如此广泛,所需要的科研和建设经费投入是如此巨大,以致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散射通信线路建设都未能大范围铺开。然而值得庆幸和振奋的是,经过几代从事散射通信的科研人员的努力,这个目前仍然相对冷僻的专业方向被坚持下来并结出丰硕果实。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基础理论逐步丰富、日渐成熟,很多典型的技术手段至今仍然闪耀着当年首创者的智慧光芒。但是,也有大量与之相关的电路模型、电子器件和测试方法随着科技进步而退出舞台,这一情况难免使得初涉读者感到困惑。为此,著者从本科研团队多年的工程设计实践之中取材,去粗取精编修成册,望能初步展示这个复杂专业之概貌。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过程本质是一种在信道中进行能量传输的过程,若要高效、可靠,必须首先有的放矢地研究信道的特点。散射信道既是无间存在的,也是随时可供用户免费使用的。它的可用无线频谱范围非常宽,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北极圈,都有这种无线线路建设运行的实例。但是,散射通信信号又是衰耗巨大、衰落迅速的,因此若要发现它、研究它、利用它,必须长期观察,付出经年的努力才能掌握。本书的第一部分围绕该问题展开,即散射信号的短时衰落特性,距离衰减特性,季节、年传输损耗的变化和预报(预测)。

在散射信道上实现超视距通信,既需要能力强大的硬件作为基础,也需要设计精巧的波形技术。散射通信所需要的大口径天线、上千瓦甚至数千瓦的发射机即是其物理基础,它是一个国家电子工业实力是否强大、体系是否完备的写照;而波形设计技术则反映了国家科技创新软实力的水平。本书的第二部分介绍散射通信站型设计的相关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超视距微波通信手段,无论是固定站,还是机动站的工程设计问题都涉及诸多因素,这些因素的内在关联不是简单的硬件决定波形或波形限制硬件,而是二者互为依赖的关系,只有根据用户的需求权衡利弊才能发挥最佳的系统能力。

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AT&T公司成功建成第一条对流层散射固定通信链路开始,散射通信经历了模拟体制向数字体制,L频段向更高的S、C再到Ku频段,低服务质量的话音通信向高质量数据通信的转变。在该过程中,美国、欧洲各国和前苏联(俄罗斯)都推出了不少经典站型设计,它们或者结构形式作出革新,或者波形先进,或者器件水平超前(在同一时期),抑或应用定位独特,从而长期为人称道。本书最后简单介绍国外散射通信应用发展的历史沿革,任香凝高工查阅了大量文献,并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在此特别表示感谢。无论从事散射通信的技术人员还是相关的用户,这些宝贵的资料都非常值得借鉴。

衷心感谢李文铎研究员,他筹划了本书的框架结构,认真审阅了书稿,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非常中肯的意见。

如前所述,散射通信涉及多个学科,它不但发展迅速而且应用范围和应用模式也在不断拓展,但作者的知识面有限,不少内容只能奉行拿来主义而无力继续深入,故此敬请不同领域的读者见谅。此外,书中肯定有不少不妥、不足之处,甚至还有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HuwEuj/HptlyG/n9SwFWDvAkJaPQxCCv4TXXxNi+okBUl9djrfXaKMoj5em88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