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如何迎接人工智能发展浪潮

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3个梯队并行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从地理分布看,目前国内人工智能企业聚集以北京为主体,广州、深圳为两翼,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抱团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以皖、川、渝、贵为代表的内陆省份也立足于本地区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领域。从整体上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目前呈现出 3 个梯队并行发展的良好态势,企业分布情况如表3-5所示。

表3-5 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9年1月。

二、典型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标分析

(一)北京: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策源地

目前,北京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城市,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载体建设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依托于本地龙头企业和技术资源,已催生出如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旷视科技)、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商汤科技)等一大批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并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人工智能领军产业集群。

(二)深圳: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前沿阵地

深圳本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得益于本地区优越的创新环境,前沿研究与产业应用高度结合是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深圳的政策机制灵活开放,在资金、场地上给予支持,使本土企业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有望取得率先突破性的成果。深圳人工智能企业和研究机构中都选择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两条腿”并行:立足深圳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深挖产业核心技术,努力使前沿技术与国际同类研究并驾齐驱。

(三)杭州:人工智能技术全国领先的智慧城市

2017年,国家公布了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成为杭州“城市大脑”的核心。通过杭州萧山区与阿里巴巴在“城市数据大脑”上的试点合作,阿里云正着力在杭州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统。

(四)贵阳: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城市

作为人工智能的燃料,大数据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也将在深度学习、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贵阳市依托大数据优势条件,以贵阳块数据城市建设有限公司作为贵阳市大数据相关业务的实施载体,打造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人工智能产业率先在教育科研、城市管理、智能金融、医疗健康、社会治理、高端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示范。

(五)合肥:以“声谷”为代表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对比其他城市在人工智能产业多点开花的战略,合肥市更加注重单一领域的突破,即设立了全国唯一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凭借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口语评测、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合肥已初步形成以语音识别和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硬件为亮点的产业集群。

三、系统提升城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软硬件及算法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平台

智能化、网联化及自动驾驶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的核心环节,更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一是支持车载智能芯片、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辆智能计算平台体系架构、车辆智能算法等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构建软硬件及算法一体化的车辆智能化平台;二是加强传感器、无线通信设备、车载芯片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三是发挥上海·嘉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效应,推动先进传感、车联网、计算机视觉、自主决策控制、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在无人驾驶及智能汽车领域的应用。

(二)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

智能家居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融合的产物,为了促进智能家居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智能搜索、语音识别、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二是鼓励智能家居企业开展创新服务模式如个性化定制等,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开发涵盖智能照明、智能家电控制、智能安防、智能娱乐等在内的全屋智能系统;三是支持智能传感、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的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家居测试评价、示范应用项目。

(三)前瞻性探索布局智能化商业运营体系模式

瞄准未来具有超级智慧和全连接特点的物联网时代,前瞻性布局第三代智能商务运营模式。一是聚焦目前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跨界融合的新兴业态,重点突破现代数据仓库、线上分析处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等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大数据平台,构建可拓展性的数据处理中心,以支撑企业开展智能商务。

(四)实施专业化、特质化的智能无人机发展战略

实施专业化、特质化的智能无人机发展战略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一方面,要通过设立研发中心、联合攻关等方式,支持自动巡航、智能避障、面向复杂环境的群体作业、自主飞行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定位导航及新一代通信技术在无人机监控管理、链路控制、数据传输等方面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消费级和行业级无人系统的商用化进程,完善无人飞行器等无人系统的安全管理、适航管理和运营机制,着重提升无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在农业、测绘、物流、安全巡逻、电力巡线、应急救援等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r2EXfRg3Wg274BA58LA4gJmfa5Xee0PAlP6mL4O8cW8K+07AKhVslpEt/bXO4S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