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对三大类新型国家级创新中心的比较与思考

一、三大类创新中心建设目的、组织形式及资金来源基本一致

2016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2017年年底,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思路也相继明确。截至 2018 年 11 月,我国已经认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8 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 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1家,如表3-3所示。

表3-3 认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8年12月。

二、三大类创新中心在核心定位、聚焦领域、功能任务、组建模式方面各有特点

(一)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定位于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其他两类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相对分散

制造业创新中心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核心定位,解决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问题。我国自承担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体系呈现结构性缺陷,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承担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可弥补这一缺失环节,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移扩散。

(二)产业创新中心布局领域较为宽泛,其他两类创新中心聚焦行业相对明确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近期布局,主要聚焦于22个行业转型升级迫切、重大共性需求强烈的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光电子、机器人及工业大数据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于大数据、量子通信、高速列车、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24个重点领域。

(三)三大类创新中心功能任务大体一致,特色不同

三大类创新中心总体功能基本一致,但其任务呈现不同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突出了其作为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行业服务功能和国际化要求;技术创新中心将发展科技型创新创业、搭建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作为主要任务,强调创新创业方面的特色任务;产业创新中心则提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方面的任务。

(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突出“公司+联盟”,技术创新中心可采用3种形式建设

制造业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形式建设,强调发挥好产业创新联盟的作用,创新联盟成为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行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技术创新中心采用了 3 种建设形式:在行业集中度高的领域,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在行业集中度低的领域,由多家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在市场尚未培育成熟的领域,由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有关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则由行业内实力雄厚、影响力大的单位牵头,重点联合国家级创新平台,吸纳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共同组建。

三大类创新中心差异对比如表3-4所示。

表3-4 三大类创新中心差异对比

续表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9年1月。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顶层设计,避免新一轮创新资源要素重复分散

创新资源分散一直是制约我国系统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三大类创新中心的主要目的都是整合创新力量、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协同创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部际协调联动,推动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整合协同,避免新一轮创新资源要素重复分散。

(二)明确功能定位,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

三大类创新中心的部分功能定位虽各有特色,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交叉,容易造成同质化竞争。要进一步梳理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链条上的定位,明确所承担的功能任务,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三大类创新中心功能优势互补,信息开放共享、资源合理配置,共同支撑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三)扩大资金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作用

尽管三大类创新中心都能得到中央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但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是这三大类创新中心的新特色。这需要在推进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加强机制创新,发挥好国家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入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创新中心的自我造血、自我发展。

(四)加强监督评估,探索多元化创新中心评估机制

监督评估是确保创新中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由于每类创新中心建设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存在不同,因此创新中心的监督评估也应探索建立多元化机制。要建立创新中心建设情况的实时反馈机制,组织第三方机构定期实地调研创新中心,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估工作,及时反馈建设情况,随时解决创新中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创新中心可持续健康发展。 IcUxOAoz8vB2cggTeWF2QRNKBrRbiDciT5qHWK2xkuNo3QDEtTSNGjdIIgpgH1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