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无线通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被对流层大气作用,使得其中一小部分能量弯折传输到超视距的前方,实现散射通信。因此对流层散射通信因对流层的存在而存在,是本星球独特的通信方式。到达信宿的散射通信信号,经历巨大的路径传输损耗,由于散射体的无源“再加工”处理,具有每秒十数次的快速波动性,高达近20 dB变化范围的振幅波动性,高达数微秒的多射线时延展宽特性。因此对流层散射通信站,较之微波视距通信站,需要配备大功率的发射机(常用两部),高增益天线,形成多重分集接收。

散射通信问世于20世纪中期,迄今已逾六十年。初期因为卫星通信尚未应用,长距离的多跳段的干线通信由散射独撑。卫星通信崛起之后,散射通信由其取代,地位显著下降。直到20世纪下半叶,美军的三军联合战术通信系统TRI-TAC问世,标志着散射通信应用的第一次跃升:用于战区级师以上指挥所间的多路话音和数据通信,传输信息速率高达2 Mb/s,大大缓解或避开了卫星通信由资源紧张、通信时延大以及“三抗”能力差的弱势而带来的战区应用困境。此间具有代表性的散射通信站,是美国雷声公司的AN/TRC-170系列(VII及VIII),至20世纪90年代已生产数百套之多。

从20世纪末到现在,对流层散射通信再次跃升,主要特征是:散射通信设备不断轻量化和小型化,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包装箱站,甚至出现了便携式散射通信台;传递的业务由群路话音扩展到ISR信息、图像以及IP数据;在使用频段上,增加了Ku(14~16 GHz)和X(7~9 GHz,现在国际市场上仅中国提供)两段;商品化的散射通信设备传输速率达到50Mb/s;C和Ku频段都推出了单天线双波束的角分集站型;设备的工作参数灵活可变,适应性广;广泛采用高效的信道纠错方式,有多种码率可供选用;并且,卫星通信和散射通信两种方式“一站双模”问世。

中国的对流层散射通信发展历程与国际上大同小异。20世纪60年代初已推出低频段的模拟调制的散射通信设备,70年代中期开始高频段的数字信息传输的固定散射通信站的研发。80年代中期,建成S频段、大功率(10 kW)、大天线(20 m广告牌式)、大跨越(500 km)、中速率(500 kb/s)的链路。90年代完成双天线和载车一体化的移动C频段站型的研发,供国内及国外十几个国家的用户使用。近期,向国外批量供货的散射通信站频段更加丰富。

本书的著者均是以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为主要工作的专家。中国散射通信近20年来,他们亲力亲为主持和参与了技术创新、设备与系统研发、国外市场的开发。其中所获得的可贵经验融入本书中,使之具有较为突出的实用性,使本书对散射通信设备和系统研发人员以及使用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散射通信的重新跃升,给其自身和无线通信均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可望本著作与此势相应和。


2017年3月于石家庄 OF2nb6Y4upm3RzE531OvtxdXvQwTlwDvNvj5S90VkCmy7ToSMjXMXwWZQ27Rpa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